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四单元 知识梳理-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备考单元知识梳理+专题训练(全国通用).docx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2803689 上传时间:2024-01-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 知识梳理-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备考单元知识梳理+专题训练(全国通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四单元 知识梳理-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备考单元知识梳理+专题训练(全国通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四单元 知识梳理-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备考单元知识梳理+专题训练(全国通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四单元 知识梳理-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备考单元知识梳理+专题训练(全国通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四单元 知识梳理-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备考单元知识梳理+专题训练(全国通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四单元 知识梳理-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备考单元知识梳理+专题训练(全国通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更多资料添加微信号:DEM2008 淘宝搜索店铺:优尖升教育 网址: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末复习资料汇编知识梳理部分第四单元知识梳理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文学常识】1.张中行: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代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许怡评价他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 2.叶圣陶: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著名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早期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

2、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童话集稻草人。【重要词语】【生疏shngsh】 【恳切knqi】 【譬如pr】 【妥帖tuti】 【不妥tu】不好,不合适。【商酌shngzhu】商量斟酌。 【朦胧mnglng】不清楚,模糊。文中指一种美学境界。 【累赘lizhui】指拖累、麻烦。 【拖沓t】形容做事拖拉。 【别扭bi niu】这里指说话、作文不通顺,不流畅。 【修润xirn】修改润色。【以身作则yshnzuz】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付之一笑】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自作自受】自己做了蠢事或坏事后带来的不良后果,自己承担。【诲人

3、不倦hu rn b jun】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不耻下问bchxiwn】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请教为可耻。【颠沛流离dinpilil】因生活困窘而到处奔波流浪。颠沛:遭受挫折或困难。流离:离散、流落。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语出论语述而。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语出论语雍也。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也事事行得通

4、。【主题解说】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待人厚、律己严的高贵品德,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语言平实朴素,感情真挚动人。【重点突破】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明确: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内心无比悲哀,写此文以示纪念。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体现?明确:待人宽和律己严两方面品德。待人宽:(第3段)修改文章;(第4段)送客;(第5段)复信;律己严:(第6段)写话重风格;(第7段)文风重简洁;(第8段)写作求完美。3.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明确:第一部分(1):交代叶圣陶先生逝世及“我”的悲哀心情。第二部分(28):先

5、总写后分写,歌颂叶圣陶先生过人的品行。第一层(2):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第二层(38):从待人厚和律己严两个方面写叶圣陶先生过人的品行。第三部分(9):谈对学习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4.叶圣陶先生语文主张的核心是什么?作者认为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为什么?明确:“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时症: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5.

6、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明确:(1)“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这句评价对应叙述的小事是:叶圣陶对来访的客人一定要远送,再三道谢,目送离开;即使晚年不能起床,对来探望的客人也还举手打拱,连声称谢。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作者曾去看望叶圣陶不遇,之后叶圣陶十分悔恨,并为作者沦为住旅店而悲伤。这令作者感慨:“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2)“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这句话是对叶老过人品行的高度赞扬。

7、在作者眼中,叶圣陶先生是待人厚的,作者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叶圣陶先生的这一品质。例如,吕叔湘先生说,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还有就是叶先生对普通话生疏,但也不耻下问,让“我”给他修润。有人到他家去探望他,告别时,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这都体现了他的待人厚。(3)“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

8、的深重的苦心。”叶老虽然不在了,但他对写话风格的严格,对文风简洁的要求,对写作的监督执行,以及对这种主张贯彻坚持的苦心,一直是我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从这些小事和作者的评价看,叶圣陶的德行源于仁心,成于小节,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6.作者眼中的叶圣陶先生是怎样的形象?明确: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精神风貌。7.结合文章,回答问题。(1)作者在第一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请找出来并品析。明确:“双层的悲哀”的含义:作者得知叶圣陶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倒传

9、来不幸的消息。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示例语句:“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品析:“宣扬朦胧”与“简明如话”对立,前者是让人看不明白,后者是要让人看得明白,大约宣扬朦胧的人认为让别人看明白是不高明的写作,所以才会嘲笑简明如话的佳文。“顺势朦胧”指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这里作者表达含蓄但褒贬分明,值得品味。(2)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

