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江流域族群舞蹈的“线性”文化互动研究.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49207 上传时间:2023-11-29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江流域族群舞蹈的“线性”文化互动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北江流域族群舞蹈的“线性”文化互动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北江流域族群舞蹈的“线性”文化互动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年 月第 卷第 期民族艺术研究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本文为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南岭民族走廊舞蹈文化研究”(项目批准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程瑞芳,刘恒琰线性文化遗产综述:概念形成与旅游开发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单霁翔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论:突破与压力 南方文物,():杨志强,安芮南方丝绸之路与苗疆走廊 兼论中国西南的“线性文化空间”问题 社会科学战线,():、杨志强,张应华,赵书峰“音乐与 路文化空间互动关系问题”三人谈实录 音乐探索,():赵书峰线性音乐文化空间研究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唐白晶藏彝走廊多民族圈舞及其中华文化认同功能论析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北江流域族群舞蹈的“线性”文化互动研究赵勇,胡骁摘要:北江流域的瑶族、汉族以及客家人舞蹈呈现“线性”空间分布态势,具有“线性”文化迁移、传播的特征。北江流域各族群舞蹈在水上迁徙、农耕、信仰、民俗等文化通道空间中互动交流,形成了流域地理与人文“线性”文化的互嵌交织,成为岭南地区族群舞蹈文化互动最为典型的区域之一,印证了北江流域各族群舞蹈文化互动的多元一体性。关 键 词:北江流域;族群舞蹈;线性文化;文化互动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作者简介:赵勇,韶关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校聘副教授,广东省普通本科学校美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澳门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级文化产业专业博士生。广东韶

3、关 ;胡骁,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副教授、党总支书记,澳门城市大学教育学院 级教育学专业博士生。广东广州 :“线性文化”源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线性文化遗产”的理念,线性文化遗产是由文化线路()衍生并拓展而来的。对“线性文化空间”的研究,杨志强、安芮提出“线性文化空间”内蕴在于“以交通线 线路为中心连带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层面的空间关联及相互影响”。随后,杨志强、张应华、赵书峰围绕“音地”关系,进一步丰富了“线性文化空间”内涵,指出其是人类社会在一些特定的重要交通线或地理走廊上,因长期不间断活动形成的具有整体性关联的文化地理空间。此外,赵书峰还系统阐释了“线性音乐文化空间”的学术概念、历程及问题

4、意识。上述探讨为舞蹈的线性文化互动研究提供了学理视野。目前,舞蹈学界对舞蹈“线性”文化互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廊道、流域内展开。以唐白晶为代表在 藏彝走廊多民族圈舞及其中华文化认同功能论析一文中阐释了圈舞文化是藏彝走廊多民族共生共享的文化符号与文化记忆,指出圈舞的“圆形思维”在民族认同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重要意义。以叶笛为代表在 长江流域舞蹈文化互动:多元一体视角一文中分析流域舞蹈文化互动源起因素、文化互动过程,指出长江流域舞蹈文化互动因其时空的同在性、方式的共生性、结果的一致性而形成“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而基于对北江流域“线性”文化的族群舞蹈互动研究,尚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本文将北

5、江流域族群舞蹈视为一个整体,窥探其在“线性”文化中的舞蹈交流与互动,将北江流域瑶族、汉族以及客家人等族群舞蹈从物质(自然)线性延展到文化(精神)的线性中,对其族群舞蹈文化互动进行综合性与系统性研究,梳理不同族群舞蹈之间的“线性”互动脉络,分析构建其多条线性文化空间的互嵌性,以此印证北江流域各族群舞蹈文化互动的多元一体格局,对提升北江流域文化的内在凝聚力与线性文化空间链条的互嵌紧密度有着重要意义。一、北江流域及其族群舞蹈的“线性”空间分布(一)北江流域北江,作为珠江三角洲北上中原的必经之路,自古为南岭地区通往中原的重要水上交通大动脉与文化通道。其西源湖南省临武县三峰岭的武江,东源江西省信丰县石碣

6、大茅山的浈江,两江自东北、西北向西南、东南穿山越岭,在广东韶关市区沙洲尾汇流而成北江,其后不断接纳南水、蟬江、连江、鷈江、滨江、绥江、芦苞涌、西南涌以及九曲河等支流,终在佛山三水汇入珠江,主干道全长约 千米。北江流域跨赣、湘、粤三省,主要包括湖南郴州市临武、宜章、郴县、桂阳、汝城;江西赣州市的信丰、大余;广东韶关市、清远市、肇庆市(四会、广宁和怀集)、广州市(从化、花都)、佛山市(三水、南海)以及河源连平等市县(区)。(二)瑶族、汉族及客家人族群舞蹈的“线性”空间分布北江流域作为瑶族、汉族及客家人族群的重要分布地与迁徙通道,是积淀瑶族、汉族及客家人族群舞蹈文化最集中、最厚重的流域之一。因各族群

