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166期)2023(4)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代际居住距离对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基于互联网使用的中介效应分析沈凯俊1,尹思薇1,宋靓珺2*(1.复旦大学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上海 200433;2.复旦大学 发展研究院,上海 200433)摘 要 农村老年人的家庭社会网络逐渐从受限于代际居住距离的传统形态转变成信息社会下“形式核心化、功能网络化”的新形态。采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CLASS),借鉴世界卫生组织健康老龄化的分析
2、框架,通过熵权法对农村老年生活质量进行测量,比较不同代际居住距离下的老年生活质量,进而,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评估互联网使用对于代际居住距离与农村老年生活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在完全自理的中低龄老年组中,子女居住于本镇和本区的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并不弱于本户和本村的样本。(2)互联网使用在代际居住距离与农村老年生活质量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可以解释为互联网使用下催生的“主动空巢”现象。(3)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不仅打破了农村维系社会网络的居住距离限制,扩展了适度居住距离的区间,还响应了通过发展县域以振兴乡村的政策。政府应夯实乡村数字基础,充分发挥科技对于农村老年社会网络的促进作用,助力乡村振兴目标
3、高质量实现。关键词 代际居住距离;互联网使用;老年生活质量;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456(2023)04013512DOI编码:10.13300/ki.hnwkxb.2023.04.014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当前,我国养老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仍在农村,亟需乡村振兴以保障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 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希望通过积极建设县域,从而吸引年轻群体返乡,实现乡村振兴。该政策如何影响农村老年生活质量尚不清晰,需要论证子女在县域生活
4、是否仍然能够维系农村老年父母的社会网络,保障其老年生活质量。费孝通先生当年针对传统农村社会提出的“差序格局”依然有助于理解我国当前的农村社会网络12,进而解释该政策对于农村老年生活质量的影响。只不过在传统农村社会中,老年人的社会网络乃至生活质量都受限于居住距离。而在现代农村社会中,随着互联网等现代通讯设施的普及,原本受限的社会网络尤其是家庭社会网络得以重构且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外延,呈现出“形式核心化,功能网络化”的新家庭形态34。由于目前居住安排变迁同时伴随着现代科技和交通的进步,因此不能用传统标准界定现代的居住安排,这种变迁对于农村老年生活质量的影响尚不清晰。尤其是考虑到代际矛盾和子女婚姻、
5、事业资源的可获得性,农村老年人和子女在同一屋檐下居住的生活质量不一定高,相对应的老年空巢也不一定与“凄凉”相伴5。在乡村振兴县域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农村家庭老年父母与子女居住距离在多大程度上达成代际支持的平衡,以及互联网等新兴科技是如何打破农村传统代际居住距离的限制、维系社会网络甚至收稿日期:2022111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20ZDA07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多状态模型研究”(20YJC840023)。*为通讯作者。(总166 期)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改善老年生活质量?上
6、述问题的回答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县域层面开展的重要理论依据。为此,提出以下两项研究问题:(1)我国农村目前何种代际居住距离使得老年人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2)互联网使用在代际居住距离对于老年生活质量的影响机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本文从家庭视角研究代际居住距离、互联网使用和老年生活质量的关系,试图评估互联网使用对于代际居住距离与农村老年生活质量的影响机制。一、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1.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差序格局社会网络架起了代际居住距离与农村老年生活质量之间的桥梁,农村老年人获得较高生活质量的前提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社会网络6。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生动概括了农村社会网络,即以自己为中心,像石头入水泛起的
7、波纹,越推越远,也越推越薄2。只不过在传统农村社会中,农民一般与自己亲属的交往最为密切,其次是朋友和邻里,最外层的圈子以陌生人为主,且这种关系极大程度上受到地缘因素影响7。但是在现代农村社会中,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交通的便利,居住距离变远没有大幅增加时间距离8。差序格局描述的社会网络逐渐从受限地缘因素的扁平化格局向脱离地缘因素的立体化格局发展。差序格局的立体化发展,对当下通过发展县域以振兴乡村的政策有着重要理论意义。一方面,通讯与基础设施变革带来了人们关于县域内时空经验的变化,差序格局理论不再受限于居住距离。这使得子女即使前往县域发展,老年父母依然能够维系社会网络,从而获得较高的老年生活质量9
8、。另一方面,差序格局的社会网络稳定需要付出大量经济、情感和照料支持,过远的居住距离势必会破坏社会网络的平衡,从而影响老年生活质量。因此,差序格局理论涵盖的适度居住距离概念将有效支撑乡村振兴政策,较好的诠释当下时代农村新面貌。2.老年生活质量测量随着我国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为国家战略,老年政策重心势必从关注养老模式转变为注重提升老年生活质量10。老年生活质量是指一定时期内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经济水平、生活环境和情感慰藉的综合情况。从老年生活质量概念来看,它是一个结构相对宏大而核心相对松弛的概念,其定义、指标体系和评价准则仍没有达成共识。近年来,关于老年生活质量的研究涉及现状调查描述、评价指标体
