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州党校学报2 0 2 3年第3期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一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的思考董雨佳王子豪(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青岛2 6 6 0 7 1)摘要: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揭示了城乡关系变化发展的逻辑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城乡关系思想。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时代。目前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已迈入新的阶段,但仍面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高、城乡生产要素流动不顺畅等问题。对此,应通过站稳人民立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健全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机制、推动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等,为新时代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关键词:城乡融合发展;
2、乡村振兴;城乡关系中图分类号:D422.6;A 8 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6 7 4-1 0 7 2(2 0 2 3)0 3-0 5 3-0 8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审视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对工业革命后的城乡关系进行考察,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城乡关系不断变化的本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和水平不断攀升,城镇化带来的成就举世瞩目,但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人,城乡之间的矛盾变得尖锐,城乡收人差距不断扩大、基础设施配置不合理等问题越发突出。进人新时代,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城乡融合发展迈人新阶段。只有扎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这座宝库,继续深耕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
3、,充分挖掘城乡关系变化背后的规律,才能为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探清道路,助力乡村振兴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一、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概述(一)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的历史背景1.工业革命变革生产方式。1 8 世纪6 0 年代,英国发明家瓦特对蒸汽机进行了技术改良,奏响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号角,宣告人类历史进人蒸汽时代。随着蒸汽动力的广泛运用,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幅提升,交通运输业也迎来了革命,一大批工业城市纷纷兴起。到了1 9 世纪上半叶,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人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欧洲各国大多进收稿日期:2 0 2 3-0 4-1 3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新时代公平正义思想研究”(课题编号:
4、1 8 BKS155)的阶段性成果;2 0 2 0 年青岛市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研究基于公平正义的视角”(编号QDSKL2001102)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董雨佳,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子豪,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4(福州党校学报2 0 2 3年第3期人资本主义阶段,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否定之否定规律审视城乡关系的变化。一方面,工业革命使得生产效率极大提升,工业城市在医疗、教育、就业、娱乐等各个方面有了巨大改善,同时蒸汽发动机使得铁路运输网变得四通八达,拉近了城乡之间的距
5、离。另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机遇使得大量人口和资源流人城市,“城市越大,定居到这里就越有利,因为这里有铁路、运河和公路;挑选熟练工人的机会越来越多”,这就使得大量农村土地被城市侵占,原本在农村从事生产的劳动者被迫到城市寻求生计,城乡差距愈发明显,矛盾也愈演愈烈。2.新型社会分工方式引起社会变化。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取决于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2 1 一方面,随着机器大工厂对传统手工业的逐渐替代,围绕着工厂建立起来的工业城市以其巨大的辐射力和聚集力将周边乡村的劳动力吸引过来,使之成为新型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分子。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
6、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本与市场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城市里的劳动者不再拘泥于农业和手工业,他们在新型大工业区里,在从事劳动之余开始有空闲时间学习科学知识和进行休闲娱乐,并形成了一个新的、进步的阶级及一一工业无产阶级。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家无止境地追求剩余价值,工业无产阶级和农民被迫受到资本家肆意妄为地剥削和压榨,农村发展空间被严重压缩,资本主义分工方式强化了城乡之间的对立冲突,破坏了原本的城乡平衡。正是在工业革命和出现新型社会分工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城乡关系的变化,开始思考城乡融合的现实可能。(二)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的理
7、论来源1.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吸收和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诞生无疑受到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影响,其中以亚当斯密的“自然顺序”论和大卫李嘉图的城乡差距论述为主要吸收和批判对象。亚当斯密认为乡村是先于城市出现的,二者的分工也不尽相同,乡村是以农业为主,城市则是以工商业为主,“进步社会的资本,首先是大部分投在农业上,其次投在工业上,最后投在国外贸易上。这种顺序是极自然的”4 。这一顺序又被称为“自然顺序”。这一理论看到了城市的发展是乡村耕作及农业改良的结果,同时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又可以给乡村带来资本,为农业注人活力,实现良性互动,为城乡融合发展带来可能。受
