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前总复习期中模拟金卷(二)(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评卷人得分一、字词书写1“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请用楷体将这句话抄写一遍。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在人群聚集的地方,我经常会观察那些坐在一起的人,从他们的皮肤和皱纹中想象他们来自什么
2、样的家庭,有过什么样的经l_。我对那些凭借坚rn_不拔的努力而逆天改命的人有一种天然的好感,因为他们本来的处境是很容易让人陷入绝望的,而他们k_服了各种各样的磨难,那些岁月的艰辛就会在他们的脸上和手上刻下印记,但是他们挺过来之后,那些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都成了英雄的xn_章。经l_坚rn_不拔k_服xn_章评卷人得分二、选择题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这篇作文真难写,我用了整整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才写好交卷。B每当我回忆起和他朝夕相处的那段生活,他那和蔼可亲的笑容,又浮现在我的眼前。C能否熟练规范地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D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可歌可泣
3、的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A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在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证实了他的“言”和“行”。B这回翻山使部队开始养成一种新的习惯,那就是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饭吃,煮东西吃。这种习惯一直保持了很久。C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D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你们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一种人,这种人有一种什么品质,他们的灵魂多么美丽和宽广。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木
4、兰从军的故事数百年来广为传颂,多次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等艺术形式,这个故事的源头就是北朝民歌木兰诗B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C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通过对阿长的一些琐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感情。D北宋欧阳修所著的卖油翁是一则写事明理的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指的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评卷人得分三、句子默写6默写(1)_,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_。(王维竹里馆)(2)故园东望路漫漫,_。马上相逢无纸笔,_。(岑参逢入京使)(3)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
5、兄。_,_。(木兰诗)(4)潜心读书有四种境界。“_,_”(刘禹锡陋室铭),排除干扰,静下心来,此第一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沉醉其中,乐而忘我,此第二境界;“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临顶峰,高屋建瓴,此第三境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有限,学海无涯,此第四境界。评卷人得分四、综合性学习7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一次“天下国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抒发情怀】(1)请仿照前后句式再写一句表现爱国的句子。要求:句式相同,符合语境。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都是近乎本能的。关心祖国的命运,为之奋斗为之牺牲;_,_;热爱祖国的文字,为之沉醉为之感动这些都
