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两个结合”: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理论源泉、历史根基和实践逻辑.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55220 上传时间:2023-11-29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个结合”: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理论源泉、历史根基和实践逻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两个结合”: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理论源泉、历史根基和实践逻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两个结合”: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理论源泉、历史根基和实践逻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两个结合”: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理论源泉、历史根基和实践逻辑乔文瑄(上海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093)摘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具象化体现。马克思主义秉持“人本”逻辑,基于“现实的人”的需要,勾勒出人的美好生活图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自由自主的活动和劳动、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本思想占据重要位置,蕴含着实现人的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向现代国人展示美好生活的遵从自然、义利统一、天下大同的应有之义。由此,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既需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美好生活思想提供理论源泉,也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历史根基,更需要立足现实,

2、通过协调经济、政治、精神、民生和生态等五个方面的实践举措全方位推进。关键词:“两个结合”;美好生活;新时代;人的需要中图分类号:A 8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 895X(2023)02 0186 06DOI:10.13256/ki.jusst.sse.2023.02.011“Two Combinations”:Theoretical Source,Historical Foundation,andPractical Logic of the Party Leading the People toRealize a Better Life in the New EraQIAO Wen

3、xuan(School of Marxism,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China)Abstract:Building a better life is a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the CPCs fulfillment of its original intentionand mission.Based on the needs of“real people”,Marxism adheres to the“human-centered”logic,outli

4、ning a beautiful vision of human life the unity of material and spiritual aspects,freedom in laborand activity,comprehensive and free personal development.At the same time,Chinas excellenttraditional culture that has been passed down for thousands of years,and contains wealthy ideas about abetter li

5、fe for people.It is essential for modern Chinese people to follow the course of nature,unifyrighteousness and interests,and achieve harmony among all nations with a better life.Therefore,a betterlife for the people in the new era requires not only the theoretical source of Marxist ideas on a better

6、lifefor people,but also the historical found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Moreover,it shouldbe rooted in reality and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through coordinated practical measures in five aspects:收稿日期:2023 05 22基金项目:2022 年度上海理工大学尚理晨曦社科专项项目(22SLCXYB006)作者简介:乔文瑄,女,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E-m

7、ail: 第 45 卷第 2 期上 海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Vol.45No.22023 年 6 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Jun.2023economy,politics,spirit,peoples livelihood and ecology.Keywords:“two combinations”;better life;the new era;human needs 马克思致力于对实现人类美好幸福生活进行不断探索,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发展方式探寻解放全人类的路径,其基于人的本质和

8、需要对理想生活的阐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美好生活的思想。千年前,中国古代先贤也早已对人民百姓的幸福生活、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进行道路探索,为现代人类社会美好生活的创造提供丰富的历史养料。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领导人民朝着实现美好生活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昭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性本质属性。一、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关于美好生活的思想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产阶级对劳动者进行无情的剥削与压迫的本质,痛斥“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

9、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871。他撕下资本主义伪善的面纱,论证资本主义将走向灭亡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终将胜利的必然,归根究底是对为全人类谋解放、谋幸福的科学道路的不断探索,为人类未来的美好生活刻画出美好蓝图。在马克思看来,美好生活是“现实的人”在能动实践中将事物改造成与个体设想“美的尺度”相符的社会活动,是一种随着人的实践活动不断深化发展而演变的理想状态。马克思关于美好生活的思想始终“以人为本”,基于人的类本质,立足人的客观和感性需要以及社会生活的本质阐释人的美好生活的主要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美好生活的思想主张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马克思认为,人的类特性在于通过“自由有意识的活动”改

10、造世界以满足个体需要,而美好生活映射着人们对不断升级的个体需要的主观追求,是基于人的主观能动而达到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统一的理想状态。正因如此,美好生活伴随人的需要层次提升从单一化、低层次的物质生活向多样化、高层次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协调不断演化升级。恩格斯根据对象的功能性,将人的需要或者说资料划分为“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2326。早期,基本物质生活资料作为人本能地维持生存和生活的需要,是人的第一层需要,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

