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周天落石軍團.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55972 上传时间:2023-12-13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4.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周天落石軍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北周天落石軍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北周天落石軍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7北周天落石軍團*魏斌提要:成都龍泉驛天落石的北周造像龕及摩崖碑刻,建立於西魏平蜀、關隴軍事體制向蜀地延伸的背景之下。造像者儀同三司强獨樂、大都督夫蒙儁分别出自氐、羌,統領的是一個在蜀地戍防的關隴軍團。碑文部分内容帶有口語講述轉寫色彩,强調宇文泰在賀拔岳去世前後的經歷,可能是親歷過其事的軍人記憶。結合强、夫蒙兩姓氏和相關造像題名來看,他們應來自渭水以北的氐、羌人口聚集區。北魏末年關隴動亂,這一地區的氐、羌等人口最終被吸納入尒朱天光、賀拔岳、侯莫陳悦、宇文泰軍團,成爲西魏北周軍事力量的重要支撑。西魏平蜀後,爲滿足迫切的軍國財賦需求,在蜀地大量增置州郡,導致反抗不斷。戍防於沱江中游的强獨樂軍團,

2、一方面防禦舊梁殘餘勢力,一方面控遏山地蠻獠和鹽鐵資源。他們在戍防地爲去世的“先王”宇文泰造像立碑,紀念其勳業,既是漢晉以來紀功頌德碑刻傳統的延續,也是宗教影響下紀念性政治文化的新形態。關鍵詞:北周文王碑造像軍人氐羌北宋政和二年(1112)五月,成都人宋京途經位於簡州西北天落石(今成都市龍泉驛區山泉鎮大佛岩)的周文王廟,感懷詠詩,前四句云:“征西將帥念君王,刻石巴山事渺茫。千載衣冠付冥寞,路人無語奠椒漿。”詩中提到的刻石,至今仍存,爲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儀同三司强獨樂等人爲“周文王”所建。“周文王”即西魏恭帝三年(556)十月去世的宇文泰,十二月其子宇文覺受禪(次年正月即天王位),即北周孝閔

3、帝,宇文泰被追尊爲周文王。天落石之地,北周初年屬於益州武康郡。據碑文記述,在當地戍防的强獨樂等人,早先曾受宇文泰“采拔”之恩,得知宇文泰死訊“不勝悲切”,“建立佛道二尊像,樹其碑”,作爲紀念。*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魏晉南北朝地方景觀與文化記憶研究”(21AZS007)階段性成果。承蒙匿名審稿人及王川、孫英剛、孫齊、胡鴻、劉瑩、葛少旗諸位指正或幫助,謹致謝意。劉喜海 金石苑,石刻史料新編 第 1 輯第 9 册,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 年,第 6395 頁上欄;成都市文管會辦公室等 石佛寺石刻簡目,成都文物 1987 年第 3 期,第 10 頁。本文引用天落石北周摩崖碑,參據拓片及

4、毛遠明 漢魏六朝碑刻校注第 10 册釋文,綫裝書局,2008 年,第(轉下頁)文史2023 年第 2 輯總第 143 輯48此即宋京詩所云“征西將帥念君王”。遺憾的是,由於這些“征西將帥”傳世文獻毫無記載,這次造像立碑活動背後的歷史語境,學界迄今探討甚少 ,仍然是“刻石巴山事渺茫”。如所周知,在東西魏争衡過程中,西魏原處劣勢。宇文泰爲增强實力,采取了吸納關隴豪右、賜胡姓和復古改制等一系列“關隴本位”舉措。軍事體制方面,二十四軍的架構以及相應的“府兵”組織,更深刻影響到之後的隋唐帝國制度體系,受到國内外學界高度關注,20 世紀初期以來積累了大量成果。不過,由於史料缺乏,“府兵制前期”即西魏北周時

5、期的制度實態,一直衆説紛紜 。至於這一時期“府兵”軍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更所知極少。天落石北周造像龕和摩崖石碑,牽涉到蜀地戍防軍團及其對宇文泰的政治紀念,爲理解關隴軍事體制的構成和軍人情感,提供了具體生動的案例,意義因此頗爲重要。本文擬由此入手,結合石刻資料,探討强獨樂軍團的來歷、武康郡戍防的背景等問題,由此進一步理解“府兵制前期”的軍人文化。一、儀同强獨樂及其軍團天落石北周摩崖石碑,最早見於南宋王象之 輿地紀勝 著録。該書卷一四五“簡州碑記”部分,列有“後周宇文泰紀功碑”“周文王廟碑”兩個條目 。前者稱“碑在本州界”,並提到碑文有都督治縣等記述;後者説:“在陽安縣西北七十五里,即後周高祖文帝