6、是爱国情怀的表现。【启发心智】(2)请运用学过的一句爱国诗词或名言警句,表达你对某个人物的崇敬之情。人物名:诗词或名言:评卷人得分五、诗歌鉴赏赋得暮雨送李曹(唐)韦应物楚江微雨里, 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注释】建业:今江苏南京。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县。浦树:水边的树。含滋:湿润,带着水气。散丝:雨丝,这里比喻流泪。8简要分析诗歌首联的作用。9尾联运用了哪种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评卷人得分六、对比阅读【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7、。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欧阳修卖油翁)【乙】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苏轼苏东坡集)【注释】没人:能潜水的人。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公亦以此自矜(_
8、)康肃笑而遣之(_)无他,但手熟尔。(_)见舟而畏之(_)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12与“自钱孔入,而钱不湿”中的“而”意义与用法一致的一项是()A睨之久而不去。B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C康肃笑而遣之D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13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_”,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_”。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_。”14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评卷人得分七、现代文阅读我的老师沈从文汪曾祺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
9、。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一个作家应该不论写什么都写得讲究。这些读后感也都没有保存下来,否则是会比废邮存底还有看头的。可惜!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看。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
10、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作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创作。我希望现在的大学里教创作的老师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试一试。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作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我在一九四六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这辈子为别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为了防止超重太多,节省邮费,他大都把原稿的纸边裁去,只剩下纸芯。这当然不大好看。但是抗战时期,百物昂贵,不能不打这点小算盘。沈先生教书,但愿学生省点事,不怕自己麻烦。他
11、讲中国小说史,有些资料不易找到他就自己抄,用夺金标毛笔,筷子头大的小行书抄在云南竹纸上。这种竹纸高一尺,长四尺,并不裁断,抄得了,卷成一卷。上课时分发给学生。他上创作课夹了一摞书,上小说史时就夹了好些纸卷。沈先生做事,都是这样,一切自己动手,细心耐烦。他自己说他这种方式是“手工业方式”。他写了那么多作品,后来又写了很多大部头关于文物的著作,都是用这种“手工业方”式搞出来的。沈先生有很多书,但他不是“藏书家”,他的书,除了自己看,也是借给人看的。联大文学院的同学,多数手里都有一两本沈先生的书,扉页上用淡墨签上“上官碧”的名字。谁借的什么书,什么时候借的,沈先生是从来不记得的。直到联大“复员”,有
12、些同学的行装里还带着沈先生的书,这些书也就随之而漂流到四面八方了。沈先生书多,而且很杂,他称自己的学问为“杂知识”。一个作家读书,是应该杂一点的。沈先生读过的书,往往在书后写两行题记。有的是记一个日期,那天天气如何,也有时发一点感慨。有一本书的后面写道:“某月某日,见一大胖女人从桥上过,心中十分难过。”这两句话我一直记得,可是一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大胖女人为什么使沈先生十分难过呢?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谈得较多的是风景和人物。他几次谈及玉龙雪山的杜鹃花有多大,某处高山绝顶上有一户人家,就是这样一户!谈徐志摩上课时带了一个很大的烟台苹果,一边吃,一边讲,还说:“
13、中国东西并不都比外国的差,烟台苹果就很好!”谈梁思成在一座塔上测绘内部结构,差一点从塔上掉下去。谈林徽因发着高烧,还躺在客厅里和客人谈文艺。他谈得最多的大概是金岳霖。金先生终生未娶,长期独身。他养了一只大斗鸡。这鸡能把脖子伸到桌上来,和金先生一起吃饭。他到外搜罗大石榴、大梨。买到大的,就拿去和同事的孩子的比,比输了,就把大梨、大石榴送给小朋友,他再去买!沈先生谈及的这些人有共同特点。一是都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二是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这些人的气质也正是沈先生的气质。“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
