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星星之火%2C何以燎原:经济逻辑与红四军发展方向的抉择%281928—1930%29.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874381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星星之火%2C何以燎原:经济逻辑与红四军发展方向的抉择%281928—1930%29.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星星之火%2C何以燎原:经济逻辑与红四军发展方向的抉择%281928—1930%29.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星星之火%2C何以燎原:经济逻辑与红四军发展方向的抉择%281928—1930%29.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星星之火,何以燎原:经济逻辑与红四军发展方向的抉择()徐进(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 )摘要:年红四军从建立井冈山根据地,到转战赣南、闽西等地打游击,再到建立中央苏区,其军事行动背后包含了清晰的经济逻辑。首先,兵源与财源作为红军发展军事力量的两个必要条件常常难以兼顾,二者之间的矛盾决定了红四军在各地的攻防转换。其次,军事压力与经济封锁对红四军的行军动向影响明显,寻找财源和恢复根据地区域与外部的贸易交通是红军军事行动的重要考量。再次,红四军对经济问题的考量也影响到其战略战术选择,其波浪式发展战略的实施情况即明显受此影响。总之,毛泽东等人着眼于中国本土社会经济结构,创造性地将特定经济逻辑运用

2、于红四军军事行动中,实现了苏维埃革命的中国化。关键词:红四军;军事行动;经济逻辑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转入乡村进行武装斗争。毛泽东、朱德 年 月井冈山会师后,月组成红四军,先在井冈山建设根据地,年又转战赣南、闽西、闽中、东江等地打游击。年红四军再度进入赣南,此后逐渐形成以赣南、闽西为基础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年至 年间红四军的军事行动与根据地建设实践影响深远,颇受研究者关注。传统党史、军史、革命史著述已对相关史事作了基本梳理。最近的研究则从两个视角深化探讨:一是从历史社会学视角考察地方精英、地方社会与革命的互动。二是从社会经济史视角考察民众生计、社会经济结构等因素

3、与革命的互动,如黎志辉和曾耀荣的研究。通常历史社会学视角比较重视结构的影响,相对忽视行动者在时间脉络中的选择逻辑与变化,容易忽视历史语境。近年来的“新革命史”研究越来越注意到经济、地理等各类因素对革命的影响,使得革命研究与解释越来越丰富。但是对结构因素的考察难免导致历史动态的缺失,对于历史行动者而言,战略的形成与定型是与其他各种观念不断争论的动态过程,故必须关注历史行动者的选择。本文尝试从经济逻辑入手,探讨红四军在探索工农武装割据的过程中是如何平衡各种因素,尤其注意当各因素之间冲突时所需面对的两难选择。具体而言,本文将从兵源与财源、军事与经济的关联、经济参见蒋伯英:闽西革命根据地史,福建人民出

4、版社 年版;张永:年朱毛之争与红军的权力结构演变,近代史研究 年第 期;叶福林:年初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原因新探,党的文献 年第 期。参见王才友:土地革命的地方因应:以东固根据地分田运动为中心,开放时代 年第 期;应星:从“地方军事化”到“军事地方化”以红四军“伴着发展”战略的渊源流变为中心,开放时代 年第 期。黎志辉指出,与革命伴生的民众生计危机刺激了底层民众的革命需求(革命运动中的生计危机 以江西苏维埃革命为中心,党史研究与教学 年第 期);曾耀荣指出,永定暴动的背后是城乡矛盾(抗争与妥协:近代城乡关系的发展与乡村革命 以一九二八年的永定暴动为例,中共党史研究 年第 期)。逻辑与战略战术的选

5、择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借此进一步理解这一时期红四军的军事行动,为早期中共革命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践提供一个有力的注脚。一、两难平衡:兵源与财源兵源与饷源是开展军事斗争的基本条件。但红军的战史以艰苦卓绝著称,具体到一定时段和区域,二者常常不能两全 经济较好地方,兵源未必充足;经济衰败的地方虽然兵源较多,但军队数量增多后,对军饷的需求很容易超出当地的承受能力。如何实现二者的平衡,最大限度地满足军事需要,是中共军事领袖毛泽东等人考虑发展方向与战略时需要面对的问题。年 月井冈山会师后,毛泽东与朱德在解决军队游击得不到休养机会和无法解决伤兵安置等问题上达成共识,决定以井冈山为中心建立罗霄山脉中

6、段割据政权。建立割据政权须考虑当地的经济资源条件。具体言之,井冈山一带的资源条件可划分为两类:从县域看,茶陵、酃县、永新各县经济上“较进步”,宁冈、遂川“较落后”。从地形看,山上是“土匪、散军窟宅之所”,能提供一定兵源,但“产谷不满万担”;山下的平原地区则“进步些”,即便属于“较落后”的宁冈、遂川二县,山上粮食亦仰赖其接济。山上与山下分别形成了兵源与财源的两端。当山上资源不能满足军需,红军就必须向山下及经济较进步的县域发展。有干部回忆:“井冈山上的粮食,大部分是要从外面运进来。有一次在宁冈集中了许多粮食,马上要运进山里,因为敌人很快就要来。”而面对山下优势敌人压力时,退踞据守山上,汲取兵源又成

