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备战2020年高考全真模拟卷04历 史242526272829303132333435DCABDCCABCDB24【答案】D【解析】由图中时间可知,图中现象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此时诸侯争霸,即使是姬姓国家间,战争也较为频繁,这说明战争并未因宗法血缘关系得以避免,故选D。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期,期间社会动荡,战争频繁,A项说法显然不符合史实,排除;图中尽管姬姓与非姬姓国家间的战争几乎持续到了最后,这说明姬姓封国并未消亡,排除B;C项如果成立,则不会有那么频繁的战争,故排除。【点睛】本题考查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作选择类型的图表分析题时,学生可结合选项内容进行解读,须格外注意选项的程度用词。25【
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时期将官学的教学内容和教授经书的博士,限制在儒家一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了儒学在官方教育中受到了高度重视,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儒学教育,突出儒家经典的地位,并非意味着黄老之学趋向消亡,A选项错误。汉武帝独尊的儒学已经吸收了法家等学派的内容,不是“纯守儒术”,B选项不符合史实。汉武帝时期通过官方教育推行儒学,使其主流地位得以确立并非“强化”,D选项错误。2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唐代的地方治理。唐代地方乡族势力利用舆论的方式影响地方政治运作,或直接参与地方政治,显示了唐朝基层制度设计的某些合理性,因为它给基层社会提供了一定的民意表达渠道和理性的政
3、治诉求机会,这些都有助于化解地方矛盾,维护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故A项不符合题意;B项和C项只是概括了材料的部分内容,故BC不符合题意;“家天下”观念是指政权在一家一姓中传承,这些举措并未弱化“家天下”观念,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27【答案】B【解析】稻米是粮食作物,茘枝、柑橘和甘蔗等是经济作物,而茘枝等经济作物的价格要比稻米高,所以福建人选择种植经济作物,即使政府提倡种植粮食也收效甚微,这说明农业的种植受市场的影响,也就是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发展,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区域间长途贩运发达,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经济重心南移,C错误;南方虽然粮食作物种植少了,但是靠进口稻米,不能说粮食供给危机,排除D
4、。28【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主张我国的学校教育应分为三段然后升人专门学堂进行分科的专业学习”等可知,严复主张进行系统的学校教育以促进社会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中无法看出严复关注各阶段的教学方法,A项错误;据材料无法看出严复把教育和维新变法结合在一起,B项错误;材料中严复未否定科举制的进步性,C项错误。29【答案】C【解析】有学者总结甲午战争中国存在七误,总体是清政府战前判断失误、战争中指挥失误,即清政府腐朽是战败主因。故答案为C。该学者主要是总结了甲午战争战败的原因,没有体现要结束专制政体的必要性和主张进行改革,排除AB项;甲午战争中中国存在失误并不意味这当时中国的军备远远
5、落后于日本,排除D项。故选C。30【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中“1925年7月4日”的时间信息可知,此时期正处于国民革命运动时期,依据材料“画面上是一个放鞭炮的中国农民,鞭炮上写着革命”等信息结合可知,国民革命运动对农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体现了国民革命的深入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国民革命时期中国革命中心仍在城市,尚未发生转移;B选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的主力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不是农民;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美国政府对中国革命的态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3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石市和十堰市均为我国重要工业城市,被国务院批准建市,适应了当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6、,故选 A 项;两地建市,属于内部行政区划调整,与苏联模式无关,排除 B 项;两地建市,属于内部行政区划调整,与经济体制无关,排除 C 项;根据材料两地建市都改变了两地历史建制,排除 D 项。32【答案】B【解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思考、关注正义,主要是源于对当时民主政治的反思,故选B;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思想自由、公民内部的平等,排除CD。33【答案】C【解析】限制英国国王和美国总统的权力,法国议会可以修改宪法都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的出现。故C正确;英国有国王,不是共和政体。排除A;材料中体现不出法国司法是独立的。排除B;材美国规定最高法院有权宣布总统违宪,体现行政权受
7、到制约,排除D。34【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2年10月,苏联在真理报社论中称支持中国政府的立场,认为麦克马洪线是非法的。苏联态度的转变主要是受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影响,即在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劣势,故D正确;五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一直持续到80年代,故A不正确;当时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受到冲击,故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信息,故C不正确。35【答案】B【解析】依据漫画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漫画中“乌云”“降雨”“海浪”代表亚太经合组织面临严峻的外部挑战,撑起“雨伞”的寓意是成员国齐心协力,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外部挑战,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没
8、有涉及不同区域集团之间的冲突,无法体现“排他性趋势明显”;C、D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共同应对外部挑战,而非内部矛盾激化,也不是抑制经济全球化进程。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41【答案】(1)相似之处:国家立法保障发展;开展卫生运动;卫生事业涉及面广;设立卫生保健机构;将公共卫生发展和人民的健康状况相联系。(4分)影响:改善了环境(公)卫生;有利于人民的身体健康(素质提高);增强了政府的管理职能;有利于应对全球疾病,促进全球健康。(6分)(2)特点:预防为主;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卫生防疫网络;中西医结合方针;广泛发动群众参与。(6分)优势: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服务人民
9、群众宗旨的落实;创造性确立适应国情的公共卫生模式。(9分)【解析】(1)根据“184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人要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公共卫生法”、“建立妇幼保健院、公立医院和药房”、“人们开始注重对传染病的积极预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并颁布多项除疫法规条例,以及开展预防为主的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设立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我国逐步组建了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动保健等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等内容可从国家立法、开展卫生运动、卫生事业涉及面广、设立卫生机构等方面总结其相似之处。根据“欧洲一些城市率先实现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欢益的中国模式,并
