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城市音乐视角下德保壮族山歌的音乐变迁与族群认同.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43251 上传时间:2023-11-29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2.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音乐视角下德保壮族山歌的音乐变迁与族群认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城市音乐视角下德保壮族山歌的音乐变迁与族群认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城市音乐视角下德保壮族山歌的音乐变迁与族群认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一带一路 背景下中越跨界壮 岱 侬族群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研究”(项目编号:)。作者简介:凌晨,博士,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梁琪,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音乐理论。城市音乐视角下德保壮族山歌的音乐变迁与族群认同凌晨 广西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广西 南宁 梁琪 广西艺术学院 艺术研究院,广西 南宁 摘要:德保壮族山歌是主要流传于广西德靖土语区的一种多声部民歌,是当地族群集体历史记忆与音乐文化认同的代表性符号象征。近年来,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和乡村涌向城市的大量人口流

2、动,壮族山歌开始从“边缘”走向“中心”;随着现代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运用的大众化,德保壮族山歌开始跨越时空场域进行网络传播和网络对歌,不断打破现实空间场域的山歌表演呈现,形成与传统实体歌圩并行的网络虚拟空间对歌平台。在城市多重声景交织和多元文化杂糅的复合性场域空间中,德保壮族山歌不断调适着自身的表演呈现,以特定的音乐形态和歌唱内容在不同的表演空间中不断重构着壮族族群集体的历史记忆与民族心性,唤醒自我对于壮族族群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关键词:德保壮族山歌;城市音乐;表演语境;音乐变迁;族群认同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国际 编码:在民族音乐学发展的初期阶段,音乐学家所研究的对

3、象多是西方音乐艺术以外世界各国“传统的”或“民间的”音乐,力求自身的研究领域是无人涉足、偏远地区的音乐文化。世纪 年代,有关城市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开始兴起,当时西方民族音乐学研究者将城市音乐研究对象的侧重点聚焦于非西方音乐与民间音乐,探讨其在城市复杂环境影响下音乐事象的城市化问题。近年来,城市作为人类多元音乐文化杂糅和多重音声景观交融的聚合空间,开始受到中国民族音乐学界的广泛关注。国内有关“城市民族音乐学”或“城市音乐人类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学术成果;自洛秦提出“音乐上海学”之后,“音乐北京学”、“音乐哈尔滨学”等相继而出,推动着中国民族音乐学界城市音乐的研究。德保壮族山歌是主要流传于广西德靖

4、土语区的一种多声部民歌,它于 年被认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当地族群集体历史记忆与音乐文化认同的代表性符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号象征。当下,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和乡村涌向城市的大量人口流动,壮族山歌开始从“边缘”走向“中心”,逐渐成为城市多元杂糅音声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城市民族音乐学和音乐传播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在城市多重声景交融与多元文化杂糅的背景下,对德保城市壮族山歌的表演空间与表演语境、音乐变迁与族群认同予以重新审视,以期在城市音乐视角下获得对当下德保壮族山歌一个相对客观完整的认知。一、德保壮族山歌的城市表演空间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德保壮族山歌所依

5、附的歌圩表演活动场域空间逐渐开始从乡村的林间坡地转向城市的公园广场,大量的人口流动与城乡的一体化建设为德保壮族山歌从“乡村”走向“城市”提供了独特机遇,壮族对歌也在城市多重声景交织和多元文化杂糅的复合性场域空间中不断调适着自身的音乐表演呈现。(一)空间定位:三重空间交融“城市音乐是一个在城市这个特定的地域、社会和经济范围内,人们将精神、思想和感情物化为声音载体,并把这个载体体现为教化的、审美的、商业的功能作为手段,通过组织化、职业化、经营化的方式,来实现对人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的一个文化现象。”城市包含着各种文化之间的杂糅交织,是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构成的一个复合整体。因此,民族音乐学

6、者在考察和研究城市音乐时,不能孤立地关注音乐事象或音乐类型本身,而是要注重音乐事象与外部依托环境的复杂联系,理解音乐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全面客观地阐述音乐事象在城市文化空间中所具备的功能与意义。笔者于 年 月 日来到德保县芳山文化公园进行田野考察,公园依山傍水,旁边的甲山看上去有十多米高,放眼望去整座小山被绿色植被布满,山脚下一条狭隘的石阶蜿蜒曲折地通向山上的小亭;鉴河湍急的水流不断撞击着两侧的岩石,水面雾气氤氲,渲染着公园内不同山水景观的色彩与层次。公园内正在对歌的人群则围绕在德保县马骨胡艺术中心正前方的凉亭周围,这里是公园内面积较大的公共活动区域,政府规划建设了数十个白色环形小亭供人

