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大文学观视野下郭沫若文人书法的当代观照.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43686 上传时间:2023-11-2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文学观视野下郭沫若文人书法的当代观照.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文学观视野下郭沫若文人书法的当代观照.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文学观视野下郭沫若文人书法的当代观照.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郭沫若学刊2 0 2 3 年第2 期(总第1 4 4 期)书法研究大文学观视野下郭沫若文人书法的当代观照李青刚1 引张剑强2(1.四川天府新区书法家协会,四川成都阝6 1 0 2 1 3;2.西安外事学院教务处,陕西西安7 1 0 0 7 7)摘要:善书者必善文,人与文是书法的根基。文人书法是具有文化责任和审美意义的艺术融合,其创作必须有哲学、文学、史学、美学等人文底蕴,作品离不开对文字、文学、文化、文人的推崇。郭沫若是中国现当代书法史上文人书法首屈一指的人物,成就璀璨,自成一家,对当代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大文学观视野下,重新审视沫若先生对中国文人书法的探索和贡献,构建新时期文艺创作的人文

2、学养体系,让文人书法创作回归传统溯源与人文情怀,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的文质兼美、技道两进的书法艺术精品,自觉自信地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关键词:大文学观;郭沫若;文人书法;人文学养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3-7 2 2 5(2 0 2 3)0 2-0 0 5 6-0 5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大文学观视野下,中国形象必须以中国文化精神和人文内涵为根基。放在书法上讲,就是创作中饱含灵气、性情、精神和才识等人文气质,

3、突出艺术格调和精神学养。这是中国书法自文字产生以来,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得以永续传承的重要原因。自古文艺不分家。清人刘熙载在游艺约言中说:字不出“雕”“朴”两种。循其本,则人雕者字雕,人朴者字朴。由此可见,中国书法自古讲究人文精神和艺术情感,所谓“人书其字,字如其人”。当代书法在取得繁荣进步的同时,出现了“技长艺短、逐末弃本、形美质空”等创作困境,展厅时代甚至出现了书法“唯技论”。救弊之道,应提倡和重视书法创作中对文字、文学、文化、文人的学习探索,以药不学无文之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陈独秀、鲁迅、胡适、郭沫若、茅盾等文化巨匠,在书法上都有成就,他们的作品,构成了2 0 世纪中国书法的另一道风景

4、一一文人书法。郭沫若先生,就是风景之链中最闪耀的一环。多年来,关于郭沫若书法的研究,多数都是被其“文化伟人”的身份所掩盖,加上部分人脱离时代背景对其书法艺术妄加评论甚至谬断,未能全面地将其书法创作的文化精髓和丰厚遗产进行传承和学习。大文学观视角下,对照当代作者简介:1.李青刚(1 9 8 4-),硕士,研究员,四川天府新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2.张剑强(1 9 8 0-),西安外事学院讲师。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 2 年,第1 1 页。杨宝林:刘熙载书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1 年。56书法竞技创作中人文缺失的“唯技”危机,以文人书法为镜对郭沫

5、若书法艺术进行研究,秉承客观中立、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艺术评价,让书法艺术回归人文经典,实现书法艺术的文质兼美和守正创新,推动新时代书法艺术创作大繁荣。一、郭沫若“书法家”身份及其书法艺术的时代争议近年来,关于郭沫若及其书法艺术的争议不断。说郭沫若是文化巨匠,没有人敢说不;说郭沫若是文字学者,也毋庸置疑;但说郭沫若是书法家,有些人不认同,甚至以不屑的态度否定其书法成就和贡献,归根结底是对文人书法的不认同,是对书法的人文内涵的弱化和摒弃。今天的书法艺术面临着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与古典情结的现代审美转型,书法家与传统文化断裂,庸俗、陋、粗野、媚态的“丑书”层出不穷,直接导致了书法缺乏人文精神,“韵、趣

