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 8 月 第 24 卷第 4 期 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Aug.2023,24(4):4048 DOI:10.13331/ki.jhau(ss).2023.04.006 “比”:乡村水利工程建设民众动员的内在逻辑 基于 19521953 年整修南洞庭湖工程的历史考察 陈向科,杨博坤,郝翔(湖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摘 要: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思维逻辑的基本概念“比”,基于 19521953 年整修南洞庭湖工程民工动员个案,分析乡村水
2、利工程建设民众动员中蕴含的内在逻辑:工程指挥部建构志愿军榜样形象和民工模范形象,作为“比”的参照点,同时侧重建立志愿军“上战场”与民工“修堤垸”行为之间的逻辑关联;基层干部通过对情感、年龄、政治面貌、价值、场景因素的强化,引导民工“比”的行为,使之争做志愿军式英雄和李祖范式模范;民工出于对参照点的认同,将“比”化为自觉行动,提高了思想认识,提升了劳动工效,增强了政治认同。这表明,只有真正符合“比”的逻辑,注重“比”的合理性,实现“比”的升华,才能更好地达到“比”的目的。关 键 词:水利建设;民众动员;洞庭湖区;“比”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013(202
3、3)04004009 “Comparison”:the underlying logic inherent in mobilizing migrant workers in rural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projectBased on the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South Dongting lake reconstruction project from 1952 to 1953 CHEN Xiangke,YANG Bokun,HAO Xiang(College of Marxism,Hunan Agri
4、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128,China)Abstract:Using the basic concept“comparison”in the logic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thinking and 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mobilizing migrant workers in the South Dongting Lake Reconstruction Project from 1952 to 1953,this paper analyzes the underlying l
5、ogic inherent in the mass mobilization of rural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project: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l images of the volunteer army and migrant workers by the project headquarters,serving as the reference point of“comparison”,and focuses on establishing a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6、 behavior of volunteer armys“going to the battlefield”and that of the migrant workers“repairing dikes and embankments”.Through the reinforcement of emotion,age,political affiliation,values and situational factors,grass-roots cadres encourage the migrant workers in the context of“comparison”to strive
7、 to be volunteer military heroes and the role models like Li Zufan.Meanwhile,migrant workers,out of their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reference points,have transformed“comparison”into their conscious actions,enhanced their ideological awareness,improved labor efficiency,and strengthened their political
8、identity.This indicates that only by truly following the logic of“comparison”,emphasizing the rationality of“comparison”,and achieving the sublimation of“comparison”,can the purpose of“comparison”be better achieved.Keywords: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mass migrant workers;Dongting Lake District;“
9、comparison”民众动员是指国家、政党或社会团体通过思想发动而充分调动民众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实现一定的社会目标的活动,包括动员的领导机构设立、组织实施、机制形成、成效检验等系列环节。在科技水平、机械设备和经济条件均十分有限的集体化时代,切实有效的民众动员使得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成为可能。这一时期,国家兴修水利延续了革命时期民众所熟知的一些动员方式,如以会议收稿日期:2022100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BZS129)作者简介:陈向科(1975),湖南华容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水利社会史研究。第 24 卷第 4 期 陈向科等“比”:乡村水利工程建设民众