6、之廟。舊碑題額云:大周植其碑,元年歲次丁丑造。今石刻存焉。”前者提到的碑文内容,後者提到的碑額文字,均見於現存的摩崖石碑(編號 38)。這引發了後來的學術争議:王象之爲何會分記爲兩個條目?結合所謂“舊碑”“今石刻”來看,是否意味着最初有兩種碑刻,(接上頁)136140 頁。以下不另注。該碑最早的完整釋文,見劉喜海 金石苑(第 6281 頁下欄6283 頁下欄),此後有多家著録。相關考古調查和介紹,參 石佛寺石刻簡目,第 17 頁;趙純義、王家祐 北周文王碑考查報告,成都文物 1987 年第 3 期,第 2629 頁。最早考證碑文内容的,是陸增祥 八瓊室金石補正 卷二三所附題跋(石刻史料新編 第

7、 1 輯第 6 册,第 4356 頁上欄4357 頁下欄)。此後有劉節 北周强獨樂爲文王造佛道二像碑記跋,原刊 金陵學報 第 10 卷第 1、2 期合刊,1940 年(後轉載於 成都文物 1987 年第 3 期,第 2629 頁)。之後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於該碑是否經過後來重刻、碑文提到的“佛道二尊像”與現存造像龕的關係等問題(詳後)。至於碑刻所反映出的魏周歷史問題,關注相對較少,參胡開全 北周文王碑考釋,國學 第 2 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 年,第 57167 頁;王懷成 成都龍泉驛北周文王碑及宇文泰治蜀之道,國學 第 8 集,巴蜀書社,2020 年,第 149167 頁。相關争議,參

8、氣賀澤保規 府兵制研究府兵兵士社会 第一章 前期府兵制研究序説成果論點,京都:同朋舍,1999 年,第 1975 頁。該章梳理了中國學者陳寅恪、谷霽光、岑仲勉、唐長孺、毛漢光、張國剛、孫繼民以及日本學者濱口重國、菊池英夫、谷川道雄、西村元佑、中田篤郎等多家的學術觀點和争議。“府兵制前期”是陳寅恪的用語,見於 1937 年發表的 府兵制前期史料試釋,後經修訂,成爲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兵制”一章,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年,第 137155 頁。他認爲,北周武帝後期至隋初,是府兵制從模擬部落兵制到兵農合一制的轉變期。王象之 輿地紀勝 卷一四五 成都府路簡州“碑記”,中華書局,1992 年

9、,第 39123913 頁。49北周天落石軍團後來舊碑不存,重刻時合而爲一?理解這一争議,首先需要分析 輿地紀勝 的文獻來源。“紀功碑”條目注明出自 簡池志,位置信息簡單,只稱“在本州界”。“文王廟碑”條目未注明所據文獻,位置信息較詳,云“在陽安縣西北七十五里”。輿地紀勝 内容多抄自他書,從記述體例來看,這兩個 相關討論,參薛登 北周文王碑及其造像問題新探,成都文物 1987 年第 3 期,第 2125 頁;榮遠大、劉雨茂 北周文王碑真僞考,成都文物 2000 年第 1 期,第 1821 頁;薛登 北周文王碑 及相關遺迹辨正,成都文物 2003 年第3 期,第 1025 頁;胡文和 中國道教石

10、刻藝術史 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第 201205 頁;榮遠大 關於北周文王碑的幾個問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編 成都考古研究(一),科學出版社,2009 年,第 503510 頁;李凇 中國道教美術史 第 1 卷,湖南美術出版社,2012 年,第 347355 頁;曹德啓 典範的複製與挪用初探北周“文王碑”與唐叱干公三教道場之融攝,古今論衡 第 26 期,2014 年,第 3670 頁;温玉成、張雪芬、劉雨茂 成都龍泉驛北周强獨樂造像考察記,中原文物 2016 年第 2 期,第 8993 頁;雷玉華 成都龍泉區北周文王碑再調查,敦煌學輯刊 2020年第 2 期,第 3747 頁。該

11、争議也影響到對該碑旁邊强獨樂造像龕年代的認識。宋代有 天下碑録 諸道石刻録 等著録各地碑刻的文獻,洪适 隸釋 卷二七轉録過前者的漢魏部分(中華書局,1986年,第 284289 頁),寶刻叢編(石刻史料新編 第 1 輯第 24 册)則經常徵引後者。“周文王廟碑”條是否來自這種全國性碑刻著録,待考。圖 1:天落石石刻,中爲北周文王碑及造像龕(成都市龍泉驛區檔案館提供)圖 2:天落石石刻分布圖(石佛寺石刻簡目)文史2023 年第 2 輯總第 143 輯50條目應抄自兩種不同文獻。可能兩種源文獻記載這通石碑名稱不同,王象之抄撰時未能辨别,分列爲兩個條目,造成誤解。明代曹學佺 蜀中名勝記 簡州部分也著

