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 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卷 第 期 ()社会发展与治理研究“借力式发展”:资本下乡背景下村企互动的均衡样态及其实现机制 基于鲁西南 村的案例研究李元元,曹聪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杨凌 )摘要:在资本下乡过程中村企互动均衡样态的分析概念“借力式发展”,是指村企双方通过借力彼此的身份与资源优势,撬动发展所需,在不断交换的基础上实现利益分配结构的均衡,进而建构一种双方互惠格局。案例研究表明,积极有为的村集体中介机制、“结构行动”借力机制和互动平台的适时转变机制推动了村企之间“借力式发展”的有效运行。“借力式发展”在理论维度上有助于突破以零和博弈为假设的
2、村企互动样态,在实践层面能够为村企在农村社会的均衡互动提供知识基础。关键词:乡村振兴;资本下乡;村企互动;“借力式发展”;均衡样态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基金项目: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研究”()作者简介:李元元,男,安徽芜湖人,社会学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研究与评估中心研究员。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相关部门文件都先后鼓励、引导工商资本下乡,调动一切可行的市场力量参与乡村振兴
3、。国家大量惠农政策在较大程度上加快了工商资本下乡的步伐,资本下乡业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背景下村庄与下乡企业的互动关系也随之成为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的重要议题。在资本下乡过程中村企互动关系首先受到双方具体立场与行动逻辑的影响和塑造。作为组织化的社会行动者,下乡企业与村集体的组织属性和组织目标并不重合,因而在多数情境中会秉承不同的行动逻辑。蒋国河等就指出,作为代理人和当家人的村集体既追求经济发展利益,也追求公共利益最第 卷李元元 等:“借力式发展”:资本下乡背景下村企互动的均衡样态及其实现机制 大化,而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企业则以实现经济利益为重要目标。经济利润或许只是下乡企业多维利益诉求
4、的一个侧面。企业在下乡过程中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会将获得地方政府支持和赢得企业声誉作为具体的利益目标。例如,在“企业回乡”的特定情境中,由于饱含发展家乡的情感,回乡企业家会在政府的引导下,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关注社会效益。概言之,当前有关资本下乡过程中村企行动逻辑的研究大多在经济学“理性人”假设下展开,但同时也强调特定场景中情感交流、文化濡化与政治引导等非经济要素对双方尤其是下乡企业行动逻辑的影响和形塑。基于对村企双方行动逻辑的讨论,不少学者通过翔实的实证研究呈现了资本下乡过程中村企互动关系的具体样式。既有研究显示了资本下乡进程中村企关系两种相互迥异的形态。其一为“村企分离”形态。例如,焦长
5、权等人的案例研究显示,在当地政府“回归工程”政策引导下,下乡资本通过一次性买断集体资产的方式获取农村大量土地,并对其进行集中性流转或开发,这不仅使企业逐渐成为村庄中的一块“飞地”,也使企业与村庄、村民的联系日益弱化,村民不能可持续地参与到村庄开发和建设的利益分配格局中,村庄利益逐渐为下乡资本所吞噬。另一种为“村企统合”形态。王晓飞等人对浙江湖州一个村庄资本下乡的实证研究显示了一种村庄与下乡企业“统合发展”的状态:在村庄进行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双方统一经营,并在股份、劳动和资本等方面进行合作。这一案例突出了村企统合样态下村庄对具体发展进程的主导权,但村企统合形态亦能体现出另一种面向。有学者基于对资
6、本下乡实施以来村企关系演变的历时性观察,指出村庄的发展正日益依附于公司,下乡企业正在成为主导村庄发展的中心力量。总的来看,无论是村企分离抑或村企统合,这两种具体样式均强调了村企互动关系的失衡状态。有学者针对上述案例研究所呈现的村企互动失衡状态进行了解释性研究。郑风田等人认为,企业家人力资本生产力与村庄权力资本生产力之间的博弈是影响村企失衡样态形成的一个关键因素,其中企业家人力资本生产力与村庄权力资本生产力的可替代性会对二者的博弈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即任何一方的资本生产力可替代性越低,拥有的谈判话语权就越高,从而获得博弈胜利的可能性就越大。徐宗阳对华北地区一个公司型农场的考察后发现,下乡的工商资本
