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语文2023年第5期专论平台“我喜欢环视四周的外国民族情况”陈文忠审美教育摘要:歌德是启蒙运动以后最具世界眼光的西方哲人之一。歌德的“世界眼光”表现为“喜欢环视四周的外国民族情况”的宏阔文化视野。歌德时代的德国人依然过着“孤陋寡闻”的生活,而民族文学和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互鉴和文明互鉴。因此歌德提出:“我喜欢环视四周的外国民族情况,我也劝每个人都这么办。”歌德“环视四周”,以德国为中心,不断向整个欧洲、整个世界拓展,最终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时代来临了”的命题;同时强调,借鉴外国民族的文化,既要“植根本土”,又应“符合性格”。关键词:世界眼光;文化互鉴;世界文学;立足本土;符合
2、性格 歌德谈话录 阅读之五1827年1月31日的谈话,特别显示出歌德的世界眼光。当晚的话题,广泛涉及德国文学与欧洲文学,欧亚文明与中华文明,并提出了“诗是人类的共同财产”“世界文学的时代来临了”等重要命题。在歌德看来,当时的德国人过着一种基本上是“孤陋寡闻”的生活,而民族文学和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各民族之间的文明互鉴和文化互鉴。因此,歌德对爱克曼说:“我喜欢环视四周的外国民族情况,我也劝每个人都这么办。”1 108歌德“环视四周”的宏阔文化视野,以德国为中心,不断向整个欧洲、整个世界扩展。一、“孤陋寡闻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歌德喜欢“环视四周的外国民族情况”,除了自身特具的自强不息的“浮士德精
3、神”,还有两大现实动因:德国人的“孤陋寡闻”和德国文学的“可怜落后”。首先是德国人“孤陋寡闻”的生活状态。十七世纪“太阳王”时代的法国巴黎,是欧洲最辉煌的文化中心;当时邦国林立、文化落后的德国,则被视为北方荒原上的“野蛮人”。法德两国文化的反差,直至歌德时代仍没有根本改观。斯达尔夫人在 德意志论 一书中,对比了德法两国人不同的生活习性:“在法国,阅读一部作品大抵是为了议论它;在德国,大家几乎是孤独地生活着,因而要求作品本身给读者作伴孤寂的人由于缺乏外部运动,便需要内心的激情来代表这种运动。”2 2-3德国人孤独隐居、互相隔绝的生活,必然造成全民性的“孤陋寡闻”。1827年5月3日,歌德赞叹法国
4、青年评论家安培尔的高明见解,再次感到德国人的“孤陋寡闻”。1826年,歌德戏剧集的法文译本在巴黎出版。安培尔随即在巴黎 地球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很高明的书评”。歌德对这篇书评非常赞赏,并对这位未曾谋面而堪称知音的评论家产生了浓厚兴趣,试图弄清他的个性。他和爱克曼一致认为:“安培尔先生一定是个中年人,才能对生活与诗的互相影响懂得那样清楚。”正巧,安培尔来到魏玛拜访歌德。令人感到惊讶的是,站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活泼快乐的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爱克曼认为,这可能是感性审美不同于理性判断。歌德则一针见血地指出,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是文化积淀和文化视野:“我们全都过着一种基本上是孤陋寡闻的生活!我们很少接
5、触真正的民族文化,一些有才能、有头脑的人物都分散在德国各地,东一批,西一批,彼此相距好几百里,所以个人间的交往以及思想上的交流都很少有。”然而,像安培尔这样的法国青年则不同,他们生活在作为“世界首都”的巴黎:“一个大国的优秀人物都聚会在那里,每天互相来往,互相斗争,互相竞赛,互相学习和促进。那里全世界各国最好的作品,无论是关于自然还是关于艺术的,每天都摆出来供人阅览。还试想一想在这样一个世界首都里,每走过一座桥或一个广场,就令人回想起过去的伟大事件。”通过一番对比,歌德说:“这样想一想,你就会懂得,一个像安培尔这样有头脑的人生长在这样丰富的环境中,何以在二十四岁就能有这样的成就。”其次,德国人