7、为保障军力的重要方式。这种兵财平衡随着红军的活动不断被打破进而不断地重新调整。毛泽东部未到井冈山之前,该地军队仅有袁文才、王佐部各一百五六十人,都驻山区。年 月,毛泽东率数百人的秋收起义余部到达,在增加了井冈山兵员的同时,也加大了当地的财源压力。袁文才感到为难,表示“钱宁冈有限”,建议他们去周边各县打土豪。毛泽东随即在周边酃县、茶陵、遂川等地游击筹款,不但解决了经济问题,而且队伍逐渐壮大。年 月,毛泽东部已扩充至千余人,袁、王部也扩充至 人。此时恰值朱德部 余人、湘南农军 余人同上井冈山。换言之,朱毛会师时,井冈山的驻军数量陡增至毛泽东与袁、王会师时的近 倍,从而再次加剧了财源的压力,造成宁冈

8、出现“没有饭吃”的经济困难局面。对此,是下山扩大财源,还是减少山上的兵员就成为解决困境的两个选项。最初,袁文才、王佐等本地部队希望通过减少兵员解决压力,不愿“朱部及湘南农军这样多人在宁冈”。而毛泽东与朱德则希望通过下山游击,获取财源缓解困境。具体来说,游击区域有两种,一是根据地周边,二是脱离根据地的远途。朱毛会师前,毛泽东部主要在前一种区域内解决经济问题,前述茶陵、酃县等地“都是经过红军的征发过了的”。显然,此时仅通过在周边游击获取财源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 月会师后兵员猛增的红四军。这也意味着获取财源的活动范围要随之扩大。红四军曾计划远途分兵,但行军方向存在分歧。毛泽东部欲向北至湖南的星星之火,

9、何以燎原:经济逻辑与红四军发展方向的抉择()参见曹树基:粮食与兵员:明末大旱与农民战争的关系,史林 年第 期。此文从粮食与兵员关系上考察明末农民起义行动逻辑,成功地实现对相关史事的动态观察。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年 月 日),毛泽东军事文集 编写组编:毛泽东军事文集 第 卷,军事科学出版社 年版,第 页;杨克敏:杨克敏关于湘赣边苏区情况的综合报告(年 月 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上卷,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 年版,第 页。杨兴顺:在井冈山上,罗荣桓、谭震林等:亲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江西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何长工:何长工回忆录,

10、解放军出版社 年版,第 页。苏兰春:回顾宁冈的革命斗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下卷,第 页。陈毅:关于朱毛红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年 月 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年版,第 页。陈毅:关于朱毛红军党务概况的报告(年 月 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 册,第 页。平江、浏阳,朱德部则希望向东出赣南。但朱德部于 月底占领临近的永新县城,由此获得粮饷,故中止了分兵计划。月,红四军给养又出现困难,于是再次展开讨论,尝试通过分兵缓解财源压力。湘南农军组成的三十团、三十三团共约 人希望回家乡,红四军军委“乐得送他们走,以减省他们在宁冈的各种困难”

11、。此次分兵失败后,、月间,毛泽东曾将精力集中于经营经济“较进步”的永新县,并表示“我们看永新一县,要比一国还重要”。但“八月失败”后,井冈山周边的平原地区“尽失”,留给红四军的只剩下“产谷不到万担”的山区,毛泽东在永新经营的成果付诸东流。至此,红四军根据地财政遭遇重大打击,不仅未达到下山获取财源的目标,反而丧失了此前获取财源的活动区域。此后红四军试图下山游击解决困境,但收效甚微。由于红军在 月至 月间扩展周边与远途游击皆受挫,经济危机愈发严重,因此不得不频繁向邻近白区游击。月至 月曾数次游击遂川、宁冈与新城等地,缴获一定数量的金银、药材、衣服、布匹,但这些成果无法持续满足红军给养需求。自 年

12、月到次年 月,红四军经济无法解决,经历了“空前的艰难”。以冬衣为例,月红四军虽“得了棉花,还缺少布”,仍无法制作足够冬衣,故 月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幸而其后在遂川缴获部分布匹,才勉强解决。月彭德怀到达井冈山,注意到红四军“每日三分钱的伙食尚难接济,军衣无全套”。总之,“八月失败”之后,红军向外游击虽持续获得胜利,但所缴获的战利品尚不能扭转其经济困境。相反,随着军事胜利而对周边地区反复筹款,造成“十数县之经济破产”,更增加了在周边筹集粮饷的难度。可见,此时依赖既有的周边游击获取财源维系山上兵员的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到了 年 月,即使不考虑因敌军“围剿”而突围的需要,单从经济角度出发,远途