7、游离于村庄社会结构之外,资本的外来性使之不能很好地融入乡土社会,从而导致村企互动不畅的问题。黄六招通过对利益密集型村庄的考察发现,因工商资本下乡而产生的大量获利机会被村治精英以及部分次级精英村民俘获导致企业与村庄不能进行较好的融合发展。以上述解释性研究为基础,一些学者尝试从“嵌入性”视角出发为当前村企关系的改善提供可操作化的实践路径。吕鹏等人认为,有机嵌入机制是创建村企利益联结、实现下乡资本与村庄社会有机融合的重要机制:一则在与村庄社会互动方面,下乡企业通过人力资本嵌入赢得村庄社会的认同,最大限度地避免侵害当地利益,降低村企之间潜在矛盾的爆发;二则在与农户互动方面,下乡企业通过组织嵌入当地发展
8、逻辑,最大程度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许悦等人对一个生态农业公司的案例研究显示,预嵌入、文化嵌入、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是实现下乡资本有机嵌入乡土社会、进行有机互动的重要路径:在资本下乡之前,由村企共识和下乡资本前期积累构成的预嵌入条件有效助推了下乡资本的本地嵌入;在下乡资本的实践过程中,下乡企业借助于“地方性知识”的文化嵌入、以乡土社会规则处理矛盾和建构本土关系的关系嵌入、以本地人员为中介主动承担村庄社会责任的结构嵌入 个层面实现了本地嵌入。纵观当前资本下乡过程中村企双方行动逻辑、互动关系与改善路径的相关研究,虽然不同学者立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场各异、观点不同,但都建立在“理性
9、人”和“零和博弈”的逻辑假设基础之上。依据这样的假设,资本下乡所带来的利益被视为一个定值在两个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分配,作为“理性行动者”的村庄和企业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量,双方关系表现出博弈和竞争的面向,其目的在于通过排斥另一方的利益来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诉求。但问题在于,在利益实现过程中理性行动者会表现出多元的行动倾向,一味以斗争或竞争的方式实现自我利益,结果也可能会导致自身利益的受损。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当前社会的迅速转型使得利益摆脱了“定值”存在的既有方式,转而处于实时变动的状态之中。因此,相对于彼此竞争、博弈和排斥,合作、互惠和充满秩序的行动会更有利于理性行动者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10、。在现实场景中资本下乡的实践也一再说明,村企双方如果偏执于竞争、冲突和排斥,其结果既可能导致下乡资本带来的小农挤出效应、公共利益受损问题 ,也会因为外来资本与乡土关系的不兼容而导致外来资本经营失败或退出乡土社会 。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可能需要摆脱“零和博弈”的思维去重新审视资本下乡过程中的村企关系议题。基于上述思考,本文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在资本下乡的具体实践中能否寻觅一种“零和博弈”之外的均衡互动样态,使得村企双方在利益互惠和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实现彼此的利益最大化。为此,我们将以鲁西南 村资本下乡过程中的村企关系为实证研究对象,尝试提出“借力式发展”的村企互动理论框架,并对其实现机制进行针对性阐
11、释。二、“借力式发展”:一种村企互动均衡样态的理论框架事实上,在资本下乡过程中村庄与下乡企业所面临的身份与资源的双重困境与转型期社会组织谋求自主性发展遭遇的困境存在着情境相似性。虽然社会组织已被国家吸纳进社会治理格局中,成为党和国家在社会治理中的“治理合伙人”,然而其仍旧面临身份合法性和资源缺乏的双重危机。身份的合法性危机易使其在日常运作中“空挂”于社会之上,资源的匮乏则进一步加深社会组织对党和政府的依附性,从而降低其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影响自身的良性发展。就此而言,转型期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发展在身份与资源层面遭遇了困境。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在实践场景中的社会组织通过主动党建活动完成了对党
