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卷 第 期 文 化 软 实 力 研 究 年 月:/“发展”、“透视”抑或“围观”?一项基于对导盲犬态度评价的社会传播考察刘文博摘 要:导盲犬 既受到了重视 也受到了轻视 虽然关于导盲犬的学术研究和探讨不足 但在社会舆论场中却完全相反 一冷一热之间 许多问题得以显现研究发现“导盲犬”并不像我们直观感受那样“简单、纯粹”其本身及其活动背后蕴藏着丰富复杂的哲理和逻辑 通过半结构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来详细了解部分青年对于导盲犬的态度评价 并以“评价理论”为技术路线 对其加以辨别部分青年对导盲犬的态度评价正如刻板印象中的那样“几乎完全正面”但还有一些对于导盲犬的“非主流”态度评价被忽略了 因此 文本
2、尝试对导盲犬的态度评价模式进行更新 并着重从那些被“遮蔽”的观点中寻求“扬弃”探究人、导盲犬、世界之间的深层次关系 其研究意义在于 能初步认识到“导盲犬”的“信息共同体”特性 了解与之相关联的人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相互交换式的“需求秩序”进而充分说明“导盲犬”在经验传播中的重要地位 明悉“导盲犬”为人权事业、知识创新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关键词:导盲犬 评价理论 社会传播导盲犬 是犬 又不只是犬 一方面 导盲犬以其绝对的服从性、超高的技巧性、充足的陪伴性成为大众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为广大视障人士带去了宝贵的生活便利 另一方面 由于犬类本身被人们赋予了十分丰富的情感意涵 所以往往导盲犬的生存、发展、困
3、境就会得到超出其“工具”特性范围之外的关注和争论 除此之外 导盲犬的根本立足点在于开放式的多接触型空间 视障人士通过导盲犬来与外界沟通交流、建立连接 进行必要的物质生产或信息交换 如果导盲犬的形象在公共舞台上失焦 得不到支持和鼓励 就会影响到使用群体对其的依赖程度 无法满足相关对象的需求 最终可能造成导盲犬减少、视障群体利益受损的双输局面 导盲犬在这种抽象的传播过 刘文博 新华通讯社总编室 程中 就成为了“权利中介”般的存在 连接各方、有所效应 信息超载时代 舆论充分涌流 某种意义上 导盲犬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身份”而建构成了一种“仪式象征”冲突不容忽视 大众对导盲犬的释读须得到重视青年一
4、代 作为最为活跃的“传播群体”在公共舆论场这个协同系统中有着巨大的声量和声势屡次上演“一呼百应”的戏码 与此同时 青年人作为现实社会的中坚力量 话语权充沛、行动力迅猛 是时代的主人 为导盲犬事业贡献了主要力量 导盲犬与人类 特别是青年之间的“互需联合体”广泛存在于虚拟和现实之中 导盲犬在社会中的应用程度 彰显着这个社会的文明形象 因此 如何引领全社会正确全面地认识导盲犬、如何在拟态环境下梳理导盲犬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如何尽可能地促进导盲犬形象的多维书写并以话语促进实践 就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关键问题一、问题的提出(一)导盲犬的传播学意义阐释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 导盲犬可以进入所有的公共场合 因
5、此可以帮助视障人士去到任何地方 去往任何地方或者进入公共场合 就要不可避免地踏入了“公共领域”哈贝马斯()强调“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 即公共领域()有些时候 公共领域说到底就是公众舆论领域”而阿伦特()指出:“公共领域是为个性而保留的它是人们能够显示出真我风采以及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唯一一块地方”由此可见“公共领域”并不完全是“公共的”其中依然包含着相对的“私人空间”在现实生活中“理性人”只能是一个假设对于导盲犬的闯入 身处公共场域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可能因此产生不同的想法、做出不同的决策这对导盲犬及其使用者来说 是充满风险和挑战的 公共领域除开公共空间与公众 还有公共舆论的存在 公共领域为