7、支系、地域自然人文生态、时代变迁等差异及关联,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流域族群舞蹈文化生态。集聚上游为主与散落夹杂相结合分布的瑶族舞蹈瑶族舞蹈作为北江流域最具少数民族特色的舞蹈类型之一,分布于北江流域上游的湖南临武、宜章、桂阳、汝城,广东韶关乳源、乐昌、曲江、始兴和清远连南、连山、连州、英德等地,主要有“长鼓舞”“小花鼓舞”“舞龙灯”“舞火狗”“布袋木狮舞”“铜铃舞”“草席舞”“铙钹舞”等舞蹈类型。其中,以排瑶的“长鼓舞”和过山瑶的“小花鼓舞”最具代表性。“长鼓舞”主要流传于北江流域连南县境内的排瑶聚居地,是排瑶祭祀祖先、庆祝丰收等传统活动上表演的舞蹈。其舞蹈内容涉及劳动生产、宗教祭祀、缅怀祖先等,常

8、见表演形式为独舞、对舞、群舞,表演时舞者双手击鼓和摆鼓,以蹲、跳、蹬、转等动作为主,形成矮、旋、弹、摆、稳的审美特征。过山瑶“小花鼓舞”作为瑶族融入血脉之中的身体记忆符号和精神信仰载体,其广泛流传于北江流域中上游湘、赣、粤三省交界的过山瑶聚居地。“小花鼓舞”起源于瑶族先民的图腾与祖先崇拜,多在盘王节(十月朝)、还盘王愿等节庆仪式中表演。舞蹈常以建屋、农耕、娱乐为主题展开,将过山瑶建屋造房、稻作生产、农闲娱乐等活动以形象生动的“小花鼓舞”形式进行仿生再现,形成“三十六套,七十二式”的舞蹈动作套路,该舞蹈具有动作形态稳健性、节奏动律内在性、表达内容生活性、表演形式程式性的文化表征。贯穿流域全境分布

9、的汉族舞蹈北江流域自古为岭南地区汉民族的重要聚居地之一。北江流域的汉族舞蹈与中原文化血脉相融,无论从距今五千年前韶关马坝出土的原始人类舞蹈纹陶片,还是从广州南北江流域族群舞蹈的“线性”文化互动研究叶笛长江流域舞蹈文化互动:多元一体视角 民族艺术,():广东省北江流域管理局流域概况 ():李筱文瑶山起舞 瑶族盘王节与“耍哥堂”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杨秀芝瑶族长鼓舞的文化特征与当代意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越王墓出土的西汉圆雕玉舞人,均可窥见北江流域汉族舞蹈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密切关系。北江流域的汉族舞蹈与中原地区大体一致,均在岁时节庆、农时节令、婚丧嫁娶、宗教祭祀等民俗事象中进行

10、。北江流域的汉族舞蹈在传承发展中不断演变与交集,其舞蹈的边界属性无法明确定义。如与民俗节庆喜日、农耕祭祀相关表演的拟兽舞蹈,就有舞狮、龙、凤、麒麟、鱼、白马、龟蚌、鹤蚌等。其中,仅舞龙就样式繁多,如流传于江西信丰的“大阿子孙龙”“瑞狮引龙”;湖南汝城的“香火龙”;广东韶关市的始兴“司前舞火龙”,清远市的连山“舞布龙”,肇庆市的怀集“龙鱼舞”,佛山市的南海“麦边舞龙”等。“龙”在汉文化中是族群的图腾与象征,是汉民族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下为祈愿风调雨顺、丰年庆收、驱疾辟邪、人丁兴旺等心理诉求,依据现实事物建构出的一种虚拟神物“龙”的民间舞蹈形式。当人们对“龙”祈求与崇拜的仪式活动逐渐习俗化,“龙舞”就

11、成为仪式活动的选择与民俗活动的外在物质载体,并逐渐成为民族活动的主体。在北江流域每逢春节、元宵节等喜庆节日及各类仪式活动,均可见千姿百态、形式多样的“舞龙”,并在“舞龙”的文化阐释中看到汉民族的群体记忆与文化象征。贯穿流域与星落聚集相结合分布的客家人舞蹈客家人作为中原汉族分支,在历史变迁与人口迁徙中由河南、福建等地迁入北江流域。客家人作为北江流域族群中的后来者,为适应和改造生存发展环境,他们因地制宜创造了风格迥异的客家舞蹈文化,成为北江流域客家族群文化标志与文化认同的动态载体。北江流域作为客家族群舞蹈的线性分布带,上溯江西信丰、大余地区,中联韶关、清远,下溯珠三角的肇庆、佛山、广州等地。客家族

