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封面故事COVERSTORY位于冲绳县那霸市的福州园。1 9 9 2 年,为纪念“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六百周年,冲绳县民众在那霸市建造了一座“福州园”。园中建有福州三山、闽江万寿桥和白塔、乌塔等,其所用的建筑材料全部来自福州“闽人三十六姓”一个独特的华人移民群体文向衡我太祖之有天下也,不加兵、不遗使,首效归附故特赐以闽人之善操舟者三十有六姓,使之便往来,时朝贡,亦作指南车之意爲耳。一陈侃使琉球录“御赐”移民在古代,华人向外迁徙的现象并不鲜见。警如日本有所谓“渡来人”之说,越南也有“明乡人”的说法。但这些一般均为民间自发的移民活动。只有在琉球,存在一个明代天子“御赐”的华人移民团体,也就是
2、“闽人三十六姓”。这不仅是明朝对其他海外藩属国(包括关系最为密切的朝鲜不曾有过的特殊政策,而且也是自明朝以前绝无仅有的一次由朝琉球往事225143廷组织的华人移民移居海外的活动。“闽人三十六姓”的出现由此也在中琉关系史上写下浓重一笔。儒家典籍尚书有一句话在后世被不断引用,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在农业社会,人口就是劳动力。经历了元末战争的动乱,明朝境内地广人稀的地方不少,于是朱元璋立国之初,就有所谓“洪武赶散”的说法。洪武三年(1 3 7 0),朱元璋迁江南苏、松、杭、嘉、湖诸府之民4 0 0 0余户“往耕临濠(今安徽凤阳),给牛、种、车、粮,以资遣之,三年不征其税”。不久,再次强迁1 4
3、万江南民户到自己的老家凤阳府。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会组织官方移民远去琉球呢?这与琉球方面前来“天朝”朝贡的实际困难有着莫大关系。明初的中琉海道十分凶险,“浪大如山,波迅如矢,风涛泌涌,极目连天”。反观琉球造船及航海技术却十分落后,“缚竹为筏,不驾舟”。为维系宗藩体系内的正常封一贡秩序,洪武十八年,当琉球中山、山南两王遣使人贡时,明廷便决定“赐中山王察度、山南王承察度海舟各一”。以此为发端,明廷接二连三将海船慷慨赏赐给琉球国。到嘉靖三十四年(1 5 5 5),由朝廷拨赐,或同意补造、或由福建与浙江地方官府拨给琉球海船就有十余次。这样的海船,是琉球人之前从未乘坐过的。因此明廷在拨赐海舟的同时,还必
4、须配备相关人员,如通事(翻译)舟工、火长、梢水等等。这些人也跟随海船一起到琉球。当时中国通往琉球的航线从福建出发。明代福建沿海“素通番舶”,其人“多谱水道。操舟善斗皆出漳(州)、泉(州)福宁人”,故而船上人员多用闽人,这些闽籍航海人员就成了最早一批来到全图长1 2 5 6 厘米,宽3 2.5 厘米,现藏日本冲绳奉使琉球图卷事竣登舟,清,朱鹤年,县立博物馆。明廷在拨赐海舟给琉球的同时,还必须配备相关人员,明代福建沿海“素通番舶”,故而船上人员多用闽人,这些闽籍航海人员就成了最早一批来到琉球的中国移民琉球的中国移民。琉球史籍历代宝案就记载,福州府长乐县人潘仲孙在洪武二十三年受官命任琉球船的梢水,到
5、永乐三年(1 4 0 5)琉球晋升其为火长。宣德六年(1 4 3 1),8 1 岁高龄的潘仲孙已经无法再从事航海活动,琉球国为其呈送奏疏,希望明朝可以恩准潘仲孙回归故乡安度晚年。至于大规模的移民,也就是所谓“闽人三十六姓”又是何时派往琉球的呢?史料上说法不一。陈侃在使琉球录里只提到“洪武时”,时间跨度相当大。稍后成书于嘉靖四十三年的吾学编皇明四夷考则记载:“(洪武)二十五年,中山遣子侄及陪臣子弟人国学。上喜,礼遇独优。赐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这一说法影响很大,后世引述者颇多。琉球国的史书中山世鉴也同意这种说法:“洪武二十五年王申,大明皇帝赐闽人三十六姓,为纪纲之役。”但清代官修的