9、系构建、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等方面1114。总的来说,研究都认同它是全面评价生活优劣并从社会发展结果来考察人口生活状况的一个指标1415。从老年生活质量测量来看,不同研究虽各有侧重,但指标设定整体上大同小异。测量维度一般至少包括健康和经济维度,测量方式一般既包括主观感受,也包括客观现实16。本文关注的是相对低生活质量的农村老年群体,相应的,老年生活质量会更侧重于健康和经济等基础性指标,而非社会参与等高阶指标。尤其在国内,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了“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强调健康老龄化是当前应对人口老龄化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手段和途径。因此,用健康老龄化框架衡量老年生活质量在中国有着更现实的
10、意义,是目前农村老年群体切实可行提高生活质量的途径。从健康老龄化的发展历程来看,健康老龄化与老年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国际上关于健康老龄化的定义和测量也已经从仅注重健康维度,转变为关注生活质量本身1720。本文借鉴WHO提出的“健康老龄化=内在能力+环境支持”的指标体系操作化定义老年生活质量。以内在能力和环境支持维度测量老年生活质量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老年生活质量最重要的两个评价维度是健康和经济,前者主要代表了老年人的内在能力,后者主要代表了老年人的环境支持水平,这与健康老龄化的指标高度契合;第二,老年生活质量指标构建应该包含主观福祉和客观福祉两个方面,前者是个体对生活境况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的主观
11、判断,后者是个体对生活境况的综合感知、评价和期望15,21,这也与健康老龄化的指标高度契合。136第4 期沈凯俊 等:代际居住距离对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3.代际居住距离与老年生活质量在中国传统农村,受限于交通和科技因素,老年父母与子女分而不离,可以获得更多的养老资源,故而传统观念一直强调“父母在,不远游”6。随着城市化推进,农村出现了大量老年空巢家庭。在大众视角中,“空巢”一词比喻了家庭中子女不在身边而年迈的父母独自居住的现象,就像雏鸟长大振翅远飞而留下老鸟独守空巢,衬托出了空巢老人的“孤苦无依”22。但是在中国现代农村,空巢不仅成了家庭收缩阶段的完成态,也是构成核心家庭发展趋势的特定组成部
12、分,这已不是一种短期或临时的现象23。同时现代性逻辑所预言的亲子关系被夫妻关系所取代的未来家庭形态没有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出现,而是以网络家庭形式保障了生活质量24。一些早期研究已经发现与子女分开居住并非意味着代际支持弱化,例如有学者发现城市化虽然降低了老年人与家人共同生活的机会,但由此带来的经济上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增强了老年生活质量25。这种现象越来越常见,相对合适的代际居住距离既有利于维系代际的亲近关系,同时也有利于为两代人提供相对独立、隐私的生活空间,避免双方之间的紧张对峙和矛盾冲突,成了双方共识下的主动为之5,26。4.互联网使用对于代际居住距离与老年生活质量的影响互联网等新兴
13、科技在老年人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21世纪初,互联网等科技对于农村老年生活质量影响不大,这可能与当时农村手机普及率偏低有关27。但是随着时代进步与发展,农村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率大幅提升。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2.84亿。与此同时,网民中老年人的比例在提升,60岁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19亿,占网民整体的比例达11.5%,而2010年该比例仅为5.1%。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到21世纪中叶,互联网在老年人口中使用将十分普遍,保守估计比例有六成28。互联网等新兴科技对于老年生活质量的影响引起
14、国内外关注,普遍认为互联网使用提高了老年生活质量。国外学者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发现互联网使用通过提升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从而降低孤独感,增进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29。国内学者也发现互联网使用对积极老龄化有显著正向作用30。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使用降低了沟通成本,为代际互动模式创造了新的条件。老年人能与相隔千里的亲人保持联系与沟通,修复和重构了家庭社会网络31。代际居住距离增加也为老年人使用互联网创造了需求。在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与子女分开居住使得老年人有更大概率使用互联网,从而方便与子女的联系32。但是互联网仍然无法弥补过远代际居住距离带来的对老年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虽然互联网使得在外
15、的子女能和老年父母及时沟通,但是过远的代际居住距离带来了文化社会方面的差异,造成两代人生活经验的割裂,不利于双方的互动交流。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更多的交通时间和更高的交通成本,互联网带来的经济和情感支持不足以替代照料支持3334。5.研究假设上述讨论表明,只有更为深入的实证研究才能理解代际居住距离、互联网使用和老年生活质量的关系,以此回答子女在县域居住是否提高空巢父母生活质量的命题。相比于传统与子女同住,子女县域居住的优势源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自身主观原因,部分农村老年群体对于空巢的偏好。偏好空巢的老年群体往往认为养老资源不会因为代际居住距离较远而过分减弱,适度代际居住距离反倒使得两代人在相
16、对独立中保持了一定的亲密性。第二,自身客观原因,自身禀赋的理性选择。老年群体与子女的居住距离具备一定的临时性和灵活性。一般愿意保持独立居住的老年群体仅仅是因为老人自身还很年轻,也暂时没有抚育和养老的需求35。第三,外在客观原因,互联网等技术的普及以及交通设施的建设,有效减少了沟通成本,提高了老年生活质量。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1:在当前农村,相比于子女在本户和本村居住,子女在本镇和本区居住的老年父母生活质量更高。137(总166 期)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面对当前代际居住距离变远,而老年生活质量不降反升的现象,老年人使用互联网可以作为其中一条解释路径。与子女保持适度居住距离的老年人既能获得更多的数字反哺机会,也有更高需求使用互联网。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2:在当前农村,老年人使用互联网是代际居住距离与老年生活质量的中介变量。图 1曲线表示代际居住距离与父母老年生活质量的关系。使用互联网的老年群体代际居住距离从近至远,老年生活质量整体上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其中县域居住距离平衡了子女事业和养老资源,父母老年生活质量较高。而不使用互联网的老年群体更难获得子女的支持,老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