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5武术研究2023 年 8 月第 8 卷第 8 期“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研究吴 昊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北京 1 0 0 8 7 1摘 要:“互联网+”时代催生文化传播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进行研究,旨在更好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传播。研究认为:当前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面临文化自信不足、师资质量不高及课程建设乏力等困境;“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传播挑战与机遇并存;“互联网+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模式是解决其高效传播与推广的适宜策略,并进一步指出以文化自觉的高度引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建设高素质
2、师资队伍、编写高质量优秀教材,开发建设民族传统体育微课程以及运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是民族传统体育传播与推广的关键环节。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课程建设 策略 “互联网+”中图分类号:G 8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0 9 6 1 8 3 9(2 0 2 3)8 0 0 6 5 0 4作者简介:吴昊(1 9 7 1 ),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充满人文精神且可以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结合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1其对于教育人培养人的意义和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早已得到大众认可。在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以及西方体育文化仍占主要位置的今天,
3、现代社会高度信息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2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入研究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策略,对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传播,加强其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1 “互联网+”时代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传播与时俱进1.1 互联网时代文化传播方式发生根本变化互联网已成为当下文化沟通与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据 2019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图鉴 统计显示,全球智能手机已有 454 亿联网用户,占据全球
4、总人口的近 60%。3针对互联网的覆盖面与便捷性,文化知识传统的传播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基于“互联网+”与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重构文化传播的方式将成为新常态。依托于互联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可以运用现代技术对相应的文化信息进行处理,如,以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形式储存于云端资源库,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添加、修改、完善,以及通过多种网络平台进行相关内容的发布和网络课程教学等。互联网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倾向自由选择,同时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渠道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评论优点与不足,提出自己的意见,4极大地提升了传播效率。信息网络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使全世界人民都有机会了解和学
5、习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避免了口耳相传的不便、不准、不实等情况,互联网时代文化传播方式将发生适应性的变革。1.2 “互联网+”背景下学习方式发生新的转变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随之发展产生了 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方式。5大批线上课程或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已经或正在建设,如,教育部明确提出,到 2021 年要建成 4000 门左右的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6000 门左右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62020年年初,7为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倡议,全国大中小学充分利用互联网,依托多种平台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如,爱课程(中国大学 M0OC)、6 6优课联盟、好大学在线、融优学堂、华文慕
6、课、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高校邦、优学院、人民网公开课智慧职教、腾讯课堂、腾讯会议、雨课堂、智慧树、钉钉、微信群等。依托互联网“教、学双方的优势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8实践证明“互联网+”将为民族传统体育传播提供无限空间,人们不论身处何地,只要有电脑、智能手机及网络连接,就可以学习与互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要积极顺应时代潮流,“要从高校信息化教学建设的整体规划出发,从服务于教学的角度入手,逐步建立高校体育教学体系服务网络平台”,9充分认识互联网技术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与推广的作用,大力加大对学校体育教学中互联网建设的投入,从资金、人才、设备等多方面支持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建设,积极推进民
7、族传统体育课程信息化发展与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做好顶层设计与分步实施,实现教师教、学生学,以及师生互动、发展传播的及时高效。2 当前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面临的困境2.1 传统文化自信不足带来价值迷茫在文化多元化及体育国际化进程中,以奥林匹克标准化与竞技化为主流价值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仍然强势主导着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现代西方体育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和能够满足人们健身和休闲娱乐的多元需求而深受大学生推崇。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势弱导致“术道并重”的民族传统体育逐渐被边缘化从而造成“人精神家园的迷失”10,这种情况直接反映在大学校园里西方现代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开设项目及学生选课人数严重失衡等方面,最明
8、显的是从体育学分获得和个人喜好而言,实际生活中大学生更乐于参加容易上手且能带来“最大幸福化”的现代西方体育运动,而少去选择“乏味”且有难度但具有深层文化内涵的传统体育类项目。再者,当今高度发达的商业化社会也因“民族传统体育商业化产业化程度低”11加速了民族体育文化传播陷入困境,猎奇、时髦、跟风的价值取向使大学生沉浸在现代西方体育给身心带来快感的同时顾不上思考民族传统体育的种种好处。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力不足导致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呈现出对西方体育文化的路径依赖恐在一定时间内长期存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在追随世界潮流和坚持其文化精神之间陷入了两难境地。2.2 师资文化修养不足影响民族传统体