6、明史却认为:“洪武)二十九年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使往来。”另外H44封面故事COVERSTORY也有“洪武三十一年”甚至永乐、洪熙(1 4 2 5)年间等说法。关于这些时间上的抵悟,有学者认为,“洪武二十五年”这一年实际是明朝廷颁令将闽人移居琉球(包括此前移居者如潘仲孙)正式合法化的时间。明朝每次册封琉球,需要经历颁令、册封使从京城出发抵达福州,然后备料造船,招募使团人员等事项。有时从备料到封舟起航需要四五年之久。一个使团出使琉球尚且如此,“闽人三十六姓”将远离故乡,迁居异邦,更加不可能一懿而就,在“洪武二十五年”这一年里完成。去琉球的移民,可能是伴随着一次又一次来明朝贡的琉使返航,或其
7、他事宜进行的。故而从洪武到洪熙年间,史籍上均出现过朝廷赐琉球“闽人三十六姓”的记载也就不足为奇。至于“三十六姓”具体指哪些姓琉球八景久米村竹林1 8 3 2,葛饰北蒂。“闽人三十六姓 来到琉球后,在冲绳岛那霸港西北一隅落脚,聚众而居,筑土为城,逐渐形成了“久米村”,其范围相当于今冲绳县那霸市面积的1/3氏,有学者据明实录琉球历代宝案X球阳X中山世谱X中山世鉴以及琉球闽人后裔的家谱做了统计,有案可查的姓氏超过4 0 个。康熙三年(1 6 6 4)出使琉球的张学礼在中山纪略里写道,明廷当年“赐三十六姓人教化三十六岛”。这里的“三十六岛 代指琉球国。其实琉球群岛远不止3 6 个岛屿(仅冲绳岛所在的冲
8、绳诸岛就由大约5 0 个岛屿组成)。“三十六岛”既为虚指,“三十六姓”恐怕也只是个约数,并非正好就有3 6 个姓氏。不过,“闽人三十六姓”代表一个数量可观的琉球华人移民群体这一点,却是册庸置疑的。唐营盛衰“闽人三十六姓”来到琉球后,在琉球本岛那霸港西北一隅落脚,聚众而居,筑土为城,逐渐形成“久米村。其范围相当于今冲绳县那霸市面积的1/3,西到那霸大门前车站,东到崇元寺,北到西武门,南到海滨和久茂地川。而在那霸靠近海滨的一面,即今那霸市久米町与其大街对面的天妃町,便是古代久米村的中心地带。这里原是一个“中隔海港二里许 的岛屿,后来为了交通方便,才“跨海筑堤”,连上了琉球本岛,所筑的海堤,称之为“
9、长虹桥”。随着时间推移,久米岛北部由于泥沙淤积而逐渐与琉球本岛相连,最后变成一个半岛。“久米村之名又是从何而来?徐葆光在中山传信录里介绍:“久琉球往事202545米,又东门村、西门村、北门村、南门村。旧有普门寺,故又名普门地。皆洪武中赐闽人三十六姓居之,不他徒;故名唐营”,亦称营中”,后改为唐荣。”可见久米村原有“普门地”“唐营”“营中”“唐荣”等不同称呼。“唐人三十六姓,聚族于此,故日唐营”;又以显荣者多,故改日唐荣”。”另外,琉球“国王厚其裔,世其精,故取世禄之义,日久米”。另外也有说法,“久米”源自“朱明”之,迄今尚无定论。但因“闽人三十六姓”居于此地,实际上“久米村人”就成了琉球“闽人
10、三十六姓”的同义词。久米村人自成聚落,与琉球本地百姓相比,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久米村人有“三十六姓”之说,而当时的琉球百姓尚是有名无姓。张学礼在中山纪略记载:“至今请封、谢恩、朝贡皆诸姓之后,俱有姓名;若土官,有名无姓也。”汪在使琉球杂录里也注意到这一点:“(琉球)国人无姓,或以所生之地为名,或以上世所官之地为名。”起初,久米村人的外貌也与琉球本地人有所不同。他们“皆从明朝制法,包网巾,戴方巾、纱帽”,在琉球依旧保持着明朝人的穿着打扮。到清顺治七年(1 6 5 0),久米村人“始剃发,结欲髻,衣冠悉从国俗焉”,他们改换了琉球服装,并将结发方式改为琉球男子特有的发型“欲”,与本地人没有什么区别
11、。在生活习惯方面,当时琉球一般民众的房屋,多以草或板为顶。屋内一般都是原色木板,基本上没有桌椅,全家席地而坐。朝鲜的李朝实录有这么一条记载:“唐人商贩来,有因居者,其家皆盖瓦,制度宏丽,内施丹,堂中皆设交椅。”所谓“唐人商贩”,即指定居在久米村“闽人三十六姓”。该记载所描绘的房屋,就是久米村人所居住的房屋,与明代福建东南沿海一带的民居结构、装饰材料以及屋内摆设十分类似。由于类似“飞地”的性质,久米村的发展依赖于闽人“三十六姓”子孙的繁衍。然而久米村里“每姓子孙亦不甚繁衍”,“或老而返国,或留而无嗣”,致使许多姓氏逐渐消亡。另外还有人在航海中遇难身亡,或者“因进贡潜居内地,遂成家业年久不还本国者