6、、情、雅”的文人书法在人文精神的日趋低落中竟为某些人所不齿,反而是把书法创作当成了个人装点门面的名利场,这是书法的不幸。郭沫若是不是书法家,历史已经给出了评判。对于这样一位名留青史、家喻户晓的“全才”,为什么一些史料文献介绍郭沫若,并未明确其“书法家”身份呢?为什么会有人不认同他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呢?为什么会否定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当代文人书法呢?(一)文韬才略多面成就卓著,郭沫若一生不以“书法家”为名。纵观2 0 世纪中国的文化版图,举世瞩目的文化学者不胜枚举,但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鲁迅思深,沫若才高,钟书学富”。郭沫若一生,在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学、戏剧、翻译、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谐,

7、是2 0 世纪中国文化史上难得一见的“球形天才”,他的崇高学术地位是由他在学术界的突出贡献决定的。到目前为止,全国的高校、科研院所、知名楼堂馆所、教材等名字很多都是郭沫若先生题名,可见一斑。周扬曾经说过:“郭沫若同志在学术文化方面的建树是多方面的,他是中国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著名学者、诗人北塔认为,以郭老的才华,如果他专攻一门,人选诺贝尔奖绰绰有余;当然,以他的经天纬地之才,他恐怕不屑于被某一个专门领域所拘牵。郭沫若的一生,首先是一个革命者,是文学家,然后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者等。书法于他一生,好像未甚经意,但又始终不离不弃,故学界对郭老多有“因文掩书”的评价。因为没有把书法当事业,是无

8、意当书家而成了大家。追溯历史,尽管有深度的研究他与书法的文字较少,但就书法学科而言,放置于现当代中国书法史的历史舞台来看,郭沫若是2 0 世纪中国书法不能回避的重要人物。郭沫若平生虽未以“书法家”自居,但这毫不影响其是一位名留丹青史册的书法家。(二)以今知观往史,笼统地将郭沫若其人其书置身时代漩涡。郭沫若对中国古文字的研究、碑帖的考证和书法创作等方面创造的成就被国内外书法界共知。其书作以“回锋转向,逆人平出”为学书执笔八字要决。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其书法成就有目共睹。评价这样一位文化学者,不能笼统地将彼时的时代背景、政治环境、个人情感等割裂和脱离,用此

9、时此刻的眼光挪撤榆彼时彼刻的时代境况,将与书法无关的东西变成其书法艺术的标签,这不符合艺术的客观评论规律,也无疑是对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书法家的不公平待遇。艺术批评应该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以负责任的态度来对他和他的书法作品进行研究,着重揭示艺术评价的本质和主流。如果故意混淆颠倒,甚至不惜污蔑和漫骂,那就背离了评价历史人物和艺术作品应有的原则和方法,这同无限拔高或贬低一个历史人物的做法一样,都是不可取的。(三)美术化误读误解郭沫若书法艺术,把书法与文化、艺术对立。近年关于“书法不是艺术”的讨论,折射出众多“书匠”在书法创作和理解过程中的“无知无畏”。郭沫若作为文化巨匠,从他一生的书法创作中

10、可以看出,他的书法创作涵盖了博大精深的人文文化,是史学、哲学、文学、美学的结合体,凝聚着书者的修养、才力、个性、技能和情思参见欧阳中石:书法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李青刚:万端“文”气皆修养,现代艺术2 0 1 9 年第1 0 期。吴敏,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传记文学2 0 1 9 年第7 期。史忠平:郭沫若的书学贡献与书法艺术,中国书法2 0 1 1 年第1 期。桑逢康:郭沫若的文化价值取向,郭沫若学刊2 0 2 0 年第2 期。57的积淀,也是天赋和智慧的自然融人。把个性和思想外化人书的形式,既有当代形态意象和“现代感”的风格,又有超越古人前贤书法的创新意识,提高

11、人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由此创作出的书法作品,促进了同时期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郭老的书法作品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处处可见的郭体书法牌匾和题字,充分证明其书法作品是一种人文自信意识的反馈。但近年来有部分学者将郭沫若书法与西方艺术作品及艺术现象比较并进行美术化解构,认为郭老书法不够现代、缺乏意象,仅仅是“名人书法”,这样的观点往往能在网络上调动非专业书法人士的“碰瓷式”评论。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许多人将书法与文化、艺术对立,美术化误读书法的内涵标准及人文传承,缺乏对书法基本的书史学理认知和审美参悟,将书法等同于西方的油画、雕塑、装饰艺术等具像实物进行美学品评,这是不

