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从思想-世界到照片-虚构--弗朗索瓦·拉吕埃尔摄影理论研究.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43165 上传时间:2023-11-29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思想-世界到照片-虚构--弗朗索瓦·拉吕埃尔摄影理论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从思想-世界到照片-虚构--弗朗索瓦·拉吕埃尔摄影理论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从思想-世界到照片-虚构--弗朗索瓦·拉吕埃尔摄影理论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从思想-世界到照片-虚构弗朗索瓦拉吕埃尔摄影理论研究聂世昌摘要:在用大量的论著完成了自己“非-哲学”体系的建构后,法国哲学家弗朗索瓦拉吕埃尔将其对哲学的批判延伸至摄影理论领域,并试图通过“非-摄影”理论撤销哲学思想对摄影的主导权。为此,拉吕埃尔不仅质疑了大多数摄影理论所依赖的世界的概念,而且还诉诸所谓的“内在的摄影实践”以消除哲学对摄影产生的消极影响。此外,为了增强“非-摄影”理论的严格性,拉吕埃尔沿用了其在同一性理论中创造的“广义的分形理论”模型。即便如此,“非-摄影”理论仍然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甚至并非非-摄影理论所独有。在对自己早期的思维模式深入反思后,拉吕埃尔用“广义的量

2、子理论”取代了“广义的分形理论”。前者对“悖论逻辑”的容许,为拉吕埃尔的理论实践开辟出了广阔的“虚构空间”。“照片-虚构”便是其利用“广义的量子力学”模型对早期“非-摄影”修正与扩展的实验性成果。由是观之,拉吕埃尔的摄影理论不仅开辟了一条新的用于思考摄影的方法路径,而且也为深入理解拉吕埃尔哲学思想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索引。关键词:弗朗索瓦拉吕埃尔;思想-世界;非-摄影;照片-虚构DOI:10.16382/ki.1000-5579.2023.04.008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弗朗索瓦拉吕埃尔(Franois Laruelle)凭借其先后所开创的非-哲学(non-philosophy,引申出一系列命名为

3、“非-X”的理论)以及非-标准哲学(non-standard philosophy,引申出一系列命名为“X-虚构”的理论),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法国哲学家之一。大致而言,非-哲学以及非-标准哲学,正如拉吕埃尔所反复强调的那样,并不是对哲学的彻底否定,而是在取消哲学自我设定的优先性的前提下,以一种近乎自然科学的方式,将哲学(包括所有的概念与假设)转化为与宗教、艺术有着相同地位的“思想材料”,进而重新激活哲学的创造力与可塑性的“思想实验”。作为这一思想实验的结果,拉吕埃尔以惊人的笔力先后出版了数十部著作,并建构了一系列诸如“非-精神分析”(non-psychoanalysis)、“非-伦理”(no

4、n-ethics)、“非-摄影”(non-photography)、“非-马克思主义”(non-marx-ism)与“基督-虚构”(Christo-fiction)、“照片-虚构”(photo-fiction)等融合了哲学概念与其他区域性材料的理论模型。而在上述稍显冗长的名单中,拉吕埃尔于 1992 年所提出的非-摄影理论,毫无疑问是值得被深入探究的:一方面,非-摄影是拉吕埃尔非-哲学思想在艺术领域的首个结晶;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在拉吕埃尔于 2012 年以“照片-虚构”之名重构自己的摄影理论之后,“摄影”自然而然就成 【作者简介】聂世昌,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讲师(上海,200244)。【

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战后意大利文艺美学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1CZW061)。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o.4,202386为理解拉吕埃尔前后期思想之差异的关键线索。有鉴于此,本文将以拉吕埃尔的“摄影理论”为线索,先后从思想-世界、非-摄影以及摄影的科学三个面,尝试勾勒出其非-哲学思想的大致轮廓,并在此过程中,对其理论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予以必要的批判。一思 想-世 界回顾摄影理论相对短暂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从达盖尔在法国科学院的会议上向在场嘉宾展示银版摄影术的那一刻