13、游击也因近地筹款困难而愈发有吸引力。而远途游击的选择也在很大程度上以财源为选择依据。在此条件下,红四军远途游击方向的选择十分有限,朱德部在湘南“土豪打尽”,所以向西到湘南“去解决经济困难,乃是绝对的不能”。而红五军来井冈山前在平江、浏阳“经济困难万分”,故向北往平、浏也不可行。加上湘敌较强、赣敌较弱,能远行的只剩江西方向。年 月,红四军终于决定将主力部队向赣南开拔。红四军离山南下,在大庾为赣军所败,遂失去了与后方井冈山根据地的联系,如此反倒不再为割据地区周边财源枯竭的问题而烦恼。瑏瑡因此红四军的关注也跳出井冈山固定的山上 山下兵财平衡模式,转而探寻在行军流动中重新获取军队的财源与兵源,根据需要

14、随时改变行军方向。年上半年,红四军解决粮饷用度主要依赖军队就地筹款,在赣南、闽西一带游击,反而基本未受经济问题的困扰。红四军进驻大庾时,朱德、毛泽东决定“打一打土豪,筹一点款子,好补发伙食费和草鞋费”。作出决定的当晚,官兵就开始了打土豪,第二天就“已经把几千银元,很多布匹送到军政治部了”。瑏瑢除了打土豪,红四军还会向老百姓借取财物应急。红四军 月行经大柏地,由于手中没有钱,“吃了老百姓的东西都写了借条,答应到时候再还”;、月间重返大柏地时,果然履行承诺安徽史学 年第 期瑏瑡瑏瑢陈毅:关于朱毛红军党务概况的报告(年 月 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 册,第 页。陈毅:关于朱毛红军的历史及其状况

15、的报告(年 月 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 册,第 页;陈毅:关于朱毛红军党务概况的报告(年 月 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 册,第 页。杨克敏:杨克敏关于湘赣边苏区情况的综合报告(年 月 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上卷,第 、页。陈毅:关于朱毛红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年月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 册,第 页。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年 月 日),毛泽东军事文集 第 卷,第 页。彭德怀:关于平江暴动前后情况和经验教训(年 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 册,第 页。中共湘赣边特委和红四军军委给湖南省委的报告(年月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

16、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 第 册,年印,第 页。江华:井冈山斗争时期几事的回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下卷,第 页。陈茂:从井冈山到古田,亲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第 页。“给群众赔了钱”。除此之外,若行军所过区域地方党组织较有力量,亦常联系这些党组织由其提供经济支持。红四军在大庾时给赣南特委写信,要求特委在兴国“筹集几万斤粮食、几万套棉衣和几万元款项,和准备安置伤员”。一个月后,红四军在于都与赣南特委会合,在东固与红二团会合,分别得到特委及地方红军的经济帮助。此后,红四军游弋于闽粤赣地区,逐渐在该区域间探寻兵源与财源之间的平衡。月下旬,赣军从两湖战场抽身回攻红四军,前委决定避敌锋芒,离赣入闽。自

17、月至次年 月,红四军除短暂出击闽中、东江之外,基本驻留闽西。年 、月间,红四军全军计 人左右,人数仅为 年 月朱毛会师时的一半,部队开销减少,军饷压力大为缓解。毛泽东也肯定“闽西的粮食可以自给”。不过,与井冈山相似,闽西以山地为主,如果武装规模发展过大,将超出地方经济承载力。早在该年 月,中共福建省委就注意到:闽西两支军阀部队张贞、陈国辉部没有军饷发,士兵动摇,一些士兵甚至已经与中共组织私下联系。不过对于规模尚小的红四军来说,闽西的经济特性尚未制约红四军发展,却已限制了敌军的发展规模,且便利收编降兵。此外,近代开埠导致两湖、江西到福建的商路由陆路逐渐转为海路为主,位居陆路要冲的闽西经济萧条,失

18、业人口增多。闽西由此为红军扩军提供了有利条件。原本红军在江西很难吸引本地人参加红军,而在闽西扩军较为容易。这一时期红军兵源结构的变化即可证明。年 月,毛泽东报告红四军成分时说:“红军成分是老的国民革命军、浏平湘南的农军和迭次战役的俘虏兵。”月陈毅离闽时掌握的信息则变为:“湘南人约占全军人数十分之五,闽赣人约占全军人数十分之二,其余十分之三则为其他各省人。”陈毅提到 月报告未单列的“闽赣人”。这段时间红军主要在闽西,“闽赣人”主要是闽人。而从红军总数的增长亦可知闽西扩军较江西有利。月初仅有 余人的红四军,月入闽很快扩充达 人,到 月更增至 人。瑏瑠可见 月至 月红四军扩大到 倍多,其中闽西在兵源

