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6月第2期Jun.2023No.2八桂侨刊Overseas Chinese Journal of Bagui归侨华侨农场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地区归国华侨学生安置与流向研究陈雯雯摘要:归国华侨学生的安置和教育工作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侨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北京地区作为国内最早也是规模较大的归国华侨学生接待方之一,在接待、分送、教育和安置归国华侨学生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教育和安置这些归国华侨学生上,政策上经历了“号召回国,适当照顾”、“来者不拒,但不号召”到“在外固守”的转变。接待的归国华侨学生祖籍分布在全国各地,侨居地主要以印尼、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为主,文化程度集中在中等教育阶
2、段。对于有学习需求的学生,接待的补习学校做到了“随到随学”“缺啥补啥”。在安置流向上,或是深造读大学,或是直接工作,或是去集中安置的农场参加社会劳动。北京归国华侨学生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两次归国潮中的一个群体,满怀热情地以不同的方式为新中国的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在各行各业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归国华侨学生作者陈雯雯,北京华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归国华侨学生、海外华语传承。地址:北京市,邮编102206。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世纪5060年代,许多满怀爱国热情的海外华侨学生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成为新中国归国潮中的一大群体。归国华侨学生作为国内外联系的纽带,受到国家和政
3、府的高度重视,本着促进华侨爱国大团结的目标,国内各级部门和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欢迎归国华侨学生。北京地区作为当时归国华侨学生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接待方之一,在接待、安置和教育等方面都发挥了示范作用。目前学界对归国华侨学生的研究散落在对归国华侨的安置政策、华侨农场、归国知青中,对如何在当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开展侨生的教育和安置工作研究尚显薄弱,另外,这一时期留存的档案资料极少。本文结合现存珍贵的北京地区归国华侨学生的学生档案、老归国华侨学生的口述以及当年相关文件、领导人文集等资料,从基本情况、安置政策、补习教育和安置流向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以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地区归国华侨学生的情况有一个历史地、
4、系统地分析,为学界同行提供参考,共同推进归国华侨研究。近十年来,国内开始逐步关注到这部分归国华侨,关于归国华侨安置、华侨农场、归国华侨社会文化适应、归国华侨教育的研究逐渐增多。据统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回国工作学习的归侨及学生从1953年的17.8万人、1956年的23万余人增至1959年的近30万人。在归侨安置方面,安置政策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本文为中国侨联课题项目“20世纪50至60年代北京地区归侨学生研究”(项目编号:19CZQK201)阶段性研究成果。张应龙,王晓萍,赵健:新中国侨务政策六十年回顾与探析,2011年。-56化也不断转变。已有学者对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区的归侨安置工作进行了研
5、究,其中学者较为关注作为“集中安置”模式的华侨农场,从政策制度、安置模式与经验等方面对华侨农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归国华侨的文化适应也是研究者关注的内容,由于归国华侨受侨居国的影响,回国后在思想、语言、文化等诸多方面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郑一省带领课题组成员在调研的基础上以广西华侨农场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探讨了归侨的认同、归属感的产生与建构和生计变迁等问题。黄静则从文化适应角度通过对北京印尼归侨群体的调查,分析了归侨在中国大陆的文化适应情况。“归国华侨学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归国华侨中的一大主体。