8、制于时代的局限性,亚当斯密忽视了城乡互动的消极方面,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建立新的生产关系,防止城乡的彻底“对立”。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指出,随着对土地中农作物的反复耕种,土壤中的营养消耗明显,作物收益逐渐下降,土地的边际效益递减,导致乡村中单位土地的产值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城市逐渐开始统领农村。大卫李嘉图针对这一现象提出的策略便是将城市中的部分产业转移到乡村中来,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维持人口流动的动态平衡。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李嘉图从利润产值的角度分析城乡关系变化的观念进行借鉴,逐步提出了自己的城乡关系思想,2.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城乡思想的“扬弃”。空
9、想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空想社会主义历经三百多年的发展,涌现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并留下了关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美好设想。处于新航路开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托马斯莫尔在看到农村人民受到封建领主剥削的惨状后,构想出了一个城乡和谐、人人平等的“乌托邦”。在这个“乌托邦”里,尽管所有人都住在城市,但是福州党校学报2 0 2 3年第3期他们都有根据农耕和收获的时间轮流进行劳作的责任和义务,人人权利平等,城乡和谐共存。到了19世纪,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以及私有制的存在使得“乌托邦”式社会变成现实的希望化为泡影,这时法国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沙利傅立叶尖锐
10、地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并提出以“法郎吉”为基本单位构建“和谐制度”的美好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在“法郎吉”中从事工业和农业生产,“在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之间建立互相适应的关系,从而使这两种劳动互相促进”5 。城乡关系是紧密结合并且相互促进的。与傅立叶同一时期的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家罗伯特欧文提出了建立共产主义的劳动公社,对城市和乡村建筑进行重新布局,实现城市和农村的结合。在公社中,不再采取旧时的分工方式,而是采用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可以进行工种调换的、以科学教育为指导的义务劳动,公社中没有私有制,城乡也就没有了对立的缘由。这些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将会给城乡和谐
11、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并对此在头脑中构想出了未来理想社会,不过由于这些构想严重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因此注定无法实现。但是他们“终究是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6 ,并为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的创立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来源。3.对近代自然科学成果的感悟。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思想的不断解放,自然科学也实现了许多伟大的革命,其中一些自然科学家看到了城乡关系的变化,并对此从自已的研究领域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德国著名化学家尤文图斯冯李比希在著作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运用中提出“归还原理”,即人和动物依靠土地获取食物来源,同时又将自己的排泄物作为肥料回馈给土地,形成一个良性的物质循环过程。但在资本主
12、义社会,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土地的作物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城市中,却因人口大量留在城市而难以获取肥料,并加剧了城市的污染状况,破坏了正常的生态循环,进一步激化了城乡矛盾。因此李比希号召人们要将从土地上获取的东西最后返还到土地上,并在生活中严于律已。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评价道:“消灭城乡对立不是空想,不多不少正像消除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对立不是空想一样。消灭这种对立日益成为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要求。”7 法国物理学家马赛尔德普勒在1 8 8 2 年慕尼黑博览会上展示了第一条试验输电线路(米斯巴赫一慕尼黑线路),在这一电路中电流可以从发电站的一端以很小的损失运输到遥远的另一端加以使用。恩格斯认为这个
13、发明可以使城市中的电力资源传送到遥远的农村,能够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8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思想正是以这些自然科学成果为支撑,在借鉴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生成的。(三)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的基本内容1.城乡分离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是导致城乡分离的根本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于唯物史观视角对人类历史进行分析,指出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极度低下,城乡之间并没有明显差别;到了封建社会,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力水平的明显提升,统治阶级开始主导生产过程并且逐渐细化分工,城市聚集效应显著,其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城乡开始产生利益冲突。进入工业社会,机器大工业逐渐取代工
14、场手工业,生产力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城乡之间的差异不断拉大,城市成了财富、繁华和机遇的代名词,而等待乡村的只有贫穷、衰败和孤立,城乡矛盾达到顶峰,城乡分离空前加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述道:“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可以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运动。”9 他认为,城乡分离是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并会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首先,城乡分离将会拉大阶级差距,资56福州党校学报2 0 2 3年第3期产阶级将会获得充足的时间、空间和资本进行投资和娱乐,而劳动者只能在被其划定的范围内从事生产劳作,限制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次,城乡分离将会给乡村造成重创,由于农
15、民纷纷涌人城市,大量闲置土地荒废,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最后,城乡分离也会对城市产生不利影响。大量人口的涌入和工业生产污染排放严重超出了城市的承载能力,各项生产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2.城乡融合的历史必然。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城乡严重分离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后,结合否定之否定规律,指出未来城乡关系的发展必将以融合为历史趋势。一方面,城乡融合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工业化的开展使得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工业生产将不再局限于原料产地以及市场聚集地,乡村也可以成为承载商品生产和接收工业废料的场所,并在吸纳大量劳动力的同时带动农业一起发展。“只有通过城市和乡村的融合,现在的空气、
