收藏 分享(赏)

从明清竹枝词探析徽州民俗文化.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43158 上传时间:2023-11-29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明清竹枝词探析徽州民俗文化.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从明清竹枝词探析徽州民俗文化.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从明清竹枝词探析徽州民俗文化.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黄山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angshan UniversityVo1.25,No.4Aug.2023第25卷第4期2023年8月竹枝词最初起源于巴渝地区的歌谣,中唐时期经过刘禹锡、白居易等文人的改造,逐渐发展为吟咏各地风土人情的七言绝句,在语言上追求通俗易懂,在用韵、用典和句式平仄方面并不严格。竹枝词的作者代不乏人,竹枝词的创作也遍布全国,如北京竹枝词、扬州竹枝词、三峡竹枝词、姑苏竹枝词、成都竹枝词、汉口竹枝词等。徽州地处皖南山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着“东南邹鲁”的盛誉,徽州竹枝词的创作最早可追溯到宋代,明清时期随着徽商的崛起,当地的文化事业迅速发展,徽州竹枝词无论是创作人数还

2、是作品数量都一度繁荣。这些作品文辞平易,内容主要涉及徽州的风土人情、山川名胜、社会百业以及爱情吟咏等,细致地记录了徽州地区人民的劳动、生活及民风民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部分竹枝词因其对地方风俗的记述详尽,甚至可视作社会史料补充方志之阙。历史上的徽州在行政上包含一府六县,即徽州府和歙县、黟县、休宁县、婺源县、绩溪县、祁门县,与之相邻的宁国府自唐宋以后在文化风俗上与徽州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被称为“徽宁”,正如宣城词人梅尧臣所言:“新安固与吾乡邻,山水清绝殊可拟。”两地的风物相似性很高,因此在研究徽州民俗及竹枝词时沿用“大徽州”概念,将与之毗邻的宁国府也纳入在内。一、从竹枝词看徽州地区的农业及手工

3、业生产(一)农业生产茶叶是徽州地区农业生产中最具特色与优势的产业,种植历史可追溯到唐代,陆羽 茶经 中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与衡州同”1的记载。在宋代,徽州的茶叶生产与加工在全国已遥遥领先,在徽商的推动下茶叶成为清代徽州的支柱产业。徽州竹枝词中关于茶文化的记载包括茶事、茶礼、茶情等内容,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茶文化信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清代光绪年间黟县进士舒斯笏所作的 黟山采茶竹枝词 和黟县人孙茂宽所作的 采茶曲。采茶曲 其一“珍重头纲要趱新,茶甜茶苦说香馨。村娃几辈携筐去,尽是茶园采摘人”,其二“红英紫笋簇山尖,谷雨岩前玉手纤。莫笑发边云影乱,一朝忙过未盈檐”2。上述内容描绘了采茶时节农人的辛

4、勤,因惊蛰至清明前采摘的头茶价格能卖得更高,因而在徽州地区的采茶期,全家老小一起出动。其四“乍晴乍雨采茶天,载到西洋要满船。只为年来茶价好,人家生产薄桑田”2,这记录了茶叶外销的情况,此时徽州地区已成为著名的茶叶出从明清竹枝词探析徽州民俗文化吴深美(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230000)摘要: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竹枝词创作发达。作为记录徽州风土人情的重要载体,竹枝词中描述了众多的徽州民俗,包括农业及手工业生产、人文教育、岁时节日、婚丧嫁娶、民间信仰等多个方面,构成了徽州地区独有的人文景观,为探析古代徽州民间生活的真实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关键词:竹枝词;民俗;徽州;文化中图分类号:G127文

5、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47X(2023)04-0010-06收稿日期:2022-11-24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GXXT-2020-026)作者简介:吴深美(1998),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第4期口基地,屯溪绿茶与祁门红茶名满天下,也受到了西方人的喜爱。徽州著名茶商江耀华用徽州俚语创作 茶庄竹枝词 36首,生动地记叙了清代末期徽州地区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场景,可谓是一副茶乡、茶市的礼俗画卷。(二)手工业生产除了描绘田园风光与农业生产,徽州的手工业劳作也被竹枝词记录下来,徽城竹枝词 云:“徽城风物数来奇,百首新词补竹枝

6、。龙尾砚磨曹氏墨,凝霜古纸写乌丝。笔精伯立原难得,纸贡南唐本足珍。砚产岩山黄似蜡,墨传异制白如银。”2263徽州地区的文房四宝一直以来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唐宋时期,徽州地区的笔、墨、纸、砚制作已十分发达,宋代徽州兴建了四宝堂,徽州府志 和 歙县志 都在“古迹门”里列有四宝堂的名字,“在府治,宋建,以郡出文房四宝为义”3。文房四宝的生产是徽州地区手工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与徽州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以制墨为例,李廷珪墨凭其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的材质名扬天下,民间亦有着“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谚传。苏轼曾在 谢宋汉杰惠李承晏墨 中称赞李廷珪墨“翠色冷光何所似,墙东鬒发堕寒鸦”4。徽

