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团育人机制研究——基于对浙江省十七所本科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调查.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55306 上传时间:2023-11-2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团育人机制研究——基于对浙江省十七所本科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调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团育人机制研究——基于对浙江省十七所本科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调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团育人机制研究——基于对浙江省十七所本科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调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青少年研究与实践戈2 0 2 3 年第2 期青少年广角“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团育人机制研究基于对浙江省十七所本科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调查郑晓春(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杭州3 1 0 0 1 8)摘要:基于“三全育人”的视角,从基本要素、内在关系、运行机理和制度规范四个维度对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内涵进行阐述。通过对浙江省十七所本科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情况的调研,发现社团育人成效显现,但存在引领不足、思政教育弱化现象;社团运营情况良好,但存在保障不足、资源供给短缺现象;社团育人机制基本建成,但存在效率不足、激励措施失灵现象。由此,提出建设综合动力机制、主动接受机制、协同工作机制、动态评估机制和立体保障机制

2、的路径选择。关键词:三全育人;学生社团;育人机制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 0 9 5-9 3 0 3(2 0 2 3)0 2-0 0 7 4-0 7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1 2 0 2 0 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出台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办法,明确“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育人功能”“高校学生社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高校覆盖学生人数最多的群众性学生团体

3、,学生社团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领域。收稿日期:2 0 2 2-1 1-1 8基金项目:2 0 2 1 年度浙江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重点研究立项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团育人机制研究一基于浙江省十七所本科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调查”(ZQ202138);团中央2 0 2 2 年度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立项课题“数字化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研究”(2 0 2 2 SJLX31)作者简介:郑晓春(1 9 8 2 一),男,山东沂南人,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党委书记、美育工作部部长,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74学生社团围绕“三全育人”原则建设长效育人机制,理应是评估高校

4、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一、学生社团育人机制的内涵解读(一)社团育人的基本要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组织形态,学生社团可以分为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四个部分。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根据成长成才需要,结合自身兴趣特长,在高校党委领导和团委指导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团体。因此,学生社团的主体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动者和组织者,是由学校党委负责人、团委负责人、业务指导单位负责人、社团指导教师和社团负责人共同组成的多元主体。客体是与主体相对应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由社团全体成员和工作人员组成。介体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中间媒介,由连接主客体的社团活动、工作会议、社交渠道、网络

5、平台等方式,以及蕴含其中的知识技能、意见观点和价值观所构成。环体是学生社团运行的外部环境,存在思政工作和高校整体工作、校内和校外、虚拟网络和现实环境多个维度。(二)社团育人的内在关系内在关系是系统内各个基本要素的组织结构、构成方式和相互关系。根据学生社团的基本定义,社团主体负责策划、发起和开展社团活动,在社团构成要素中占主导地位,支配着客体、介体和环体等要素,并对各个要素的相互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社团主体必须根据客体的需要,结合客体的兴趣特长开展活动。社团成员作为客体,是社团活动的参与者、体验者和接受者,同时能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影响主体的想法、决策和行为。社团活动作为连接主客体的纽带,是

6、社团育人功能发挥的中间媒介。社团外部环境是主体、客体、介体存在的时空,为社团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并影响社团育人机制的建设。(三)社团育人的运行机理作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学生社团育人必须符合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广泛覆盖与分类指导结合起来,因地、因人、因事、因时制宜开展工作 3 。只有符合这些基本规律,学生社团才能真正发挥育人功能、达成育人成效。如解决“学生理想信念”的思想问题,必须与解决“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考虑,在帮助学生个人成长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培育家国情怀。(四)社团育人的制度规范制度规

7、范是学生社团育人机制的固化安排。通过将学生社团育人工作中被实践证明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凝练固化为学校的制度规范,建立一个科学、完整、有操作性的制度体系,用制度规范各个育人要素的相互关系和运行方式,是学生社团育人机制建设的必然选择。同时,育人机制想要长期有效发挥正向作用,有赖于各项制度的严格落实和执行。因此,制度规范也是完善学生社团长效育人机制的保障条件。以上四个维度共同诠释了学生社团育人机制的基本内涵,四个方面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决定着学生社团育人机制的运行状态,进而影响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发挥和育人目标的实现。本文将围绕这四个方面,对学生社团育人机制展开调查,评估育人成效、分析机制建设的困境,进而

8、提出育人机制的创新路径。二、研究设计和调研方法自教育部党组和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办法以来,全国各高校开展了全面的学生社团改革。本研究以浙江省本科高校学生社团改革工作为样本,重点调查当前学生社团的建设发展和育人机制现状、主客体对学生社团育人成效的评价。调研对象为学校团委负责人、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和成员。针对学校团委负责人,重点调查学生社团运行机理和制度规范;针对指导教师,主要评估工作动力和激励效75果;针对学生社团成员,侧重收集育人成效和工作保障方面的信息。在浙江省范围内,随机抽取1 7 所本科高校,面向学生社团成员和指导教师发放问卷。其中,面向学生社团成员发放问卷1 7 0 0

9、 份,回收有效问卷1 1 1 4 份。学生样本分布的年级绝大部分为本科四个年级。学生样本参与的社团类型全面,包括思想政治类、学术科技类、创新创业类、文化体育类、公益志愿类和自律互助类等。在学生样本的社团角色方面,既有社团负责人也有普通社团成员。面向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发放问卷2 5 5份,回收有效问卷1 9 8 份。教师样本覆盖了所有的社团类型。教师样本担任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的时长从“1 年以下”到“1 0 年以上”均有分布,有一半以上担任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的时长在1一6 年。对问卷结果运用SPSS进行信效度分析,面向学生社团成员的问卷信度分析结果为Cronbachs=0.972,效度分析结果为KMO

