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镇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识别及干预*沈彦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小学甘肃永昌737200)摘要:本文分析了某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向、自卑、抑郁、焦虑及品性障碍,常常会影响学生学习、生活及成长,也为家长及老师带来一定的负担。观察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现状,精准识别,能够为高效矫正不良心理问题提供帮助。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干预是重要工程,需要成人的耐心与爱心,家庭、学校的强力携手。教师应通过情境渗透、家校共育、正向评价等渠道及方式方法提出干预措施,促使留守儿童完成心理重建,拥有正能量。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识别;情境渗透;家校共育;正向评价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识码:B文章
2、编号:(2023)01-0084-03某些城镇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较突出,部分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由祖辈或亲属代为监护,由于亲情缺失,监护人年龄偏大、教育方法简单等原因,留守儿童的心理呈现多样化与复杂化的趋向,包括自卑、焦虑、抑郁、自闭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矫正,可能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及成长,“回避或减少人际交往,影响个体的睡眠、食欲和身体状况”1。教师精准识别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种类,因人而异采取对症的干预措施,能够促使留守儿童的心理趋向健康,促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水平迈上新台阶。1慎思心理问题现状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原因众多,有的源于学习,有的源于生活,有的源于性格,有的源于家长,
3、有的源于家庭找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深处的原因,能够为心理矫正提供科学依据。调研某城镇小学留守儿童的现状,有利于我们精准制定矫正方案,并促使留守儿童完成心理重建。1.1 学生的自身认识是诱因留守儿童之所以出现负向心理,原因众多,其中自身不成熟的认识是诱因。比如:认为留守儿童地位低下,是受歧视的对象,无形中产生了自卑心理;爸爸妈妈在外打工,无人辅导学习,认为自己的学习跟不上优等生。性格内向的留守儿童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容易患焦虑症与亲情饥渴症。这些留守儿童中有悲观主义者,不善交流,不愿开启自己的心扉,凡事总往最坏想,久而久之,催生了心理问题。部分留守儿童天生敏感,性格脆弱,碰到还未确定的事情患得患失
4、。尤其是家长外出打工时,更表现出弱不禁风的样子。凡此种种,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心理。1.2 家长的两极分化是主因留守儿童的负向心理与家长的教育有直接关系。一方面,尽管部分家长在外打工,却对儿童提出较高要求:必须门门功课都优秀,必须 100%完成教师布置的任何作业,要有一技之长,必须在比赛中拿到优秀名次。这样的高要求让留守儿童“压力山大”,如果不及时缓解压力,久而久之,产生不良心理问题也就不足为怪。另一方面表现出相反的情况,部分家长把孩子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辈照管,自己却不管不问,对孩子的作业、学习以及成长丝毫不过问、不关心,缺乏细节化的沟通。久而久之,因为亲情缺失,牵挂不到位,留守儿童滋生各种心
5、理问题。1.3 学校的弱化淡化是次因留守儿童的负向心理还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系。部分班主任或者心理辅导教师对留守儿童观察不够、关心不够、辅导不够;班会课上,一些教师注重了常态性*基金项目院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20 年度一般课题 城镇化视域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系列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1974。第一卷Research on Educational Methods教 育 方 法 研 究84-班级文明习惯养成教育,而忽视了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未能把“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你”。另一方面,即使部分教师关注到留守儿童,但心理矫正方法简单,重理论灌输