如何更好地团结华侨和加强这一时期归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6、使他们成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我国在归国、选籍、出境方面也做出了争取侨生的努力,并相应开展安置工作,华侨补习学校便是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已有的研究看到了华侨农场作为集中安置模式解决了当时大批归国华侨的安置流向问题,但是对于他们的文化教育问题研究较少。本文分析总结新中国成立后首都北京地区接待、安置归国华侨学生工作的经验和模式,利用的档案资料绝大多数都是珍贵的一手资料,可以丰富这一时期归国华侨的史料,并为其提供数据上的支持,具有现实意义。一、基本情况由于归国华侨学生大量涌入,国内原有的各级学校无法容纳,为了解决侨生的升学问题,相继在北京、厦门、广州等地成立了华侨补
7、习学校?I1。成立于1950年的北京归国华侨中等补习学校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设置的华侨补习学校,主要负责接待、分送、教育和安置来京的归国华侨学生。1950年至1966年期间,该校登记在册的归国华侨学生有19293人,我们对这近2万名学生的纸质原始档案信息逐一核实并录入到Excel表格,每名学生一个编号,录入的内容包含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年月、籍贯、侨居地、文化程度、侨居地学校名、介绍关系、登记日期、个人希望、处理情形等12项。由于年代较为久远、书写的字迹有的难以辨认,个别学生信息缺失,1961年和1962年缺失较多,其他年份较为完整,但基本反映了当时北京地区归国华侨学生的基本情况。(一)归国华
8、侨人数及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有关资料显示,国内归国华侨有两个高潮,一个是19491953年头五年,回国学习的工作、学习的归侨(含归侨学生)有17.8万人?I2,其中全国各地侨务部门接待处理的归国华侨学生约有19000人?I3。北京地区的归国华侨学生与之对应的也出现了两个高潮,我们以北京归国华侨中等补习学校为例,通过19501953年入学的归国华侨学生数据来看,共有归国华侨在册学生8334名,占全国归国华侨学生熊志灵:试论建国后广西安置归侨工作,传承 2012年第10期。尤云弟:从粤档文献看建国三十年归难侨安置政策(19491979),八桂侨刊 2010年第4期。上官小红:归侨与侨乡社会:福建安溪
9、归侨安置研究(19491960),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黎相宜:国家需求、治理逻辑与绩效归难侨安置制度与华侨农场政策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17年第1期。兰强:从武鸣华侨农场看归侨安置的实践和经验,八桂侨史 1999年第2期。兰强:从武鸣华侨农场看归侨安置的实践和经验,八桂侨史 1999年第2期。郑一省:广西华侨农林场、归难侨安置点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理想实验室”,八桂侨刊 2012年第2期。黄静:归侨在中国大陆的文化适应(19491998)对北京印尼归侨群体的调查分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9年第1期。罗乔丽:广东归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19571966),红广角 201
10、4年第12期。上官小红:建国后归国侨生安置工作探析,东南亚研究 2017年第1期。?I1上官小红:建国后归国侨生安置工作探析,东南亚研究 2017年第1期。?I2黄小坚:归国华侨的历史与现状,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第41页。?I3廖承志:关于归国华侨学生教育工作的若干问题,廖承志文集(上),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0年,第263页。-57接待量的43.9%。以1953年为最高点,达到4138名,年均2084名(图1),由此可见,北京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国内最早也是最主要的接待地区之一。这一时期引起第一个归国华侨学生高潮的原因是生活在海外的这些华侨学生长期受所在
11、国的压迫和歧视,如马来亚(马来西亚)从1948年开始驱逐当地华侨;印尼政府在1951年8月颁布规定,印尼籍华侨若返中国大陆,其居留字、登坡字、王字(即永久拘留字)及出生字全部作废,并且签署“不再回印尼”的保证书,印尼籍华人不受影响。1955年在国籍的选择上很多人拒绝加入印尼籍而选择中国籍;新中国的成立激发了这些有志青年的爱国热情,尽管他们都知道回国后不可能再回到所在国但仍然义无反顾。第二个高潮是1960年前后,这一时期归国的华侨数量累计达到30万人,其中至1961年,累计至少有5万名印尼华侨学生返回中国大陆升学,其中北京地区的归国华侨学生累计有18899人。这一时期再次掀起归国潮的原因是受美苏