10、动员的内在逻辑 41 动员、报纸广播、节目巡演、电影放映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并通过对经典文献的学习、先进典型的表彰等形式加强对劳动者的思想教育,以各种生产竞赛、誓师大会的方式激发劳动者的建设热情。工地上的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设施,以及四处张贴悬挂的标语,共同营造出浓厚的建设气氛。这为乡村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1。同时,“提高工资标准与实施物质奖励”,兼顾民众的利益诉求,提高了水利工程的质量和工作效率2。在动员机制方面,乡村水利工程建设通过国家与农民双向互动,情感与利益交织,形成以国家为主导、农民积极参与的动员机制3-5。学界的上述成果反映出,对乡村水利工程建设民众动员的研究由宏
11、大叙事趋向微观剖析,由动员方式梳理趋向动员模式探讨,由动员效能分析趋向动员效能检视,然而,乡村水利工程建设民众动员蕴含何种内在逻辑有待揭橥。为此,笔者拟引入中国传统文化思维逻辑的一个基本概念“比”,基于19521953 年秋春之际整修南洞庭湖工程民众动员个案,探讨乡村水利工程建设民众动员的内在逻辑、成效及其对新时代乡村水利工程建设的启示。一、“比”的生成:工程指挥部对参照点和逻辑关联的建构“比”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思维方法。在人的逻辑思维过程中,不论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研究,还是对客观事物认识结果的表述和论证,都大量地运用着“比”这种方法6。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的思维逻辑也是一种“比类逻辑”,表现
12、出鲜明的直观性和具象性。其主要特征是在思维的起始树立一个具有权威性与合理性的参照点,用于比照被论证的事物,从而建立事物间的逻辑关系7。也可如是理解,“比”是一个周而复始、循环递进的过程。在一个周期内,“比”的起点是人们对参照物的选择,过程为“见贤思齐”“比学赶”,终点为继承与超越。“比”作为民众动员的逻辑,包含主体、客体、参照点三要素,自有其运行机理。首先是树立“比”的参照点,如英雄、榜样、模范、先进、典型、标杆等。动员主体还会根据动员客体的特点,针对性地重塑参照点的形象。其次是建立参照点与客体之间的逻辑关联。尽管起始的参照点具有权威性,但参照点与客体间的逻辑关系并非不证自明,仍有勾连之必要。
13、再次是激发、引导客体“比”的意识和行为。主体一般通过组织各类对参照点的效仿活动,引导客体“比”的行为。最后是客体即民众对“比”的认知与行为,认同或否认,响应或规避。这在 19521953 年整修南洞庭湖水利工程民工动员中得到充分体现。整修南洞庭湖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最大的水利工程。起因为 1952 年 9 月的南洞庭湖溃垸灾害:湘资尾闾大部分堤垸相继溃决,淹没耕地20 余万亩,受灾人数达 10 余万人。湘阴县受灾尤甚,“1600 多人被洪水吞没,沿堤的各个角落,遍布尸体”8。灾情发生后,中共中央迅速做出整修南洞庭湖的决定。11 月 10 日,成立南洞庭湖整修工程委员会和整修工程指挥部(以
14、下部分简称“指挥部”)。工程自 12 月 10 日开工,共动员 21 个县市群众 25 万人、各级干部 1 万余人参加,由此拉开新中国治理洞庭湖的序幕。从整修南洞庭湖工程的筹备和实施看,筹备 1个月即开工,25 万民工的动员集中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开工后,少部分民工因生活不习惯、认为与己无关、缺乏修堤经验,工程时间紧(须在春耕前完成)、任务艰巨(没有机械施工、全靠人力),气候恶劣(天寒地冻、北风凛冽)等主客观原因,一度产生思想波动,或装病不出工,或私自逃跑,严重影响工程进展9。为稳定民工情绪,提高民工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政治觉悟,激发其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处于领导者层面的动员主体指挥部,结合
15、国内正轰轰烈烈开展的抗美援朝运动和民工思想认识实际,树立志愿军榜样和民工模范,作为动员民工的参照点,并着力架构志愿军“上战场”与民工“修堤垸”行为之间的逻辑关联。(一)参照点的树立 通过塑造榜样模范形象,树立“比”的参照点,团结和教育民众,引领价值导向,服务中心工作,是中共民众动员的重要方法和旨归。毛泽东将榜样作为开创事业的先锋和鼓舞斗志的旗帜,强调“拿出个榜样给群众看”,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和教育功能,从情感上感染群众,在行动中带动群众10。就 19521953 年整修南洞庭湖水利工程民工动员 42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http:/ 年 8 月 而言,志愿军榜样和民工模范就是引导民工
16、思想和行为的参照点。1志愿军榜样:远方的参照点 指挥部通过自办工地报纸、文艺宣传、放映电影、赴朝慰问团代表来工地作报告、从前线归国的退伍志愿军现身说法等形式,建构起志愿军维护祖国和人民利益的“爱国者”、英勇顽强与不畏艰难困苦的“英雄汉”、乐于帮助友邻的“国际主义者”形象。其一,志愿军是视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者”。针对民工对整修南洞庭湖工程的意义认识不清问题,塑造志愿军的“爱国者”形象,强调志愿军为了祖国和人民利益踊跃参军、勇于献身的爱国情怀,以此比照,激发民工的爱国热情。抗美援朝运动期间,“全国各族各界人民空前踊跃地报名参加了志愿军,到处出现了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争相入伍的感人事迹,新的战斗力量不断参加到志愿军的队伍中去”11,体现了蓬勃昂扬的爱国主义精神。指挥部对此进行了重点宣传。在工程指挥部刊印的南洞庭报和各总队的油印小报中,志愿军“远离家乡和父母亲人,舍小家为大家”的感人事例比比皆是。1953 年初尽管没有志愿军题材的电影公映,但指挥部放映了 16部国产和苏联影片,每场观众平均 3000 人,总计达 120 万人次。放映前通过广播进行广泛宣传,“志愿军就是以前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