19、方面可谓贡献良多。随着军队规模扩大,经济压力重新浮现。红四军再次采取向闽中游击筹款的方式缓解财源压力。年 、月,为应对国民党对闽西的第一次“围剿”,红四军第二、三纵队出击闽中。但因闽中地方武装配合国民党军队凭借碉楼拒守,二、三纵队无功而返,筹款行动宣告失败。而留守闽西的一、四纵队因根据地内部经济消耗殆尽也遭遇困难,士兵伙食减少为一天一角,亦未发零用钱。虽然红军粉碎了第一次“围剿”,但其经济开销问题仍无法解决。为解决这一难题,红四军视攻打上杭县城为“唯一的出路”。月 日红四军按照计划占领上杭星星之火,何以燎原:经济逻辑与红四军发展方向的抉择()瑏瑠肖克:向赣南、闽西进军和第一次反“围剿”,陈毅、

20、肖华等:回忆中央苏区,江西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陈奇涵:赣南党的历史,回忆中央苏区,第 页。陈毅:关于朱毛红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年 月 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 册,第 、页。陈毅:关于朱毛红军党务概况的报告(年月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册,第 页。红四军成立时,“全军约万人,枪仅二千余”。参见陈毅:关于朱毛红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年 月 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 册,第 页。邓子恢、张鼎丞:闽西的春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红军初创时期游击战争:回忆史料,解放军出版社 年版,第 页。中共福建省委报告(年月 日),中央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编:福建革

21、命历史文件汇集 甲,年印,第 、页。赵亦松关于福建工作情况的综合报告(年 月 日),中央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编: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 甲 ,年印,第 、页。毛泽东:中共红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年 月 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 册,第 页。陈毅:关于朱毛红军党务概况的报告(年 月 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 册,第 页。红四军前委致中共广东省委并转中央信(年 月),中央档案馆、广东省档案馆编:广东革命历史文件汇集 甲 ,年印,第 页。城,但没想到此城守军卢新铭部早已陷入经济困境,连上杭县长都因无法满足军队需款而换了三任。卢新铭只身逃走后,红四军俘虏了大量敌兵,以“只图数量增加,表面上做了

22、扩大”的方式尽量收纳,最后扩充到 多人。攻上杭不但未能解决经济问题,反而增加大量兵源,加剧军饷紧张,这是 月红四军出击东江的重要经济动因。远途游击可以减轻原根据地的经济负担。据东江特委报告,红四军带到东江人数有 人,其中“战斗兵约有三千以上,其余的都是卢新铭、陈江(国)辉、陈维远、郭凤鸣部下投降过来的”。此报告的分类颇为特别,战斗兵不是与政工干部、民夫对称,而是与投降兵对称。降兵人数只稍少于半数,且基本上不及训练就匆匆带出。换言之,出击东江的部队将近一半都是不堪作战的“非战斗兵”,这严重影响红四军在东江的军事表现。不过,因出兵东江,在上杭接收的大量降兵没有给闽西的经济增添额外负担。留在闽西的红

23、四军只有两千余人,基本相当于红军第一次入闽前的数字。红四军期望能在东江解决经济问题,但因战斗失利,没有充分筹款就被迫撤离。红四军退到赣境寻乌时,只能靠出击临近的江西安远县“解决经济问题”。月下旬从寻乌折回闽西后,红四军处境与井冈山“八月失败”后类似:远途游击受挫,只能在根据地周边游击筹款。此时龙岩、汀州县城空虚,红四军考虑到此前“已入龙岩四次了”,于是攻下汀州,解决了官兵的冬衣问题。由于此前远途作战劳顿,加上冬天已至,红四军就地休整。可是,因给养不如此前丰厚,士兵不愿休整,纷纷要求游击筹款,甚至质问“一定要把钱花光才出去么”。年 月红四军“全军给养,业已告罄”。此时国民党军第二次“围剿”已开始

24、,如果不能“数日内筹得一笔款子”,军事上必陷入被动。因此,红四军不得不结束休整,出击连城筹款。为应对军事“围剿”与经济困难的双重压力,红四军决定开往赣南,以便“离开闽西,巩固闽西”。这次出击的逻辑类似 年 月井冈山时期红军采取的“围魏救赵”策略。回观 年 月下旬二次入闽到 年 月二次离闽的历程,可以发现红四军的去留与闽西财源贫乏、兵源充足的特性密切相关。军队规模尚小之时,闽西经济可以支持,红四军利用闽西的地方特性不断扩军。军队扩大之际,经济问题逐渐显露,故有远途游击尝试,月开始又不断在闽西根据地周边游击筹款。但远途游击与周边筹款都未能满足要求,很明显,闽西已经不具备支持红四军的经济条件了。红四

25、军回师赣南时,预期目标是“打通闽赣粤三省联系,扩大闽西南赤色区域”,布局重心仍在闽西南。但是,红四军进入广昌县境之后,感到国民党军阀战争有不断扩大趋势,“遂决定要计划夺取江西全省”。二七会议确定了夺取江西全省的目标,也明确了红四军在赣南持续发展的方向。赣江流域是“江西产米两大区域”之一。熊寿祺对红四军从闽西进入赣南之后经济处境的变化,有过一段生动记述:红四军的给养以货币支付,在福建因农产品昂贵,只勉强够用,在江西则因农产品便宜而常有剩余,同时江西境内还有富裕土豪可打。后来负责苏区经济工作的王观澜也曾讲道:赣南“比较富庶”,红军给养较好。瑏瑡至此,红四军通过不断的游击探索,逐渐发现了赣南与闽西之