16、水和土地的污染才能排除”,1 0 城乡关系才能融洽。另一方面,城乡融合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要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1 1 1 6 5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居民,都不会受限在某一区域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开展劳动。城乡融合发展破除了传统分工的壁垒,使得工业和农业之间的隔阅得以消除,劳动没有了好与坏、高尚与低贱之分,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环境前提,是迈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一步。3.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条件。走向融合是城乡关系发展的最终趋势,但这一趋势的完全实现还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要完成的便是消灭私有制。
17、“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1 4。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资本家控制了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并将其集中在城市,用以扩大再生产,这就使得城市对乡村呈现一种剥削态势,致使城乡关系逐渐病态。而消除私有制以后,乡村将从城市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所有生产资料由城乡共有,乡村能够自由地使用基础设施和科技成果,生产力将得到极大解放,所有人都可以在这种环境中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其次,要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在消灭私有制以后,所有的生产资料都收归国有。这时强有力的无产阶级政权便会将工业和农业生产资料有计划、有组织地分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而不是集中用以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人们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爱好从
18、事劳动,劳动也不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手段。因此,只有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工业与农业才能实现联合生产,科技将反哺农业,乡村生产力实现进一步解放,城乡之间实现互通共享式发展。二、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及挑战(一)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1.城乡产业要素流通自由度增强。自对农村进行市场化改革以来,一大批乡镇企业的产生带动乡村产业快速崛起,乡村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党的十九大后,一场全面改造农村面貌的改革也拉开序幕。政治上推广“三权分置”,将农村最根本的土地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推动农村各项生产要素集约化、规模化,大大提高了资源流通效率;经济上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导向,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宣传和销售方面的作用,
19、不仅极大地拓宽了各类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实现了更加自由地流通,也带动了乡镇企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释放了农村生产的活力。2.城乡居民收人相对差距持续缩小。公正、科学地处理好我国长期面临的城乡收人分配差距较大问题是一个处于发展关键期的大国必须面对的重大战略议题。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布的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公报显示,截至2 0 2 0 年底,我国城镇居民可分配收人为4 38 34 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福州党校学报2 0 2 3年第3期为1 7 1 31 元,城乡居民收人比为2.5 6:1,与2 0 1 0年底统计的3.2 3:1 相比,下降了0.6 7。再结合国家统计局在2 0 2 2
20、 年1 0 月1 1 日发布的2 0 2 1 年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之比为2.5 0:1,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收人相对差距持续缩小,我国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取得明显进展。3.数字化技术的进步。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数字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重要的驱动力量推进着城乡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化技术已经扩展到多个方面,其中“数字经济+产业布局”在农村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不仅挖掘了农村休闲游乐、民风民俗、特色美食等优势,还通过发挥集聚效应吸引城市资本投入到农村的数字化建设,打造更深层次的数字农业、智能乡村。同时数字化技术在农村
21、的应用也带来了乡村治理上的改善,治理效率空前提升,治理自主性和创造性极大提高,重新塑造了新型城乡治理模式。4.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作为一次系统性、深层次的经济发展格局的变革,国内大循环将对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建设好新发展格局、提升国内大循环的能力,就必须将城乡流通作为重要抓手,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作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基点,解决好城乡资源合理配置问题,破除城乡流动障碍。同时,畅通国内大循环能够在全国范围内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塑造统一的国内大市场,将农村巨大的内需市场充分挖掘出来,提高我国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将城市先进的现代化技术转人农村,实现城乡之间的优势互补,助
22、力城乡融合发展。(二)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挑战1.城乡居民收人差距较大,农民增收困难。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繁荣进步,我国的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市和乡村面貌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市建设仍是国家发展的重心,大量人才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环境选择向城市流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集聚效应显著,工业和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城市居民收入得以不断提高。与城市相比,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资本、劳动力、信息、技术等都是短板弱项,很难形成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农民仍然以第一产业为主,收入渠道单一,收人水平低。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村中的许多青壮