12、冷战格局的影响,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出现排华运动。菲律宾在1954年8月颁布零售商菲化法案,禁止外侨开办新的零售商业且后代没有继承权;南越(越南)政府1956年签发的“第53号谕令”禁止外商经营11种行业;印尼政府1959年至1967年大规模的排华活动至少有三次,以1959年11月颁布的第10号总统法令影响最大,规定县以下的外侨零售商必须在1959年12月31日停止营业、禁止使用汉字、关闭华侨学校等,华侨的生活缺乏安全感,时刻担心排华事件的发生。反之,国内少数民族与汉族平等,廖承志在1960年3月 强大的祖国是华侨最有力的靠山 讲话中指出“绝不允许任何人欺负我们的侨胞,坚决保护华侨的正当权利和利益
13、”“热情欢迎侨胞们回到祖国”。再加上华侨学生的父母历来重视中华民族文化教育,不愿意子女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华侨学生想回到中国继续完成学业,国内对归侨学生持积极欢迎的态度。新中国成立初期归国华侨学生两次归国高潮的动因在于:客观上受“推力”(侨居地的排斥因素)和“拉力”(国内的欢迎因素),主观上受祖籍国文化、心理、思想和政治认同的共同影响。图1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地区归国华侨学生数量(二)性别与文化程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归国华侨学生中,根据资料统计,男生有12319名,女生有6799名,男女比例为1.8:1。通过对归国华侨学生回国前的文化程度统计来看,主要集中在初中和高中(包
14、括在读、肄业和毕业),其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有8117人占44.4%,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有9594人占52.5%,小学学历343人占1.9%,大学学历236人占1.2%。由此可见,许多归国华侨学生在侨居国接受过一定的基础教育,对升学和就业有较高的需求,这也进一步促成了归国潮。黄小坚:归国华侨的历史与现状,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第41页。黄昆章:印尼华侨华人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页。廖承志:强大的祖国是华侨最有力的靠山,廖承志文集(上),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0年,第399页。-58(三)祖籍地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地区归国华侨学生的祖籍分布
15、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表1),其中以广东、福建为主,祖籍广东省的有10657人,占56%,主要来自东莞、潮安、梅县、饶平、台山、番禺、汕头等地。祖籍福建省的有7312人,占38.4%,主要来自晋江、福州、龙岩、龙溪、漳州、同安、金门等地。除了广东和福建外,祖籍地为湖北、江苏、浙江等地也有不少。表1北京地区归侨华侨学生祖籍地及人数祖籍广东福建湖北江苏浙江人数106577312226131130祖籍台湾广西山东河北湖南人数11287814139祖籍海南云南安徽北京江西人数3735302617祖籍辽宁黑龙江四川山西天津人数141212108祖籍河南上海吉林上海贵州、内蒙古人数64321、1(四)侨
16、居地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地区华侨学生归国前的侨居地来自海外36个国家和地区(表2),以印尼、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为主。印尼归国华侨学生人数占到全部北京地区归国华侨人数的64.3%,这和前文中提到的印尼政府掀起的排华运动有直接的关系,印尼政府加强了对华侨和华侨学校的监督和管理,甚至取缔了部分华侨学校,仅从雅加达中学先后返大陆升学或工作的总数就有五六千人。另外,在1955年4月,中国与印尼政府签订了解决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双方明确宣布只承认一人具有一种国籍,根据自愿原则,凡是选择了印尼国籍者,即表示自动丧失了中国国籍,反之亦然,这也使得很多印尼华侨放弃印尼国籍回到中国。表2北京地区
17、归侨华侨学生侨居地及人数侨居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缅甸新加坡日本柬埔寨人数12274221510881087765472375239侨居地美国苏联菲律宾香港南非老挝蒙古韩国人数7061604746372017侨居地荷兰英国法国朝鲜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新西兰人数11111199654侨居地坦桑尼亚中非秘鲁文莱罗马尼亚波兰马达加斯加委内瑞拉人数32211111二、安置政策归国华侨学生的安置工作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侨务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归国华侨学生的日益增多,安置政策经历了“号召回国,热情接待”到“来者不拒,但不号召”直至鼓励在“国外固守”的转变。(一)“号召回国,适当照顾”
