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藏羌彝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51091 上传时间:2023-11-29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藏羌彝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藏羌彝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藏羌彝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青藏高原论坛TIBETANPLATEAUFORUM2023 年 3 月第 1 期第十一卷总第四十一期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71974155)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方永恒,男,甘肃白银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及文化产业研究。通讯作者:郭溱溱,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管理研究。藏羌彝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方永恒郭溱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5)摘要:利用GIS对藏羌彝走廊82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究其空间分布特征与相关影响因

2、素。结果表明:藏羌彝走廊区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传统舞蹈、传统技艺和民俗类数量最多;空间分布上呈现“东密西疏”的团片状聚集分布,分别在拉萨、成都、西安、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宁和兰州等区域形成五个高密度核心区。自然地理因素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分布在地势平坦地区和河流沿线附近;人文因素上,藏羌彝走廊的多民族文化交融属性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有重要影响。最后,从不同的视角对藏羌彝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结构以及保护和开发提出建议。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藏羌彝走廊;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地理探测器一、引言藏羌彝走廊是在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羌彝走廊”

3、概念基础之上,经过民族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领域等学者们的扩展研究而提出的。藏羌彝走廊横跨七省区且地处中国西部腹地,是众多民族南来北往、迁徙流动以及商品贸易的重要廊道,同时也是一条覆盖丰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的“遗产走廊”,如藏族唐卡、羌族舞蹈、彝族火把节、秦腔、傣族泼水节等。这些非遗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实用价值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已经成为促进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本1。非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独具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凝聚着国家、民族的智慧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文旅部在“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强调对非遗进行区域化整体保护,增

4、强非遗生命力;202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发挥非遗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非遗作为重要的文旅资源,可以促进区域文旅产业结构转型以获取经济价值;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构成,将非遗保护融入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2-3。藏羌彝走廊在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产生了大量的非遗资源,但由于受社会、经济等客观因素影响,在非遗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等方面存在不足。为此,研究藏羌彝走廊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不仅对非遗资源的传承、开发及利用具有重大意义,还可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前,藏羌彝走廊非遗研究主

5、要聚焦于对其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产业化开发、旅游资源开发对策以及“数字化+非遗”保护4等质性方面分析,将其作为整体的研究较少。国外对非遗的研究较早,主要集中于非遗概念5、非遗理论的建构和探讨6-7、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8-9、非遗与旅游开发10、非遗与旅游体验11、非遗精神12等。虽然我国的非遗研究起步较晚,但是成果颇多,集中于以定性分析为主的非遗定义13-14、分类15-16、价值研究17-18、保护与开发利用19-20、开发模式21-22等方面。随着定性研究的丰富,学者们以地理学视区域文化研究61青藏高原论坛TIBETANPLATEAUFORUM角聚焦于非遗量化研究,以全国或不同省域范围为

6、尺度探究非遗的空间结构和影响因素23-25。因此,本研究以藏羌彝走廊区域整体的非遗为研究对象,探究其非遗的空间分布结构特征,并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分析其影响因素,旨在为藏羌彝走廊区域的非遗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一)数据来源藏羌彝走廊是纵贯大西北和大西南的民族迁徙通道,空间横跨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和青海七省区,地处四方文化交汇处,自然地理环境复杂且对外交通不便,各具特色的多元民族文化在此相互融合,故本研究以藏羌彝走廊辐射的七省区的国家级非遗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截至2022年2月,国家文旅部先后公布了五批国家级

7、非遗代表性项目和扩展项目名录,由于同一项目存在多地申报的情况,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非遗类型的划分标准,将申报地点不同而内容与形式保存完整的非遗项目均列入名录,故对获取的非遗项目拆分进行统计,共计824项(含拓展项)。获取非遗项目申报地点或保护单位的地理位置,通过高德地图坐标拾取系统分别找到对应项目地理位置的经纬度坐标(X和Y),并依次进行整理。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获取藏羌彝走廊七省区的矢量地图(1:400)和三级及以上河流空间数据,在地理空间云数据平台获取SRTM30m30m高程数据,从七省区统计年鉴以及政府官网公报中分别获取人口、GDP等统计数据。用ArcGIS10

8、.2软件进行地理空间匹配,建立藏羌彝走廊区域的非遗数据库,以此为依据进行空间分析。(二)研究方法1.最邻近指数将藏羌彝走廊区域非遗的申报地点或单位利用高德地图坐标系统获取到地理空间坐标点要素,利用最近邻指数(K-nearest neighbor,KNN)对点要素的类型进行空间分析,计算公式如下:R=r(1)re=12n4=12D(2)式中:R为最近邻指数;为实际最近非遗点间的平均距离;re为非遗点在地理空间中Poisson分布时的平均距离;n为申报的非遗点数;A为非遗所在区域面积;D非遗项目点密度。通过R值判断非遗的空间分布类型(R1,均匀型;R=1,随机型;R1,凝聚型)。2.核密度估计运用

9、核密度对藏羌彝走廊区域的非遗项目进行空间测度,可直观反映聚集地和聚集程度。计算公式f(x)如下:f(x)=1nkni=1K(x-Xih)(3)f(x)为非遗点要素在空间位置x处的核密度值,f(x)数值越大表示非遗项目分布的越密集;k(x)称为核函数;h0为带宽;x-Xi表示估值点到非遗点的距离。3.地理探测器利用地理探测器探测空间分异性,计算出影响藏羌彝走廊空间分布的值以解释因子的影响力26。计算公式为:q=(N2-Lh=1Nh2h)/N2(4)式中:N和2分别代表该区域非遗总体样本量和方差,Nh和2h代表第h个影响因素的样本量和方差,L是第h个影响因素的个数。q的取值范围是0,1,q值越接近