6、其提供了民主运行的依托 泰勒()在公民与国家之间的距离中对公共领域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公共领域是独立于政治权力之外 整个社会通过非直接隶属于政治系统的媒体或政治立场中立的公共媒体交换意见 从而对产生的问题进行质疑或者达成某种共识的公共空间 公共舆论的缘起、发酵、扩散要借助社交媒体的力量 当公共舆论进行“分流”之时话语变迁和权力让渡也在悄然进行 舆论开始变得让人捉摸不定 根植于现实的想法不容易表达在虚拟的网络中则迎来了“意见大爆炸”大家对于导盲犬的评价 经常见诸于各种报刊、网端 却很少有人面对面地对它给予支持或差评 游走在公共领域的底部 导盲犬的出现 必然要平衡“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必然要经受
7、“直接对话”和“二次共振”的拷问据中国盲人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 中国约有 万盲人 该数字约等于荷兰全国人口数量 但与之相对应的 目前全国却只有约 只经过专业训练的导盲犬 如此悬殊的需求倒挂 不仅从直观上反映出导盲犬的珍贵稀有 更体现出我国导盲犬事业正处于艰苦的初创阶段 导盲犬是如此的难得一见 却也引发了非常广泛的关注 背后的原因之一在于“技术性观察”的廓张 鲍德里亚()敏锐地指出:媒介制造了超现实()通过破坏具象话语()的可信度来捕捉“现实”导盲犬作为人们脑中一个长期固有的“概念性图像”一旦遇到新媒刘文博:“发展”、“透视”抑或“围观”?体手段的转译、编码 就会产生一种富有渗透力和膨胀度的“形象
8、建构革命”就会成为人们口口相传、交相谈论的对象 保罗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提出了凝视()的概念 认为凝视是一种个体或群体看待其他个体、群体或自身的行为 在“凝视”过程中 对视双方对于彼此的角色和定位会有更加清晰的认知 当身边有一条导盲犬出现时 很多人抑制不住或欣赏或贬低的冲动 上上下下地将其打量一番 人类可以通过凝视导盲犬的“体态展演”满足猎奇欲望 并有可能通过传播手段来改造异化一种新的、个性的导盲犬形象 在线性传播流程中投射出一种不同以往的导盲犬图景 然而“你在凝视深渊的同时 深渊也在凝视你”人类过于夸张的介入 也许会让导盲犬出现过激反应、偏离正轨等意外情况 类似事件也频频见诸新闻报道 杰伊
9、()以“视觉政体”()的概念指涉以视觉为中心的现代性实践和生产体系 即视觉性成为“建构从主体认知到社会控制的文化规则和运作准则”的一套标准 许多人与导盲犬的接触止于视觉 因此对导盲犬并没有完全确切地定义 可能会出现短视、失范的现象“作为一个健康的人 也许无法领略永远沉浸在黑暗世界中的感觉 但对于盲人来说 导盲犬就是另一双眼睛有了它便可以将内心的黑夜抛在身后”所以 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出发 导盲犬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为视障人士提供了一双非本体的、可移动的、人性化的“眼外之眼”麦克卢汉()曾言:“我认为技术是我们身体和官能的延伸 无论衣服、住宅或是我们更加熟悉的轮子、马镫 它们都是我们身体各部分的延伸 为
10、了对付各种环境 需要放大人体的力量 于是就产生了身体的延伸 无论工具或家具 都是这样的延伸 这些人力的放大形式 人被神化的各种表现 我认为就是技术”广义上的媒介泛指能使人人、人事、人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 即“万物皆媒”以该观点来看待导盲犬 就会对其有一个更加抽象、深层的定位 感受到它对于整个所处环境的巨大能动作用正如彼得斯()所言:“交流这一新观念容许肉体不在场而实现接触 这种接触对交流者(动物、人、机器)的身体形式并不关注 甚至对交流者是否存在着有机体 都无所谓”有了导盲犬 视障人士方能与之相结合 成为一个崭新的“表达共同体”二者的“身体”单独来看 都“不在场”但最终依靠相互支持的
11、方式完成了“交流”这种“互利共生”型的关系 为人们在省察导盲犬的价值时 增添了一份人文关怀 值得关注的是 导盲犬在工作过程中 几乎完全处于被“液态监视”中 头顶之上时刻有一扇“全景天窗”导盲犬在进行体力引导的同时 也付出了“情感劳动”哈特()认为 在群体层面 情感劳动持续不断地生产着集体的主体性()、社会性()并最终产生了社会本身 娱乐工业以及与此类似的各种文化工业都聚焦于情感的创造和操纵 由此说来 在分析导盲犬问题时 不仅要挖掘背后隐藏的动物福利和动物伦理问题 也要考虑各种“情感”对于事物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而这其中当然包含动物的情感和人类的情感(二)“流动着的现实”:青年、导盲犬、社会国务院