9、育文化诠释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文化的“产品”,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千姿百态,同时也带来了传播发展方面的困难。在民族传统体育国内外发展传播,尤其是在国际化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的文化修养和知识储备至关重要。以语言为例,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和交流沟通的桥梁,它主要解决如何用贴切的方式表述某一文化的原意与内涵,让了解和学习它的国内外朋友理解和习得这样的原意与内涵。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体系,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文化传播的效率与效果,只有具备相当水平的文化修养与知识积淀,才能更好地表述和阐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利
10、于其更好地发展传播。2.3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力度欠缺课程是实现教育教学和文化传承的载体,课程建设的质量直接与人才培养质量和文化传播效率相关。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实施课程的师资质量,又包括表现课程的教材质量,同时,还涵盖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运用等多个方面。从目前高校的情况看,民族传统体育师资不足以及质量不高的问题由来已久且日益突出,既对民族传统体育有较深的造诣,且又在传统文化方面有较深积淀的老师少之又少。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搞不清楚,更不可能奢望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亦不可能系统、深入地把相关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的力度亟待加强。3 结论与建议3.1 民族传统体育
11、课程建设要秉持文化自信自觉为了解决民族传统体育传播的文化困境,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实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面对文化的一种反思,12“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13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具有民族性、文化性和多样性特征,更具备文化传承、人文教化、锻炼身心的多重功能,应重视学习者对其文化内涵的认知和领会,加强课程中人文性内容的建设,摒除重技轻文的弊病。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中要确立文化导向型原则,即便强调技能也应该是作为文化产品下的技能。要树立和坚守文化自信,打破西方体育“文化势阱”的桎梏,推动我国民族
12、传统体育打破藩篱和实现国际化传播与推广。3.2 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国际传播在传播媒介上的传播者数量较少,且综合素质不高,传播者在一定程度上思想保守、封闭,14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走向国际舞台的进程,而且对所传播的内容阐释不足以及不同文化间存在的差异和语言沟通的障碍也影响了传播效果。15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民族传统体育得以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证,否则,再好的课程方案在落实中也只能大打折扣,美国在 20 世纪 70年代,美国课程改革的失败就是最好的例证。如果一个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师尚且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仅有肤浅认识,可想而知其在进行国际传播推广时能否把该项目涉及的文化说
13、明白。因此,要认真研究互联网时代知识文化传播的特征,培养高素质且具备相当文化水平和运用多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民族传统体育师6 7资队伍,以保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和国际化发展。3.3 编写高质量优秀教材民族传统体育教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进行体育教学的基本工具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材选取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以及“以什么样最有效的方式呈现最有价值的知识”对人的影响是最深远的。实践证明,教材质量的高低对人才培养和学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考虑互联网时代文化知识的传播和教学特征,16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教材的系统化建设。首先,要从民族传统体育完整的文化体系出发,挖掘其文化内涵,1
14、7针对适用对象进行教材分级分层的体系化建设。其次,要规范教材的统一性和个性化,结构合理,难易适中。第三,最好双语编写,既可以满足中外学习者交流沟通的需要,也可以作为一份中外语言学习的材料。最后,要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数字化教材建设,利于大众传媒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与推广。3.4 开发民族传统体育微课微课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一种新型课程资源开发方式,依托网络“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18微课突破时空限制、便捷高效的特点非常适合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从体育课程本身的特点来看,可以把体育微课分为理论教学类、
15、技术教学类、战术演示类、实验教学类、运动项目欣赏类等。”19在实际工作中要依据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3.5 运用翻转课堂组织教学根据互联网文化知识传播的特征,运用翻转课堂组织教学是高效可行的选择。体育是身体运动的表现方式,有关技术技能类的知识,学生可通过反复观看视频建立运动表象与相关知识理解,并通过学生、教师间有针对性的讨论互动和讲解获得知识提升,20课后则可以通过微课强化正确的条件反射的建立与巩固,有利于纠正错误,提高学习兴趣。21翻转课堂重视线上与线下两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在实际运用中可以考虑把即时教学法与同伴教学法结合使用。课前、课中可运用同伴教学法,课前强调学生预习和个人思
16、考,课中学生可互帮互助,相互交流,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来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设计有效措施以主要解决学生难以理解或解决的问题。22而即时教学法可用于课后,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讨论,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点背景的了解,引导学生加强相关资料的查阅,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参考文献:1 王筱雯.太极拳文化软实力在美国的提高对策 D .济南:山东体育学院,2 0 1 6.2 孟 萌,张 仕 儒,宋 彩 凤,等.“互 联 网+”背 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方式 J .中国民族博览,2 0 1 7(6):2 4 2-2 4 3.3 环球网,2 0 1 9 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大数据行为报告:联 网 用 户 达 4 5.4亿 E B/OL .(2 0 2 0-3-3 1)h t t p s:/t e c h.h u a n q i u.c o m/a r t i c l e/3 x e 3 J 5 r V H K 7.4 吕云龙.新媒体背景下太极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J .运动,2 0 1 5(9):1 4 9-1 5 0.5 于秋芬.互动式网络教育对体育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