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错题集解析.pdf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2771335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36 大小:62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错题集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错题集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错题集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错题集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错题集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错题集解析.pdf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人教版一年级数学错题集解析人教版一年级数学错题集解析【题目描述】红红今天从第 9 页读到第 15 页,明天就该读第 16 页了。她今天读了()页。【典型错例】16-9=8(页)【错因分析】1)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从第 9 页到第 15 页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第 9 页到底要不要算进去。2)后面的明天就该读第 16 页了,其实是为了说明今天已经把 15 页读完,但是他们恰恰会被 16 干扰。【解决对策】老师强调今天是读到 15 页,16 页是“明天”读的。这里页数比较少,还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去翻页码体会一下,加强理解。【题目描述】括号里最大可以填几?10+30()【典型错例】20、35 等等。【

2、错因分析】学生根本不理解什么题目的意思,他们觉得只要比左边的小就可以了。【解决对策】在给学生做这个题之前可以先做个题目: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10+30(),等学生说出自己认为可行的答案,37、38、39 等等,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最大能填几。【错题描述】三十六写作 306【错因分析】一年级的小朋友们没有理解数位上的数字代表的意义,以为数字 0 表示没有的意思。一般情况孩子们在初学数的认识时会比较容易犯错。2【解决对策】解这种题时,让孩子先写好数级,并在对应的数位上写上数字。【错题案例】82=2=【错因分析】很多学生把这里的“=”看成“得出结果”,忘了“=”也可以表示两个等式相等的意思。【解决对

3、策】先让学生认识“=”的含义,先求出 8-2 的结果,再把2 看成是一个整体,且它们的结果相等,最后完成。同时可以读一读深化学生对整体的认识。【易错题】排队时,小华前面有 4 人,后面有 3 人,一共有()人。【错例】排队时,小华前面有 4 人,后面有 3 人,一共有(7)人。【解决对策】这是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可以请一位学生来做小华,4 人排在前面,3人排在后面,试问“这条队伍可以分成几部分,是哪几个部分?”学生容易把小华遗忘,在学生确认可以分为小华前面的、小华后面的和小华后,不难列出 4+3+1 的连加算式从而得出共有 9 人。【题目描述】有 3 个苹果,5 个梨,8 个香蕉,小方可以选择

4、两种水果,她最多能拿到()个,最少能拿到()个。【错例】最多能拿到 16 个,最少能拿到 3 个。【错因分析】在做这道题的时候,学生很容易把题目中的条件“小方可以选择两种水果”忽略掉,认为是最多能拿多少水果?最少能拿多少水果?【解决对策】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水果最多,什么水果最少,哪两种水果比较多,哪两种水果比较少,再强调只能选择两种水果。在思考两个的问题时,试着问学生“你不选哪种水果?”要求学生说出理由,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说出哪两种水果比较多,哪两种水果比较少。最后总结出解3决最多能拿几个就是要从多的开始选,选两种,不选最少的水果,解决最少能拿几个就是要从少的开始选,选两种,不选最多的水果。【典型

5、错例】8 个小朋友玩捉迷藏游戏,已经捉住了 2 个小朋友,还有(6)个小朋友没有捉住。【错因分析】学生对于题目没有理解,他不清楚捉迷藏是有一个人抓,剩下的人才去躲着,而不是全部热播躲着。【解决对策】先让学生明确游戏规则,8 个小朋友中有几人是捉,几人是藏,然后根据已经捉住的 2 个小朋友,可以结合从躲藏的小朋友总数 8 中去掉 2 剩 5,从而得出 5 人没有被捉住。【易错题案例】小王加工 99 个零件,合格 99 个,这批零件的合格率是 99%。判断对错【错因分析】很多小朋友看到 99 就想当然的认为合格率是 99%。很容易认为是对的。【解决对策】正确看待问题的总数,零件是 99 个的总数,