7、州地区的自然环境为徽墨制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歙县、休宁县、绩溪县、婺源县都是徽墨的产地,徽墨制作技艺始于唐代,至明清时期已颇具盛名,产生了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四大制墨家。余良弼 石墨岭竹枝词 对徽州的制墨业进行了详细的记载:“新安墨妙制尤殊,香入毫端细细濡。底事天上灵秀毓,更将妙墨产名区”“山前山后植松篁,亦有田畴插绿秧。不是桃花流出洞,那知此处墨研香”236。石墨岭竹枝词 从原料角度揭示了徽州出产优质墨的原因,丰富的松杉等林木资源为制墨提供了充足的松烟和桐油等原材料,因此生产出优质的徽墨。造纸也是徽州手工业生产的一大特色,泾县人赵邵祖 泾川竹枝词 记载“山头白草望中明,小岭斜连

8、大岭生。一片春声出山谷,人家都靠纸为生”293,造纸业已然成为当时徽州人民用以支撑家庭生活的重要产业。宣城县志 中的 感坑竹枝词“山里人家底事忙,纷纷运石迭新墙。沿溪纸碓无停息,一片春声撼夕阳”2206,勾画了徽州山区造纸的生产情景,在徽州人民精益求精的追求下,宣纸得到了“千年寿纸”的美称。宣纸的品质从清代泾县人翟赐履所作的 泾上竹枝词 中可见一斑,“纸是仙人妙手裁,不须仿古用莓苔。官家催取黄金榜,纵有田荒且抚灰。”289泾县宣纸被朝廷用于张贴金榜可见其品质之优。清代书法家吴沄在 泾川竹枝词里也对宣纸赞不绝口:“药槽水碓旁山溪,捞纸人家费品题。自说榾皮新样好,云兰侧理一齐低。”293徽州竹枝词

9、以俚俗之语和通俗之句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徽州手工业生产的过程,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二、竹枝词里的徽州人文(一)儒风醇厚的教育竹枝词是反映一个地域风土人情的重要载体,徽州作为程朱故里,因其儒风之盛,被称为“东南邹鲁”,徽州人民一直秉承“学而优则仕”的理念,这种崇儒好学的社会风气在竹枝词中可见一斑。清人张云锦 新安竹枝词“山头木叶脱秋风,庭前共试竹熏笼。逢人问说程朱里,好向篁墩访旧庐”“紫阳书院崇冈上,四季都闻诵书声。尽道文风今胜昔,新来山长足康成”2207,展现了徽州人勤学笃实的精神。郑应鹤 泾川竹枝词“三家村里读书堂,听得书声气也扬。田舍多收三斛麦,不教儿辈断书香”291,反映当时徽州“十户之村,

10、不废通读”的社会现象。重视教育已成为徽州人的普遍共识,因此徽州地区形成了“儿童也识科名重,送学红旂写状元”2271的社会风尚。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徽州地区书院兴盛,以康熙年间为例,当时徽州有书院54所,社学462所,私塾的数量不计其数,形成了“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的文化盛况。徽州书院的兴盛在竹枝词里得到了反映。“紫阳道脉接薪传,书院重兴幸有年。朗朗书声闻夜读,徐家乐助足金钱。”5徽城竹枝词 中提到的紫阳书院是徽州地区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民间办学机构之一,书院以祭祀朱子、宣扬程朱理学思想为宗旨,为徽州地区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徐家乐助足金钱”体现了徽商对徽州教育事业的资助

11、,明清时期徽商为了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捐资办学购置书籍鼓励子弟读书登第。民国 歙县志 记载:“据歙县知县王鸣详,报该县候选府同知徐士修,克承伊故父州同吴深美:从明清竹枝词探析徽州民俗文化 11黄山学院学报2023年徐景京未完之志,不惜重资,独力捐修紫阳书院墙垣,建造石坊、岭亭、道路,又新添学舍、厅堂、小亭、厨房等项,共用工料银三千一百七十二两九钱八分一厘一毫,更捐出银一万二千两,解交府库,发典生息,以资育火,通共捐银一万五千一百七十二两九钱八分一厘一毫。”徽州地区书院的发展离不开徽商的支持,以商养儒、以儒强商的策略使得徽州儒风经久不衰,学者名流迭出。据统计,清代一百一十二科一百一十二名状元中,