14、有感情的。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15【明事件】汪曾祺回忆了沈从文老师的诸多往事,请简要概括。(写出三件即可)16【品语言】比较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说说能否将原句变为改句,为什么。原句: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改句:沈先生在西南联大待了八九年。一晃,许多年了。17【知态度】对于沈先生教创作的方法,作者是如何评价的?从文中找出一句并分析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态度。18阅读信使,完成问题。信使毕淑敏我十七岁的生日,是在藏北高原过的。那天,正好是军邮车上山的日子,这个生日便像美丽的项圈,久久地悬挂在我胸前。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
15、仑山,像三柄巨大的棱锥,将我所在的部队,托举到了离海平面五千多米的高度。我的生日在十月,这正是平原上遍地金黄的时节,昆仑山却已万里雪飘。就要封山了,封山是冰雪发出的禁令,我们将与世隔绝到春天。军邮车大约每月从新疆喀什开上昆仑山一次,日子并不准,仿佛一只来去无踪的青鸟。老医生戍边多年,他的话有时像符咒一样灵验。“每年封山前上山的最后一辆车,总是军邮车。山下的人都知道我们的心。”他晃着满头的白发,像一丛银针。那天夜里,军邮车像破冰船一样,跋涉五天,英勇地到了,整个军营为之沸腾。各单位取信的人站在房外,一取到信就像古代的驿马接到加急文书,拔腿就跑,去把信件送给望眼欲穿的人们。在高原上奔跑,不是一件轻
16、松的事。这活儿一般都分给腰细腿长的年轻人,但白发苍苍的老医生执拗地要做这件事。知情的人私下里说,他家中有很老的双亲、很弱的妻子、很小的孩儿,盼信比别人更甚。老医生抱着一大摞信,我们扑上去抢。那时候干部去干校,知青接受再教育,妻离子散的多,信件也格外多。每个人都像蜘蛛一样,吐出思念思索的长丝,织一张自己的情感信息之网。霎时老医生手中就空了,接下来是唰唰地撕信,信皮的断屑萧萧而下。我最先看的是父母的信。仿佛有一只温暖而柔软的手,从洁白的笺纸中探出来,抚摸着我额前飘动的乌发,心便不再凄然。再看同学和朋友的信。我的同桌此刻在遥远的西双版纳,信中夹了一朵花的标本。她说这是景洪最美丽的花,有沁人肺腑的香气
17、。我低头嗅那被花汁浸泡过的地方,哪儿有什么香气,有的只是纯正而凛冽的冰雪气息缭绕其中。我连夜回信。平常日子,营区是柴油发电机供电,每晚只亮两个小时,然后就像木偶人似的眨几下眼睛,熄灭了。军邮车一来,首长便传令延长发电时间,以利于拣信和回信。首长其实也很盼信到来。同屋的女兵嘤嘤地哭了起来。她的小侄子病了。我们都放下笔去劝她。然而,女孩子常常是这样:越劝哭得越欢畅。老医生悠长地叹了一口气:“告诉离得这么远的一个小姑娘,孩子的病就能好了吗?我家里人是从不这样的。”不一会儿,女兵停止了哭泣,因为从老医生送来的第二批信中,她得知小侄子的病已经好了。“要有经验,”老医生说,“把信全拆开,码饼干似的排好,从
18、最后面的看起,前面的只能做参考。”那一次军邮车上山,老医生没有收到一封信。按照他们家的逻辑,没有信来也许就是出事了。他的忧郁持续了整个冬天。在这海拔五千米的高原营地,每逢有人下山,就会挨门挨户地问:“我要走了,要不要带信?”哪怕是平日最自私的人,在这件事上也绝对平和而周到,这是高原的风俗。有时候突然写好一封信,又不知谁能带走,就在吃饭人多时喊:“谁能下山,告我一声。”一次,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对我说:“我知道你父亲的名字。”“你看过我的档案?”我问。“不是。几年前我为你代发过家信。”我已经完全记不得是托什么人又转到他手中的,于是赶忙表示迟到的谢意。在我十七岁生日过去半年的时候,收到了西双版纳同学的
19、回信:“那朵花怎么是紫色的呢?它是雪白的呀!而且,绝不可能没有香气!”信是老医生送来的。这是开山后的第一次通邮,他也很快乐,他的家里寄来了平安信。有时候他又突然疑惑,说他家会不会有什么事瞒了不肯告诉他。我们都说不会不会,你是家里的顶梁柱,他们离了你,根本就办不了事,怎么会瞒你!他也觉得很有道理,心宽许多。终于,轮到他探家了。很早就告诉我们:他下山时专门预备一个提包,为大家装信。我便对着昆仑山皑皑的冰雪,咬着笔杆,从从容容地写了大约三十封信,每一封都竭尽我的才能。我双手捧着这摞信,郑重地交给老医生。他的白发在雪峰的映衬下,晃动得像一盆水中的粉丝:“你放心好了!我到了山下第一件事就是为大家发信。假
20、如回信快的话,下次军邮车上来,你们也许就能收到回信了。”他走了。军邮车像候鸟,飞来一次又一次,但那三十封信一封也不见回音。原来他下山乘坐的车翻了,这在高原是很平常的事。熊熊烈火吞噬了他银发苍苍的头颅,那个装满信件的旅行包,顷刻间化为青烟。那三十封信,只有给父母的那封,我重写了托人发出。给其他人的,便再也提不起兴致重写。只要抓起笔,老医生的白发就在眼前灼目地闪动,眼珠便发酸。大团大团的冰雪,在我胸中凝结。后来,在老医生的追悼会上,我才知道他的生辰,远没有我想象的那样老。满头灿然的白发,是昆仑山馈赠他的不能拒绝的礼物。他死了以后,军邮车还带来过他的家信。我第一次注意了一下地址:是广西一个很偏远的小
21、城。又在地图上仔细寻找,那地方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于热带,该是非常炎热的。老医生的家乡,距离昆仑山大约有一万五千里。那封迟到的信,边缘已经磨损,好像烙熟又蒸了几遭的馅饼,几处裂口的地方,被薄而坚韧的透明纸粘贴过,上面打着蓝色的印章:“邮件已破,军邮代封”。不知这是否是封报平安的家信?(取材于毕淑敏的同名文章)(1)在海拔五千米的藏北高原,书信是戍边战士与内地亲友之间联系时最重要的媒介。文中为战士传递书信的“信使”,除了_,还有_,更有_。(2)文中第段,把往来新疆喀什和喀喇昆仑山营地的“邮车”比作“候鸟”,放在这一段有什么作用呢?(3)文章第段,作者为什么要细致描写那封“迟到的家书”的诸多细节?