6、合格 99 个,那就是全部合格,所以合格率应该是百分之百。【易错题案例】0.9+0.10.9+0.1=11=0【错因分析】一看到例题,学生就想到 ab-cd 形式的题目,就乱套用定律,只想到凑整,而忽略了简便是否可行。从而改变了运算规则,导致计算结果错误。【解决对策】(1)明确在加减混合运算中,如果不具备简便运算的因素,就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4(2)强调混合运算的计算步骤:a 仔细观察题目;b 明确计算方法:能简便的用简便方法计算,不能简便的按正确的计算方法计算。并会说运算顺序。(3)在理解运算定律及四则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加强练习以达到目的【易错题】从 6 到 0,一共有()个数。【错因分析

7、】看到 6 到 0,就认为只有六个数【解决对策】把 6 到 0 数一数,很容易就得到七个数,6543210。【易错题】美美、丽丽和其他同学站成一排,知道美美排第 5,丽丽排第 12,她们之间有几位同学?【错例】12-5=7(位)【错因分析】第五与第十二之间间隔 6 人,从 5 到 12,5、6、7、8、9、10、11、12。【解决对策】5 至 12 共 8 个数,第五第十二占两个数,所以就只有六个数位于其中【题目描述】哪个数最接近 70?(688071)【典型错例】68【错因分析】通过对个别同学的访谈发现,他们看题目“最接近 70”这几个字眼的时候,最先想到的是 70 前面的数,在三个选项中,

8、自然而然的选择“68”,并没有逐个去分析没一个数字。由此可以看出,低年级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缺乏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常常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而盲目做题。【解决对策】指导学生全面读题,细心解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强调审题要把题目读完整,并注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的含义。【题目描述】在()里填上“千克”或“克”。一包大米重 5(),一瓶牛奶重 500(),一只香蕉重 150(),一只母鸡重52()。【错因分析】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学生未清晰地建立 1 克和1 千克的质量观念,对克和千克的实际“大小”未形成较鲜明的表象,因此学生不能合适地选择应用这两个质量单位。【解决对策】针对学生出错的

9、原因,借助了一个 2 分硬币和一袋 1 千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 1 克和 1 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 1 千克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 1克和 1 千克的表象。【题目描述】排队时,小华前面有 4 人,后面有 3 人,一共有()人。【典型错例】排队时,小华前面有 4 人,后面有 3 人,一共有(7)人。【错因分析】这是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可以请一位学生来做小华,4 人排在前面,3人排在后面,试问“这条队伍可以分成几部分,是哪几个部分?”学生容易把小华遗忘,在学生确认可以分为小华前面的、小华后面的和小华后,不难列出 4+3+1 的连加算式从而得出共有 9 人。【题目描述】把下列各数用大

10、于号连接起来。10632015()()()()()【错因分析】学生一开始看到这个题会弄不清题目的意思,把 5 个数按照题目的顺序填在了空格中,再填大于号会感觉前后的大小不一样,会造成视觉混淆,前后矛盾。然后填错。【解决对策】解这种题,可以先把“”填在“”,然后比较 5 个数的大小,把大的数写在前面,第二个大的数写在第二个“()”,依次下去,把 5 个数按大到小的顺序写在 5 个“()”里。【题目描述】根据图片完成以下要求。6【1】从右数起,把第 4 只小兔涂黑。【2】把左边的 4 只小兔圈起来。【错因分析】学生会按照自己的习惯就是从左边开始是第一个,而没有看清题目要求从右边数起,题目的第二问是

11、 4 只,第一问是第 4 只,这是“基数”与“序数”的区别,学生容易受第一问的影响,把第二问的 4 只看成了”第 4 只“。【解决对策】在第一问的,“从右数起“和”第 4 只“,这两个地方划横线,做标记,防止自己看错。将第二问的”左边”和”4 只“划横线,与第一问区分开来。【题目描述】无论从前往后数,还是从后往前数,小林都是排在第五个,这个小组有多少个人?【错因分析】学生出现此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题意理解不清,缺乏实际经验,对于问题没有仔细思考就开始下笔,很容易草率的错答为 5+5=10(人)。【解决对策】先让学生仔细审清题意,理解题目所表达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以班级一竖排座位为以小组,将