7、们休憩和娱乐,也是德保壮族北路山歌和南路山歌进行对歌演唱的表演活动场域空间。“城市文化空间 是基于城市记忆之上由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生活场景组成的物理空间及其象征符号系统集合而成的特定文化场域。”旧时,壮族人民演唱山歌的地点多是固定的圩地、村寨不远处的空地和农作时的坡地等乡村场域空间。而当下德保芳山文化公园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市民公共活动区域,市政部门专门为市民演唱山歌搭建的长廊、亭舍、广场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为山歌在城市空间场域内的对歌演唱提供了良好的表演场域空间。人们在亭中或广场上就可放声高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等优势,使得芳山公园被赋予了三重空间属性:作为物理空间,芳山公园以各种

8、贴近市民生活层次的基本物质为基础相互影响运作,人们在这种“实质性”的场所中进行社会生活,从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空间载体;作为精神空间,芳山公园承载着当地族群在情感层面的彼此交流和人际交往的功能,赋予对歌活动一定的行为意义,延续并深化着音乐情感互动的功能结构与价值观念;作为社会空间,芳山公园体现了政治与经济系统的综合作用,激发壮族人民对于家乡记忆和音乐文化的集体认同感,是社会作用于族群集体的形态存在。(二)空间特性:多重声景杂糅芳山公园位于德保城中心偏东北方向,被马骨胡艺术中心、体育馆、商业街、居民小区等各类建筑环绕。由于 月 日(农历四月十三)正逢德保当地的“圩日”,当笔者走进芳山公园时,便

9、被演唱德保壮族北路山歌的歌手们嘹亮豪迈的歌声所吸引,放眼望去正在对歌的 男女多达一两百人,场面非常宏伟壮观。城市公园作为公共生活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多重声景的交织杂糅,除了对唱山歌的声音景观之外,在公园内也同时可以听到一些打牌下棋、跳广场舞、唱卡拉 和商品叫卖声等不同的人文声景,与潺潺溪流的自然声响与鸟叫虫鸣之声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芳山公园丰富多元的声音景观。“声音景观”是一种音乐文化特有的背景、声音与意义。“声景 不仅仅意指一个外在于人的声音环境,更加强调经由 听觉方式 或 感官文化 的作用、在主体界限之内所形成的对这一声音环境的音响,甚至是内心中 听到 构想的各种声音。”笔者将德保壮

10、族山歌的声景呈现作为所关注的“标志性声音”,并放置于芳山公园整体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中予以观察,将“可听到的”有声声谱依次划分为核心层、中介层、外围层(图 )。在德保壮族山歌“可听见的”的音声声谱呈现中,公园歌圩中歌者的对歌音声构成了整个德保壮族山歌声音景观呈现的核心层;以壮族山歌演唱声源为中心向外扩散至芳山公园中其他的声音景观,依次构成了中介层和外围层。作为山歌对唱表演活动中的观众而言,他们选择有意识地前来参与和观看歌圩现场,这一群体在对歌进行时与身边朋友嬉笑着探讨对歌唱词中的有趣内容,从而获得参与壮族山歌对歌活动中的观众性娱乐体验,也构成了德保壮族山歌声音景观呈现的中介层。另外,公园中的文

11、娱形式、交易贩卖、自然景观和旁边道路上车鸣汽笛的声音则构成了德保壮族山歌声音景观中的外围层,处于外围层的事物可在公园中无意识听到或感受到歌圩的声音,但并不受歌圩表演活动现场的影响。纵观德保县芳山公园的人文自然环境,不论是多元交融的空间特质,还是多样杂糅的声景呈现,都有别于以往祭祀、节庆或集市贸易之后乡间地头的歌圩表演空间场域。在城市这个活态多元文化交融的有机体中,聚集在芳山公园进行对歌的市民们也呈现出和而不同的群体特质,德保城市壮族山歌的歌者们通过固定农历三、六、九圩日的山歌对唱活动,不断重构着个体对于族群集体的历史记忆与族群心性,唤醒自我对于壮族族群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图 德保壮族山歌声音