26、间在兵源与财源之间的互补。闽西兵源富足但经济贫乏,赣南经济较富但扩红困难。安徽史学 年第 期瑏瑡 闽西工作报告(年 月 日),中央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编: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 甲 ,年印,第 页。中共红四军前委给中央的报告(年 月 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年版,第 页;熊寿祺:红军第四军状况,党的文献 年第 期,第 页。中共东江特委给省委的报告(年 月 日),广东革命历史文件汇集 甲 ,第 页。熊寿祺:红军第四军状况,党的文献 年第 期,第 、页。中共红四军前委给中央的报告(年 月 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 册,第 页。中共中央

27、文献研究室编:朱德年谱 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年版,第 页。赣西南特委给四军前委信(年 月 日),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 下册,江西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王观澜:中央苏区的土地斗争和经济情况,回忆中央苏区,第 页。红四军二次离闽后,闽西根据地在此后的军事斗争中逐渐与赣南连成一片,红四军既可利用闽西兵源,又能摆脱闽西山区的经济制约,依靠盛产粮食、平原广布的赣南维持规模较大的军队。红四军通过在两地之间的游击,可以在扩大兵源与增加财源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发展壮大,为此后中央根据地的存续与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可见,自井冈山时期至中央苏区形成,红四军的

28、军事动向总是在试图平衡兵源与财源之间的关系。当兵源增加,红四军在发展的同时也迫使其向河谷平地地带汲取更多财源。而在获取财源以后,对兵源的需求又将推动红四军向山地活动。二、何处发展:军事压力与经济封锁中共领导武装斗争必然考虑财源与兵源,理想状态二者皆充裕,但实际上它们常有矛盾和冲突,因此不得不在两难中权衡。同样,其关于军队发展区域和方向的决策也需要考量与应对军事压力与经济封锁的因素。需要说明,经济封锁指隔断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流通,其中包含货物、金钱的流动与交换。此时中共的发展区域多在山区及周边地带。山区可生产林木、经济作物等,但需要与其他区域交换粮食。平原产粮,但亦需要交换山区货物。交通便利的市

29、镇、城池等聚落,多是商业贸易中心,其作用是沟通乡村与地区性乃至全国性城市的商贸往来。红军在考虑发展方向与行军路线时,常需考虑商贸流通网络因素,以此确保粮饷充足。以军事条件论,井冈山可凭险而守,军事压力较小;但从经济角度上说,“山上”不能脱离“山下”独存。具体言之,井冈山需依靠宁冈平原地区输送粮食、布匹等给养,井冈山北部的九龙山则依靠莲花、茶陵、永新三县供给。赖毅的回忆颇为生动,他讲道:此地快入冬时就要到“山下小集镇”买棉、布缝棉衣,否则就只能“钻在稻草里过夜”。国民党对井冈山实施经济封锁,切断其内外的商品流通。红军随即遭遇严重经济困难。年 月,毛泽东坦言: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加上对商人打击过重,

30、红区和白区几乎完全断绝贸易,导致“食盐、布匹、药材等项日常必需品的缺乏和昂贵,木材、茶油等农产品不能输出”。为获取补给,红四军的军事发展必然具有经济考量的向度。年 月入冬之际,红四军向遂川游击“筹足给养”,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即收购过冬布匹、棉花和药材等。红四军放弃井冈山下山游击,面临较大军事压力,但一大利好就是不必处理经营根据地时必须考量的粮棉等商品流通事宜。在离开井冈山后,红四军还有一意外收获。年 月红四军至江西东固与红二团李文林部汇合后,学习到应对军事压力与经济封锁的经验。与红四军不同,李文林采取秘密割据方式,不公开党与政权,故不引敌注目;其军队不拘泥“守土”,可四处游击,减少了军事压力。因

31、能突破“围剿”与经济封锁,交通贸易皆畅通,游击又能扩大财源,所以经济充裕,每天士兵给养可达一角五分。稍后 月至 月红四军游击赣南、闽西区域时便仿照此经验实行秘密割据,所建政权与农会皆不公开。红四军还向广东东江特委推广此经验,强调“公开割据”应以“秘密割据”为基础。年 月红四军第二次入闽,初始计划是“在闽西七县游击”。中共福建省委也曾判断红军来闽并不意味着在当地“长期的割据”。但由赣南而转入闽西游击后,红四军意识到闽西不同于赣南的两个因素:其一是敌军实力,闽西之敌弱于赣敌。红军在赣南必须避敌锋芒,在闽西则能与郭凤鸣、陈国辉等部正面较量。其二是活动面积,闽西七县为清代汀州府、龙岩直隶州地域,小于赣

