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时代民族舞蹈创作题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与表达 以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参评作品为例苏娅菲(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北京)【内容提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力量源泉。舞蹈是承载、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载体,民族舞蹈创作题材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人们对于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共鸣和认可。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品需要具备自觉自信的创作态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本文将把视角聚焦在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以来的诸多作品,以参评作品为例探索在新时代下民族舞蹈创作题材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关键词】民族舞蹈创作;题材;中华民
2、族共同体意识【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作者简介】苏娅菲(),女,硕士,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编导教研室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舞台艺术创作、教育教学。【基金项目】本文为 年北京市民族艺术学高精尖学科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当代民族舞蹈创作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课题成果。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同根同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与精髓。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我们需要进一步加深各民族间的文化认同。舞蹈是承载、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载体,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有机构成。近年来,中国民族民
3、间舞蹈的创作。新时代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具有天然的多民族、多地域的文化语境,是巩固民族大团结的文化舞台。中国舞蹈“荷花奖”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国家级舞蹈专业奖项,自 年创办以来推出了众多精英人才和优秀作品,其中,年以来中国民族民间舞共有近 部作品入围终评。在 年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后,从 年第十届起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在创作导向,进而推动了民族民间舞创作创新的大步发展,出现了众多具有创新精神、反映人民现实生活的舞台艺术作品。获奖以及入围的高质量作品,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新时代我国民族民间舞创作可以在展现中华民族丰富多彩文化底蕴的同时
4、,肩负起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使命。纵观第十届以来的“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可以发现在创作题材上有很多对各族人民共有品质的讴歌、赞颂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团结奋进这一时代特性的优秀舞蹈作品,这正说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艺创作中逐渐生根发芽。当下复杂而深刻的时代背景下,民族民间舞蹈作品需要具备自觉且自信的创作态度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民族题材舞蹈创作通过表达各族人民共创历史、共赴新征程的“一体化”表达,有效促进各民族对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认同与归属。本文将以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以来的诸多作品为例,探究新时代
5、民族舞蹈的创作题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与表达。一、在“民族文化符号”与中华文化的交融中塑造共同体美学 首先,共同体美学是饶曙光在电影学研究领域率先提出的学术构想,其核心是作品与观众的关系,通过“建构有效的对话渠道、对话方式、对话空间,形成共情、共鸣,最终建立起共同体美学”。“民族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从自身历史文化中传承下来的与其他民族相异的族群特征。在中华民族中,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又在这一过程中逐步交融整合,凝聚价值共识,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通过独特的“民族文化符号”可以展现民族性情、了解民族精神、认识民族生活。但面对民族舞蹈的创新,应从多角度
6、、多维度着手,如仅停留在“符号”的现象性再现上就容易流于表面。探寻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以此找寻各民族文化的精神根基,进而发现民族舞蹈创作新角度,建立作品立于当下的深层艺术品相,进而通过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记忆唤起与观众的沟通与共情,创造出具有共同体美学意味的舞台意象。图 谷雨摄影:舞影佳创 表演:中央民族大学 朝鲜族女子群舞谷雨(年第十二届,图)是运用朝鲜族舞蹈语汇对中华文化二十四节气中“谷雨”时节的生活场景进行了全新的美学诠释。作品将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和谐之道与“人民的劳动之美”和“劳动中的人民之美”有机交融,让观众在安静与儒雅、自然与生机中动容。男子群舞移山(年第十三届)