6、的“孤陋寡闻”,导致了德国文化和文3学语文2023年第5期专论平台学的“可怜落后”。当天,在与法国文学和英国文学比较后,歌德感叹地说:“我们这些德国人和他们比起来,显出怎样一副可怜相!”德国文学的可怜,表现在数量上,也表现在质量上。首先是有影响的作品数量少。德国文学史可以从12世纪前后写起,到18世纪末以歌德和席勒为代表的古典文学,虽历时一千年,真正有影响的作品则屈指可数。1825年5月1日,歌德谈论希腊悲剧衰亡原因时曾说:“如果当时的情况就像我们可怜的德国现在这样,莱辛写过两三种,我写过三四种,席勒写过五六种过得去的剧本,那么,当时希腊也很可能出现第四个、第五个乃至第六个悲剧家。”希腊悲剧的
7、衰亡是一个复杂问题,此处不论。歌德关于“可怜的德国文学”的描述,虽不全面,确是实情。其次是作品内容的文化成熟度低。歌德以“席勒写过五六种过得去的剧本”为例评价道:“席勒写出了强盗 阴谋与爱情 和 费厄斯柯 那几部剧本时,年纪固然还很轻,不过说句公道话,这三部剧本只能显出作者的非凡才能,还不大能显出作者文化教养的高度成熟。”具有非凡才能的席勒作品尚且如此,其余则可见一斑了。那么,德国文学好作品数量少、质量低的原因何在?歌德指出:“这不能归咎于席勒个人,而是要归咎于德国文化情况以及我们大家都经历过的在孤陋生活中开辟道路的巨大困难。”德国人的“孤陋寡闻”和德国文学的“可怜落后”,是互为因果的。二、环
8、视欧洲各国民族情况歌德的每一篇谈话,都离不开环视欧洲各国的民族情况,离不开欧洲各国之间的文学比较和文化比较。一部“歌德谈话录”,不妨是一部“欧洲文学谈话录”,也是一部“欧洲文化谈话录”。从环视的范围看,歌德以德国中部的魏玛为基点,目光遍及整个欧洲。从南欧的希腊、意大利、塞尔维亚,到中欧的瑞士、奥地利;从西欧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到东欧的斯洛伐克、匈牙利、俄罗斯以及北欧的瑞士、芬兰等等。歌德对这些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政治、风土人情、文学艺术都有深入观察和丰富学识,并成为诗歌创作的题材。如著名的“悲歌”罗马悲歌,警句诗 威尼斯,1790 以及 宴歌集 中的 西西里民歌 瑞士民歌 芬兰人之歌
9、吉卜赛人之歌 等等。塞尔维亚的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学,歌德做过专门研究,发表了 塞尔维亚的歌 这篇名文。对法国和英国这两个近邻的文学风格,则有精细观察和精辟见解。1824年4月14日,在比较德、法、英三国的文学风格时,歌德指出:“哲学思辨对德国人是有害的,这使他们的风格流于晦涩,不易了解,艰深惹人厌倦”;相反,“英国人照例写得很好,他们是天生的演说家和讲究实用的人,眼睛总是朝着现实的”;同样,“法国人在风格上显出法国人的一般性格。他们生性好社交,所以一向把听众牢记在心里。他们力求明白清楚,以便说服读者;力求饶有风趣,以便取悦读者。”德、英、法三国文学和文化的比较,成为“谈话录”的重要论题,不断提及
10、,不断深化。从1786年9月3日至1788年6月18日歌德的意大利之行,更是其一生中“环视四周”的重大事件。歌德谈及此行目的时写道:“我到这里来,不是为了按我的方式去享受。我要努力学习伟大的文物,在我届满四十岁之前,学习和发展自己”;在给母亲的信中,他又表示:“我将变成一个新人回来。”3 5-6歌德做到了!在意大利期间,歌德不仅完成了多部重要作品的创作,而且改变了自己的艺术观,由狂飙突进运动的主将,变为古希腊罗马古典艺术的崇拜者;不仅学习了绘画艺术,而且还钻研自然科学,包括气象学、地质学、矿物学和生物学等等。经过这一次“环视四周”的旅程,歌德变成一个知识更为丰富,学养更为深厚,视野更为开阔的“
11、新人”!从环视的重点看,法国、英国和古希腊是最重要的对象。歌德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崇拜是无以伦比的,这表现在“首先要学习古希腊人,永远学习古希腊人”的态度上,并由此开创了德国文学史上以歌德为代表的“古典文学”时代。4 5歌德有句名言:“古典的是健康的,浪漫的是病态的。”所谓“古典的”,就是指古希腊的文学作品。1827年1月31日,歌德明确表示:“如果需要模范,我们就要经常回到古希腊人那里去找,他们的作品所描绘的总是美好的人。”后一句道出了以古希腊人为“模范”的原因。歌德对英法两国的关注各有侧重。法国是德国的紧邻,歌德对法国文学,可谓如数家珍。从古典主义时期的高乃依、拉辛、莫里哀、拉封丹和布瓦洛,