32、南游击区域。红四军考虑到 月至 月“皆在长途奔波中,应该有相当休息”,闽西空间相对较小,符合减少长途行军的需要。也正因为红四军战斗力不弱于闽西之国民党军,且要较长期地在此地休整,故一星星之火,何以燎原:经济逻辑与红四军发展方向的抉择()龙开富:回忆红四军在莲花的斗争,亲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第 页。赖毅:毛委员教我们发动群众,亲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第 页。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年 月 日),毛泽东军事文集 第 卷,第 页。刘型:黄洋界保卫战前后,亲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第 页。陈毅:关于朱毛红军党务概况的报告(年 月 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 册,第 页。中共福建省委通告第廿四号

33、(年 月 日),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 甲 ,第 页。变秘密割据形式而为公开割据,以充分建设根据地。、月闽西成立永定、龙岩两县革命委员会,皆公开召集群众举行成立大会。尽管红四军在闽西重新实施公开割据并由此得到了休整机会,但同时再度面临国民党的军事“围剿”与经济封锁,重新面对内外财物流通交易问题。闽西根据地山多田少,“出米不足自给”,须将山区产品卖至外地再从外地购米。这一区域地理上邻近赣南、闽南,但经济上与粤东东江联系最密切。闽西“上杭、永定、平和、长汀、连城、武平各处工业品之输入,农产品、手工业品之输出”,大部与东江潮汕贸易。尽管龙岩地理上更靠近闽南漳州,但“大部分工业品也是由潮汕来”。民初日本

34、东亚同文会调查亦可佐证:闽西所处的汀江流域在经济上已成“潮州圈”组成部分。面对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年 月闽西特委一度比较乐观:“永城、湖雷等处较特繁盛,所谓经济封锁今年不成问题”。可是至 月省委巡视员谢运康发现本区既无法输出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又无法输入东江区域的货物,内外贸易不畅引发市场萧条和工人失业。而其中永定县问题最大,因该地日常生活用品皆由东江潮汕供应。此时红四军出击东江如能取胜,便可打通由汀江、韩江至潮汕的商贸路线,进而恢复两地商业贸易。闽西被封锁后日用品日渐昂贵的事实,确能反映闽西经济依赖东江的实情。年红四军动员闽西地方红军出击东江,其宣传大纲就从这一角度入手,指出:“闽西社会经济大部

35、分要靠潮州、汕头,出产纸木要到潮汕去卖,外来货品要向潮汕系办,如果潮汕打通了,韩江一带都是红旗世界,那么我们马上便有便宜盐吃、便宜布穿,同时我们纸木也渐渐可以流通。”宣传大纲的目的在于动员军民,诉诸柴米油盐的生活实际颇能打动士兵。可见,红四军之所以向军事压力较大的东江推进,很大程度是出于打通闽西与东江之间的商贸路线,缓解经济封锁的目的。红四军入东江后的行军路线,亦能显示其一大目标就是占领商业市镇进而恢复商品贸易通道。年 月 日中央向红四军发出指示:“至两广军阀混战爆发东江空虚时,红军可进至梅县、丰顺、五华、兴宁一带游击。”此四地都在韩江以西,以山区为主,其中梅县距离闽西最近,经济往来也最密切。

36、这时红四军本可走陆路向兴宁等地行进,但是却趋河道先向梅县进军,进而希望夺取汀江、梅江一带的商业市镇峰市、虎市、松口。原因就在于汀、梅水路便利商贸往来,是东江与闽西联系的重要孔道。然而,河道便利敌军调度,对于实力薄弱、需要趁敌之虚的红四军不利。果不其然,敌军察觉其行进方向,利用水运迅速集结兵力于松口,红四军只能放弃梅城,改走蕉岭、平远前去兴宁。瑏瑠蕉岭、平远位于闽粤边沿,并非商业要地,红四军对这一路线显然不满意。当红四军行至蕉岭获悉梅县县城空安徽史学 年第 期瑏瑠 中共福建省委关于闽西政治经济状况与今后工作方针的决定(年 月 日),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 甲 ,第 页。中共闽西特委报告第一号(年

37、月 日),中央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编: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 ,第 页。日本东亚同文会:支那省别全志:广东省,东亚同文会 年版,第 页。转引自蔡立雄:闽西商史,厦门大学出版社 年版,第 页。闽西工作报告(年 月 日),中央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编: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 甲 ,第 页。巡视员谢运康给福建省委报告(年 月 日),中央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编: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 甲 ,年印,第 、页。赵亦松关于永定工作概况报告(年 月 日),中央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编: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 甲 ,第 页。扩大斗争宣传大纲(年 月 日),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

38、编 中册,江西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年 月 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 册,第 页。红四军前委致中共广东省委并转中央信(年 月),广东革命历史文件汇集 甲 ,第 页。虚时,就果断决定改变路线,回攻梅城。梅城沿江而建,敌军回师迅速,红四军刚入梅城没两天就因敌人进攻而仓促离去,南撤丰顺。丰顺也是中央指示游击的地区,且有地方工农武装接应。可是,红四军对梅县仍未忘怀,一听说梅城再度空虚,就再次回攻。回攻失败后,红四军不再考虑南返丰顺或西去兴宁等地,而是直接折回赣南。由上可知此时红四军选择进军东江的目标,中央指示是“梅县、丰顺、五华、兴宁一带”,但红四军则优先选

