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王朗形象之比较.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54682 上传时间:2023-11-29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王朗形象之比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王朗形象之比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王朗形象之比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修订日期:作者简介:李沛廉()女广东三水人助理编辑主要研究方向:文学批评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王朗形象之比较李沛廉(香港纸艺轩出版社 文化部香港)摘要:三国志里的王朗仁爱孝廉、忠君爱国、沉着冷静三国演义里的王朗则麻木不仁、卖主求荣、张脉偾兴形象判若天渊 参照三国志三国演义及其他相关史料究两者迥然相异之缘由委实与作者的立场有关 王朗以孝侍师陈寿知音识趣令陈寿对主张废止“肉刑”的王朗好感倍增王朗身侍多朝与陈寿的处境相似因此陈寿在描写王朗的形象时倾向褒扬同病相怜的他从而寻求慰藉 罗贯中深受程朱理学的忠义思想影响故在三国演义把王朗等贰臣批得一文不值以满足审美相同的时代读者之阅读需要关键词:三国志

2、三国演义王朗陈寿罗贯中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西晋历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是于三国时代完结不久后写成的中国断代史纪实书 三国志所载之史由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后开始直至西晋统一三国结束也就是记述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年)九十六年间的中国历史 三国志有四个部分总共六十六卷其中包括: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和叙录一卷惜叙录在后来传播时散失 南朝刘宋时获史学家裴松之作注得宋文帝盛赞为“不朽之业”魏志蜀志吴志原是各自为书北宋时才合而为一并被时人称作三国志 陈寿时时审视其蒐集用以成书的材料若真确性存疑宁愿弃之决不收录在册 他的治学态度极为严谨使三国志成为后世评价最

3、高的“前四史”之一像刘勰于文心雕龙史传也曾言:“唯陈寿三志文质辨洽荀、张比之于迁、固非妄誉也”至于三国演义则是出自元末明初的通俗小说家罗贯中之手乃经过整合三国志及三国志注的思想内容后以直白易明的遣词用字简述而成的小说作品 三国演义涉及大量杜撰、无关史实的描写故事情节子虚乌有然大受读者欢迎而且广泛流传、影响深远 有见王溢嘉先生曾就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两个诸葛亮的文化内涵加以论证文风清奇故此笔者今欲彷效前人尝试对比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的王朗形象略陈己见以供斟酌一、三国志中王朗的形象(一)仁爱孝廉的王朗三国志魏书十三王朗传:“王朗字景兴东海郡人也 以通经拜郎中除菑丘长 师太尉杨赐赐薨弃官行服 举孝廉辟公

4、府不应 徐州刺史陶谦察朗茂才”王朗因精通经书、才高八斗被封为郎中后更被跃升为菑丘县长而后王朗的老师杨赐去世王朗毅然辞官为逝世的恩师居丧守孝 春秋时期孔子云:“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提出须为离世的父母守孝三年以尽为人子女之孝道后来孔子身死众弟子皆为这位万世师表服丧三年表示对孔子的尊敬 东汉延熹三年(年)亦有刘焉辞官为其逝世的老师祝恬守丧 至于王朗为老师守丧感动了时人众口举荐王朗为孝廉可谓替他在官场上开辟了一条捷径 然而王朗没有就此应公府之命由是观之王朗的孝义之举乃发自真心为之而非工于心计去博取官运亨通的伎俩 王朗无心插柳之孝行反为他积累好名声

5、有益于其官宦生涯使他在官场上步步高升 王朗之名显于贤其所行 年 月第 卷第 期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之善举一直不绝于耳 任会稽太守期间王朗以“无德之君不应见祀”为由除掉庙内秦始皇的木像且积极打击区内无仁德之事其“居郡四年惠爱在民”不吝对人民施与惠爱 即使王朗之后被孙策所俘过着“流移穷困朝不谋夕”的生活也不改其仁心处于苦况的他仍坚持“收卹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着”身体力行实践仁爱之道据三国志魏书十三钟繇传所载魏太祖时钟繇倡议“古之肉刑更历圣人宜复施行以代死刑”欲彷效圣人重新推行古法“肉刑”替代死刑后因议者群起反对终不了了之 魏明帝时钟繇重申复行“肉刑”是仁民的措施又谈到该如何实行刑法:“乃其当弃巿欲

6、斩右趾者许之 其黥、劓、左趾、宫刑者自如孝文易以髠、笞 能有姦者率年二十至四五十虽斩其足犹任生育”大体意思是以斩右趾代替死刑以剃去须发、鞭打身体代替在脸上刺字涂墨、割鼻、斩左趾、阉割的刑罚对于有奸情的男女处诸不妨碍生育能力的斩足之刑从而达至“下计所全岁三千人”之目的保全更多子民的性命是以仁民 魏明帝对钟繇的建议大为欣赏称:“太傅学优才高留心政事又于刑理深远”可是王朗并无因此附和钟繇反而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解释其“未合微异之意”王朗指减少杀戮害民的原意是好的但如今社会上已有律法列明能以“减死一等之法”免去死刑根本无需多此一举复行“肉刑”另外王朗痛斥“肉刑”乃“惨酷”之形圣人正是不忍害民才把“肉刑”