12、了解中国书法本源和中国传统文化,妄自菲薄、自娱自乐的冲动,而非基于艺术本体的创新认知和表达。(四)展览竞技下重技而轻道,对文人及文人书法的时代认同低。从郭沫若的书法作品和相关论著可以看出,他主张书法回归传统,推陈出新,实现内容与形式互为一体。他强调文人应习书法,书家也应同擅文章。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文人书法,就是在此基础上,以凸现文人个性文化、注重趣味和书卷气的书法形式。文人书法的兴起,表明文人对于古典美学的继承。历史上凡被称作书法家的人,远如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近如郭沫若、赵朴初、启功等,在书法造有所成就之前或者同时,一定是文人,或者说是有相当文化修养的人。书法家不能专注追求“技”而忘了“道”

13、,推崇书法技术,忽略文人情怀。在书法竞技的展览时代,文人少被提及,文人精神被边缘化,文人书法自然也就只剩下“表现”而非“表达”。甚至人为地割裂书法生态,书法家变成一个个“文字的搬运工”或者“码字先生”。从近年来举办的全国性书法展览来看,很多作者临帖、章法、形式等都无可挑剔,但一个展览下来,自作诗词的作者少之又少,即便是抄送古今诗词,也是断章少义、人为错漏。有些作者连续多年、多次书写同一内容和形式作品投稿,单幅作品接近完美,但多是为“展”而“战”,缺乏人文意识和思想精神的表达。近年来国家对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已经上升到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书法家应该以郭沫若等前辈文人为镜,提升自已书法创作中的文化底

14、蕴和人文情感。二、郭沫若文人书法的人文价值及当代观照(一)追本溯源,取法传统经典。书法是以汉字书写这一特有的表现方式,以情感意象为内容的表现艺术。它以线条为手段,讲究形体结构和造型,而非具体的对自然物象的塑造。学习书法,必须“人门有法,取法有径”。这里的“法”和“径”就是几千年来中国流传下来被认可并传承的经典碑帖。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 0 余年,砚边垂墨,笔耕不辙。其平生书法学习可分为早年的临摹模仿期、日本求学书体发展变化期,归国后风格定型成熟期。青年时期郭沫若师法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线条朴茂,结构宽博;在日本时期他潜心研究金文、甲骨,将早期造型符号融入结构用笔中,字里行间流

15、露金石趣味;归国后他的书风渐趋成熟,融人个人的艺术学养,形成其典型的“郭体”。郭老一生的书法实践,都紧扣传统,追本溯源,堪称回归传统的典范。而观当下书法创作生态,凡大成就者,皆以郭老及书法先贤为楷模,日临不,虚心向古人碑帖求教请问。但还有大量的“江湖书法家”,以“我体”“无体”“老干部体”作为创作动力,月书万卷,未见进步,此类江湖习气不应该成为书坛导向。从这点上讲,郭老的创作成长经历,值得当下学书之人深刻体味、秉承践行。(二)融古化今,守本与创新并举。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王岳川教授总结出“文化书法的理念: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这是对书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跨时空的精辟

16、总结。郭老书作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这是源于他深厚的学术涵养和古文字的坚实底蕴,从书法的原创期就得以探幽发微,融古化今。他的书法作品弱化了北碑的奇突之势,强化了南帖的豪放之气,化古人之法为已法。他的书法创作生涯,将抒发人谭仲池:书法天地应深蕴人文情怀,中国艺术报2 0 1 4 年1 2 月3 日,第5 版。王岳川,龚鹏程:文化书法与文人书法一一关于当代书法症候的生态文化对话,中国书画2 0 1 4 年第3 期。58文情感放在第一位,但也不忽略形式的多样化,这也是文人书法最大的特征。蜀印锦书:二十世纪四川成都书法篆刻事略文中评价:郭沫若的书法是建立在扎实的甲骨文字研究(郭沫若是近现代甲骨文字研究的“甲骨四堂”之一)基础之上,以其跌岩豪迈流布四方。郭沫若的书法从宋四家出来,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宋四家意味,但又个性突出,为世所重。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这是对郭沫若书法创作及学艺过程的精准评价。(三)诗文做基,倡导人文书法气质。“明代草书第一人祝允明曾言,写字时“情肠百结,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