39、取攻占梅县。而在行军路线的选择中,丰顺、兴宁等地并非没有山路,红四军第一选择是沿河道一带行进,试图攻克沿岸商业市镇。事后红四军将领曾反思道:“粤敌利用水面交通,可以迅速集中,不似闽赣山路崎岖,可以阻止其前进。”其实,南昌起义军南下途中曾利用汀江运输,红四军将领对水运便利并非不知,此时却选择不利于游击的路线,打破闽西的经济封锁应是重要考量。这也显示出商业枢纽地区在军事行动上的双刃剑特性:它固然能缓解经济封锁带来的压力,对红四军的行军路向有较大吸引力,但来自敌军的军事压力也会随之增加,从而限制红四军的行军路向。东江战败后,闽西苏区的经济封锁局面仍需解决。在邻近两个区域中,闽南虽有重要城市漳州、厦门

40、,但同时也需要面对强大的守兵。红四军攻梅城不克之后,更难挑战这些重镇。直至 年 月红四军进入赣南,才最终突破了经济封锁。随着赣南苏区的扩展,闽西与赣南苏区之间的物资联系成功打通。汀州在清代就是闽西与赣南的重要孔道,两个苏区打通后形成了汀州与瑞金之间畅通的运输路线。通过从江西运粮,缓解了闽西“没有一个县的群众粮食够吃”的局面;红军在福建作战时也从江西调粮,减轻闽西本地负担。赣南与闽西相比,交通便利,经济富庶,且游击区域较广,再加上赣江流域又是江西两大产米区域之一,白区必须在此购买米粮,这些都增加了国民党经济封锁的难度。年 月,赣西南特委书记刘士奇指出:赣西南苏区虽被经济封锁,但人民日常所需的柴米

41、油酱醋茶都能自给,盐也可以买到,“不过贵昂点”。而赣南的军事压力相对东江、闽南要小,也成为红四军能够长期割据的区域。当然,经济封锁与公开割据相伴相生,赣南与闽西突破封锁、畅通贸易的压力始终存在,经济困难也始终存在。但根据地越扩展,苏区内部经济要素越容易互补,反过来红军也有动力向有利于缓解苏区资源困境的地区发展。红四军重回赣南后,赣南苏区的经贸条件优于井冈山与闽西,缓解了闽西的粮食压力,这是中央苏区形成初期辖区没有发生严重物资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悖论中的理性:经济逻辑与战略战术除了兵源与财源之间的平衡、军事压力与经济封锁之间的调适,红军制定战略战术时也需要考虑到经济因素。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等

42、中共领导人率领红军开展游击斗争积累了行之有效的军事经验。其中毛泽东的 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等数篇文章总结其精华为攻击敌人薄弱之处、割据地区波浪式发展等策略。但既有研究常忽略其考虑军事战略战术策略时需注意军需等经济因素,因此本节将分析红四军的军事发展策略中蕴含的经济因素。战术:攻坚与筹饷一般而言,红军战术为避强击弱,即井冈山时期总结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星星之火,何以燎原:经济逻辑与红四军发展方向的抉择()红四军前委致中共广东省委并转中央信(年 月),广东革命历史文件汇集 甲 ,第 页。刘伯承:南昌暴动始末记(年),军事科学院编:刘伯承军事文选,军事科学出版社 年

43、版,第 页。王中仁口述:中央苏区时期的水上运输工会工作,江西省交通厅史志办公室编:回忆苏区交通,年印,第 页。朱开铨:苏区时期的交通运输情况和云集区的交通运输工作,回忆苏区交通,第 页。赣西南(特委)刘士奇(给中央的综合)报告(年 月 日),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 上册,江西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追”的战术原则。但为解决经济问题红军亦会突破这一原则甚至攻打坚城。具体来说,当经济窘迫时红四军面对强敌亦被迫攻打市镇与城池筹款。年 月红四军因经济困境计划下井冈山,目标就是赣西南的经济中心赣州、吉安。或许因考虑到赣州、吉安守敌较强,红四军离山后先进攻“

44、城市亦颇繁华”且守敌较弱的大庾县城来解决军饷,准备进而围攻赣州。可事与愿违,当红四军驻留大庾城筹款之时,赣军李文彬部追来并取胜,红四军只得撤出县城,攻打赣州的计划只能放弃。之后只要经济条件尚可,红四军仍采取避强击弱的一般性战术。月 日,红一、二纵队花了五六天时间围攻城墙高耸的宁都县城,城陷后得到枪支、钱财颇多,并俘获守将赖世琮。当然,宁都虽城防坚固,但守军实力弱小,且无援军,大体上符合避强击弱的逻辑,红四军也无较大伤亡。不过至 月红四军在闽西再次面临经济困境,不得不再有冒险攻坚举动。首先红四军出击碉楼遍地的闽中,无功而返。一月之后又攻打城防坚固的上杭城。这一战斗被中央称为“硬仗”。至 月红四军