11、活本身。”2158此时,人对美好生活的构想呈现为物质资料的极大充裕,但同时应是适度、合理的物质生活,否则人将囿于对物质极端无序的追求中,沉溺于物欲横流的虚无世界中迷失自我。随着人的生产和交往活动不断深化,人们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中逐渐发展出对精神文化、价值认同、政治权利、生态环境等的需要。人对生活的“美好”价值判断,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生活的满足,同时具象为对美好事物和良好生态环境的追求、认知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提升、个体权利的保障、自我社会价值的彰显和理想抱负的实现。第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美好生活的思想强调人的自由自主活动和劳动。人的本质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遵循主体感性的“美好”认知通过自由实践劳动创造美

12、好生活。在马克思看来:“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3274人的生产劳动作为对象化的感性活动,既为人的生存和良性发展创造美好的生活资料,同时也使人在自由自觉的劳动中彰显个体价值、提升自我。然而,资本主义制度下,本应作为自由劳动对象化的劳动产品不再是人类本质的具象,反而“畸变成不属于工人的异己的本质”反过来奴役劳动者4,人的自由劳动不得不被贬为赖以谋生的手段,成为商品异化为资本家攫取剩余价值的“工具”。此外,本应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也异化为

13、禁锢工人的枷锁技术愈进步,剥削程度愈加深化,劳动者肉体和心灵愈加痛苦。此时,人只有发挥动物机能才能实现自由活动,即吃喝玩乐的活动。马克思正是基于“现实的人”的逻辑起点,在对资本主义社第 2 期乔文瑄:“两个结合”: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理论源泉、历史根基和实践逻辑187会“人的异化”的批判和“劳动的本质”的探讨中描绘出美好生活的本质,即应是从根本上摆脱资本的束缚,在自由劳动和自主活动中充分发挥“自由个性”,实现人本质的复归。第三,马克思主义关于美好生活的思想强调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想要通过劳动和生活实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和创造性以获得精神的满足,必然是建立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拥有充足

14、且自由的“闲暇时间”的基础上。人的劳动不再背负维持生存和生活的目的,而成为人们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的手段。此时,人成为“自由人”,在能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由个性”,通过学习在文化艺术等较高级领域提升个人认知和能力以满足发展需要,并在社会交往实践中不断确证个体价值。美好生活中,个体的需要不再桎梏于对物质资料的依赖性,人在实践活动中逐渐产生对于求知、价值、自尊、权利和理想等精神需要的渴望。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类社会这种美好状态描绘成“共产主义联合体”,并强调个体只有在联合体中才能使个体需要得到最大满足,个体价值得到最大发挥,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二、历史根基: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美好生活的思想纵观历史,“人

15、”“民”作为核心理念始终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由此演化而成的崇尚“义”与“利”、遵从“道法自然”以及“天下大同”的思想是千百年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同时也是基于中国的历史沿革对人的美好生活的构想。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美好生活的思想,更聚焦于个体德行,以国家和人民之利为准绳。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义利统一”的追求蕴含美好生活中的人本属性。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强调美好生活的创造需要人的集体努力,是“义”与“利”即利民、利国、利天下的统一,而不是人人相互排斥的“利己”生活。墨子将利他、利天下作为美好幸福的评价标准和行为准则,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因此,只有践行

16、“义”与“利”的统一,不饱私利、坚持整体之爱,以此“兴天下之利”以实现百姓的美好生活。同时,“爱利百姓”则必“非攻”。面对战争频仍、民不聊生,墨子坚决反对战争攻伐的论调和行为,强调通过生产劳动利民、利天下,并勾画了幸福社会蓝图“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5250。中国古代思想对解决当前社会发展问题同样有着重要启示,面对中国发展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难题,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健全体制机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实现区域城乡平衡发展、促进分配公平、实现社会正义,进而使人人满足求知、自尊、正义和公平等的需要,正是对“义利统一”的践行。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崇尚“遵从自然”,蕴含着美好生活的生态要素。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是指客观存在的发展规律,既直接体现为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规律。一方面,从社会发展规律来看,“遵从自然”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主张追求遵循自然法则和天然状态的生活,此时,自然本真的状态是生活幸福的评价尺度。道家所提倡的“无为而治”,就是要在顺应民意的基础上遵从社会客观发展规律这一前提而有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