7、“废而不用”论证复行“肉刑”是舍本逐末的不智之举 王朗进一步指出若复行“肉刑”其“所减之文未彰于万民之目”反致使“肉刑之问已宣于寇雠之耳非所以来远人也”令国家背负骂名未见其益而反变有害 王朗并非纸上谈兵而是举出具体可行的替代方案:“今可桉繇所欲轻之死罪使减死之髠、刖”饶过犯人死罪而改以执行剃发、砍足之刑以展现王的宽容仁爱嫌刑罚太轻时则可“倍其居作之岁数”即增加犯人服劳役的次数以获“内有以生易死不訾之恩外无以刖易釱骇耳之声”之利一举两得 须予以留意的是钟繇位处“司徒”据后汉书卷一百一十四志百官一所示“司徒”的职责是“掌人民事”也就是“凡教民孝悌、逊顺、谦俭养生送死之事则议其制建其度”“凡四方民事

8、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而王朗位处“司空”则是“掌水土事”即“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 凡郊祀之事掌扫除乐器大丧则掌将校复土”可见刑法之推行原不是王朗的职责所在 但是王朗为了缔造一个无酷刑的仁民社会无惧与主事者抗争这种“务在宽恕罪疑从轻”的仁爱精神实是可敬(二)忠君爱国的王朗三国志魏书十三王朗传:“时汉帝在长安关东兵起朗为谦治中与别驾赵昱等说谦曰:春秋之义求诸侯莫如勤王 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承王命”三国初期汉室羸弱诸侯势力相继坐大汉献帝的天子地位已然是名存实亡 在王朗看来投靠诸侯不如为王尽心尽力特遣使者往西京向远在长安的汉献帝投

9、诚表达其愿为国家效力的一片丹心 汉献帝感念王朗的赤诚忠心任王朗为会稽太守 后孙策压境来犯王朗深知“力不能拒”先采取迴避敌方强劲军旅之策其后“自以身为汉吏宜保城邑”又举兵迎敌惜受连环狙击终成孙策的俘虏 王朗纵面临如洪水猛兽般的强敌他依然勇往直前、无所畏惧俨然有以身殉国的觉悟其后汉室气数几尽又逢“太祖表徵之”王朗于是从曲阿赶往江海投效曹操阵营 至曹丕即位王朗晋为御史大夫被封“安陵亭侯”随即上疏劝文帝休养生息意在“育民省刑”王朗为魏国的发展划出一幅理想蓝图愿在政策上做到“治狱者得其情”“丁壮者得尽地力”“穷老者得仰食仓廪”“嫁娶以时”“胎养必全”“新生必復”“壮而后役”“二毛不戎”以达至“无冤死之囚

10、”“无饥馑之民”“无饿之殍”“男女无怨旷之恨”“孕者无自伤之哀”“孩者无不育之累”“幼者无离家之思”“老者无顿伏之患”简单来说也就是务求令审讯公正严明、百姓得到温饱、民众嫁娶适时、徭役程度降低人人得以安居乐业 对应上文笔者曾论述王朗乃仁政之拥护者但王朗主张“医药以疗其疾宽繇以乐其业威罚以抑其彊恩仁以济其弱振贷以赡其乏”并非仅是提倡行仁政更是想进一步实现“十年之后既笄者必盈巷”“胜兵者必满野”具深刻的政治意味“既笄者必盈巷”意味着将有更多适龄妇女可以生儿育女为国家带来源源不绝的劳动力包括农事作业人员和上阵抗敌的“胜兵者”等人力资源乃富国强兵之先决条件 王朗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深谋远虑确不失为一个心

11、怀国事的栋樑之才第 卷第 期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年第 期魏文帝时“帝颇出游猎或昏夜还宫”王朗就此上疏谓帝王所在之处应有“外则饰周卫”“内则重禁门”等布置而侍从则应恪守“设兵而后出幄”“称警而后践墀”等规矩以“显至尊务戒慎垂法教”又称文帝近来喜外出捕虎常“日昃而行及昏而反”不仅违反了原有的侍卫警戒制度更非谨慎之举对自身的安危或构成威胁 王朗劝君王谨遵法度一来为免让歹人有可乘之机确保统治者的人身安全二来劝曹丕做好在上位者之榜样树立法度的澄明严正以及无上权威巩固政权 王朗的谏言以关心曹丕为出发点是对其提点而非指责不同于鲍勋直斥曹丕“在谅暗之中修驰骋之事乎”有责备君王不孝的意味 故此曹丕接纳了王朗的意

