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第3 期总第15 9 期福建开放大学学报JOURNALOFTHEOPENUNIVERSITYOFFUJIANNo.3,2023General,No.159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体教融合育人探析倪昌麟(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福州,3 5 0 0 0 1)摘要:体育课程是高等教育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体育锻炼不仅能使大学生强身健体,而且能调节心智,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现针对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体教分离现象,分析体教融合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提出体教融合实施建议,强调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及体教融合教学理念对推动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旨在实现体育真正价值,促进大
2、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体教融合;体育教育;大学生中图分类号:G807一、引言2020年9 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强调“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推动青少年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依然存在体教分离现象,重新思考体育课程内涵,打破体育与教育之间的壁垒和隔膜,实现真正体教融合育人,促进大学生身体、心理、情感、思想健康成长,是一个呕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体教融合背景下,探索体教融合深刻内涵,提升体教融合意识,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培养健全人格的新时代大学生具有重
3、要现实意义。二、高校体育课程体教融合存在的问题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和教育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分离的个体,而是相互交融的整体。近年来,国家不断强调体教融合的教育理念,然而,我国高校体育与教育仍然存在体教分离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我国历来重文化知识而轻体育锻炼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中小学教育以中高考为指导方向,考试评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 0 9 7-0 4 12(2 0 2 3)0 3-0 0 5 0-0 4价体系以升学率为依据的应试教育观念依然普遍存在。社会、学校、家长均认为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学生考入名校,是实现向上阶层流动的台阶,而体育锻炼会挤占学习时间,影响学业成绩。中考有
4、体育分数构成之后,运动场所增加了中学生的身影;社会上也有了针对体育中考的培训机构,但也只是为了中考体育分数,还形不成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多年来,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的体质呈下降趋势,如3 0 年前18 2 4 岁女生5 0 米锻炼标准60分成绩是8 秒9,而现在大一大二女生的6 0分标准是10 秒3。现在有学生反映大学的体育课是她学生生涯中最累的体育课,可见现有的中学体育课的质量。二是师生对体教融合的深层内涵认识不足。虽然国家高度重视学生健康成长问题,政策密集出台,但收效甚微。师生没有真正意识到体育和教育融合带来的好处,因此无法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实现体育的真正价值。三是高校体育基础设施、体育
5、场地和场馆不足,制约了体育活动的开展。例如有的学校只有跑道、露天篮足球场,就很难开展羽毛球、乒乓球的教学,更不用说网球。露天的运收稿日期:2 0 2 3-0 3-14作者简介:倪昌麟,男,福建福州人,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502023年第3 期动场,不仅下雨天无法正常上体育课,夏天学生也无法暴露在太阳下上体育课。大学生与中学生相比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但高校现有的体育设施无法满足大部分学生需求,削弱了学生体育运动热情和积极性,更谈不上体教融合。三、高校体育课程体教融合的必要性近年来,国家不断推动体育教学改革,在各类政策与思想观念上不断强调“健康第一、以体育人”的教育理念。体
6、育和教育就像一枚硬币的一体两面,彼此密不可分。毋庸置疑,体育锻炼为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一)高校体育与教育融合,实现体育真正内涵新时代体育不再是狭义的锻炼身体、强健筋骨,而是人类一种有意识的身体活动,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与智育。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并且进一步指出体育的重要地位:“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智慧,就应当先培养他的智慧所支配的身体,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也就是体育和德育智育的融合,是教育的最大秘诀,也是体育的真正意义。(二)高校体育与教育融合,落实体育课程目标要求体育
7、课程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体育课程是思品教育、文化科学教育、身心和谐发展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实质就是以健康体魄为载体,培养出品德优良、充满智慧、意志坚韧、全面发展的大学生。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包含“身”的三个方面: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这三个目标包含两个目的:一方面是通过锻炼增强学生体质,另一方面是通过传授学生专项技能,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本质上说,人的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和文化科学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强盛的基础。另外,高校体育课程目标还包含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两个“心”的目标,旨在培养大学生四个品性,一是做事有
8、恒心有毅力,坚韧不拔、勇倪昌麟: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体教融合育人探析敢顽强的意志;二是调节自我情绪,养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三是公平竞争、团结合作精神;四是爱国敬业的良好体育道德。体现了体育的育人功能,为实现“体育”与“育人”的有机融合提供了指南。四、高校体育课程体教融合的有效性大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期,是心智发育成熟期。体育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内涵,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还能磨炼意志、成熟心智、塑造健全人格。因此,要充分发挥体育得天独厚的优势,使体育和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健康发展。(一)体育锻炼可以使人的大脑更加聪明科学研究表明,运动能促进人
9、的神经元产生和联结,使额叶体积增大,强化大脑“执行功能”,进而增强记忆力。大学生正处于吸收知识繁重学业阶段,需要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要有充足脑力来满足这种需求,身体要能承载高负荷的学习任务,体育锻炼正可满足这种需求。学生在长时间学习后,进行适当体育锻炼,能消除疲劳,恢复精气神。在健身同时,还可以消化所学知识,厘清思路,使知识在大脑里转化吸收,体育锻炼是大学生繁重课业后调节身体的利器。(二)体育运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体育运动不仅能锻炼学生健康体魄,还能磨炼意志,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个体在体育运动时,除了要克服由运动产生的特有的身体困难,还要持之以恒,让体育锻炼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的一生需
10、要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在困难面前不畏惧,面对暂时挫折不退缩不气铵,具有压倒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这种顽强的意志力在体育锻炼中生根发芽,使人终身受益。(三)体育运动能使人心情愉悦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活跃,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往往会为情所困,又无人诉说,就会越陷越深,不可自拔,吃饭睡觉也受影响,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也影响了学习。这时如果进行积极运动,半小时后思想压力、精神压力就会明显减轻。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半小时后,人体血液中的内源性大麻素分泌会增加,这能帮助去除心中杂念,释放压力,使人头脑清醒,51福建开放大学学报(总第15 9 期)心情愉悦。因此,大学生应每天坚持半小时体育锻