12、徽州本籍状元四人,寄籍状元十五人,共十九人,占全国的17%,居全国第一位6。徽城竹枝词 里也留下了他们的身迹,“历科坊甲榜题名,一百八十有五人”“新安卫靠阁老府,城守元傍会元家。此榜会元非第一,居然第一却非夸”2247。(二)宗族社会的写照“良贱千年不结婚,布袍纨绔叙寒温。相逢哪用通姓名,但问高居何处村。”2208方士庹的 新安竹枝词 描绘了徽州地区聚族而居的文化现象。中国社会高度重视血缘关系,徽州地区亦不例外,“徽居万山中,而俗称易治,缘族居之善也。一乡数千百户,大都一姓。他族非姻娅,无由附居,且必别之日客姓,若不使混焉”7。徽州地区的村庄名称与大族姓氏通常密切相关,如棠樾鲍氏、呈坎罗氏、善

13、和程氏、月潭朱氏、庆源詹氏、西递胡氏、雄村曹氏、商山昊氏、文堂陈氏、潜口汪氏等,一村之内少有外姓,因此才会产生“相逢哪用通姓名”。作为徽州地区最基层的社会组织,宗族是村落事物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承担着祭祀祖先、修纂族谱、迎神赛会、教育子弟等一切重要事务,宗族内部成员之间多有合作与互助。为了增强宗族内部的认同感与凝聚力,修建宗祠、撰写族规、制定家法成为徽州各个宗族的共识。在明清时期,民间兴建宗祠达到高峰。“祠堂之制今巨族世家多有之,惟新安为盛。”祠堂的规模亦是宏大精美,歙县志 记载:“邑俗旧重宗法,聚族而居,每村一姓或数姓;姓各有祠,支分派别,复为支祠,堂皇宏丽,与居室相见。”徽州竹枝词里也有对民

14、间祠堂的描述,如吴梅颠 徽城竹枝词 云:“聚族成村到处同,尊卑有序见醇风。千年古慕勤修葺,合祭先期必会通。”2247宗族内部的成员,一方面要遵守宗族内部的约定,履行必要的义务;另一方面也享受到宗族的庇护。明万历 程典 记载:“凡族人见必揖,虽腴贱贫富不敌,皆以其属称。吉必庆,凶必吊,死以其属服而群哭之,群祭之,群葬之。岁行周恤之礼以给族人,凡同族者自十亩百金之家以上,随其财产厚薄,岁出银谷以为积贮,俾所乏而补助之。”宗族内部的广泛协助机制为个体家庭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保障,正如 新安竹枝词 中所云:“归来不用买山钱,村有官厅户有田。祭祀能供墓能守,布衣蔬食过年年。”2208宗族是村落的直接管

15、理者,在处理地方事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安竹枝词 中记载:“雀角何须强斗争,是非曲直有乡评。不投保长投文会,省却官差免下城。”2210“乡评”指的是以族长、乡绅为核心的宗族组织,为解决宗族内部争端而设立,诗中出现的现象正是宗族势力强盛的体现。(三)徽商生活的实录“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明清时期是徽州商帮的繁荣与鼎盛期。万历 歙志货殖 记载:“山陬海蠕,孤村僻壤,亦不无吾邑之人总之则其货无所不居,其地无所不至,其时无所不鹜,其算无所不精,其利无所不专,其权无所不握。”这段话生动地概括了徽商经营的风格,他们坚守基本职业信念,讲究公平,薄利多销,留下众口称赞的口碑。吴梅颠的 徽城

16、竹枝词对徽商的概况有所记录:“行商最重在吾徽,土俗相沿预祷祈。方寸纸裁成利市,自空撒作蝶儿飞”“富比素封金拣砂,余钱剩谷锦添花。四方作客因糊口,百计营生要顾家”2247。徽商的创业史在竹枝词中也有生动形象的记载,方士庹的 新安竹枝词 中有:“健妇持家身作客,黑头直到白头回。儿孙长大不相识,反问老翁何处来。”2208这是徽州人经商的真实写照,他们在商海经营,少有回家探亲的机会,妇人则在家乡翘首等待丈夫的归来。祁门县倪伟人 新安竹枝词 中有:“封锁茶箱问水程,饯春筵上饯郎行。郎行正向金阊去,听说西施妾恨生。”2214诗中男子出门做生意,独留妇人照看家室,作者代新妇说出了心中的担忧、顾虑,形象地刻画了送别心理。“三月春风柳絮飞,双双紫燕入重帏。阿郎重利轻离别,数十年中不见归”2212,刻画出商妇的孤独与寂寞。徽州竹枝词从生活化的角度表现出徽商家庭真实的生活状况,如徽商创业的不易和商妇命运的无奈,是不可多得的民间史料。12第4期三、竹枝词里的岁时节庆(一)丰富多彩的节庆民俗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8。它是地方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