12、”,也造成人口减少。明万历七年(1 5 7 9),册封使萧崇业及副使谢杰到达琉球,发现当时“三十六姓今所存者,仅七姓”。到万历三十四年夏子阳出使琉球时,久米村仅存蔡、郑、林、程、梁、金六家。随着久米村人口锐减,琉球的对外交往活动也受到极大影响,首当其冲便是有技术的航海人员迅速减少。“海外针路常至迷,文移常至驳间,舟多至漂没,甚至贡期缺误,仪物差化。”这当然是琉球政权所不愿看到的。万历三十五年,尚宁王向明廷“久米村发祥地”纪念碑,上面刻有常见的中国姓氏。久米村人自成聚落,与琉球本地百姓相比,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请求再赐移民,明朝同意福建漳州人阮国、毛国鼎二人人籍琉球,同年将阮、毛二姓赐给琉球。另
13、外,琉球还实行久米村籍的移入补充政策,拥有航海经验的琉球本地人也获准迁人久米村。因为各种原因流亡到琉球的华人也可以人籍久米村。嘉靖年间的郑肇祚就是这方面的例子。他在幼年时因倭寇抢劫从长乐被俘虏至丰后(今日本大分县),几年后才获释,后抵达琉球。琉球国王赐予他住宅,让他在久米村定居以补“闽人三十六姓”的不足。经过这番努力,久米村人口大增,总人数由明末的“三十余人”增长至清嘉庆二十年(1 8 1 5)的354户,5 5 1 3 人。久米村终于“转危为安”,再次繁盛起来。仕途浮沉除了主导航海工作外,“闽人三十六姓”还深度参与了琉球方面的对华外交工作。在朝贡体制下,请封、迎封、谢恩过程非常隆重,礼仪规制
14、严格,此间公文往来繁复,没有46封面故事COVERSTORY精通汉文及中国传统礼仪的人士参与难以完成,其间久米村人的作用对于琉球国至关重要。琉球每逢国王莞逝、世子继位,便具表遣使中国,向中国朝廷报丧及奏请袭封。明清两代琉球的报丧表文及请封表文均由久米村人撰写。夏子阳记载:“唯大夫、长史、都通事等官则为文职,以其由秀才历任而专司贡献及文移、表章也。秀才,择三十六姓中识汉字、汉音者为之。”清代乾隆年间,琉球国王在久米村设置“汉字组立役”,专司著作奏表、咨文及其他汉文文书。可见琉球国王对久米村人的倚重。对琉球而言,明清政府派遣使臣前往琉球谕祭故王、册封新王,是头等大事。琉球国王接到中国礼部有/位于冲
15、绳县那霸市康熙十一年(1 6 7 2)程泰祚奉琉球国王之命在久米村兴建至圣庙,察祀孔子,配祀颜回、子思、曾子和孟子。此庙毁于二战末期的冲绳之战,后在1 9 7 5 年异地重建关册封使臣派遣的咨文后,立即派遣接封使臣到中国,迎接册封使前往琉球。随迎封使到中国迎封的都通事、长史、总管、通事、副通事等人,也均由久米村人担任。这与久米村人作为华人后裔在汉语能力上的优势是分不开的一一从明代中期到清代中期,琉球选派人北京国子监人学的“官生”基本被久米村人所垄断。正因“闽人三十六姓”在朝贡关系中地位如此重要,作为移民团体,久米村人在琉球备受优待。久米村的地理位置优越,身处集市与港口之间,不仅交通方便,也易于
16、船只停泊。对于久米村人生活的土地,琉球当局豁免其土地税。而在当时,琉球王国中只有首里、那霸及泊村士族可以不必向王府交税。至于“扶持米”则是久米村人独有的待遇。按照琉球王国规定,首里、那霸、泊村的贵族子弟,须官至库官后,才开始领有俸米。而久米村的未成年男子,则每人由王府按时发给俸米,李鼎元在使琉球记里记载“久米官之子弟十岁,称若秀才,王给米一石。十五,发,先谒孔圣,次谒国王;王籍其名,谓之秀才,给米三石。”直到雍正七年(1 7 2 9),因琉球经济困难,为节流计,才停止了久米村未成年男子的“扶持米”。相比在经济上获得的优待,久米村人在琉球的政治待遇更加引人注目。自隋唐以来,中原王朝开始以科举制度选拔官吏。但这种“唯才是举”的制度传播到周边国家后却不免荒腔走板,沾染上“精英政治”的色彩。警如朝鲜王朝科举考试的资格有严格限制,最重要的“大科考试”虽然名义上允许平民可以参加,但事实上主要被两班(文班和武班的大臣)子弟垄断。奈良时代的日本也是如此,其“选叙令”固然规定了官吏要经过2子霸琉球往事JUL2023147各种考试和考核,但实际情况是各级官吏继任和升迁最为看重的是家世,位贵则官高,位贱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