45、出击东江时,又有两次攻打坚城的举动,并出现较大伤亡。具体而言,第一次是 月 日的虎市之战。当时红四军第二纵队已占领汀江西岸的峰市,本应西进松源。但却未按计划西行,反而东渡汀江进攻虎市。这一攻城战斗我方牺牲纵队司令刘安恭等高级干部二、三人,士兵 余人,仅击溃敌军却未能进城。按照红军“保全自己、消灭敌人”的策略,此仗得不偿失。但考虑到该地是“客商往来潮、惠、汀、漳,皆于此转输”的商路要地,如占领该城经济收获将会颇丰,那么这次战斗的动机便可理解。因钱款所得颇多,红军打完此仗气势很壮,强烈要求攻打梅县。第二次的攻坚战斗则是反攻梅县县城。月 日红四军短暂占领梅城,因有敌援迫近,故仓促撤离,只筹得款项 元

46、,仍有 万元未收。瑏瑠五日之后红四军得知县城空虚便再度反攻,希望收缴上述尾款。但经过长时间激烈战斗,红四军伤亡甚巨,最终又因敌援赶来不得不撤退。瑏瑡上述攻城行为皆出于经济动机,更具体的攻城战术也会受经济因素制约。红四军在反攻梅城战斗之后反思当初之所以不愿放火烧街,便是考虑到这一行为将导致商业损失殆尽,城市虽得而尾款不可再得。瑏瑢对于上述攻坚硬仗,上级部门单从军事逻辑出发均无法理解。中共福建省委巡视员谢运康指责虎市之战过于轻敌。瑏瑣中央批评梅城之战是“无条件的攻坚折锐”。瑏瑤这种“攻坚折锐”从军事逻辑上属于冒进,但如从经济角度考虑则有其合理之处。因此,红四军往往会根据具体经济状况表现出战术差异。

47、只不过攻打坚城虽可暂时缓解经济压力、满足士兵经济需求,对于保存军队有生力量终究不利。因此,无论是经济补给还是军队扩充都要从战略层面寻求出路,即确定根据地的正确发展战略。战略:波浪式发展与经济基础 年 月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提到 至 月间根据地的发展模式是“波浪式的推进政策”。瑏瑥而“波浪式发展”与红军发展区域的经济条件密不可分。事实上,年到 年安徽史学 年第 期瑏瑠瑏瑢瑏瑥毛泽东:中共红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年 月 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 册,第 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 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年版,第 页。张怀万巡视赣西南报告(年 月 日),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

48、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 上册,第 页。十七年暨十八年会剿赣省井冈山朱毛彭黄经过,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 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二),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 年印,第 页。肖克:向赣南、闽西进军和第一次反“围剿”,回忆中央苏区,第 页。瑏瑤 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年 月 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 册,第 、页。瑏瑣 巡视员谢运康给福建省委报告(年 月 日),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 甲 ,第 页。臧励騄等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 年版,第 页。瑏瑡熊寿祺:红军第四军状况,党的文献 年第 期,第 、页。中共东江特委给省委的报告(年 月

49、 日),广东革命历史文件汇集 甲 ,第 页。红四军前委致中共广东省委并转中央信(年 月),广东革命历史文件汇集 甲 ,第 页。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年 月 日),毛泽东军事文集 第 卷,第 页。之间,波浪式发展曾出现空白期,红四军一度搁置此战略,采取脱离根据地的远途游击。进一步说,波浪式发展的前提是固定区域的武装割据,红四军在此期间也并非一贯坚持此政策,而一度采用李文林式秘密割据的形式,开展“走马观花”式的游击。具体言之,朱毛会师后井冈山兵员骤增,形成较大经济压力,一度考虑远途分兵。但在毛泽东看来,这只是经济万难时的下策,只要能在周边解决经济问题,就应扎根井冈山建设根据地,采

50、取“节节前进”的方式扩大割据区域,而不应“舍近及远”地远途出击,更不用说放弃固定的割据区域了。年 月即使到了不得不下山的关头,红四军前委依然否定了“红军应打圈子,到别处另图发展,不要在边界死守”这种彻底游击的方案,留彭德怀部及袁文才、王佐武装守山。至红军到达东固,毛泽东颇为赞赏李文林式秘密割据,加之确知井冈山已失,遂放弃固定割据,推行秘密割据与“盘旋式的打圈子”的游击政策。该年 月至 月红四军并未建设固定区域割据政权,自然谈不上波浪式推进。毛泽东依据具体情况选择秘密割据与流动游击,其考量就包含经济因素,希望借此避免敌人经济封锁。不过,毛泽东选择无固定区域的“打圈子”战略还有其理论和实践背景。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