10、=0.964;面向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的问卷信度分析结果为Cronbachs=0.953,效度分析结果为KMO=0.92。从检验结果看,这两份问卷均通过信效度检验。同时,与每所高校的团委负责人围绕学生社团改革进度、改革措施落实情况、运行情况、育人机制等进行访谈。三、高校学生社团育人成效和机制建设的困境分析(一)社团育人成效显现,但存在引领不足、思政教育弱化现象调查显示,9 9.1 8%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学生社团经历对成长有帮助”。学生对社团育人的12个具体成效给出的平均分为4.2 5 分(总分为5分);社团指导教师给出的平均分为4.4 6 分(总分5 分)。社团育人的整体成效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肯定

11、。其中,学生认为,社团育人最有76成效的前三项是“提高了沟通表达能力”“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组织协调能力”,说明社团育人在大学生通用能力培养方面的成效最突出。“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得分为4.2 3分,低于育人成效平均分;“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得分为4.2 6 分,也位于1 2 个成效指标得分排名的后5 0%。教师认为,“满足了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结交了更多朋友”“提高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是社团育人成效较为显著的前三项,而“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的得分分别为4.26分和4.2 9 分,均低于平均分。具体分析不同类型社团学生对于社团政治引领成效的

12、评价,在“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两个方面,思想政治类社团得分均最高,为4.5 0 分和4.5 3 分;学术科技类、创新创业类、文化体育类、公益志愿类、自律互助类等社团的得分均与思想政治类社团得分有显著的差异。这说明学生社团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得到了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肯定,对于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发挥了实践育人的特色优势。同时,也反映出社团工作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相对于“立德”,“树人”成效更为显著,社团育人工作介体的政治引领功能有待加强。非思想政治类社团的“社团思政”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未能较好地融人社团的日常活动,学生社团工作对学生思想政

13、治教育成效的贡献度有限。(二)社团运营情况良好,但存在保障不足、资源供给短缺现象对于“社团日常运营情况”的评估,被调查学生给出的平均分为4.2 9 分(总分为5 分),说明各高校社团运营情况整体良好。“社团活动质量”“社团骨干队伍作风建设”“社团事务制度化、规范化得分最高,分别为4.4 3 分、4.4 分和4.39分。而影响社团日常运营工作的最大困扰是“经费保障”“社会支持”和“场地保障”,得分分别为3.9 7 分、3.9 8 分和4.1 7 分,均低于平均分。在对学生社团骨干的访谈过程中,反映最集中的也是“借不到活动场地”“缺乏活动资金”“学校商业赞助审批条件不明确,无法获取社会资金支持”等

14、问题。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学校党委应鼓励学生社团健康有序发展,在经费、场地、设备、条件、制度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按照平均每生每年不低于2 0 元的标准设立学生社团活动专项经费”,同时规定“学生社团原则上不接受校外资助,不收取成员会费”。这有效规避了校外赞助产生的“小金库”等管理风险,也更强调了学校党委对学生社团的领导责任和保障责任。调查发现,所有高校均已落实每生每年2 0 元的学生社团专项工作经费。社团运营和活动作为社团育人工作的中间媒介,较好地发挥了连接主体和客体的场域作用,为社团开展组织育人和实践育人提供了切实的场景。但社团工作的校内支持环境仍有改进的空间,专项经费的使用效

15、率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学校在保障社团发展方面还需要继续加大投入。此外,学校和社会的联合育人环境需要破题重建,“开门办校”、吸引社会资源共同支持高校社团发展仍是大势所趋。这就要求学校不能简单“一刀切”,要进一步加强资助事宜的合法合规性审查,将各项资助经费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三)社团育人机制基本建成,但存在激励措施失灵、协作效率不高现象本次调查的1 7 所高校全部成立了学生社团建设的协调机构一一学生社团管理评议委员会。其中,1 6 所高校出台了学生社团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学生社团的发展定位、指导思想、注册登记、指导教师、组织建设、活动管理、强化领导等进行了阐述和规范。调查发现,

16、7 6.4 7%的高校已落实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工作量(津贴或奖金)。9 4.1 1%的高校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情况纳入学生素质评价。在对社团管理评议委员会运作的7 个方面进行评价时,高校团委负责人给出“好”“较好”的比例在7 6%一9 6%之间。这些都说明社团育人的机制已基本建成。值得注意的是,有近一半学校的学生社团管理评议委员会牵头单位为团委,这不符合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办法中“学校党委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学生工作部门牵头负责,团委、组织、宣传、保卫、人事、教务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社团工作机制”的要求。学校团委负责人对学生社团管理评议委员会各方面运行情况的评价中,“激励政策执行到位”得分最低。同时,社团指导教师在对工作激励政策各方面进行评价时,21.83%的老师对于“工作量认定(津贴、补贴、课时费等形式)”“很不满意”或“不满意”,2 0.3%的社团指导教师对于“评优评先等精神奖励”“很不满意”或“不满意”,这两个方面在所有激励指标评价中得分最低。而被调查学生对于社团运营中“指导教师的参与度和投人度”和“校内各部门对社团活动的支持和配合”的评价为4.27分和4.2 8 分,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