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次机器革命与主体重塑的马克思主义释读江林謄暋乔瑞金暋暋 摘暋要 以信息技术和智能机器为代表的第二次机器革命将再一次改变人类历史进程,引起整个社会发展状况和基本面貌的根本转变。在有望开辟出本质区别于所谓现代资本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同时,将彻底变革整个人类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由此重新塑造出一种全然不同于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时代条件下的全新人类主体。这种社会巨变正在使当代哲学研究所要把握的对象性存在发生根本的变化。因此,准确把握和解释第二次机器革命的内涵及其同主体重塑问题之间的关系,推动马克思主义在2 1世纪的发展创新,不仅关涉整个人类现实的社会生存和社会实践,而且关涉人
2、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进一步发展和未来走向。关键词 第二次机器革命;智能化时代;主体重塑;人类文明新形态 基金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善本、善念与善为的社会治理思想研究暠(1 8 J HQ 0 0 2)。作者简介 江林謄(1 9 9 3-),男,哲学博士,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乔瑞金(1 9 5 7-),男,哲学博士,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教授(太原0 3 0 0 0 6)。美国学者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和安德鲁麦卡菲在其著作 第二次机器革命 中指出,工业革命引领了人类的第一次机器革命,技术创新首次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从而
3、开启了人类现代意义上的生产与生活,它堪称是整个世界最为深刻的社会大转折。当前,计算机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正在引领人类的第二次机器革命,将再次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彻底转型,并带来目前尚难以估量的机遇和挑战。栙历史地看,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就是人类的第一次机器革命,即肇始于1 8世纪中叶,由工业革命引领的以蒸汽机技术为代表,以延伸人的四肢及肌肉力量为主要目标的自动机器革命。从人类整体的发展状况来看,在哲学领域重视机器尤其是机器大工业问题,尽管马克思并非第一人,但我们却必须承认其研究工作对于整个人类理解科学技术和机器大工业具有奠基性的500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马克思主义研究|栙布莱恩约弗森、麦卡
4、菲:第二次机器革命,蒋永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 0 1 4年,第9-1 3页。意义。正是在深入这一现代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上,马克思才能够提出以生产方式及其变革为基础的哲学新思想,创立出一种“新的科学的世界观暠。然而,人类今天正处于新的机器系统乃至整个生产方式彻底变革的新时代,我们面对的已不再是马克思视野中的第一次机器革命,而是第二次机器革命,即发端于2 0世纪中叶,由新一轮科技革命引领的以信息技术为代表,以延伸人的大脑和心灵为主要目标的智能机器革命。其显著特征就是在传统自动机器体系的基础上增加智能控制机部分,形成由发动机、传动机构、工具机、智能控制机四个部分组成并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智能机器体
5、系,在全面扩展人的器官及其功能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以智能机器生产为主导的智能化生产方式,由此引领人类迈入一个崭新的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的第二次机器革命时代。这将再一次改变人类历史进程,引发整个社会面貌的根本转变,在有望开辟出全新历史可能性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同时,从根本上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机器之间的主客体关系,由此重新塑造出一种全然不同于机器大工业时代条件下的全新人类主体。因此,准确把握和解释第二次机器革命的内涵及其同主体重塑问题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在2 1世纪的发展创新乃至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本文中,我们将从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视角,就这一问题做
6、出简要分析,以此就教于学界同仁。一、第二次机器革命的内涵和主要特征在马克思看来,第一次机器革命在物质生产方式上表现为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强大动力机,加上不断改进的工具机,再加上迅速发展的工厂制度,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创造出史无前例的机器大工业,推动人类历史由封建主义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定阶段。“机器代替劳动,这是人类进步的一个根本性的标志。暠栙为彻底实现机器代替人类自主劳动的宏伟目标,人类在资本裹挟下不断通过技术创造将自身的各项能力乃至主体性赋予机器系统,日益推动第一次机器革命向第二次机器革命的过渡。概括而言,其得以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首先,人类需求所致。这是一切技术进步的根本动因,人与动物最根本
7、的不同就是要以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实践来满足生存与发展所需,这就要求人类必须通过发展生产力来改造自然,使其愈加呈现为适应人生存的人工自然。这就要求不断通过技术创造驾驭和利用强大的自然力,借由持续不断的技术革命和社会转型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持续增长,不断改变利用自然力的方式和手段。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劳动资料尤其是生产工具的发展上,因此,机器体系的发展创新体现的是人类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的不断提高。此种意义上,两次机器革命的产生都根源于人类要求不断满足自身增长的新需求。机器大工业形成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人类需求远超生产供给,因而必须使用机器生产以解决供需不平衡
8、,克服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状况。此后,人类便踏上了驾驭机器改造野性自然为人工自然的漫长征程,并在其中不断革新技术与机器系统,不断将劳动能力转移到机器之上,不断利用其满足自身快速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从而使社会生产力日益迈上新的台阶,推动满足自身需要的方式与社会文明600|2 0 2 3/2暰双月刊暱总第5 6期栙乔瑞金:马克思技术哲学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2年,第9 2页。的不停更迭。正是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人类不断将生产过程中的体力和智力相分离,将本来属于人的劳动技能和心智转移到智能机器之上,由此为第二次机器革命的展开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其次,资本驱动。“资产阶级除非对