12、録了這通石碑,注明依據是 輿地紀勝“碑目”,即略去“紀功碑”,只著録“文王廟碑”。據碑文,主持建造該處石刻的强獨樂,是跟隨柱國大將軍宇文貴戍防蜀地的將領。碑額題其官號爲“大周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大都督、散騎常侍、軍都縣開國伯”。造像立碑的緣起,是强獨樂等人得知宇文泰去世以及被孝閔帝追號爲文王的消息後,刻石表達紀念之情:樂等與大都督夫蒙儁、帥都督楊哲、都督吕璨、都督治石崗縣傅元緒、都督治陽安縣史于德、武康郡丞劉延、治懷遠縣劉開、都督王祥、都督馮延、都督鄭業等,出自布素,蒙王采拔,解褐入朝,位登三司,恢身殞命,無以上報,雖肝腸糜爛,無過時之哀。竊唯上古,非臣子不樹碑銘,非其神而祭之者諂。

13、樂等今從柱國大將軍、大都督、甘州諸軍事、化政郡開國公宇文貴邊戍岷蜀,因防武康,不勝悲切,故於分東之嶺,顯益之崗,天落石旁,爲王敬造佛二尊寶堂。前立靈碑,文字書揚。龜龍交盤,巖巉昂藏。刊石隱文,萬代彌常。贊其功勳,永序延康。碑文中宇文貴的“甘州諸軍事”任職,有些費解。魏廢帝二年(553)西魏取得蜀地統治權,次年宇文貴接替尉遲迥鎮蜀,任都督益潼等八州諸軍事、益州刺史。而甘州原爲西涼州,魏廢帝三年正月改名 ,治今甘肅張掖,距蜀地很遠。宇文貴既爲“甘州諸軍事”,按理已轉任甘 曹學佺撰,楊世文校點 蜀中廣記 卷八 蜀中名勝記 第八 成都府八簡州,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年,第 91 頁。“舊碑”“今石

14、刻存焉”的記載較爲費解。疑“今石刻存焉”或是針對前文引述的補注性文字,並不意味着是重刻的“新碑”。古代地志反復轉抄,多有訛誤,利用時需要警惕。周書(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卷二 文帝紀下,中華書局,2022 年,第 34 頁。圖 3:北周文王碑碑額(金石苑)51北周天落石軍團州 ,可碑文中“今從”云云,又説明他尚未離蜀。宇文貴之後,厙狄峙曾在周明帝初年出任過“都督益潼等三十一州諸軍事、益州刺史”。孝閔帝在位日淺,當年九月就被宇文護所廢,明帝即位。石碑鐫刻時,或正值宇文貴、厙狄峙交替期,宇文貴尚未離蜀,才會如此記載 。宇文貴入蜀時,西魏剛取得蜀地不久,局勢不穩。周書宇文貴傳 云:時隆州人開府李光賜

15、反於鹽亭,與其黨帛玉成、寇食堂、譙淹、蒲皓、馬術等攻圍隆州。州人李祏亦聚衆反,開府張遁舉兵應之。貴乃命開府叱奴興救隆州,又令開府成亞擊祏及遁。勢蹙遂降,執送京師。先是蜀人多劫盜,貴乃召任俠傑健者,署爲遊軍二十四部,令其督捕,由是頗息。本條記事有些含糊之處。張遁、李祏反亂,周書裴果傳 亦有記載,實際地點在龍州(治今江油),並非隆州(治今閬中),“州人”前應缺一“龍”字 。從身份來看,叛亂的隆州李光賜、龍州張遁均爲開府,是級别較高的將領。李光賜之“黨”中,譙淹尤其重要,是之前蕭梁時期的南梁州刺史。武陵王蕭紀率軍自蜀東下,得知尉遲迥伐蜀的消息後,就是派譙淹率軍回援,但被西魏開府元珍、乙弗亞等“以輕騎

16、破之,遂降”。從開府級别來看,李光賜、張遁或也是降魏的舊梁將領。宇文貴藉以討平這次反亂的將領,也是兩位開府叱奴興和成亞。此外就是時任龍州刺史的儀同裴果。如所周知,西魏北周軍制以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二十四開府爲組織架構。實際統軍的柱國有六人,每人督二大將軍,“每大將軍督二開府,凡爲二十四員,分團統領,是二十四軍”。開府之下是儀同,以下則是大都督、帥都督、都督。尉遲迥伐蜀時的開府 宇文貴早年隨魏孝武帝西遷,封化政郡公,大統十六年進位大將軍,魏廢帝二年授大都督,孝閔帝元年二月升柱國。這些均與碑文符合。傳記又説,孝閔帝即位後,宇文貴“進位柱國,拜御正中大夫。武成初,與賀蘭祥討吐谷渾。軍還,進封許國公,邑萬户”(周書 卷一九 宇文貴傳,第 340 頁),全未提及曾任“甘州諸軍事”。甘、涼諸州臨接吐谷渾、突厥,形勢極爲重要。宇文泰去世前,鎮守該地的是史寧,曾率軍與突厥一起討伐吐谷渾(周書 卷二八 史寧傳,第 511512頁)。值得一提的是,西魏北周時期甘州和涼州、瓜州往往作爲一個都督區,即“涼甘瓜三州諸軍事”。北周明帝武成(559560)初年吐谷渾入侵時,戰殁的涼州刺史是云寶,銜號即“大將軍、都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