10、举例说说。明确:叶圣陶的“写话”的主张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通俗、质朴。本文也具有这种“写话”风格,比如:“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随意中透着亲切;“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三层意思用三个短句表达,语气舒缓,读来顺口,如同日常说话一般。(3)“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这句话在文中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承接了上文叶老为人宽厚的

11、一面,引出下文叶老严于律己的另一方面,使文章语意连贯,衔接自然。(4)“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读了总写叶先生品德的这些语句,你有何感受?明确:忆初见叶老,印象肤浅;写诸多前辈,烘托叶老品德高尚;引用孔夫子名言,对比中尽显叶老堪为人之师表。【写作特色】1.在感情表达方面: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2.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3.在文风方面: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却又不失其深致。本文的文字转换之处,下笔至简,如“文字

12、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些地方都是文意转换的地方,而张中行先生均以一句话就完成了转换,简洁有力,深显功力。15. 驿路梨花【文学常识】彭荆风:江西萍乡人,当代作家。他的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多以边防军民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作品有短篇小说边塞亲人驿路梨花,长篇小说鹿衔草,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塞烽火芦笙恋歌等。“驿路梨花”出自南宋诗人陆游诗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诗的最后两句是:“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重要词语】【寨zhi】 【撵nin】 【露宿ls】 【竹篾zhmi】 【驿路yl】 【菌

13、子jn】 【麂子j】 【延伸】延长,伸展。 【修葺q】修理(建筑物)。 【陡峭duqio】形容山势直上直下。【悠闲yuxin】闲适自得。【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 【迷茫mmng】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简陋jinlu】(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 【红润】红而滋润,多指皮肤。【晶莹jngyng】光亮而透明。 【漫步】没有目的悠闲地走。【折损zhsn】损失。文中指过分尊敬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恍hung惚h】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这里指梦中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主题解说】本文通过记叙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

14、传扬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纯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重点突破】1.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明确: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时发现了小茅屋。第二部分(936),写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引发“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想。第三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2.课文写了哪些人?这些人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明确:“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

15、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修建小茅屋、照料小茅屋、回报小茅屋,只是为了方便后来人,让这片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得以传递。作者描写小茅屋,则是为了让这种淳朴的民风、乐于助人的精神、善良的美德被更多的人知晓、学习。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都是小茅屋的主人。3.文章的记叙顺序明确: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读来很有味道。4.“我

16、”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后,围绕着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设置了几次悬念,发生了几次误会? 有什么作用? 明确:设置了三次悬念。第一次悬念:“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灯。“我们”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二次悬念:“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而老人说:“我不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 第三次悬念:当“我们”要感谢哈尼小姑娘时,她说:“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叔叔为什么盖房子呢? 两次误会: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悬念作用:在结构安排上,采用一连串的布疑,一环套

17、一环地设悬与释念,以形成一股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文势。在故事情节发展上,带有浓郁的扑朔迷离、波谲云诡的神秘色彩。在读者心理上,造成疑团顿生、捉摸不定而非寻根究底不可的情绪。误会作用:两个误会都带有喜剧色彩,而且又是人物交替误会,波澜迭起,别有情趣。在这双重误会中,迸发出雷锋精神的灿烂光辉。总之,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读来很有味道。5.赏析下列句子。(1)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明确: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词描写山势,由近及远,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

18、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做铺垫。(2)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明确:两个“都”字反映了山区人民心灵的美好,社会主义祖国多民族大家庭温暖如春。6.下列句子中“梨花”所指不尽相同,请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给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和老余,带去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

19、们身上。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3)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梨花是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4)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虚实映衬,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了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5)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引用诗句,梨花寓意双关,升华了文

20、章的主题,赞扬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同时,再次点题,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小结:以梨花美景来衬托美丽的梨花姑娘,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出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7.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明确:“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这既是自然界的梨花,又是梨花姑娘,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也是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这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写作特色】1.象征手法新颖。作者

21、着意描写梨花,旨在写人。写洁白的梨花,是为了衬托未出场的主人公、心灵美好的哈尼小姑娘梨花。灿烂、美丽的“梨花”在作品中成了雷锋精神的象征。 2.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文中的“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梨花妹妹)都是通过语言、动作、肖像等方面的直接描写反映其精神面貌的人物。而梨花、解放军没有出场,是通过梨花妹妹、瑶族老人口头描述他们的感人事迹进行的间接描写。3.巧设误会与悬念,使情节波澜起伏。文章以“我”和老余一晚一早所见所闻为顺序,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设计了两次误会、三个悬念。【课外延伸】有关梨花的诗句(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