10、1,代表该指标对于藏羌彝走廊非遗项目分布的解释力越强;q值越接近0,代表该指标对于藏羌彝走廊非遗项目分布的解释力越弱。三、藏羌彝走廊非遗空间分布特征(一)藏羌彝走廊非遗的类型结构特征区域文化研究方永恒郭溱溱藏羌彝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62青藏高原论坛TIBETANPLATEAUFORUM2023 年 3 月第 1 期第十一卷总第四十一期省份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总计占比(%)民间文学711193779637.65传统音乐232014615121510512.74传统舞蹈20173033611912615.29传统戏剧1114179181138310.07曲艺6321

11、874313.76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4422213182.18传统美术2512612128118610.44传统技艺3831241812121114617.72传统医药3969226374.49民俗163825129121712915.66总数、占比(%)153/18.6159/19.3145/17.6105/12.791/11.083/10.188/10.7824/第三产业 GDP 占比(%)37.9113.5118.811.4218.687.392.29100/按照国发200819号文件规定的非遗规范划分体系,将藏羌彝走廊非遗划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戏

12、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十种类型。1.藏羌彝走廊整体非遗的结构特征藏羌彝走廊区域非遗项目共计824项,具体省(区)分布详见表1所示。由表1可知,藏羌彝走廊区域内不同类别的非遗项目在数量分布上存在明显的阶梯性差异。从总体上看,藏羌彝走廊区域非遗项目类型以传统舞蹈、传统技艺和民俗类数量最多,即为第一梯队,分别为126、146和129项,占比48.67%。传统技艺和民俗受众范围广,与居民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文化活动、生产劳动方式以及衣食住行吃穿用等方面密切相关,故非遗数量居多。藏羌彝走廊区域居住着藏、羌、彝、白、哈尼、回、苗、瑶等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中依然保留着载歌载舞

13、的习俗,因而传统舞蹈类非遗保存数量较多。传统音乐、传统戏剧和传统美术,即为第二梯队,分别为105、83和86项,占比33.25%,音乐和舞蹈相伴而生带动传统音乐项目数量较多。民间文学、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传统医药为第三梯队。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传表1藏羌彝走廊非遗类型结构统医药多依赖于非遗传承人的发扬,继承和发展的渠道受限。2.省区数量、类型差异(1)各省数量差异由藏羌彝走廊区域的非遗数量分布可知(表1),云南、贵州和四川非遗数量占藏羌彝走廊区域的55.43%,占一半以上;西藏非遗数量为105,占比12.74%;陕西、甘肃和青海的非遗数量在8095,占比分别为11.04%、10.07

14、%和10.68%,省区间数量差别不大。从云南、贵州、四川和西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较大且非遗数量较多,可分析出非遗分布与少数民族聚居区存在密切联系27。进一步分析发现,各省第三产值占西部地区第三产总值的比重高,且与非遗数量相吻合,即非遗数量与第三产占比存在一定的耦合。云南、贵州、四川属于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区,丰富的民族文化为非遗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随时代的发展与文化碰撞使得该地区非遗数量较多。(2)各省类型差异从藏羌彝区域非遗类型的分布来看(表1),民间文学类在云南分布数量最多,为19项;最少为西藏,仅3项。传统音乐类以四川和贵州最多,分别为23项和20项,云南、陕西、甘肃和青海差异不大。

15、传统舞蹈数量西藏最多,为33项;陕西和青海分布较少,分别为6项和9项。传统戏剧在陕西和云南分布较多,分别为18和17项;青海仅3项。曲艺各省数量均偏小,陕西和甘肃较多,分别为8项和7项,西藏仅1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各省数量均小于5项。传统美术以四川分布最多,为25项;其他省的数量不超过12项。传统技艺的分布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四川最多,为38项。传统医药以西藏和贵州最多,均为9项。民俗类以贵州分布最多,为38项;最少是陕西,仅9项。通过对藏羌彝走廊区域各省非遗类型结构分析,发现传统技艺、区域文化研究63青藏高原论坛TIBETANPLATEAUFORUM传统舞蹈和民俗分布最多,传统体育类比较稀

16、缺的结构分布特征。传统舞蹈和民俗项目集中于西南地区,云、贵、川等少数民族聚集区域分布较多,与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风俗文化特征相关。(二)藏羌彝走廊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1.空间分布类型利用Average Nearest Neighbor工具对十种不同类型的非遗分别进行处理后,得到最近邻指数表(见表2)。平均最近邻指数越接近0,非遗的聚集程度越高;平均最近邻指数越接近1,非遗趋于随机分布。从总体上看,藏羌彝走廊非遗的R值(0.29)较小且置信度约为99%,呈现明显的聚集分布特征。从各个类型上看,除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无显著分布特征(P值0.05),其他项目的聚集程度由强到弱依次是传统技艺(0.51)民俗(0.54)传统舞蹈(0.55)传统医药(0.56)曲艺(0.62)传统戏剧(0.63)传统美术(0.64)传统音乐(0.69)民间文学(0.79)。由于非遗地域的独特性、保留难易性等复杂因素导致各类型间聚集程度存在不同的差异。表2非遗平均最近邻指数表类型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总数数量63105126833118861463712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