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生态环境厅基地第一批重点课题();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团队项目()。作者简介:方世南,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暨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教授。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年 月第 卷第 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两个结合”的生态文明建设维度研究方 世 南(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东吴智库,江苏 苏
2、州 )摘要:从生态文明建设维度认识和把握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当代价值,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当代价值。为此,要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寻找生态智慧,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现代化;要立足中国国情认真做好挖掘、梳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工作,找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契合之处,做好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工作。认识从生态文明建设维度推进“两个结合”的基本内涵
3、,明确从生态文明建设维度推进“两个结合”的重大价值,探究从生态文明建设维度推进“两个结合”的实践路径,对于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蕴涵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价值取向大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生态安全促进国家总体安全,不断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不断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蹄疾步稳地迈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好美丽中国和地球美好家园,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生态文明;“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
4、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简称“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开放的成功之道,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现代化新境界的必由之路,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举措,也是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一项亟待高度重视和大力拓展的重大历史任务。“两个结合”在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时期虽然具有普适性的基本要求,但因为国内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和发展战略任务的转移,也有着不同的重点和难点。在世界现代化都面临着资源、环境、人口不平衡的困境而必须高度注重人与自然关系这一共同议题的背景下,在生态环境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重大危机的严峻态势下,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依然艰巨的
5、客观情况下,“两个结合”就具有十分鲜明的生态文明建设维度,需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蕴涵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价值取向,不断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以强有力的生态安全作基础和保障,确保国家总体安全,创造出人类生态文明的新形态,大踏步地迈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好美丽中国和地球美好家园。一、把握从生态文明建设维度推进“两个结合”的基本内涵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体现了马克
6、思主义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做好“两个结合”的关键之所在。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要在“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现代化,就必须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相结合。邓小平指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实质上就是能够充分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主要特征之一和本质要求之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新时代,是通过建设美丽的生态经济、生态政治、
7、生态文化、生态社会而创造美好生活的新时代,也是在现代化进程中解决好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现代化建设、物质现代化与生态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等诸多矛盾的新时代,是向全世界展示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巨大成功的新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重要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就体现为要以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中华民族进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经济社会。因此,从生态文明建设维度推进“两个结合”,就必须充
8、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当代价值,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当代价值,要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寻找解决生态环境危机和确保生态安全以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权益的生态智慧,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现代化,并要立足中国国情认真做好挖掘、梳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工作,要找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契合之处,围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重大历史任务,切实做好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9、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工作。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生命力和理论威力就在于能够科学地说明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结合”充分体现了普适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充分彰显历史性和阶段性的辩证统一,表现出巨大的真理性和价值性以及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成功地推动着党领导的各项事业的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针对空前的民族危机和国内复杂的阶级矛盾,“两个结合”主要紧密围绕当时党的中心任务即以革命战争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而展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针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国内主要矛盾,“两个结合”主要紧密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即围绕生产建设这一中心任务而展开;改革开放以来,“两个结合”主要紧
10、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在此基础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心任务而展开。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项特征、各项要求和各项任务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特征、要求和任务都是贯穿于其中而不可或缺的,
11、绿色发展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展理念和发展方略。中国式现代化蕴涵的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鲜明价值导向,都需要通过做好“两个结合”而推动中国式现 邓小平文选 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邓小平文选 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邓小平文选 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年,第 页。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代化发展。
12、在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都必然要注重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关系这一重大课题的历史背景下,在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都面临着的一个关系人类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的严峻态势下,在我国“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和“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的客观情况下,“两个结合”就具有十分鲜明的生态文明建设维度,有着独具基本内涵的规定性。为此,从生态文明建设维度大力推进“两个结合”,是时代所需和人民期盼,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的紧迫任务,要始终全力聚焦我国和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始终全力聚焦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风险和生态环境危机问题,始终全力聚焦美好生活视域下的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权
13、益实现和维护问题,始终全力聚焦生态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基石问题,努力做好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同中国生态文明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工作,一体化地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主体人的建设,全面提升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二、认识从生态文明建设维度推进“两个结合”的重大价值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的国家,又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国家。从生态文明建设维度推进“两个结合”,需要从新时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家和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14、新时代的具体实际出发,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彰显中国国情的本土属性,充分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资源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思想资源,从绿色发展的高度建设好美丽中国和地球美好家园。马克思主义是由辩证自然观、社会历史观、科学认识论、辩证逻辑等理论学说而组成的具有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曾这样自我评价过自己的理论体系:“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都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全面地研究自然界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马克思主
15、义始终以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社会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成果鲜明地彰显出绿色理论色彩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成果则鲜明地彰显出红色理论色彩。马克思主义既有关于社会革命、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武装夺取政权、党的建设、人类解放等方面的丰富红色理论,又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善待自然、呵护土地、绿色生产力、永续发展和遵循规律发展、将自然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自然主义有机结合、自然解放等丰富的绿色理论,是闪耀着“红绿交融”绚丽色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然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红色理论,我们在“两个结合”
16、方面做得很好,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绿色理论方面,我们则处于刚起步阶段。与国外许多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相比,我们做得还很不够。早在 世纪 年代,英国学者帕森斯()出版了 马克思和恩格斯论环境保护、美国学者本阿格尔()出版了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到 世纪 年代和 年代,日本学者吉田文和于 年出版了 环境和技术的经济学,日本学者岩佐茂于 年出版了 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还有德国学者瑞尼尔格伦德曼()于 年出版了 马克思主义和环境保护思想,英国学者大卫佩帕()于 年出版了 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美国学者詹姆斯奥康纳()于 年出版了 自然的理由:生态社会主义研究,美国学者保罗巴凯特()于 年出版了 马克思和自然:一种红绿观点。到了 世纪,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入。美国学者约翰贝拉米福斯特()于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