12、群舞蹈深受客家人“耕读传家”的传统影响,其舞蹈文化与族群农耕生产及传承教育联系紧密,主要有“采茶歌舞”“舞龙”“舞狮”“舞春牛”等。“采茶歌舞”作为北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客家民间歌舞形式,衍生于客家族群的农耕采茶生产劳作生活。“采茶歌舞”依据流域地理差异,常将流传于北江流域江西赣州地界的称为“赣南采茶戏”,韶关、清远地界的称为“粤北采茶戏”,二者一脉相承,均是载歌载舞的客家民间艺术,又因流域内各异的地理方言等人文因素影响而各有特色。“采茶歌舞”一般在春节、元宵节等民俗节庆中表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北江流域民众喜爱。其舞蹈动作以“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为主,素有客家采茶舞“三绝”之说。

13、其歌舞内容以农耕生产生活为中心,模拟生产劳动“锄地”“挑担”“摇船”与现实生活的“梳妆”“开门”“绣花”,以及模拟自然、动物的“黄狗撒尿”“鸭嬷抖翅”“采茶扑蝶”等形态。客家人受北江流域地理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经济生活等多种因素合力影响,客家人将农耕生产生活语汇及内容转化为形象性、象征性、感知性的仿生舞蹈形态,转述客家人对生命、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北江流域客家舞蹈文化的仿生性符号生成,赋予其自身特征属性。二、地理“线性”:水上迁徙文化通道空间中的族群舞蹈互动北江连接湘、粤、赣三省,在武江、浈江、连江等众多支流相互交织下,形成四通八达的北江流域水上交通网络,自古为岭南地区联通中原的重要水上交通运

14、输干线和文化交流通道。北江流域水上通道的形成,不民族艺术研究(双月刊)舞蹈学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北京:中国 中心,:于平说“龙”:中华民族舞蹈原始发生蠡测(四)舞蹈,():眭美琳岭南民间舞蹈文化类型及其呈现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赖丹舞中三绝 赣南客家舞蹈艺术中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的研究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刘斌,吴楚楚赣南采茶“仿生”舞蹈动作研究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刘素霞明清时期岭南北江流域交通变迁研究 广州:暨南大学,:?仅为瑶族、汉族及客家人提供了族群迁徙通道,伴随人口的迁徙流动,还促进了各族群舞蹈文化的异地迁移与交流传播,为岭南地区

15、族群内部及岭南与中原地区的舞蹈文化交流互动提供了便利,实现了北江流域水上迁徙文化通道中的族群舞蹈互动。(一)瑶族迁徙中的舞蹈互动瑶族作为中国南方最古老的迁徙民族之一,“迁徙”是其族群文化的特殊生存形态。在北江流域主要分布着过山瑶和排瑶两个支系,依据 隋书地理志 广东通志 南越杂记 宋史蛮夷列传等古文献记载,学界对北江流域瑶族源流追溯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由湖广经洞庭湖迁徙而来;二是由福建经海路从广州番禺登陆而来;三是本地土著演变迁徙而来。无论北江流域的瑶族源流何处,其族群迁徙的路径清晰,均沿北江水系脉络而不断迁徙,并最终定居于北江中上游的高山地带。迁徙文化作为瑶族的历史叙述,直接影响其族群舞蹈的

16、形成、发展及演变。瑶族迁徙文化对其族群舞蹈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舞蹈内容的表达。北江上游的瑶族聚居地广泛流传着过山瑶“小花鼓舞”,该舞蹈中的“建屋长鼓舞”就与过山瑶“吃尽一山过一山”的族群迁徙历史紧密相关,迁徙一地建屋盖房的族群历史记忆成为舞蹈的主要表现内容。其二,舞蹈的表演程式。唐宋后,瑶族迁徙到北江流域期间因与汉族广泛接触,而受到汉族民俗仪式的影响较大,如在挂灯、度身、打幡等仪式中表演的瑶族舞蹈,其表演程式常与民俗仪程结合,具有仪式程式化的显著特征。其中,过山瑶“小花鼓舞”在表演中常以“拜三拜,请四方”的程式化动作为表演起势,依据民俗仪式仪程需求展开相应的舞蹈表演,不得随意更改,特别是其舞蹈表演常与各种经文体和民谣体为基本文学形式的唱词内容、打击乐器伴奏、法器道具相伴,形成了瑶族舞蹈与民俗仪式文化混融一体的文化特质。这种民族舞蹈与民俗仪式文化“混融一体”的特质,正是瑶族、汉族的族群文化交流影响的直观体现,兼具瑶汉族群文化属性的瑶族舞蹈得到绝佳发展与演变,形成独具流域文化特质的瑶族舞蹈。(二)客家族群迁徙中的舞蹈互动客家人族群历史上从汉代到明清经历了五次族群大迁徙活动,以水路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