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三个务必”的唯物史观意蕴.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55281 上传时间:2023-11-2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9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个务必”的唯物史观意蕴.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三个务必”的唯物史观意蕴.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三个务必”的唯物史观意蕴.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党的作风事关人心向背,关乎党的形象,作风建设一直是党建工作必抓必干的环节。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向全党发出“两个务必”的警示,强调全党要对胜利后的革命前途进行冷静思考,继续保持优良作风。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将“两个务必”上升为“三个务必”,要求在发扬奋斗精神和斗争力量的同时,不忘人民初心。“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转变有深厚的唯物史观底蕴,反映出党的创新理论在实践中的不断深化和拓展。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立场。“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在对事变作任何评价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

2、社会集团的立场上。”1363这个立场就是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带领人民为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我国的政治话语体系中,“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多数情况下可以等同使用,指代社会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2。要回答“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首先要厘清“人民”范畴的具体内涵。只有充分理解什么是“人民”,才能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在当下,“人民”概念具有整体性、物质性和民族性三重意蕴。首先,在

3、传统政治意义上,“人民”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复数概念。萨托利从整体性角度解释了人南通大学学报 窑 社会科学版第 39 卷第 4 期双 月 刊圆园23 年 7 月出版收稿日期院2023-05-05作者简介院张才国(1974-),男,安徽铜陵人,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挂职副院长。基金项目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研究”(21BKS002)“三 个 务 必”的 唯 物 史 观 意 蕴张才国(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摘要院“三个务必”是党的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中国共产党一以

4、贯之的“三个务必”思想有深刻的唯物史观底蕴: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立场;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治党管党的实践智慧;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体现了遵循斗争规律和发扬斗争智慧的有机统一。人民立场、奋斗实践与斗争精神三个维度构成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有机整体,其形成的精神合力,助力中国共产党在时代大势中赢得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关键词院唯物史观;“三个务必”;作风建设;意蕴中图分类号院D61;D261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员远苑猿原圆猿缘怨渊圆园23冤园4原园008原088民范畴,将“人民”理解为一个受共同意志支配的共同体,认为人民作为历史发展的主要群体,享有主体的完整性,“人

5、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民是绝对多数原则所指的大多数人;人民是有限多数原则所指的大多数人”355。无产阶级运动的实质在于追求“人民”的整体利益价值,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42。无产阶级政党的一切行动为了社会中的绝大部分人,并依靠大多数人的群体性实践推动历史的进程。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这一信念,致力于保障人民群众整体性利益,依靠群众的力量创造历史,取得了卓著功绩。其次,“人民群众”是一个物质性概念,人民的物质生产活动推动社会历史的进程,人民是物质实践

6、主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实现了“人民”范畴的物质转向,他们认为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从事物质生产的“现实中的个人”,“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5524,这种“现实的人”的生产性实践引起社会形态的转变,因此,把握了人民的生产性实践,就把握了历史的进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重视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开辟了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解放的实践道路,特别是重视人民群众的生产性实践,带领人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得人民生活总体达到相对殷实的层次。再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是一个具有强烈民族性的概念。民族

7、独立是人民解放的前提,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国际运动,无论如何只有在独立民族的范围内才有可能”6472。民族国家是向共产主义过渡阶段不可或缺的政治要素,人民首先是在民族国家之内生存和发展,才能成为推动历史进程的主导力量。历史上,中华民族饱受欺凌和压迫,人民毋谈生存,更毋谈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民族谋大同,首要任务是解放中国人民,实现国富民强,以自身的发展带动全人类解放。(二)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马克思洞悉民主的本质,认为国家制度要体现人民的意志,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期存在。“人民是否有权来为自己建立新的国家制度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绝对肯定的,因为国家制度如果不再

8、真正表现人民的意志,那它就变成有名无实的东西了。”7316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传统私有制下,国家被异化为少部分人压迫多数人的“特殊的国家形式”,人民大众在极端困苦之下转而成为吞噬国家的力量。因此,要保障执政的稳定,必须通过民主制将权力交还给人民,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念和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形式使人民大众参与到国家治理中来,推进人民民主的政治架构、制度框架和法律原则不断发展。中国式民主具有极大优越性:一方面,人民民主能有效地凝聚群众智慧,增强决策科学性。人民民主包含丰富的治理要素,现阶段我国实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互动、协商、合作等机

9、制,促进各方主体利益协调、规范秩序、凝聚共识。能够在个体特殊利益与集体理论的协调中建构适应新情况的有效机制,在理性探讨和沟通论辩中探索解决发展问题的有效路径,在协商对话的建立与运作中发挥人民群众的活力。通过人民民主来凝聚众意,中国共产党能够将人民意志及时转化为决策意志,在广泛的社会共识中,发挥团结群众、增进合作、优化决策的优势。另一方面,人民民主能增强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广泛认同。人民民主作为诉求表达和利益协调的机制,能为党的长期执政建立稳定性秩序,为民族复兴大业奠定坚定的社会基础。在民主革命胜利的初期,执政的共产党必须通过人民民主的形式来获得人民的广泛认同,稳定长期动荡的国内局势,“胜利了的社