12、见并“诏有司施行”落实“夜还之戒”对于鲍勋的谏书曹丕却“手毁其表而竞行猎”漠然置之 三国志魏书十三钟繇传:“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并先世名臣 文帝罢朝谓左右曰: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王朗被魏文帝誉为“伟人”位列三公身居司空要职老病时上朝还可享有“朝见皆使载舆车”“虎贲儿上殿就坐”之优待可见文帝对王朗的珍视与器重 王朗为了振兴魏室不厌其烦孜孜不倦地对君主进行劝谏难能可贵的是其深明“忠言逆耳”之道理熟谙说话的艺术与技巧避重就轻地为国君出谋划策体现出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三)沉着冷静的王朗王朗不但拥有政治智慧其在军事上也别具巧思 建安末年“孙权始遣使称藩”欲游说魏与吴联手共同伐蜀 就此王朗

13、献策:“天子之军重于华、岱诚宜坐曜天威不动若山”也就是劝君主切莫贸然行事不如静观其变方决定下一步行动 王朗治军谨慎非懦弱所为而是经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王朗想到天气情况恶劣“雨水方盛”令道路湿滑难行加上兵士在大雨下浑身湿透极易受寒染病对战斗力产生负面影响故非起兵的合适时机 另外“今权之师未动”即吴国犹未动手而蜀、吴未尝交战身为“助吴之军”之魏国又何以“先征”!有见及此王朗采取“坐山观虎斗”之军事策略持续观察蜀、吴的对战情况意图坐收鹬蚌相争后的渔翁之利 即使蜀、吴已在交战双方可谓“智均力敌”胜负犹未可知但能肯定的是这将会是场旷日持久的硬仗魏唯须留意波谲云诡的战况以筹划有利己方之谋算 对于是否发兵援吴

14、王朗乃根据五方面 战事形势、将领能力、敌人要害、气候条件及地理环境来作出考量 战事形势方面最好的情况是吴处于上风届时魏便可乘势施以援兵一举歼灭蜀 将领能力方面须挑选“持重之将”因为“小不忍则乱大谋”稳重的将领能顾全大局因势而谋再应势而动 敌人要害方面我方须掌握敌方的弱点务求做到一击即中不拖泥带水不让对方有死灰复燃的可能 气候条件方面须避免在极端天气下行军减少损兵折将如曾在上文讨论过的“雨水方盛”便非合适的时候 地理环境方面易守难攻之地往往是军旅驻扎的最佳位置若能借草木等物以起掩护作用、便于偷袭敌人尤佳要懂得因地制宜方为致胜之道建安时期孙权答应遣其子孙登入魏为质岂料其出尔反尔致使魏文帝移驾许昌打

15、算东征攻打吴国王朗就此上疏以“吴濞之祸”“隗嚣之祸”为例说明接收质子不一定是好事 据史记吴王濞列传所载太宗孝文皇帝时吴国太子刘贤入京觐见皇帝得侍皇太子刘启博弈然刘贤“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刘启一怒之下提棋盘将其击毙 之后汉太宗把刘贤的尸首直接送回吴国其置身事外的态度无疑是火上加油令吴王刘濞对朝廷心生不满开始“称病不朝”埋下其日后叛乱的伏线 后刘启登基“汉廷臣方议削吴”刘濞“恐削地无已”加上与刘启有杀子之仇因此借故联合胶西、胶东、菑川、济南、楚及赵发动史称“七国之乱”的战争 另外据后汉书列传隗嚣公孙述列传所载光武帝欲使隗嚣全心全意归顺多番派来歙游说隗嚣“遣子入侍”隗嚣最终让长子隗恂“随

16、歙诣阙”然而长子被挟持也无阻隗嚣想成为天下霸主的野心他奋然“率步兵骑兵三万侵犯安定”又“令别将下陇攻击祭遵于汧县”一心造反 也就是说不善照顾质子或造成国之潜在危机而质子在手又未必可以对其父有所牵制既然接收质子的好处尚未明朗那就没必要为了此等小事冒攻吴之大险 王朗慧眼如炬且巧妙地利用了舆论压力劝“以成军遂行”的曹丕退兵他先论若百姓不知孙登不至攻吴会使人以为魏国不欢迎孙登的来临授人以柄次论若孙登不是不至而是晚至攻吴一事则师出无名定必落人口实再论若孙登“殊无入志”强迫其入魏为侍恐怕会使百姓感到郁悒为魏室招致强人所难之骂名 王朗言之成理文帝从之“车李沛廉: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王朗形象之比较驾临江而还”由此可见王朗高瞻远瞩治军始终秉持“坐曜天威不动若山”“泊然若山澹然若渊”的原则遇事不慌不忙、如履如临二、三国演义中王朗的形象 恶贯满盈的王朗不难看出三国志中的王朗是个仁爱孝廉、忠国爱君、沉着冷静的谦谦君子奇怪的是三国演义中的王朗竟是一个完全与上述优点背道而驰、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参考三国演义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的情节魏明帝太和元年夏侯楙为大都督惜不敌勇悍的蜀兵“失三郡”后更落荒而逃故魏室急于派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