7、运用了山东鼓子秧歌极具特点的劈鼓子、抡鼓子、砍鼓子等典型动作素材,通过移山者粗粝、坚毅、刚劲的舞蹈语言如雕塑般的画面形式意象,塑造出“愚公”之群像,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发图强精神的讴歌与颂扬。舞台上没有真实的山,创作者通过肢体意化的“山”来反衬“移”的艰难,强化愚公顽强不屈、坚持不懈的精神。音乐中质朴粗壮的“呐喊”是极具山东文化的“灵魂之声”,不仅撼动人心更是拉近了编导与观众的距离。女子群舞柔情似水(年第十三届)作品以纳西族摩梭人的“甲搓舞”风格为动作素材,音乐则以泸沽湖边民谣“夜歌”为元素,风格浓郁美轮美奂。作品“美”的核心意象正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水”的意象表达。水的婉约柔情及
8、百媚千姿在中华传统审美文化中总是与女性的阴柔之美相比。女人如水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宙美理想和特色。作品在“水”的审美意象指引下,通过营造“水”的自然之美、灵动之美、祥和之美,编织出了精致的动作、巧妙的形式、生动的形象,让观者在遥远古朴的民族文化中窥见“上善若水”的韵味与哲思。女子群舞一条大河(年第十三届)用安徽花鼓灯动作语汇转译出大河奔涌不息的滔滔盛景,在诗情画意中演绎出了中华民族如奔流不息的江河,既有着亘古不变的家国情怀,更流淌着大江大河赋予我们的精神力量。安徽花鼓灯舞蹈在注入了江河文化这一典型中华精神寓意后被激发出无限生机。在几千年中华文化历史发展中,家国情怀早已内化于心,融化在中华文化的血
9、脉之中,与中国人的情感、价值观、文化相互交织,升华为民族认同。这些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符号”与中华文化的精神维度交融时,凸显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魅力,更增加了观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知,此时作品中的共同体意识成为作品立意走向深层的精神大道。二、心怀家国情,找寻民族记忆的共同体经历 新时代的民族民间舞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创作根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需要一个共同理想来巩固凝聚力。通过再现中华民族共通、共有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向往,民族民间舞的创作创新为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度建构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在守卫国土、抵御外侵的斗争中取得了巨大胜利,中华人
10、民共和国成立后勠力同心、艰苦奋斗为国家建设付出努力,使中华各民族的集体记忆进一步牢固、民族精神进一步凝聚。彝族舞蹈作品守护(年第十一届)表现的是“彝海结盟”这段红色历史。作品以彝族首领果基小叶丹的夫人守护旗帜来展开叙事,生动地刻画了民族团结的情谊和彝族人民比石头还坚定的信念。而同样为彝族舞蹈作品的情深谊长(年第十届),该作品聚焦中国共产党领导彝族同胞翻身得解放的伟大历史。作品的视角巧妙地聚焦在“一双解放鞋”上,全场的少女同时穿上寓意着解放的“解放鞋”,狂奔在舞台上时,观众都看到了“穿上解放鞋,一步跨千年”的彝族人民迈向新生活的幸福场景。藏族舞蹈国旗国土(年第十二届)塑造的是获得“最美奋斗者”“
11、时代楷模”“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的卓嘎、央宗姐妹。通过舞台上父亲与姐妹俩的隔空对话,最终表达出“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崇高信念。在悠扬的山歌中,唤起观众对民族同胞守护我们共有家园的敬意,更触动了人们心底深处的家国情怀。言舞蹈之能言,让舞蹈成为一种本能的、直接的、具有人性光芒的艺术,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在这些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同胞共同保卫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同胞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同胞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同胞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在新的百年征程上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12、三、将叙事角度瞄准“当下”,挖掘新时代生活下的共同体叙事 “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以发扬民族传统艺术、弘扬主旋律、提倡题材创新和多样性为创作导向,重点鼓励突出民族民间舞蹈元素与现实题材相融合的创作。围绕鲜明的创作导向,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创新”必将要从单一的“民族叙事”走向开放、现代的“共同体叙事”。面对传统文化的求新求变,产生了一批以田间地头的独特舞蹈语汇来讲述当下生活的舞蹈作品。“人”是社会意识及民族文化切实可感的载体,是可以共情于观众的主要元素载体。当作品去塑造现实的“人性和人情”,去表达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条件下人民生活的真情实感时,直抵人心的共鸣便与观众产生了链接。因此,以铸牢中华民族
13、共同体意识为指引创作,为我们打开更为宽广的选材视野,也为作品样式的更新指出了方向和策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深山里的生活状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民族舞蹈创作的选材是否更要做一些尝试,假如忽视当下的生活状况,离开丰富立体的人物,那么民族民间舞和博物馆中的展品有何区分?瞄准“当下”,就是选材时更重视生活的日常性、当下性,反映对当下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当创作者真正的“深扎”于生活中,才能窥见蕴藏在民族文化中那些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动人的细节,才能发现更多可以讲述的动人故事、可以攀登的精神高地。蒙古族群舞作品爷爷们(年第十一届),该作品塑造了一群“老顽童”式的新牧人爷爷。生动展现出了当代牧