11、炼,让自己保持健康的心态,这样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健康和谐发展。(四)体育运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大学生参加体育集体项目与竞赛活动,既要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优势和潜能,更要求每个成员遵守竞赛规则,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形成强大的团队合力。在学校日常教育中,学生学习文化学科是考验个人学习能力,而体育活动弥补了学科教育不足,学生在新的群体中需要与不同个性的人进行磨合,打破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格局,这既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与集体主义精神,让学生拥有开放心态和主动合作意识,更能帮助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懂得遵守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更好地与人交往、与人共处、与人合作。五
12、、高校体育课程体教融合的对策建议以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为中心是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促使学生不仅拥有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健康体质,而且拥有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因此,高校体育要加强体教融合,实践体育的真正育人价值。(一)精心设计体育课程,加强体育课趣味性首先,体育教师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组织教法和特定场景中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让体育教学充满趣味性,让学生对体育运动充满热情并保持极大兴趣。例如,在羽毛球的挥拍教学中看谁球打得远、打得准,为什么他打得比我远?我的手是鞭子还是棍子?我比刚才远了吗?又如,谁能用羽毛球拍把地上的球捡起来?把你用羽毛球拍捡球的感受分享给大家,让学生互教互学,等等。一改传统的
13、体育课堂多为灌输式教学,往往是单一的“准备活动一一讲解示范一一模仿训练”,而学生往往多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乏学习动力和热情,大大弱化了体育课的活动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互相讨论,分享各自的感受。学生亲身体验教学每个环节,在实践中感受体育乐趣。其次,增加体育课程多样性。高校体育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有运动会、社团、校内外竞赛、课外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内容,学校组织这些活522023年6 月2 5 日动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将各学科元素融入其中,让学生体验体育和其他学科融合的乐趣,发挥体育的真正内涵。(二)提升体育教师综合素养
14、,增强体教融合意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和组织活动时起着主导作用,而且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导师。高校体育教师自身素养,即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及综合能力不仅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成效,而且影响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和认知。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身教学理念,树立科学体教融合的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理论素养与教学能力,利用教学之余多途径学习体教融合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言传身教,将体教融合思想传播给学生,教学相长。其次,体育教师要具备多学科知识基础,不仅具备扎实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多学科基础知识,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与文化科学知识,注重体育与文化的关联性。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不断提升自
15、身素养,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勇于探索新知识,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三)建立高校体育课程科学评价体系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应体现体育的真正内涵。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学习评价并不完善,大部分只是对学生体能与运动技能的评价,把“体能成绩”当作体育成绩,忽视了学生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和情感表现等方面评价,这种功利的短视评价方式无法发挥体育的真正功能,相反会打击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对体育运动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尝试设置参与分、进步分、达标分、互助分、优秀分,相应的也得设置退步分、缺席分等。学校应站在战略高度,制定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评定等多种评价手段,把学生
16、学习态度、进步幅度也纳入评价内容。再者,学校教务部门应细化教师评价标准,实行奖惩激励,使教师严格按标准执行,发挥体育育人功能。(四)激发学生自觉锻炼意识大学生体育锻炼仅仅停留在体育课堂上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延伸到课外,将体育锻炼融入日常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例2023年第3 期如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合理安排运动校园跑,每天1次、每周3 次,每学期完成一定量可获得15%2 0%的期末成绩分数,用这样的措施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体育教育其实是教师通过课堂活动教给学生技能和知识,唤醒学生自觉锻炼意识,让学生在课外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学生
17、在课外能否自觉主动参与各种体育锻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能否共同正确理解和认识体育锻炼的价值,能否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因此,体育教师自身先要有自觉意识,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共同收获体教融合带来的成果。(五)完善高校体育基础设施、体育场地和场馆高校体育基础设施、体育场地和场馆是高校体育课正常开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特别是体育馆,可以增加学校体育开展的正常进行和多样性。体育馆的建设费用高,很难做到专用性,但可以一馆多用,以保证学校体育的多样参考文献:1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
18、意见 EB/OL.(2 0 2 0-0 9-21)2023-01-09.https:/ 0 2 0,19(12):6 6-6 9.3李康.体教融合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困境与反思.大学,2 0 2 1,(4 3):16-18。4毛泽东.体育之研究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 7 9:5 5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 EB/OL.(2 0 0 2-0 8-0 6)2 0 2 3-01-09.http:/ 0 2 1,(2 3):16 4-16 5.7王宇.体教融合背景下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研究.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 0 2 1,4(6):9 7-9 8
19、.8和琴语.基于终身体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 0 2 1,3 4(17):15 6-15 7,160.9杨国庆。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 0 2 1,4 7(1):1.倪昌麟: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体教融合育人探析性,和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赛事学校不仅要组织一年一度的学校田径运动会,还应该开展各种单项比赛,如学校篮球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跳绳比赛、拔河比赛、5公里10 公里跑、越野跑等,有条件的还可开展游泳比赛、网球比赛等,还可以组织一年一度的学校趣味运动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其中以及校际的比赛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慢慢养成坚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更体现和发挥体育的功能。综上所述,体教融合育人是我国现阶段高校进行体育改革的重要趋势,是追溯体育教育本质,让体育发挥教育价值的有效途径。高校体育教师应深入思考教学理念、课程目标、教学方式和体育育人模式,努力深化和实现体育和教育的融合,切实提高青年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责任编辑:姚青群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