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本课重点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 本课难点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1 图片承载着鲜活的历史。某班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图片,与这些人物相关的历史史实所反映的主题是( )A祖国统一B中外交往C民族团结D抵抗侵略2 “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几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而我之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彼狂澜与材料有关的史实是( )A郑和下西洋B吴国船队到达夷洲C戚继光抗倭D宋朝海外贸易发达3 郑和是我国明朝著名的航海家。他所率领的船队,每到一地都要访问当地的首领并赠送物品,表达通好意愿,与当地居民进行贸易,回国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郑和船队的交往活
2、动( )A增进了双方之间的友好往来B开辟了欧、亚之间的航路C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D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4 在历史学习中搜集到以下图片,要为图片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应是( )A抵抗侵略B祖国统一C民族团结D中外交往5 “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二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歌谣中的“戚爷”( )A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患B赶走了英国殖民者C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D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发展。6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上述诗句反映了一位将领抵御外侮、维护国家安定的抱负。与此相符的历史事件是( )A基本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B赶走了荷兰殖民者C粉碎
3、了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D打败了沙俄侵略者7 郑和七下西洋,长驶远驾,“示中国富强”。如此盛大的远航,却突如其来,悄然而去。“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其直接原因是( )A明朝国力的衰退B科学技术的落后C西方列强的侵略D八股取士的影响8 近期热播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美食。中国人开始吃上用自产的玉米、马铃薯和花生制成的美食最早应在( )A西汉B唐朝C北宋D明朝9 葡萄牙殖民者几次侵入我国广东福建,浙江地区都被我国居民赶走,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他们买通当地官员,得到允许,在( )上岸,擅自搭篷建房,进行贸易。A台湾B澳门C香港D厦门10 请将下列与郑和
4、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史实不符的选项找出来( )A郑和率船队于1405-1433年七下“西洋”B“岳家军”抗金“戚家军”抗倭性质相同C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D郑和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11(2021辽宁北镇第一初级中学中考真题)“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文中描绘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重大事件( )A郑和下西洋B郑成功收复台湾C戚继光抗倭D玄奘西行12(2021江苏泰州中考真题)在印度尼西亚流传这样一副对联: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此联称赞的是( )A张骞出使西域B玄奘西行C郑和七下西洋D鉴真东渡13(202
5、1吉林长春中考真题)以下最能体现明朝“和为贵”外交理念的史实是( )A朱元璋称帝B李自成起义C戚继光抗倭D郑和下西洋14(2021江苏镇江中考真题)下图是榜葛剌进麒麟图,它描绘的是15世纪早期南亚地区的榜葛剌国王来中国进献长颈鹿的场景。当时的中国人将长颈鹿视为瑞兽麒麟。与这一场景的出现有直接关联的事件是( )A张骞通西城B宋辽澶渊之盟C郑和下西洋D雅克萨之战15(2021湖北襄阳中考真题)下列不符合“中国古代对外友好交往”这一主题的是( )A鉴真东渡B玄奘西游C郑和下西洋D戚继光抗倭16(2021广西中考真题)“号令明分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教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候。”与这首明
6、朝军歌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霍去病北击匈奴B戚继光抗倭C郑成功收复台湾D左宗棠收复新疆17(2021浙江台州中考真题)观察下列一组图片,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祖国统一B中外交往C民族团结D抵抗侵略18(2021山东德州中考真题)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这首豪迈雄壮的凯歌反映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文天祥抗元B郑成功收复台湾C戚继光抗倭D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永乐三年(1405 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
7、之赐也。 摘编中国古代史资料选集 材料二 “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 哄儿谣 材料三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 台湾通志(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突出特点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一这一事件有何历史影响? (3)材料二中的“戚爷”指的是谁?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 (4)结合材料二与材料三,说一说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什么精神?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 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当然,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生
8、产率。航海技术的改进也很重要。宋朝时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他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5工程的名称。并简述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著名商港一个。(3)请指出材料三描述的历史事件。并概括其特点。(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交通发展的因素。参考答案1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
9、知,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戚继光抗倭属于中外冲突。因此,与图片人物相关的历史史实所反映的主题是中外交往,故B符合题意;祖国统一与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不符,排除A;民族团结与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不符,排除C;抵抗侵略仅与戚继光抗倭相关,排除D。故选B。2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而我之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彼狂澜”与材料有关的史实是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
1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A符合题意;吴国船队到达夷洲是在三国时期,材料没有涉及,B排除;戚继光抗倭是在明朝,材料没有涉及,C排除;宋朝海外贸易发达在材料中没有涉及,D排除。故选择A。3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明代,郑和率领的船队,每到一地都要访问当地的首领并赠送物品,表达通好意愿,与当地居民进行贸易,回国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这增进了双方之间的友好往来,故A符合题意;海
11、上丝绸之路开辟了欧、亚之间的航路,殖民掠夺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4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了基础;“玄奘西行”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所以图片最恰当的应是中外交往,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与图片信息主旨不符,排除。故选D。5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可知,歌谣中的“倭倭”指的是日本人,“戚爷”是指戚继
12、光。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赶走了英国殖民者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D项与郑和下西洋有关,排除。故选A。6A【解析】【详解】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