12、景观的核心层、中介层与外围层二、德保壮族山歌的城市表演呈现壮族人民有遇事必歌、逢场必唱的风俗习惯,“歌圩”是山歌对唱表演活动存在的空间基础,也是歌者们彼此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和情感表达的表演活动场域。虽然德保城市壮族山歌的表演活动场域发生了变迁,但在城市表演语境中的山歌对唱歌者仍然是构成整个声音景观呈现的核心所在。德保壮族山歌的演歌者在多重空间交织、多元文化杂糅的城市文化表演语境中,依据自身歌唱传统进行族群成员之间的历史记忆重构与音乐文化互动,见证着壮族山歌从乡村场域到城市空间的音乐文化变迁。“音乐,作为一种人文现象,创造它的是人,享有它的 年第 期第 卷总第 期“声音景观”由加拿大声音理论家默里

13、谢弗提出。年,民族音乐学家 谢勒梅运用“声音景观”概念对民族音乐学进行了讨论,“背景”即“表演地点”和“表演者与听众的行为”;“声音”即“音色、音高、音值、音强”;“意义”即音乐本身的含义以及对听众生活的含义。参见汤亚汀:音乐的流动景观与家门口的民族音乐学 读谢勒梅新著 声音景观:探索变化中的世界的音乐 ,载 音乐艺术,年,第 期。“标志性声音”由加拿大声音理论家默里谢弗提出,指的是一种地方共同体所使用的具有特殊的意义声音。参见季凌霄:从“声景”思考传播:声音、空间与听觉感官文化,载 传播学研究,年,第 期。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也是人。音乐的意义、价值皆取决于人。”因此,不论是何种音乐文化的呈

14、现,人都是音乐事象中的创造者与享用者,也是我们研究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对象。因此,下文将以德保壮族山歌的音乐主体 歌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城市语境下对德保壮族北路山歌和南路山歌的音乐表演活动样态予以记录和呈现。(一)德保壮族山歌的对歌形态“两性对歌”作为德保壮族族群日常社会生活中的音乐文化传统,是当地人民群众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观的一种呈现。长久以来,在当地歌唱传统的影响下,德保城镇的老少群体都在积极地接受和参与着具有民族性、传统性和娱乐性的山歌对唱活动。笔者于 年 月 日“圩日”当天,亲身目睹了芳山公园中市民自发参与歌圩对歌的盛况。德保当地的壮族山歌从演唱风格和音乐形态来看,可以分为“北路山歌”

15、与“南路山歌”两类。两类德保壮族山歌在具体的对唱表演呈现中,其演唱人数、演唱形式、性别组成和演唱风格等方面均有所不同(表 )。对于北路山歌与南路山歌在表演呈现中的异同之处,笔者通过向一位演唱北路山歌的男性领唱者进行口述访谈,从而获得当地“局内人”主位的音乐认知观念。表 北路山歌与南路山歌表演呈现的异同表演呈现山歌类别演唱人数演唱形式性别组成演唱风格德保北路山歌 余人不等同一性别围圈站立演唱圈内性别相同,男女人数可不对等明朗豪迈、铿锵有力德保南路山歌人随意坐唱男 人女 人委婉细腻、抒情优美问:您们在演唱北路山歌时为什么要“围圈”演唱呢?答:我们对歌的歌词都是即兴编的,“围圈”演唱才能让我们大家更

16、好地观察其他成员的眼神,一旦有人出错便可以通过眼神交流及时提醒啊。问:那为什么不是大家随意坐在一起对唱呢?而且我看您们还是按性别来进行“围圈”站立演唱的。答:因为站着围起来唱歌可以让我们大家的声音更加集中响亮啊,也可以让我们每个人都能观察到彼此的神情,我们男队和女队对歌的士气也会大大提升,大家都习惯这样站着围圈演唱了,我们都很开心的。问:我看您刚才在对歌的时候是唱“高音”(声部)的,其他人也可以唱吗?你们之间是怎么配合演唱的呢?答:我们唱高音的人一般都是先唱调子的人,虽然大家都可以演唱高音,但不是所有歌手都能唱好的。因为我们男队的歌唱跟旁边女队是不一样的,高音演唱必须要声音高亢通透,其他低音那些人才好跟我唱的高音一起配合演唱,如果我唱不好高音就会影响我们之间的演唱啊。通过上述口述访谈我们可以看出,德保北路壮族山歌是以群体“围圈”站立对歌的形式予以表演呈现的。基于这种人数较多的对歌演唱形式,歌者们通过不断调适呈现出“围圈”站立演唱的表演样态,不仅有效避免了歌者彼此之间视线的遮挡,而且环形围绕也有利于团体声音的汇集和交融,从而符合北路山歌明亮豪迈和铿锵有力的对唱声响的音乐审美追求。此外,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