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三社”融合发展的机制、困境与路径研究——基于共生理论视角.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53717 上传时间:2023-11-29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2.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社”融合发展的机制、困境与路径研究——基于共生理论视角.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三社”融合发展的机制、困境与路径研究——基于共生理论视角.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三社”融合发展的机制、困境与路径研究——基于共生理论视角.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4 9卷 第5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年9月V o l.4 9 N o.5J o u r n a l o fS o u t h w e s t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S e p.2 0 2 3D O I:1 0.1 3 7 1 8/j.c n k i.x d s k.2 0 2 3.0 5.0 0 7乡村振兴研究专题“三三社社”融融合合发发展展的的机机制制、困困境境与与路路径径研研究究 基于共生理论视角王 琴1,2,李 敬1(1.重庆工商大学 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1 0 0

2、 8 7 1;2.重庆财经学院 新媒体艺术学院,重庆4 0 1 3 2 0)摘 要:“三社”融合发展是贯彻“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的重要实践,也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依据共生理论的“三要素、一界面”框架,在建构“三社”融合发展的共生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三社”融合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嬗变过程,进而探寻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三社”融合发展的优化路径。分析结果表明提升共生单元的内生力、完善共生模式的分配力、增强共生环境的外驱力以及优化共生界面的传导力等是推动“三社”融合持续稳步发展的重要实践路径。“三社”融合发展问题纳入共生理论的解释框架,为深化“三社”融合发展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和

3、理论生成空间。关键词:“三社”融合;共生理论;作用机制;现实困境;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F 3 2 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 7 3-9 8 4 1(2 0 2 3)0 5-0 0 7 7-1 2一、问题的提出在市场化进程中,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千家万户小生产”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引发了愈发突出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此时亟须将“一盘散沙”似的农民组织起来。于是,2 0 0 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基于农户合作的农业产业化组织载体,具有推动小农生产组织化和规模化1、提升农户在市场中的谈判力量2、

4、通过合理的分红方式实现利益联结、带动农户增收3等突出功能,先后获得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特别是2 0 0 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正式实施以来,专业合作社发展进入高速增长期,截至2 0 2 2年3月底,全国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高达2 2 2.2万家,吸纳农户近一半4。专业合作社不仅在数量、规模上实现了快速扩张,在形式上也涌现出了劳务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旅游合作社、植保合作社等多种合作社新型样态,在功能上也从早期的单一服务拓展到为“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程综合服务。目前,专业合作社已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有效组织形式,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力量。尽管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在不断拓展,

5、但总体上偏重于农业生产,难以实现流通、金融要素的有效融合,农户仍然是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的群体。在此背景下,为增强生产能力、抗击市场风险、提升融资能力,集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应运而生。“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是现代农业生产最前沿的组织创新成果,其具有降低经营风险、促进规77作者简介:王琴,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1 9 A J Y 0 1 6),项目负责人:李敬;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数字经济赋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及政策创新研究”(2 0 2

6、 2 N D QN 2 3),项目负责人:王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成渝地区会展产业协同发展的多重困境及韧性优化研究”(2 I S K GH 3 1 0),项目负责人:王琴。模经济、扩大范围经济、增进收益水平等优势,最早是由习近平同志于2 0 0 6年1月在浙江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并在瑞安市付诸实践5。1 1年后,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正式进入了2 0 1 7年“中央一号文件”;2 0 2 1年“中央一号文件”则进一步强调,要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健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可见,“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已上升为新时代

7、乡村振兴战略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从现有理论与实践来看,“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的实现路径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构建“三位一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即在专业社内设立生产服务部、销售服务部、信用合作部,形成以生产、供销、信用等多方面合作于一体6;二是通过供销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含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之间的融合发展,协同发挥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的合力。但由于我国多数专业合作社都很弱小,且在其内部开展信用合作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也未纳入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监管7,故大量形成“三位一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价值不大。而推进供销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社三者之间的深度融合,不仅与“三位一体”

8、综合合作的内涵相契合,也能克服合作社自身存在的规模小、资金实力弱、市场渠道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是“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的有效实践形式。笔者认为,“三社”融合发展的核心要义是通过生产、流通和信用三大主体相互融合,构成有效、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农业联合体,最终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具体如图1所示。三大主体虽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但各有侧重。其中,生产主体是指专业合作社,在生产供给端以生产合作为路径,提升农业生产集约化、组织化与规模化,从而实现农业生产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流通主体是指供销合作社,在生产合作的基础上,凝聚合力畅通销售渠道,以流通加速推动生产成果

9、的转化,进而实现“小农户”牵手“大市场”;信用主体是指农信社、农商行或农村合作金融,围绕生产合作、流通合作所需资金,发挥金融“以小搏大”“以长补短”的杠杆作用,继而实现农业培育长周期和供给短期限矛盾的统一。简言之,专业合作社是“三社”融合发展的基础,而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则分别是其主导与支撑。不过,当前“三社”融合发展正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三社”融合发展的研究空间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为此,本文以源于生物学的共生理论为指导,依据“三要素、一界面”框架建构“三社”融合发展的共生机制,在此基础上,洞悉当前我国推进“