12、组织在结构和行动维度的双重借力,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自身所面临的自主性发展困境。社会组织首先通过“结构借力”将自身发展深嵌于党建之中,使组织机构与党建深度融合,借力于党的政治性身份,增强其机构的政治合法性和社会公信力,提高其在社会治理中的地位,使社会组织在获得社区居民、社区企业以及工作人员认可与信任的基础上,增强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动员能力;其次,借助于“行动借力”,社会组织通过党建平台撬动其运作所需的人、财和物等资源,增强自身的资源开拓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极大缓解了资源困境。另外,在社会组织借力于党的政治合法性身份和资源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党组织也通过政治吸纳、政治规范以及政治价值等实现对社会组织
13、的政治整合,并进而借力于社会组织实现对区域性社会的政治整合。因此,社会组织借力于党建寻求发展的过程是一种党与社会组织双向借力的过程,社会组织并未在借力党建发展组织的过程中丧失自身的自主性,反而借力于党的政治合法性身份与资源在拓展其行动空间与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实现了自主性的生产,而党组织也借力于社会组织实现了对社会的政治性整合。概言之,党社组织借力逻辑的本质是在具体行动中通过结构借力与行动借力分别解决身份困境与资源困境以实现行动目标的过程。在这一双向借力的过程中塑造了基于互惠性关系纽带的党社共同体。第 卷李元元 等:“借力式发展”:资本下乡背景下村企互动的均衡样态及其实现机制 如果说党社之间彼此借
14、力同时满足了社会组织自主性发展与党组织对社会政治性整合的诉求,那么资本下乡背景下的村企互动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机制呢?本文结合村企互动实践的实地调研,尝试以“借力式发展”框架来概括资本下乡背景下村企互动的均衡样态。本文所言的“借力式发展”,即在资本下乡过程中双方通过借力彼此的身份与资源优势,撬动发展所需,在进行交换和聚合的基础上,实现利益分配结构的均衡,进而建构一种双方互惠的格局。首先,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集体是实现村庄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然而当前村集体的作用受到人才、资源和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使其不能充分发挥在资本下乡过程中的应有作用。在此现实情境下,村集体能否积极有为并发挥其沟通协调的中介机
15、制是村企能否进行“借力式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积极有为的村集体中介机制的发挥是下乡资本顺利落地的关键,是开启村企“借力式发展”的开关,即是通过前期积极作为和中间人机制为下乡企业落地提供便利。其次,随着村企互动内容的日渐增多,村庄借力下乡企业面对身份困境与资源困境:一方面村庄通过结构借力,借助于下乡企业的市场化身份,突破熟人社会的局限性,以市场化的逻辑运作村庄产业;另一方面村庄通过行动借力,借助于下乡企业的资金、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等使村庄生态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在地化的价值转化,最终实现村庄村民双增收。同时,下乡企业借力村庄面对身份困境与资源困境:一方面企业通过结构借力,借助于具有村庄治权
16、与村庄社区网络意志代表的村集体身份获得官方背书,赢取村民的认可与信任,以深化村企合作;另一方面企业通过行动借力,借助于村庄既有优势资源进行低成本的开发与运营,最终实现企业的营利性目标。最后,为使村企之间的“借力式发展”更具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非制度化联系向制度化联系平台的适时转变为其提供了稳定合作的组织基础。因此在“借力式发展”的村企互动中,村企之间借力双方的优势身份与资源,撬动发展所需人、财和物等资源,在进行资源交换和聚合的基础上满足双方所需,实现利益的交换与平衡,最终形塑出一种基于互惠性关系纽带的融合共生的村企共同体样态(见图)。图 “借力式发展”:一种村企均衡互动样态的分析框架三、村“借力式发展”的实现过程 年 月至 月,笔者综合采用深度访谈法和档案资料整理两种研究方法,深入地处鲁西南的村村企互动实践一线,围绕村企双方如何互动以实现共赢,重点与乡镇副书记、镇长、副镇长和村党支部书记等人进行了半结构访谈。此外还对村民、企业员工进行了非正式访谈,并实地走访村庄、企业等途径收集信息。村背靠当地第一峰,是一个纯山区型农业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 公里,毗邻国家 级旅游风景区,共有 个自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