10、在世界其他国家宣传和推广”等内容可从改善公共卫生、有利于人民身体健康、增强政府管理职能和有利于应对全球疾病的角度概括其影响。(2)根据“西医人才少又都集中在城市,而数量在十倍以上的中医大夫们活跃于乡村与域市中,中西医结合成为新中国卫生医疗系统组织的指导方针之一。我国逐步组建了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动保健等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等内容可知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预防为主,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卫生防疫网络,中西医结合,发动人民群众等。综合材料二内容可知新中国公共卫生得以形成“中国模式”的优势主要在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服务人民群众的宗旨和适应国情的公共卫生模式。
11、42【答案】示例一:14-17世纪,中国和西欧都产生了顺应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明末清初,随着封建制度衰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著书立说,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了法治、民权、工商皆本等思想,经世致用思想不断发展,儒家思想更加务实。与此同时,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并得到迅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打破基督教神学的束缚。以薄伽丘、莎士比亚等为代表的人文主义学者,通过文学作品批判基督教神学,揭露教会腐败,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性、歌颂人性。由此可见,在14-17世纪,中国和西欧新的经济因素推动了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思想的产生。示例二:14-17世纪,中国和西欧科技发展差距拉大。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
12、展,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出现了总结性的科技巨著,如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但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上理学统治文化上实行专制,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使得中国的科技仍在传统的道路上徘徊。而同时期的西欧,资本主义产生并迅速发展,新航路开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开展,冲击了基督教神学的统治,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产生了牛顿经典力学等近代科技果。可以看出,中国和西欧不同的社会环境造成了科技发展的巨大差距,中国科技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欧。(12分)【解析】根据题目要求,首先要在通读材料之后,对14-17世纪文化成就进行对比整合,从中分析在此期间中西方历史发展的相似与不同之
13、处。然后根据个人所学知识,酌情选取一个角度,将个人观点当作命论题表出来,如“14-17世纪,中国和西欧都产生了顺应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或者“14-17世纪,中国和西欧科技发展差距拉大”,接着汇总与所选观点相关的这一时期中外史实,从观点表现到相关依据和影响进行分析论证。论题须简明准确,论证科学严谨,表述条理清晰。45【答案】(1)继承老解放区的经验;成立专门机构,国家统一负责;编写队伍具有权威性、专业性;借鉴苏联经验;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6分)(2)改变了旧中国教材编纂混乱的局面,建立新的教材制度;适应国家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教育体制;强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了对中国历史和新政权的认同。
14、(9分)【解析】(1)根据“以解放区的教材制度为依据”得出继承老解放区的经验;根据“将全国教材的编写、审定、出版、发行权收归中央”得出成立专门机构,国家统一负责;根据“作为教材编写专门机构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得出编写队伍具有权威性、专业性;根据“参考苏联”得出借鉴苏联经验;根据“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得出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2)根据“编写完全适合于中国需要的新教科书”得出改变了旧中国教材编纂混乱的局面,建立新的教材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还可从适应国家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教育体制、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对中国历史和新政权的认同等方面总结回答。46【答案】(1)背景:美苏冷战
15、;新中国成立,海峡两岸的对立;朝鲜战争的爆发。(6分)(2)影响:使东亚地区的冷战升级;加剧了海峡两岸的对峙;埋下了东亚地区的领土争端;影响了中、美、日关系的走向;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9分)【解析】(1)由材料“朝鲜战争的爆发”可得出朝鲜战争;由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民党政权都不参加对日和约的签署”可以得出海峡两岸的对立。(2)由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民党政权都不参加对日和约的签署,由日本在和约签署后自行选择同哪方缔约;日本放弃对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主权,但和约本身将不决定这些岛屿的归属;同意日本以劳务赔偿的方式进行战争赔偿”可以得出引发了两岸的对峙和埋下了东亚地区的领土争端。47【答案】
16、(1)历史功绩:大破匈奴,军功显赫;开拓西域疆域,促进内地与西域交往;舍家为国,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6分)(2)历史背景:汉武帝时代,西汉国力强盛,具备解决匈奴问题的条件(具体答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酌情给分);汉武帝创新人才选拔制度,各方面人才大量涌现;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军人重视气节;良种马的引进,骑兵部队发展迅速;匈奴内部分裂,实力有所下降。(9分)【解析】本题考查霍去病的历史功绩,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霍去病的历史功绩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公元前123年随卫青出征,率轻骑800人击匈奴,斩首2000余级,封冠军侯”“又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4郡,沟通内地与西域交往”“从某种意义上说,霍去病正是因为具有为国忘家的高尚品格,才能够屡建奇功”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2)霍去病能够成为英雄的历史背景,应当联系所学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如西汉国力强盛、汉武帝创新人才选拔制度、独尊儒术导致军人重视气节、良种马的引进和骑兵部队发展迅速、匈奴内部分裂等方面来回答。5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