6、而轻情境体验,重当面批评而轻后续追踪,重意义宣讲而轻心理疏导,心理辅导的费时低效也就成为尴尬与常态。因此,这些学校的弱化淡化成为留守儿童心理的次因。现状或凸显的问题一目了然,剩下的就是如何精准识别及干预。班主任和心理辅导教师应该联手,通过制定优化方案,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深处。2厘清心理问题种类留守儿童的心理丰富多变,唯有科学甄别、细心分析、精准识别,通过分类观察,厘清其形成原因,才能制定科学的对策。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深处,发现不为人知的一面,细致地识别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更好地完成心理矫正。教育中,如果未精准识别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种类,心理矫正就失去了方向感,教育的困境由此而来。
7、就自闭心理而言,部分留守儿童不愿意敞开自己的内心,性格孤僻,常常远离小组活动与集体场域,喜欢把自己的隐秘心理写到日记中,但不愿别人发现。一个五年级女生,父母到大城市去打工,自己曾经的乡音很重,用普通话交流的能力较差,被同学笑话几次后,关闭了心之门,再也不愿意在公共场所发言了,于是自闭心理成为常态。抑郁症的识别,应区别抑郁情绪和抑郁症。前者轻微,仅仅是学生某一时的情绪状况;后者严重,已经对学习、生活与成长形成负面影响;前者无病理性症状,一般与心理健全者一样;后者有病理性症状,如:凡事无兴趣,失去了好奇心与挑战心,不想说话,独处不愿见人等。同时,应注意抑郁症留守儿童常有矛盾心理,既不想参与集体活动
8、,又喜欢被人关注。焦虑症的识别,应区别焦虑种类及外在表现。如分离性焦虑,家长春节前后在家就无焦虑,一旦出门打工超过一定时间就焦虑,或者一定时间不打电话就焦虑。考试性焦虑,考前患得患失,睡不着觉,常担心自己发挥失常;考中,过分紧张,常把简单的题目做错;考后,后悔心理一直存在,心神不宁。社交性焦虑,不敢与陌生人打交道,常有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一切都不如别人,课堂上不敢发言,与人交往不敢开口陈述自己的想法就品性障碍而言,部分留守儿童喜欢揪女同学的辫子;没有任何理由就故意攻击别人,事后却又极度后悔;随意大声喧哗,通过过度表现引起旁人注意;随意破坏他人财物或公共财物,被老师知道后也觉得无所谓;随意撒谎或者
9、撒谎成性,通过更多的谎掩盖第一个谎言;无视班级纪律、学校纪律及社会规则,反从众心理严重。类似的品性障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与成长,不容小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种类较多,诊断标准不同。无论何种心理问题,我们都以类型、原因及轻重程度为指标,精准识别。有些学生具有多种心理,背后也有多重原因,我们既看临床表现,也观察长期表现;既考虑周围好友以及整个大环境的影响因素,也考虑父母亲的遗传因素与家庭教育因素;既考虑已经影响到学习及成长的心理因素,也考虑常常出现的紧张、出汗、口干舌燥、失眠、食欲下降等生理因素。我们既抽取个体进行分类研究,同时也综合多人情况,由个体经验上升到集体评估综合研究,以此为科学实
10、施、高效矫正奠定基础。3矫正不良心理问题3.1 多法并举,高效干预“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并不同于 赛跑”2,留守儿童更不能经常性地去“赛跑”。不同的留守儿童,其行为背后“站着”不同的思想,因而摈弃整齐划一的“赛跑”,因人而异进行心理重建,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之义。因人而异的方法应建立在恰到好处的情境之中,应通过具身体验,针对性地矫正学生心理。比如,针对考试焦虑症的留守儿童,我们采取沉浸式体验方法,通过表演 考试并非“刑场”的情景短剧:上考场就焦虑的学生梦见自己长大后成了监考官,连续多次的监考中,他发现即便是那些最优秀的学生也有做不对题的时候,也有短暂焦虑的时刻。但是这些优等生很快就能调整自己的心