12、关于印发“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明确指出 要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提升残疾人康复、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质量 要将扶残助残纳入公民道德建设、文文化软实力研究第 卷 第 期明创建活动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和扶残助残传统美德 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文明社会氛围 要加强残疾人事业全媒体传播能力建设等 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人民网报道 不少青年愿意以关爱导盲犬的形式参与到公益事业中去“云养”导盲犬模式上线后 参与者多是年轻人 央广网也注意到 许多青年导演、青年演员通过拍摄制作导盲犬生活成长的纪录片来温暖人心、回报社会 其中 被誉为“广州导盲犬训练领域真正
13、意义上拓荒者”的香港青年李苑甄还与“北大保安读书第一人”张俊成等人一起获得了“年度十大沸腾新青年”的光荣称号 由此可见 广大青年人是充分活跃在导盲犬事业中的 得到了一致认可 从受众的角度来看海量的“导盲犬”文艺作品感染着无数对象 让“导盲犬”潜移默化地在人们头脑中扎下了根 有关导盲犬的电影、小说、微视频动辄千万级的市场关注量 无数青年人为之“打”、痴迷“导盲犬经济”方兴未艾 甚至开辟了一条新的产业链路径 让人不得不承认:导盲犬是这个社会的“影响力宠儿”在青年人的不懈宣介下 势必会带来一轮新的“注意力革命”非常有进一步研究归纳的必要从国际的角度看 美西方近期对我国的“人权攻势”愈加猛烈 荒唐污蔑
14、和无端指责甚嚣尘上 一些旧闻又被集纳翻炒 残疾人的权益保护也站在了舆论斗争的第一线 所以 我们务必要夺取“导盲犬麦克风”听取意见、了解情况、躲避陷阱 掌握话语权和主动权 从而长久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简而言之 之所以选取青年的视角来开展本次研究 理由主要有:一是青年的思想活跃 话语权足 对导盲犬的看法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是从时间维度上说 青年在未来是和导盲犬相处时间最长的一组群体 当然要考虑他们的意见看法从而预测判断导盲犬的发展 使得研究更加有意义 三是现实生活中 和导盲犬接触相对较多的就是青年人 实践出真知二、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一)研究回顾以往国内关于“导盲犬”的学术研究数量稀少、来源
15、单一、方向重复 以中国知网主题搜索为例键入“导盲犬”只有 余个结果 远远落后于其他研究主题 通过内容分析发现 很多有关导盲犬的文章来自相对集中的几本期刊报纸 如中国工作犬业等 其中还有许多故事型报道 讲述导盲犬在交通出行中的经历 如张景阳在科技日报上撰文指出“导盲犬不被公众接受甚至遭到歧视的一系列事件和相关争议”并不完全能称作科学意义上的学术研究 寥若晨星的相关成果大多论述导盲犬的培育现状和发展情况 如探究拉布拉多犬与金毛猎犬的毛色、毛色基因型及性别对导盲犬培训成功率的影响 亦涉及导盲犬所处困境与相关政策建议等 如从国别研究的视角切入 通过学习其他国家导盲犬事业发展的得失 来对我国导盲犬事业进
16、步提供启示和考量 难能可贵的是有学者从自身专业出发 赋予导盲犬在新语境下的新模态 如从法学和人权角度分析导盲犬的适用问题 凸现人文情怀 也为用其他专业的眼光看待导盲犬提供了一定借鉴 总的来说 关于“导盲犬”的研究主题比较集中“导盲犬”在新闻传播学领域中的成果几近于无 不过 近十年的导盲犬论刘文博:“发展”、“透视”抑或“围观”?文占到总数的 左右 可见“导盲犬”问题正在得到愈发广泛、深入的关注人对于动物的态度 是一个严肃且长远的议题 导盲犬作为动物大家庭中的一员 概莫能外我国古代圣贤孔孟早就有诸多如“仁厚及于鸟兽昆虫”“不忍其觳觫”的感慨 系统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将痛苦和快乐的计算当作衡量道德的标准一些动物能够感受痛苦和快乐那么就适宜以功利主义来对待 在立法中不应该忽视低等生物的利益 从“人类中心论”到“动物解放论”人对于动物态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得到充分的彰显 人与动物的关系逐渐走向平等有关“人对动物的态度认知”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 陈永进等人研究发现 缺乏理解他人情绪情感的同理心 是导致虐待动物的一个潜在诱因 这侧面说明了对动物的态度可能影响着人类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