22、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白居易长恨歌(3)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刘方平春怨(4)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晏殊破阵子春景(5)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16. 最苦与最乐【文学文体常识】1.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思想家、学者。著作有饮冰室全集。2.议论文的文体知识(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论证: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2)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

23、驳论文。立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提出问题就是引出论述中心,提出论点;分析问题就是摆出论据来证明论点;解决问题就是得出结论。论证的常见结构形式有:并列式,段落层次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层进式,各部分之间是层进关系,即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总分式,论证的层次间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驳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摆靶子摆实质论危害作结论(正面论点)。(3)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在驳论中,往往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引申,引出荒谬的结论,从而驳倒对方论点的“归

24、谬法”。【重要词语】【揽ln】 【监督jin d】 【循环xn hun】 【排解pi ji】 【恩惠hu】 【卸却xi】推卸。【失意shy】不得志。 【契q约】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达观dgun】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如释sh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悲bi天悯mn人】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无入而不自得】语出礼记中庸。意思是,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语出论语泰伯。意思是(士

25、)肩负沉重的使命,要跋涉遥远的路途,到死方休,不是很遥远吗?【主题解说】作者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应尽到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重点突破】1.这篇文章的论题是什么?明确:最苦与最乐。2.从文章标题可以看出,本文主要讲了三个问题,是哪三个问题?从这三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明确:人生什么事最苦?什么事最快乐?最苦与最乐之间有什么关系?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二部分(4),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第三部分(56),论述人应当勇于负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3.作者是如

26、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的?明确:(第1段)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通过与贫穷、失意、老去、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是无法排解的。4.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明确:(第2段)通过与贫穷、失意、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5.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明确:(第3段)不守诚信、欠钱没还、受恩未报、得罪人没有赔礼没责任的表现

27、。责任的范围: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三个凡属:概括所有的责任。通过这三个问题我们可以得出本文的第一个论点: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一直要过着痛苦的日子,即背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6.什么事最快乐呢?明确:“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7.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得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引用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得出结论:要在尽

28、责中寻找快乐。 人生当勇于尽责,而不能逃避责任。小结:由前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两个分论点和一个结论,即分论点一:背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分论点二: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由此我们也明确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结论: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8.通读全文,探讨本文的论证过程。明确:(1)事实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2、3段)道理论据:通过讲道理来说明一个问题,支持作者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它也可以是对问题的分析、解释说明的过程

29、。它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4、5、6段)。(2)论证方法:道理论证:引用了古语、俗语以及孔子、孟子、曾子等名言论证 (第4、5、6段)。举例论证:举了圣贤豪杰、仁人志士等例子(第5段)。对比论证:最苦之事与最乐之事进行对比论证。(3)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通常的写法:总论分论结论。本文结构有所不同:分论(最苦)分论(最乐)结论(苦中有真乐)。【语言特色】1.凝重的语言风格。首先,本文所谈论的话题是关于人生的问题,谈论起来自然多了一份审慎,多了一份深思熟虑,于是就形成了本文所特有的凝重风格。其次,作为近代颇有影响的大学

30、者、大思想家,梁启超深厚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远见卓识以及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也对本文凝重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作用。2.朗朗上口,比较流畅。作者没有堆砌过多华丽的词藻,而是用比较轻松的语气娓娓道来,表现在语言上就是比较简洁。如用“海阔天空,心安理得”形容尽责任之后的快乐。再看看这些句子:“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这些句子及语气极口语化,让严肃的问题亲切化,易于接受。 3.运用修辞,让人读来心情愉悦。本文主要用的修辞:设问:特点主要是自问自答(第1段);排比:最鲜明的符号就是分号,特点是句式相同或相近(第2、3段);反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第6段)。运用修辞使文章条理清晰,问题鲜明,有趣味性。17. 短文两篇陋室铭【文学文体常识】1.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哲学家,有“诗豪”之称,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辅习题 > 4-1、语文 > 4-1-2、初一语文下册 >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 知识总结(012份) > 第1套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