14、民安定且富足的生活状态以及时尚多彩的精神生活。作品中流露出的都市感折射出新时代蒙古族人民生活的景象,正是各民族人民在生活上交往交融的体现,也是民族生存繁衍发展的根源。羌族群舞走祥云(年第十三届)通过“走”这样一个动机,塑造了淳朴、坚韧的羌族品格。“行走”是极具当下城市精神的一种人生态度,更蕴含着一种永不停歇的民族精神。通过酣畅的动态表达,真挚的情感宣泄,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生命体验做了生动的演绎。朝鲜族女子独舞人潮汹涌(年第十三届)通过民族语汇的抽象特征展开多元的艺术探索,表达当下人们心中的精神诉求。将传统萨尔普里舞中的纱巾扩展为 米长,以长纱的舞动表达出在汹涌人潮中“我”逆流而上的内心世
15、界。长纱代表的时而是喧嚣杂乱的周遭世界,时而是挡在脚下横在心中的纠结与无奈,时而是披荆斩棘时的铠甲,时而又是勇敢前行、穿越人潮时信念的一道道光芒。在传统的文化根基上创造属于现代人的审美认知,跨越民族的界限与观众建立情感共鸣。蒙古族群舞最后的牧歌(年第十二届,图)是一部站在民族、时代、现实中有深度思考的作品。在创作谈中,编导王舸说“我的创作表面上是关注环境的保护,实际希望关照文化的保护,游牧文化是这个民族的命根子,蒙古族如果失去了牧场,就失去了游牧文化。”在作品的最后,沙漠化中的草原子女落寞前行,手中徒留马鞍,但孩子的手中紧握一只玩具马,这是编导给这个作品种下的希望,是向往美好生活的人民的希望。
16、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正是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可以说当下的人民生活其实正在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实存在,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也必然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向往。编导们将视角瞄准当下,以现实生活为作品的核心表达对象,深入生活的细节、窥见人性的色彩,运用艺术的手法,通过生动的人物展现人文关怀的温度与厚度。图 最后的牧歌摄影:舞影佳创 表演:首都师范大学四、讴歌时代精神、紧扣时代主题,在理想价值中建立共同体精神 共同的理想和责任,是中华民族共通的情感寄托,使“共同体意识”在演与观之间达到互通,作品在真实性与崇高性的表达之下更加深入人心。“中国的传统
17、文化核心价值观念成为支撑不同叙事形态的共同根基,并且在此基础上升华出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观念。”这种精神图景和具体创作的结合,可以深入观众的内心。除了纵向传承的民族精神,横向连接当下的时代精神也是“共同体美学”的组成部分。维吾尔族男子群舞阳光下的麦盖提(年第十三届)是一部扎根人民生活、深植新时代精神的艺术精品。作品中自然流淌的自信与包容,描绘出当下新疆人民幸福生活的景象。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文明的双重孕育中,新疆各族人民载歌载舞焕发出朝气蓬勃的生命力,在阳光下为这片幸福的热土激情而舞。这份真挚的情感,是可以跨越地域、民族、信仰的差异去拨动每一位观众的心弦,达到
18、生命感悟的共鸣。女子群舞深山里的女高阿妈(年第十三届)生动表达出“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感人事迹,彰显主题性和时代性。作品中,“她”瘦弱佝偻的身体中满是点燃无数贫困家庭希望的烛火;“她”严厉苛责的要求正是无数孤儿和困难学子攀登人生梦想的基石。作品通过巧妙的空间调度将感人的事件与人物内心崇高精神品格交相呼应,处处可以感受到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也印证了在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舞蹈,是属于人民的艺术。舞蹈最具价值的地方在于用艺术的方式激发出时代共鸣。男子群舞战马(年第十二届)讲述了一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战士在戍边卫国的岁月里,与他的战马不离不弃、共赴前线的情感故事。从草原上的“人与马”的和谐
19、自然关系,投射到现实里中国军人与军马的相互依靠与信任,采用分解重构的方式,将军马的主要身体部分设置成独立的角色并赋以人物性格,与初入军营的小战士交流中创造出很多不同的情感熔点,使角色的性格、形象在作品中相互映衬,富有创意。藏族群舞再唱山歌(年第十三届)以“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共同理想为背景,塑造出不畏艰苦的援藏干部形象,讲述他们带领人民群众走向共同致富的感人故事,在浓郁民族风韵的舞蹈与道具使用中,描绘“脱贫攻坚”的艰辛历程。蒙古族群舞在路上(年第十二届)通过极具形式感的调度,表现了草原上的“乌兰牧骑”不畏艰难,始终与人民走在一起的感人事迹。他们冒寒暑、顶风雪,在戈壁、草原辗转跋涉,以
20、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深扎在人民中间,同基层百姓建立了深厚感情。以人民为中心,是乌兰牧骑砥砺前行、成长壮大的力量源泉,是乌兰牧骑引领先进文化一路前行的精神血脉。这些时代精神感召了国人的情怀,鼓舞了国人的士气,唤醒国人对民族传统的回归与向往,激发了国人对现实生活的激情与憧憬。未来,中国舞蹈也必将继续担当起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彰显中国文化的自信、强化中国文化的认同的重任与使命。中国舞蹈是立足当下,服务时代,感召未来的为人民而舞、为时代而舞的人民艺术。结语 舞蹈作为弘扬时代旋律的重要渠道,创作出的作品应当成为民族之间情感联结的纽带,强化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提升民族认同感。创作者在创作时,无
21、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无论是任何民族、地域的风格,都应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才能更多地满足全民族的期盼。我们不仅要讲好民族故事,聚焦真实的人性、人情,才能与观众共情、共鸣,真挚的情感能够超越民族、信仰、地域之间的差异,还应当关注各民族当下的生活故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就是要增强所有人共同的情感归属。民族题材的舞蹈艺术创作的目的是要展示各民族的新时代风采,因此需要根据其本质找到最合理的叙事风格,以在舞蹈作品中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为“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度构建贡献力量,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更加坚实提供更有力的文化支撑。【注释】饶曙光 观察与阐释:“共同体美学”的理念、路径与价值 艺术评论,():.(责任编辑:田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