23、年为了改善生活条件选择进城成为农民工,但受到自身受教育水平、就业方向以及流动性等条件的制约,农民工们不仅无法融入城市,连基本的生活条件也难以保障。2.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高,缺乏有效以城带乡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 2 要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必须重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十八大以来,政府不断加强给予乡村百业发展以政策支持,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受到长期城乡二元结构的桔,资本、人力、技术、信息等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城乡之间的配置并不均衡,“以工代农、以城带乡”的城乡发展基本方针在落实
24、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乡村发展潜力未被充分挖掘,城乡之间产业融合度还是不足,大型机械化和规模产业化程度较低,这些都影响我国乡村地区现代化发展进度和城乡融合发展,制约了我国共同富裕建设。3.城乡基础公共资源供给差距明显。构建系统完整的城乡融合发展体系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然要求。目前,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城乡之间、乡村内部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许多山区和偏远农村仍较为封闭,城乡人员交际往来较少,农村交通、天然气、农作物配套设施、互联58福州党校学报2 0 2 3年第3期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存在着用水用电难、垃圾处理难、农田灌溉难等生存
25、生活问题,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生活条件与基本权利。同时,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将优质资源向城市倾斜,农村能得到的公共资源十分有限,农村居民在医疗资源、教育福利、参保养老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农民的公共服务权力严重受限。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和失衡的公共服务供给,将会阻碍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拉大城乡之间的发展水平,制约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紧抓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以针对性政策加以支持,补足农村发展短板,才能真正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4.城乡生产要素流动不顺畅。在长期政府二元体制的作用下,劳动力、资本、土地这几个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更多地向城市流动,而农村由于自身发展要素的缺失,始终
26、难以发展起来。同时严格的城乡户籍制度也使得城乡之间要素双向流动不畅,制约了城乡融合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对劳动力有更多的需求,农村居民流向城市的人数也就越来越多,但是受到户籍制度以及城市住房成本的影响,这些进城的农村居民很难真正融进城市成为城市居民,最终会因为年龄、就业等原因回到农村。面对农村与城市相差很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城市居民更不会选择返回农村。在资金流转方面,城市化建设需要大量资本投人,这就使得原本就不充裕的农村资本被吸人城市,农村中各行各业缺少了足够的资金支持都难以实现较高水平的发展。而且由于农村金融载体多以信用社为主,金融市场尚不健全,导致民间借贷盛行,带来了许多金融安
27、全隐患。土地作为农村最富足的资源,却因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而出现了闲置现象,而城市的不断扩张使得城市边缘的农村土地逐渐转为城市建设用地,农村土地资本难以真正为农民创造出农业价值。三、新时代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的发展作为城乡关系思想的价值立场,把消除城乡差距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主张城乡关系要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原则。实现新时代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人民是最终受益者,也是最终决定力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1 3,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为
28、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自始而终的奋斗目标。从价值层面上看,走好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必须要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中的人本观念进行挖掘。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城乡分离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指出了阶级差距不断拉大造成的影响,反映了他们对城市劳动者和乡村留守者的同情与体恤,充分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光辉。从实践层面看,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既要充分考察当前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各自面临的问题,又要将二者统一起来,实现城市与农村发展的有机结合,让亿万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4 在新时代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人民是城镇化建设的决定力量。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
29、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将城市打造成有温度、有情感的栖息之地。(二)加强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农业现代化的建设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1 9 世纪中叶,电力与水力的使用,使马克思恩格斯看到现代科学技术对城乡关系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2 0 2 0 年7 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我国已进人高质量发展阶段”59福州党校学报2023年第3 期的重大判断,这既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也体现了党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勇气和决心。由于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技术条件基本保持不变,基础设施薄弱,受自然条件制