6、开始,那些为照片的逼真性而欣喜不已的评论者,几乎不假思索地就在照片与世界之间建立起了同构关系:世界只有通过/作为照片,才能够被理解或体验;而照片则相应地成为了“检验、确认和建构有关现实的总体性观点的手段”。但与此同时,“世界只是一系列潜在的照片”的观点,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个令所有人都满意的结论。比如,卡夫卡就曾将照片视为“蒙骗-自身”的东西。类似地,鲍德里亚也注意到了照片与所谓的“真实世界”之间的深刻矛盾。面对这两种基本立场之间难以调和的冲突,拉吕埃尔并未选择倒向任何一方,而是以一种更为激进的姿态,将问题的根源归结为世界这一概念中所暗含的哲学的偏见。按照拉吕埃尔的理解,“世界”说到底不过是哲学在

7、进行宇宙论沉思时所虚构的具有普遍性的对象而已,即哲学要么将世界视为某种原初的维度或者有限封闭且秩序井然的整体,要么把世界看作是与哲学持续交互的场所或者说无限且无定的整体。因此,无论那些建立在照片与世界的二元之上的摄影理论究竟有何分歧,照片的意义始终依赖于其所参照的世界,或者更为宽泛地说,取决于哲学如何构造世界的概念。如此那些根植于哲学概念框架的摄影理论,即便不至于彻底沦为哲学的拥趸,但也很难为我们提供严格意义上的关于摄影的知识。于是,为了获得这种严格的并足以消除上述冲突的摄影知识,拉吕埃尔建议我们从一开始就要质疑并拒绝那种先前在摄影理论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的,被其称之为“思想-世界”(pense-

8、monde)的哲学模型。唯其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在不陷入循环论证的前提下开始去思考摄影。与一般的思想史作者从已有的文献材料中寻找证据,以表明“世界”这一概念更多是历史的而非自然的做法不同,为了能够在哲学之外为人们提供“非-哲学/非-标准哲学”的视角,拉吕埃尔并未过多地从传统中寻求支持,而是直接将自己对“世界”的“祛魅计划”建立在如下这一假设之上:“现在让我们假定,我们附加在事物之上的不是作为其条件的特定的哲学,不是这样或者那样的哲学公设(postulate),而是据说有不变本质的哲学本身。”对于这样一个看上去不太审慎的判断,我们固然可以凭借已有的阅读经验,将其视为从海德格尔到德里达的解构哲学(据

9、说二者在从巴门尼德至今的西方哲学史中发现了某种“不变的结构”)的“拙劣模仿”。但与此同时,过于匆忙地将拉吕埃尔的论断归结为某一特定哲学思想谱系的延伸,或多或少也违背了拉吕埃尔提出“非-哲学”计划的初衷。毕竟,在拉吕埃尔的定义中,非-哲学即便不是对哲学的彻底否定,但也确实无法被置于“标准哲学”的标题之下。根据拉吕埃尔的描述,如果标准哲学的常规做法是将“世界的存在”(being of the world)预先假定聂世昌:从思想-世界到照片-虚构 英 约翰伯格:理解一张照片:约翰伯格论摄影,英 杰夫戴尔编,任悦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8 年,第 2728 页。Franois Laruel

10、le,Struggle and Utopia at the End Times of Philosophy,Drew S.Burk&Anthony Paul Smith(trans.),Minneapol-is:Univocal Publishing,2012,p.105.87为“某种在逻各斯中预先形成且具有谓词结构的东西”,那么非-哲学则从根本上无视了哲学的超越性诉求,并将“世界”揭露为哲学所施加于诸事物之上的区分、定位与概念归摄,亦即哲学化的结果。首先,在材料(matrielle)层面,哲学不仅将那些所谓的经验性对象(有条件者)纳入自身,而且还引入了更高层级的超越性对象(无条件者)。在此基

11、础上,哲学内容的不断扩张催生了作为总体的世界的概念。但问题是,如果哲学始于对有条件者和无条件者的区分,那么在这一被拉吕埃尔称之为“哲学决定”(philosophical decision)的过程之中,哲学实际上也将自己置于一个不可思议的位点(locus)之中:一方面,建基于实际的经验内容的哲学既作为有条件者与无条件者的纽带,内在于这一二分;另一方面,预先行使区分权力的哲学又作为有条件者与无条件者的裁定者,外在于这一二分。于是,为了维持世界与思想之间的连贯性,在形式(form)的层面,哲学不得不诉诸“循环论证的暴力”(the violenceof the vicious cycle):哲学不仅肯