12、到启蒙运动的勒萨日、伏尔泰、狄德罗、卢梭、达朗贝尔、博马舍;从浪漫主义的夏多布里昂、斯达尔夫人、雨果,到现实主义的贝朗瑞、司汤达、梅里美、巴尔扎克以及批评家圣伯夫等等;17世纪到19世纪法国重要作家都进入歌德视野,并做了精辟论述,稍作条贯,可构成一部歌德4学语文2023年第5期专论平台眼中的“法国文学史”。歌德谈论的英国作家少于法国。伟大的诗坛巨人莎士比亚和被歌德写进 浮士德 的“文坛泰斗”拜伦,是歌德反复谈论的对象。此外,还谈到弥尔顿、斯泰恩、哥尔德斯密斯、菲尔丁、理查森、彭斯、穆尔、司各特、卡莱尔等等。但是,歌德对英国文学的评价却远高于法国文学。首先,他把英国文学称为“最卓越的文学”,并指
13、示爱克曼“应该在像英国文学那样卓越的文学中抓住一个牢固的据点”。其次,他认为英国文学是德国文学的重要来源:“我们德国文学大部分就是从英国文学来的!我们从哪里得到了我们的小说和悲剧,还不是从哥尔德斯密斯、菲尔丁和莎士比亚那些英国作家得来的?”(1824年12月3日)为此,歌德“对英国人民极感兴趣”,曾对英国的H先生表示:“五十年来我一直在忙着学习英国语文和文学。”其实,歌德对英法两国文学的不同评价,是同他的文学观以及“植根本土”和“符合性格”的原则密切相关的。三、“设拉子夜莺”印度文学 中国文学1815年,歌德在 西东合集“序诗”性的 赫吉拉开篇写道:“北方、西方和南方分崩离析/宝座破碎,王国战
14、栗/逃走吧,逃向纯净的东方/去呼吸宗法社会的清新空气。”5 588对于欧洲人来说,“东方”是一个广袤而神秘的区域,包括阿拉伯和波斯,印度和中国等等。中亚的波斯文明、南亚的印度文明和东亚的中华文明,正是歌德关注的三个重心。先看歌德与波斯诗人哈菲兹的精神交往。1828年3月11日,歌德回忆了自己创作 西东胡床集 的情境。他说:“十年或十二年以前,在解放战争后那些快乐的日子里,我全副精神都贯注在 西东胡床集 那些诗上,有足够的创造力每天写出两三首来,不管在露天、在马车上还是在小旅店里都是一样。”西东胡床集 又译为西东合集,可解释为“西方诗人写的东方诗集”,这是歌德一生中最辉煌的诗集。西东合集 的创作
15、灵感就来源于波斯诗人哈菲兹的诗歌。这部诗集堪称欧洲文明与波斯文明互相融合的艺术结晶。哈菲兹(13201389)是14世纪波斯抒情诗人,一生共留下五百多首诗。诗人幼年丧父,全家移居伊朗西南部法尔斯省的省会设拉子,故被誉为“设拉子夜莺”。他的波斯文 哈菲兹诗集 于1791年第一次正式出版,旋即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传遍世界。黑格尔在美学 中引用过哈菲兹的警句诗:“世界的行程是一把血染的刀,滴下的每点血都是皇冠”等等。歌德是 1814 年 6 月读到哈菲兹诗集的德文译本的。他立即被哈菲兹的诗所吸引,从中发现了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歌德盛赞哈菲兹:“你是一艘张满风帆劈波斩浪的大船,而我则不过是在海涛中
16、上下颠簸的小舟。”哈菲兹的诗境为歌德打开了一片新天地,歌德的诗兴和灵感重新被激发。1815年和1816年,歌德写下了大量诗作,最后辑成一个集子,于1829年出版,这就是著名的 西东合集。西东合集 共十二篇,即 歌手篇 哈菲兹篇 爱情篇 观察篇 怨恨篇 格言篇 帖木儿篇 苏来卡篇 酒保篇 警喻篇 巴斯人篇 乐园篇。每一篇自成一体,都有它的中心和主题;十二篇又是一完美的整体,一个“令人惊讶的整体”。歌德在诗中出现,时而是读者,时而是诗人,时而是东方商人,时而是基督徒,时而是穆斯林,时而是古希腊的崇拜者。哈菲兹也在诗中出现,时而是个歌唱者,时而又成为被歌唱者。同时,歌德化身为哈菲兹,哈菲兹化身为歌德。西方与东方,德国与波斯,歌德与哈菲兹,来回变动,实为一体,体现了歌德东西方文化是“孪生兄弟”的观念。西东合集 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义,德国诗人海涅有精彩的论述。6 58-59西东合集 既是西方诗人向东方发出的问候,也是纯净的东方向西方吹去的清新空气。再看歌德对印度文明的关注。1824年2月24日午后,爱克曼去看歌德,他发现歌德为他所写的 印度的贱民 的评论文章做了一个附录。经过歌德的处理,这个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