13、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抵御倭寇、维护国家安定的抱负,A符合题意;郑成功赶走了荷兰殖民者,材料没有涉及,B排除;康熙帝粉碎了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材料没有涉及,C排除;康熙帝打败了沙俄侵略者,材料中没有涉及,D排除。故选择A。7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是随着明朝国力的衰退,明代没有再出现大的远航,故A符合题意;在明代,中国的传统仍在世界前列,故B不符合题意;清朝晚期受到西
14、方列强的侵略,八股取士的影响是在思想领域,故BCD均不合题意。故选A。8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因此中国人能够吃上玉米、马铃薯和花生这些美食最早应在明朝,故D项符合题意;西汉开通的丝绸之路没有美洲的玉米、马铃薯和花生传入中国,故A不符合题意;唐朝时期,没有美洲的农作物传入中国,故B不符合题意;北宋时期美洲的农作物还未传入中国,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9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他们买通当地官员,得到允许”结合所学可知,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晒货物”为借口,通过向明朝官员
15、行贿,获准在澳门半岛暂时居住。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10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岳家军”抗金是中华民族内部民族关系的斗争,“戚家军”抗倭的是日本侵略,是一场反侵略战争,两者性质不同,所以B项符合题意;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B。11A【解析】【详解】依据“自永乐三年(1405年
16、)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可知与郑和下西洋有关,明朝明成祖永乐年间派遣郑和下西洋,从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出使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A项正确;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明朝中后期民族英雄戚继光基本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排除C项;玄奘西行发生在唐朝时期,而且玄奘是前往天竺取经,排除D项。故选A项。12C【解析】【详解】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东汉班超出使和经营西域。1405-1433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达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与亚
17、非各国的友好关系。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远航美洲和印度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1516世纪,欧洲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及其船队完成环球航行。因此题干对联“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称赞的是郑和七下西洋,C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与题干的“张班立功异域”有关,排除A项;玄奘西行与题干对联无关,排除B项;鉴真东渡与题干对联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3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以宣扬国威为主,属于和平对外交往,因此D项正确;朱元璋称帝属于王朝更迭,A项排除;李自成起义是明末农民起义的代表,B选项排除;戚继光抗倭属于抵抗外来侵略,C项排除
18、。故选D。14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下图是榜葛剌进麒麟图,它描绘的是15世纪早期南亚地区的榜葛剌国王来中国进献长颈鹿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事件与郑和下西洋有关。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个,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使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C正确;张骞出使西域是在西汉时期,与“15世纪早期”不符,排除A;宋辽澶渊之盟发生在北宋时期,排除B;雅克萨之战是康熙反抗俄国的侵略,发生在17世纪中期,排除D。故选C。15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抗倭是为了反抗倭寇的侵略,维护国
19、家领土和主权完整,不属于对外友好往来,故选择D;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都是唐代对外友好交往的史实,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B;郑和下西洋是明代对外友好交往的史实,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16B【解析】【详解】根据“杀尽倭奴兮觅个封候”可知这首军歌与抗击倭寇有关,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代抗击倭寇的是戚继光,故选B;霍去病、郑成功和左宗棠都和抗击倭寇无关,排除ACD。17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唐朝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马可波罗是意大利著名旅行家,在中国游历17年,后回国,写成马可波罗行纪,激发西方人对东方的向往,加强国际交往;郑和从14051433年七次下西洋,到达30多个国家和
20、地区,增进中国和亚非国家的交往。从三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可以反映的共同主题体现了中外交往,故选B;ACD不是三个人的共同点,排除。18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日本倭寇经常骚然我国渔民,戚继光奉命抗击日本倭寇,材料事件反映的是戚继光抗倭。ABD项与题意不符,C项符合题意,故选C。19(1)郑和下西洋。特点:时间长(早);次数多;航程远;船队规模大(任意两点即可)(2)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3)戚继光。组织戚家军抗击倭寇,平息了东南沿
21、海的倭患。(4)学习他们热爱祖国,敢于同外来侵略做斗争,志向远大,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精神。(意思相近即可)【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的“1405年”“奉使西洋”,可判断是郑和下西洋。根据材料中的“七次”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次数多,根据“三十余国”“十万余里”可归纳出航程远,船队规模大。1405年-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
22、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3)根据材料二中的“倭寇”,可知“戚爷”是戚继光。明朝时期戚继光组织戚家军抗击倭寇,平息东南沿海的倭患。(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学习他们热爱祖国,敢于同外来侵略做斗争,志向远大,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精神等。20(1)隋朝大运河意义: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2)宋朝时期经济的发展(前所未有的经济生产率),航海技术的改进。广州、泉州。(答对一个即可)(3)事件:郑和下西洋。特点: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航程远,到达国家和地区多。(4)因素: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统治者重视;航海
23、技术进步;对外贸易发达等等。(答对两点)【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地图显示的工程,可知是隋朝大运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2)根据材料二“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当然,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生产率。航海技术的改进也很重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在于宋朝时期经济的发展,航
24、海技术的改进。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3)根据材料三“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他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郑和的船队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可知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郑和下西洋,其特点是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航程远,到达国家和地区多。(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中国古代交通发展的因素,有国家统一;经济繁荣;航海技术进步;对外贸易发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