10、三社”融合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嬗变过程,进而探寻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三社”融合发展的优化路径。本文从共生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三社”融合发展的演化规律,为探讨推动“三社”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图1“三社”融合发展推动“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架构87二、共生理论及其在“三社”融合发展中的适应性(一)共生理论及相关研究进展共生(S y m b i o s i s)起源于生物学领域,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最早提出8,它是指不同生物密切生活在一起。但这样的定义不够明确和清晰,导致当时学界对共生概念的理解和应用都存在很大的偏差。之后,经范明特、科斯基、保罗布克纳的发展与完善,进一步将共生拓展为不同种属按

11、某种物质联系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或者相互抑制的关系9。自2 0世纪中期以来,共生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方法和框架在社会科学领域迅速发展。我国于2 0世纪9 0年代引入共生理论,袁纯清在其著作 共生理论 兼论小型经济 中最早以完整的共生理论研究范式,构建了经济学领域共生分析的解释框架1 0。随后逐渐应用到哲学、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1 1-1 5,进而创生并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共生理论。该理论不再局限于“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以强凌弱”的丛林规则,而是强调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互利共生是系统进化应遵循的演变规律1 6。近年来,也有个别学者关注合作社中的共生现象,如费淑静等1 7通过对

12、金融共生理论的再审视,认为农村信用社与农户之间满足共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并进一步探讨了二者共同进化、发展的目标模式;王雅卉等1 8从共生理论内涵出发,系统阐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共生的必要性、可能性、共生机理及对策建议;苏昕等1 9以共生理论为指导框架,聚焦于村干部领办型合作社,解析了其成长模式,同时以山东省南小王合作社为案例进行了验证;王长征等2 0基于生产传统与现代市场的共生视角,深入论述了农民合作社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机制研究。但从既有文献看,有关供销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组织的共生研究较少,尤其是针对不同类型农村合作组织间的融合共生研究更少;而且,少量的农村合

13、作组织共生研究的内容过于宽泛,在共生单元、界面、模式、环境等方面的剖析不足,尚未形成系统的共生解释框架。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三社”融合发展作为农村合作组织创新的前沿探索领域之一,能有效地提升农户组织化程度,协同发挥生产、供销、信用的合力服务“三农”。有鉴于此,本文基于既有的研究成果,以共生理论研究范式为分析框架,在满足适用性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三社”融合发展。(二)共生理论在“三社”融合发展中的适用性共生至少包含两个行动主体,本质特征之一是竞争与合作共存,主体间的合理分工是获取收益的主要渠道,此外共生还具有上下游产业关联、资源循环共享和生产成果增值等重要特征2 1。在共生系统演化过程中,行动

14、主体自身的特性不会出现根本性变化。换言之,也就是任何共生行动主体均拥有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从共生语境看,“三社”融合发展与共生理论强调的多元交互、互利共生具有很高的相通性。具体而言,一是“三社”融合发展突破了以往合作社的单一性,是供销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三类组织社共同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有助于提升生产要素、流通要素和金融要素的整合力,是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的实践载体,超越了生产供销、生产信用、供销-信用的二重合作关系,这完全契合共生理论多元交互的基本内涵。二是“三社”融合发展具有类似于生物学的“互利共生特征”,即遵循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演化规律。在“三社”

15、融合发展中,分工、协作是“三社”间的连接机制,通过明确在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的分工实现“三社”间的优势互补,进而产生协同效益,能使“三社”间形成互惠互利的关系。例如,供销合作社对有信贷需求的专业合作社进行实地考察、筛选、把关,择优推荐给信用合作社,并为合作社97提供贷款担保;信用合作社针对专业合作社资金需求的周期性特征,为专业合作社提供方便、快捷、实惠的信贷服务,及时有效满足专业合作社的资金要求;专业合作社根据产业特点和自身优势,提高农业生产规模与品质。通过上下游业务供需的联结,信用合作社能够取得利息收入,专业合作社因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提升而增强盈利能力,同时因“产”和“销”的紧密联系又促

16、进供销合作社业务进一步扩大,表明“三社”通过分工合作,都可以从融合发展中获得收益。由此观之,共生理论可作为进一步深入推动“三社”高质量、可持续融合发展,构建“涉农服务合作社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工具,为“三位一体”农村合作组织体系演化提供科学的理论启迪。三、“三社”融合共生系统的作用机制由共生理论可知,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三要素共同构成共生系统,并通过共生界面实现沟通互动和相互依赖2 2。其中,共生单元是共生系统资源交换的基本单位,共生模式则反映了单元联结的强度和方式,共生环境则推动着单元与模式的演变和发展。本文按照共生理论的“三要素、一界面”框架对“三社”融合发展的作用机制进行系统阐述,具体如图2所示。图2“供销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社”共生系统架构(一)共生单元:“三社”融合发展的联动机制共生单元即共生关系联结的各行动主体,在共生系统中负责共生动力生产和交换2 3。迁移至“三社”融合共生系统中,供销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是该共生体中最为关键的共生单元。尽管这三类共生单元均是以“为农服务”为宗旨,致力于乡村振兴发展,但却是经营着不同商品的经济单位,在融合发展中承担着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