11、态,抛开那些最难的题目,而力争把会做的题目全部完成他还发现,那些考试焦虑的学生,其实有很多题是可以做对的,就因为心情与情绪的问题而导致失分梦醒之后,这个学生一次次告诫自己:原来考试并不是真的那么恐惧,取得高分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这样的情境短剧让留守儿童的具身体验更深,心理模拟更真实,由此,心理矫正落到了实处。除了沉浸式体验,还可以采取同伴激励法(同年龄的同伴进行心理安慰更有效果)、主题体验法(主题队会小学教学实践85-不隐射个人,不对号入座,能够无痕育人)、沙盘治疗法(微缩玩具或模型介入进来,能够达到在游戏中育人的目的)不论什么方法,只要能开阔留守儿童的心胸、矫正不良心理,教师皆可以大胆一用。
12、3.2 家校共育,确保正向干预留守儿童的心理矫正离不开高效的家校共育。家庭“小生态”是积极的、正向的、溢满正能量的,那么,学生的心理也是健康的,外部的“大生态”就是和谐的。因此,高质量的家校共育才是正向干预的强力保证。针对留守儿童,家校共育的内容不是针对作业的完成及学习考试,而是倾向于心理矫正,倾向于留守儿童精神世界的重建。比如随意说谎,属于品性障碍方面的心理问题,当然也有学生分不清想象与现实的原因,也可能有家庭环境影响的原因。对此,我们必须与家长积极沟通,了解孩子说谎背后的心理动机与深层内因。当我们要求家长诚实守信,不说谎言时,家校共育已经成功了一半。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就孩子说谎问题进行印
13、证,实施较有力度的干预措施。比如双方随时就以下问题进行印证:所谓作业没有完成是因为停电?感冒?或其他原因?找家里要钱是为了交校服钱,这是真的吗?价格是真实的吗?作业的完成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吗?有没有抄作业的习惯?有没有不经过任何思考直接查看手机中的搜题软件完成作业的习惯沟通愈细,愈能为随意说谎心理的矫正提供依据。这样的细微沟通一方面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为心理趋向正常与阳光做铺垫。哪怕家长在外打工,教师也应通过钉钉群或微信群进行细节交流,形成合力,让共同发力成为一种常态,让对接变得多元而高效。3.3 正向激励,落实干预效果“方向和动力是孩子成长的 核动力”3。“方向和动力”从哪里来
14、?从教师与家长的正向和人性化评价中来。好的评价给予学生成长性与反思性的力量,使之经常性检视自己的所作所为与心理世界。城镇留守儿童尤其需要正向激励,需要他人的力量。成长中的留守儿童,因为评价而积淀的正能量愈多,愈有可能发生高质量的心理重建。评价是成为一种唤醒的力量激励着学生,还是成为一种负能量阻碍着学生发展?对此,家长与教师,都应该为此思考,以正向激励落实干预效果。“为今天刘某某的行为点赞,过去的他不爱开口发言,然而,今天的他多次积极发言,且能说到点子上。可见,敢于尝试,必有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刘某某必将愈来愈自信。”这是针对自闭和自卑者的激励之词。“恭喜你,这次考试中,因为你远离了焦虑心理,
15、所以发挥正常。原来,考试真的不可怕,以平常心对待一切,你就会宠辱不惊。”这是对考试焦虑症学生的激励之词。“从实践中得知,人们担心的事情 95%都不会发生,你也如此。充满阳光,以正能量度过每一天,才是正道。”这是对那些消极者的激励之词。正向激励远胜于直面批评,人性化评价远胜于单项灌输。总之,相对于单一的、负向的评价而言,正向及人性化评价所散发的正能量,能够更好地激励留守儿童,促使其发生接地气的成长。自媒体网络平台为高效评价留守儿童提供了支撑。尤其对外出打工的家长,教师更应不吝激励之词,通过钉钉群表扬留守儿童的每一个细微处,尤其要表扬其心理进阶的地方,如由自卑到自信,由焦虑到平常心,由抑郁到快乐。
16、教师与家长表扬留守儿童,不是经常性针对最后的考试结果,而是看过程,“过程即教育”。学习成长的每一个细微点,都是激励的诱因。注重过程性激励,才是心理矫正的应有之义。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干预是个重要工程,需要成人的耐心与爱心,需要家庭、学校的携手。这个重要工程其实也是一个慢工程学生心理的改变是一个潜滋暗长的过程。教师与家长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以考试的成绩给学生“盖棺定论”。识别和干预一定要以生为本,应更关注那些特殊人群,最终将个体性经验上升到具有普适性推广价值的层面上。成人应该俯下身子,以细微的方式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世界,注重那些平平常常但蕴藏着希望与改变的机会,注重那些生成性及延展性细节,提出恰到好处的干预措施,促使留守儿童拥有阳光心理。参考文献:1 姚立超,张慧杰.青少年社交焦虑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10):9-12.2 司晓宏,王桐.“双减”之下:教育焦虑现象的纾解与治理J.中小学管理,2021(10):39-41.3 陈秋兰.教育是一种唤醒J.中小学德育,2018(01):1.第一卷Research on Educational Methods教 育 方 法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