9、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暠栙马克思在1 8 5 7-1 8 5 8年经济学手稿 中认为,在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劳动资料向机器体系转变的过程中,资本力量都起到了核心的作用。资本使用机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产出的最大化,为实现不断增值的目标,它就必须不断利用先进科技改进或革新机器体系。同时,由技术革新和机器改进所导致的剩余价值提升和资本增殖,反过来又会促使资本加大对于科技和机器研发的投入,促使其不断推陈出新。正是在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科技进步推动机器的功能和结构不断调整变化,量变积累导致质变,最终促使第二次机器革命的爆发,实现人类
10、生产方式迈向智能化的又一次质变,逐步推动从机器“代替体力劳动暠 到“代替脑力劳动暠 的重大转向。在这种意义上,第二次机器革命本质上是资本主导的一次科技革命,智能化生产方式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当代的最新表现形式。再者,技术发展的必然。作为必须依赖技术才能生存的存在物,人类必须不断革新技术才能维持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当代人类已经全面为由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量子技术等组成的现代技术体系所重新架构,人类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由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智能机器体系调控的智能社会,我们正在彻底沦为必须时刻依赖现代技术和智能机器而存在的技术存在物。1 9世纪的马克思认为,“现代技术就是机器,机器的特征,
11、表征着技术的时代进步。暠栚技术同人的本质具有内在一致性,其具体化的方式会随技术进步而不断发生变化,它在过去具体化为自动机器,如今则是智能机器。技术作为一种体系化的科学知识,不能单独存在而要求相应的物质载体,任何先进技术都必定要落实到机器体系中才能真正发挥威力。在技术进步的历程中,作为其物质承担者的机器必然会不断随之变形与改进,为了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机器体系的革新便在所难免。因此,第二次机器革命的爆发可谓是技术发展的必然,它是第一次机器革命的延续与发展,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产方式持续性变革的结果。第一次机器革命的真正力量就在于利用科学技术和机器系统打破了传统社会中能源和原料的限制,通过探索和改
12、造整个自然界从而获取巨大的生产能力;第二次机器革命在此基础上的持续推进,必将引导人类不断突破自身极限并走向新的至高点。从中可见,第二次机器革命相较于第一次机器革命有着全新的特点:第一,智能机器体系本身的功能和结构“新暠。不同于传统的自动机器,智能机器不再只是生产工具,而是集生产、交往、认识和娱乐工具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真正社会人的生产器官暠,是人类用于表现和实现自我的第二身体。在体积与结构上,智能机器日益智能化、精巧化和数控化,在外观上逐渐摆脱以往机器体系吓人的庞然大物形象,而愈加呈现出精美可爱和轻巧便携的样子,甚至越来越类似“人形暠。在功能和特点上,智能机器不再只被用作物质生产,而一跃成为人
13、类生产、生存、生活乃至精神文化活动的必备品,其功能越来越复杂多样;“智能暠 是当代机器最为出众的特点,从传统机器只能机械化执行人类指令到如今的智能机器能够与人进行双向自主交互,机器系统已经700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马克思主义研究|栙栚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年,第3 4页。乔瑞金:马克思技术哲学纲要,第1 5 8页。实现由一般人造物向智能人造物的飞跃式转变。借助它们,我们正在迅速逼近人类延伸的最后一个阶段,即从技术上模拟人的意识和智能,因而,智能机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的本质力量更为强劲的外化与载体,是人类主体存在的一种更为独特的
14、表现方式。第二,智能机器体系的应用范围和带来的影响“新暠。科学技术和机器的发明应用在马克思那个时代某种意义上还局限于工厂等生产场所,但今天它们已经溢出生产领域,全面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的过程之中。智能机器已经被应用于交往、流通、娱乐、思维等一切领域,已经成为当代人类不可或缺的“无机的身体暠,成为2 1世纪与人类共生的存在。由科技发展和资本力量共同推动的第二次机器革命,逐渐同资本逻辑、权力话语、意识形态等一道融入到整个社会生活之中。尽管其威力才初见端倪,但其带来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失业、贫困和人的异化问题,而是数字鸿沟、阶级极化、数字异化、主体性危机等一系列全新的问题与挑战,甚至是关
15、乎到整个人类未来何去何从的终极命运问题。第三,智能机器体系带来的社会历史意义“新暠,即具有开创一种崭新的不同于当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类未来的可能性。如果说自动机器是推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机器大工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集中的体现,那么第二次机器革命却具有崭新的双重意义:一方面,智能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的确能够为资本主义的自我革新和资本增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手段;另一方面,智能机器的深化应用将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出一个千载难逢的新契机,即它将有望引领人类活动突破资本的限制,开启全新的世界历史进程。栙二、机器大工业与马克思的主体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归是要改变世界,改变世界的核心就在于人类现实的实践
16、活动。技术活动是人类实践中核心的一种形式,机器大工业时代的来临使其逐渐成为人类活动中最根本的形式,而不是一般的形式。“马克思在英国工业革命许诺改变世界时写下了他的重要著作。科学与技术在人类历史中的核心地位突然就显现了。暠栚自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科技和工业使得整个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思维方式都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人的主体性得到了极大发展,逐渐摆脱传统社会中那种“人的依赖关系暠,进入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暠 阶段。这就是说,资本主义并非人们主观意愿的产物,而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表现形式,当我们赋予其以制度的内涵,便称它为资本主义制度。在这种制度之下,首先是物质生产方式的根本改变。在前资本主义社会,拥有技能的人是不能被随意取代的,但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依靠机器而不是劳动者,社会生产越加走向标准化、规模化和体系化,劳动被日益简化为简单劳动,工人必须依附和服务于机器并可以被随意替换和调换岗位。这成为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的一个显著特点。其次,资本主义带来巨额财富,但却以无产阶级800|2 0 2 3/2暰双月刊暱总第5 6期栙栚江林謄、乔瑞金:智能机器革命时代人类新文明形态的哲学思考,科学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