12、定了世界整体上的“哲学化的可能性”(philosophizability),而且还规定了“世界的概念必须包括哲学思想的全部,而不仅仅是哲学结构或某一特定学说的一部分”。因而,就像雷布拉西耶所指出的那样,“哲学的我思形式化了世界,并使得一切都可以被哲学化。这与其说是将哲学总体化,不如说是将哲学与总体化等同了起来”。由此,世界与思想之间,或者说世界与哲学之间便具有了同一性,亦即成为拉吕埃尔所谓的“思想-世界”。在大致厘清了思想-世界的含义后,让我们将目光转向它与摄影之间的关联。关于这一点,拉吕埃尔曾在非-摄影概念(The Concept of Non-photography)中向读者解释道:所有,

13、所有本身,都开始于一道闪电,太一(the One)的闪电球与其说照亮了一个已经在那里的世界,不如说它使作为那些事物之外形的世界得以涌现。它的闪光将永远照亮西方世界。这就是哲学关于原初闪光以及世界诞生的传说,就是哲学在摄影精神中诞生的传说。哲学宣称宇宙是一张相片(shot),而自己则是世界的创造性的相片。在上述文段中,拉吕埃尔不仅为我们简要地描述了西方哲学赫拉克利特主义式的神秘开端,而且也清晰地揭示了哲学是如何从一开始就已经为后来的摄影理论定下基调的:哲学不仅假定原初的、具有决定性的闪光,将尚未被区分的实在(the Real)划分为世界的存在与世界的表象的二元(借此,哲学也假定了我们与世界之间的

14、感知与被感知关联),而且也坚信自己拥有弥合二者,以获得关于实在总体之真相的力量。但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储存与回忆的技术手段,哲学无法记录那倏忽即逝的初道闪光,因而只能不停地对原初闪光时刻进行想象性的再现,也就是说,在语词之中通过隐喻的方式,不断地追逐、描述与评论关于起源的神话,以便“验证那闪光,世界,世界的闪光也就是说,哲学确实发生了,而不仅仅是感官的把戏”。唯其如此,哲学才能实现其所预设的“存在闪光表象感知反思反思闪光存在”的逻辑闭环。在这种意义上,如果我们总是习惯于将摄影理解为拍摄主体在光学技术的加持下对世界的一次感知,那么哲学不过就是一种被过早实现了的超越性的摄影(transcend

15、ental photography)。只不过,作为超越性的“摄影师”,哲学始终幻想着自己能够通过事无巨细地捕获(capture)世界之整体,进而通达存在(或许正是这一充满野心的假设,让哲学的思辨成为跟随在世界永无止境生成与变化之后疲于奔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 年 第 4 期Franois Laruelle,Dictionary of Non-Philosophy,Taylor Adkins(trans.),Minneapolis:Univocal Publishing,2013,p.118.Franois Laruelle,Struggle and Utopia at th

16、e End Times of Philosophy,p.105.英 雷布拉西耶:虚无的解缚:启蒙与灭尽,聂世昌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 年,第 248 页。Franois Laruelle,The Concept of Non-Photography,Robin Mackay(trans.),Falmouth and New York:Urbanomic/SequencePress,2011,p.1;p.2.88命且徒劳无功的一次又一次的摄影)。因此,正如拉吕埃尔所概括的那样,“哲学不是别的,正是关于事物闪耀的亮光,关于这闪耀的亮光无法被察觉的退场,关于不再-被拍摄(no-longer-photographed)的、奠定了西方摄影中心主义命运的传说”。而这样的结果就是,由于沉迷于一种无对应技术装置的“摄影术”,或更为准确地说,由于草率地将照片中心主义的思维运用在所有的对象之上,哲学非但没有真正地思考摄影的本质,还凭借其在漫长的历史之中所建立起的强势地位,将主客体的区分以及再现等概念强加在摄影之上,以至于最终“基于对摄影的这种神话式的误认的哲学,永远无法在不导致恶性循环的情况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