12、题目代入其中去数一数,也可以通过站队的方式去数一数,发现题目中的陷阱。【题目描述】池塘里游走了 5 只鸭子,还剩了 6 只鸭子,原来有多少只鸭子?【错因分析】本道题目,学生一看到“游走”,就会用减法计算,误以为游走了就是减少了,没能理解题目中“原来”一词,更没有理解问题“求原来有多少”就是要把游走的和剩下的加起来,所以很容易做错为“6-5=1”.【解决对策】在教学中要特别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对于题目中所呈现的的条件和问题要进行深刻理解,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画图来呈现题意,一年级的学生对于图画比文字的理7解程度要好些,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形象的图形来表达题意,使学生能够清楚的理解题目要求的是什么,怎么求

13、?【题目描述】【典型错例】【错因分析】对关键词“多”“少”缺少关注和有联系的思考,有时候头脑很清楚的知道谁多谁少,但是不容易完整的说正确,往往说反了,写反了。【解决对策】针对比多少的题,明确比较的标准,注重让学生说完整的话,提高数学语言表达水平。【题目描述】26 角=()元()角100 分=()元3 元 6 角=()角【典型错例】26 角=(20)元(6)角100 分=(10)元3 元 6 角=(36)角【错因分析】一年级的小朋友还比较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对钱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对钱的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还比较模糊,很容易直观的对此类题进行解答,就好比 26 角就是20+6,也不管后面的单位就直接

14、填空;而现在对分的运用少了,对其价值就更不了解,虽然知道其进制是 10,但在模糊概念的影响下,一不小心就容易出错,写成 10 元。【解决对策】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容易接受直观的事物,所以老师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时,应该让学生对各类钱币都有一个接触,同时还可以进行买东西卖东西的场景模拟游戏,在游戏开始前强调元角分之间的进制,形成理论依据,让他们亲身体验付钱找钱的过程,最后让孩子自己再总结复述一遍进制规律,从而加深理解。在讲解这类题时同样可以采取这类方法。【易错题】34 颗珠子,把第 30 颗涂上颜色,盒子外面有()颗珠子。【错例】仅仅填上了有几颗珠子,而没有涂色。【分析】就一年

15、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属于低年段学生,存在识字量少和理解题意之间的8问题。所以这道题,他只认为一道题就一个要求,可这道题中,有连续的两个要求包含在一句话中,故而错误就出现了。【解决策略】1、针对一年级学生读题能力较弱的情况,可以在出题方面做改进,即改变题目的表达形式,多以图形和线段等其他形式出现,从而减少文字的表达。2、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即要教他们掌握读题方法,会找关键字,能读懂题意。【易错题】一共有 18 元钱,我还剩了 10 元,我用了多少钱?【错例】18-8=10 元【分析】这类题目反映出一年级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表达形式有问题,即他们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理解还不到位,知道结果,却对题目的条件和

16、问题的对应关系仍是模模糊糊的。【解决策略】在解决问题表达方面,需要加强他们对问题解决的表达形式的掌握,弄清题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对应关系。【易错题案例】39 前面的一个数是(),后面的一个数是()。【典型错例】40,38。【错因分析】学生会容易将前面后面所代表的含义混淆,认为前面就是比 39 大的数,也就是 40;而后面就是比 39 小的数,也就是 38。【解决对策】在学习时注重给学生讲清前面和后面两个概念的具体含义,可以通过让学生将 39 附近的数一一列举出来,然后学生看到列举出来的数就能一目了然了,按照前后顺序排列,39 前面的数就是 38,39 后面的数就是 40,这样便不会出错了。【易错题案例】1.5 小时=()小时()分。【典型错例】1.5 小时=(1)小时(50)分【错因分析】学生没有弄明白 1 小时是多少分钟,然后用我们平时的想法认为 1 小时等9于 100 分钟进行计算,0.5 小时就成了 50 分钟了。【解决对策】给学生讲述清楚一小时的含义,1 小时=60 分钟,并让学生在做题时一定要记得将 1 小时按 60 分钟来进行换算。【题目描述】猜一猜这个数是几:十位上的数比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考试真题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