22、请结合全文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评卷人得分八、作文19请以“我要为你叫好”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参考答案:1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详解】此题考查临摹。只要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用楷体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米字格内即可。注意“踔、厉、笃、怠”等字的正确书写。注意一字占一格,一个标点符号占一格。2 历 韧 克 勋【详解】考查字形。经历:jng l,指自身或他人见过、做过或遭遇过的事。要注意“历”的写法。坚韧不拔:jin rn b b,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坚强不屈。要注意“韧”的写法。克服:k f,用顽强的意志、巨
23、大的力量去战胜缺点、错误、不良现象、恶劣条件等。要注意“克”的写法。勋章:xn zhng,授给有功者的荣誉证章。要注意“勋”的写法。3B【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A.前后矛盾,应删掉“整整”或“左右”;C.搭配不当,“ 能否熟练规范地书写汉字”是两面,“是基本要求” 是一面,应删掉“能否”;D.语序不当,应改为“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故选B。4C【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C.“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这里自问自答已经结束,“都不是”后应用句号,表示一句话的结束。故选C。5B【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B.表述有错误,资治
24、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而非“纪传体通史”。故选B。6 独坐幽篁里 明月来相照 双袖龙钟泪不干 凭君传语报平安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详解】本题考查诗文默写。默写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本题中的“幽篁、袖、鞍、案牍”等字词容易写错。7(1) 热爱祖国的文化 为之沉迷为之骄傲(2)示例:邱少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详解】(1)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结合上下文,联系前后句句意综合分析。根据前一句“关心祖国的命运,为之奋斗为之牺牲”可知,所仿写的句式结构应该是“XX(动词)祖国的X
25、X(名词),为之XX为之XX”,内容要体现爱国情怀,补写的句子与前后构成比句。示例:赞美祖国的山河,为之描画为之歌咏。(2)本题考查对名句的积累。选择一位爱国英雄,写一句爱国诗句或是名言警句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即可。示例:黄继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8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既照应了诗题,又渲染了送别时压抑的氛围。9尾联运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直接抒情)。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忧伤之情。【解析】8考查分析诗句作用。本诗首联意为:楚江笼罩在蒙蒙微雨里,建业城正敲响暮时之钟。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暮
26、钟时”,即傍晚时分,当时佛寺中早晚都以钟鼓报时,所谓“暮鼓晨钟”。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这就暗切了题中的“送”字。“微雨里”的“里”字,既显示了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这样,后面的帆重、鸟迟这类现象始可出现。这一联,淡淡几笔,便把诗人临江送别的形象勾勒了出来,同时,为二、三联画面的出现,涂上一层灰暗的底色,渲染了送别时压抑的氛围。9本题考查抒情方式。古代诗歌常用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意思是送别老朋友我情深无限,沾襟泪水像江面的雨丝。这是直抒胸臆,“情无限”直接点明朋友间的深厚友谊,表达了对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10夸耀打
27、发只畏惧、害怕11(卖油翁)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12B13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 无他,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生不识水。(不学而务求其道)14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解析】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句意: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矜,夸耀;句意: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遣,打发;句意: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熟练罢了。但,只;句意:看见来船依然害怕。畏,畏惧、害怕。11文言文的翻译一
28、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见(看到)”“但(只)”“颔(点头)”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日(天天)”“得(学会)”“道(方法)”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12此题考查一词多义。“自钱孔入,而钱不湿”中的“而”是连词,表转折;A.连词,表顺承;B.连词,表转折;C.连词,表修饰;D.连词,表顺承;故选B。1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甲文中,陈尧咨连着发出两句问话“汝
29、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盛气凌人,并流露出对卖油翁轻视的态度,而卖油翁的回答却是淡然一句“无他,但手熟尔”,表现出卖油翁的从容和自信,卖油翁的神情和语气激怒了陈尧咨,“尔安敢轻吾射”,这就进一步表现出陈尧咨的狂妄自大、咄咄逼人;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从客观上讲,是“生不识水(生来不识水性)”;从主观上讲,他们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只是向南方会潜水的人询问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然后就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故原因在于“不学而务求其道”。14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甲文讲射箭,通过卖油翁的话,我们可知箭射得准是因为熟练,因为“熟能生巧”;乙文讲南方人会游水,是因为天天和水打交道,因而南方多会游泳的人。从这两个故事中我们得出: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点睛】参考译文:【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不在意地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卖油翁)看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