30、约大,使得农业的生产能力和水平在较长时间内停滞不前,农产品的供给质量和效益不高。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需要以新的科学技术带动,将科技创新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源泉。随着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和销售方式也迎来了模式上的变化。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实现农机与农艺的快速融合,推进农业生产过程集约化、机械化、规模化、专业化,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的问题,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加大农业绿色技术的研发,推进节水、节肥、节药等技术的有效落实,实现农村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恢复农村的绿水青山,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培育和发展农村
31、新产业,开发安全种植、健康培育的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满足人民需求的品种、服务和技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三)打破城乡壁垒,健全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保障人口要素的合理流动,是紧密城乡关系、合理城乡布局的重中之重。破除城乡人口要素流动的障碍,需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体制机制。在城市方面,为更好地发挥农业转移人口对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不仅需要完善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政策支持,尽可能地放宽落户条件,消除农民进城落户的保障顾虑,还要提高城市在教育、医疗、交通、住房等方面的承载能力,做好城市与郊区的承接工作,让农民不仅是来到城市,更是真正融人城市。在乡村方面,要充分培育和
32、挖掘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吸引高校毕业生特别是涉农院校、涉农学科的学生返乡创业,推动人才要素参与乡村建设,同时要继续完善财政、社会保障等政策,改善乡村环境,在吸引人才的同时能够留住人才,发挥好人口要素流动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的纽带作用。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大量农村土地闲置,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因此函需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变革,破除阻碍土地资源利用的藩篱。一方面,要加强和完善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在稳定现有农村土地生产经营的基础上,鼓励形成多种经营模式相结合的土地流转市场。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允许农民以人股、转包等多种方式参与其中,在保障农民土
33、地收益的基础上,推进农产品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土地的使用经营权,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完善农村土地产权保障机制,构建严格的土地管理机制。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要对农民在土地增值过程中获得的利益进行保护,充分利用好农村闲置农房、宅基地资源,同时在对土地进行征用时,要照顾好农民情绪,避免出现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均的情况,让农民真真切切享受到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四)补齐乡村社会保障短板,推动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需要政府从宏观层面做好工作。政府要以实现公共资源共享为原则,在对城乡公共服务进行配置的政策制定与落实上下足
34、功夫,保障城乡能够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障等方面实现均衡发展。一方面,要把社会服务事业的重点放在农村,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公共服务的范围,完善农村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确保进人农村的社会资本在制度规定下运行,在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的同时,扮演好组织、治理、监督主体的角色。另一方面,要对进人农村开展基本公共服务的主体进行综合绩效评价,从供给开始到供给结束全过程进行监督考评,做到让人民.60.责任编辑:郑梅钦福州党校学报2023年第3 期满意。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障。首先,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人,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的支持
35、,加强教师培训,鼓励乡村支教,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要提高贫困学生认定的比例,保障贫困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基本需求。其次,要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生态的保护和修复。因地制宜地建立农村垃圾、污水处理站点,完善农村居住环境建设和保障的长效机制,改善村容村貌,促进农村生态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再次,要加大医疗资源向乡村地区倾斜的力度,通过技术手段改善乡村医疗卫生条件,尽可能地为乡村医护人员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提升乡村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此外,要建立健全家庭、村委、城乡一起参与的农村养老服务机制,通过多方共同参与逐渐改善乡村养老模式,为乡村老人的养老服务提供保障。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
36、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4 0 6.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6 0:2 4.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3 6.4】亚当斯密.国富论 M.郭大力,王亚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1 5:3 6 3.5】傅立叶傅立叶选集(第1 卷)【M.赵俊欣,吴模信,徐之勉,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2:24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2:3 6.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2 4 9.8】马克思恩格斯选
37、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6 9 8.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2:3 9 0.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3 1 3.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2.1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一一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 N.人民日报,2 0 2 2-1 0-1 7(0 1).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 0 1 7-10-28(01).14习近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水平N.人民日报,2 0 1 9-1 1-0 4(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