10、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证它所取得的胜利,并且引导人类走向国家的消亡”8168。如果不立即采取民主形式进行广泛的政治动员,就很可能因此而丢失解放胜利的成果,丧失人民对执政党的信任;在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的阶段,中国共产党以人民民主形式,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才能为国家发展积蓄磅礴之力。“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952处在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关键节点上,人民民主能为民族复兴事业向深层次拓展凝“三个务必”的唯物史观意蕴9聚力量。中国共产党承载着完成现代

11、化转型和实现民族复兴双重任务,要解决社会多重矛盾并行、经济样态转型、现代化实践经验有限等一系列叠加问题。这些问题关涉到每个社会个体的幸福生活,关涉到民族复兴大业是否能向深层次拓展,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站在战略的高度,构建应对发展新问题的一系列机制。在这一层面上,人民民主制度成为实现这一目的的制度要件,能够通过集合众意、凝聚公意,有效应对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的叠加任务和各种阻力。(三)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马克思的各种学说首先是在关心人的生存和生活的问题上展开的,他指出,“人们为了能够 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

12、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5531。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前提,只有满足了最基本的需求,人类历史才得以展开。他首先关注并考察底层人民的生存状况,恩格斯曾评价道:“正是他对林木盗窃法和摩塞尔河地区农民处境的研究,推动他由纯政治转向研究经济关系,并从而走向社会主义。”10446此外,在研究政治经济学问题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还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为切入点,探讨涉及劳工关系、工人工作条件、儿童教育等一系列问题,体现了对人们生活问题的关注。由此可见,唯物史观中涉及对人生存和发展问题的讨论,蕴含深刻的人民立场和民生观念,这为党的民生工作提供了诸多启示。首先,在涉及人民生存权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做人民

13、生存的保障者。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近代以来,列强侵略严重威胁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在内忧外患之中,光靠个体力量难以生存,需要一个坚强的共同体来存续民族根基。中国共产党在危亡中诞生,自觉肩负起挽救中华民族的重任,以强大的国家凝聚力和调控能力抗击外来侵略,带领人民建立一个稳定的政治共同体,承接个体无法自我解决的生存难题,为有效保障人民的生存和各项权利奠定了基本政治前提和牢固的制度基础,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其次,在涉及人民发展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是调和人民利益、引导社会发展的制度要件。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领域的市场化,个体之间利益的逐渐多元化,使得民生需求呈现不同样态。如何辨别人民的合

14、理利益和关键诉求,在有限的社会资源下尽可能保障人民多样化的物质需求,是党的民生工作的首要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民生工作的关键力量,作为一种调和力量存在,在关键民生问题上把握好方向,引导国家实现自身的角色转型,通过立法界定和保护公民权,将国家变成现代意义上的公共产品提供者,使得国家治理能力与公民的福祉联系在一起。再次,在民生工作的效用问题上,人民生活是否改善是检验民生工作的关键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11。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得到改善,才能使现代化建设真正成为人民共同的事业。在党的民生

15、工作层面,中国共产党不断关注民生问题的落实情况,既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期性、连贯性,又提高了保障民生的执政水平,增强了复兴之业的凝聚力和信心。二、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治党管党的实践选择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实践是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内生性动力,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实践活动最终目的是要站在“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的立场上,以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一)实践的直接现实性要求党员保持谦虚谨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12183。通过实践活动,作为主体的人能够根据自身需

16、求对事物进行改造,将事物改造成符合人占有和利用的形式。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人不仅能满足自身需要,也能够检验目的是否科学、主体是否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行科学认识。如果主体持有错误观念,或是用错误方法作用于客体,得到的实践结果必然与应有之义背道而驰。共产党人的思维、意志会在实践的过程和结果中得到直接体现,不恰当的思维方法和工作作风会对党内产生重大影响,造成党内人心涣散。具体表现在,骄傲自大、道德腐坏、脱离群众等错误思想会腐蚀一些党员的个体意识,还有可能渗透在执政理张才国10念、制度规章、道德规范等多重党内意识形式之中,甚至转化为错误的行为,抹黑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警示全党,“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将长期存在,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将长期存在”1364。因此,立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秉承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信念,保持对新时代所担负使命任务的清醒自觉,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引导党员干部增强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坚决抵制骄奢淫逸、贪图享乐等不正之风对党内风气的侵蚀,夯实党长期执政的组织根基。谦虚谨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