18、(19491953年)在新中国诞生前夕,毛泽东主席就提出了护侨原则“保护华侨利益,扶助归国华侨”,并写进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协 共同纲领 里。根据当时的历史特点,党中央制定出一系列方针政策,提出“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的方针。1953年5月,由当时中央教育部、中央高等教育部、中央侨委会共同颁发的 长期收容处理华侨学生工周南京等:印度尼西亚排华问题,北京:北京大学亚太研究中心,1998年。-59作方针与方案 中指出:华侨学生回国加强了国外华侨与祖国的血肉联系,要采取有计划的大量收容的方针,把培养华侨学生作为国内长期教育建设中培养人才工作的一部分。已经回国的华侨学生属于
19、国内教育队伍的一个构成部分,而每年收容六七千名归国华侨学生的工作,也是国内长期教育建设中培养人才工作的一部分。国家的教育部门,应当把接受华侨学生列入全国有关地区的教育工作计划之内,由国内各级学校来收容,国内的各级学校应当主动地积极地担负起这一部分任务,使华侨学生在回国以后,与国内学生同样地受到我们国家的教育与培养。根据以上方针,处理回国华侨学生工作长远的方法,就是分送入国内各地各级学校,由国内各地各级学校按照程度有计划地大量地录取与收容。为欢迎华侨学生回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特殊政策,包括同等成绩,优先录取,入学年龄适当放宽,结合自愿等方面都给予适当照顾,解决贫困学生学习生活的经济困难等。归国侨生在
20、补校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学杂费、医疗费全免,对家庭经济困难或一时海外接济不上的学生,根据评议发放不同等级的奖学金;每月伙食费9元,吃饭有余;冬天则发放被褥、棉衣裤及卫生衣裤;暂时缺钱的可申请中国银行小额无息贷款;有慢性疾病和传染病的学生,还特别被安排住进北海宿舍疗养。当时北京归国华侨学生伙食水平比机关干部、教工还要好。(二)“来者不拒,但不号召”(19541957年)随着归国华侨学生的日益增加,国家对于侨生的政策有所改变。1957年2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89次会议上说:“我们国家现在小学毕业、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的还有很大一部分要参加生产劳动,已经不可能把华侨子弟都容纳在我们的
21、初中、高中和大学里,争取绝大多数留在居住国”。但同时也表示,少数属于各种情况回来的,我们还是应该收容。1957年,何香凝根据当时的情势也表示,对回国升学表示欢迎,积极辅导入学;更重要的是鼓励华侨在国外办学,使华侨学生在侨居地能够接受适当的教育。这样,不仅能得到父母亲人就近照顾、教育,同时,也可以学习侨居国的文化、经济,与侨居国人民友好相处,长期生存。相关部门工作关系逐步明确。1953年以前,华侨学生未列入各地招生计划,分工不明确造成一些工作上的脱节现象。从1954年开始,华侨学生回国前的入学工作由侨务机关负责,分送入学与考试由教育部门和侨务机关共同负责,补习学校由侨务机关领导。入学后的教育工作
22、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和生活福利工作等由教育部门和各级学校负责。在经费的使用上中等学校学生列入全国每年的招生计划,在原有的六七千名的基础上追加名额三千五百名,按名额拨款经费,同时鼓励学生自愿争取侨汇减轻国家负担。1954年后为减少华侨学生的往来路费,减少北京接待分送工作,1954年将北京华侨中等学校招生委会会工作机构移到广州处理分送工作。(三)“在外固守”(19581966年)随着归国华侨学生大量涌入国内,给政府、社会和学校带来较大的压力,并对国内政治和外交关系产生了复杂的影响。1958年鉴于当时国内外形势,中侨委指出,出于华侨自身的利益最好长期居留在国外,对于尚未高中毕业的学生,要劝告其父兄妥善地
23、安排他们在侨居地继续就学,这不仅符合华侨实际需要和长期利益,也符合我国外交政策和侨务工作方针。我国政府在实施双重国籍同时向华侨宣布实行“三好”政策,实际上是鼓励华侨选择当地国。与此同时,随着印尼1958年国籍法、1960年双重国籍条约的实施,印尼华侨再次面临选择国籍的机会,这一次的形势已同20世纪50年代初大不相同,很多打算回中国升学甲等12元、乙等9元、丙等7元。廖承志:关于归国华侨学生教育工作的若干问题,廖承志文集(上),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0年,第263页。上官小红:建国后归国侨生安置工作探析,东南亚研究 2017年第01期。中国公民回国参加建设,好;做一个华侨在印尼生
24、活,好;选择印尼籍做印尼公民,在当地服务,好。-60或居住的人选择加入印尼籍。据统计,印尼华侨华人350万,其中印尼籍230万左右,三分之二的印尼华人选择加入印尼籍。三、补习教育具有过渡性质的北京归国华侨中等补习学校不同于一般的正规学校,是归国华侨学生与国内其他各级学校对接的“桥梁”,主要负责办理接待、审查了解、处理入学、补习教育等工作。归国华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补习教育后,参加中考和高考,进入全民教育体系。华侨学生在入学前由侨务机构负责,入学后,学校根据学龄和文化程度等实际情况,按照“集中接待,分散入学,优先录取”的原则安排就学,解决华侨学生的教育和培养问题。学校当时的方针是使归侨学生在德育
25、、智育、体育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北京归国华侨中等补习学校由中侨委副主任廖承志直接领导,这一时期的校长费振东、张国基等都是中外著名的爱国人士、学者和教授。各课型授课教师均是各级学校选派来的“名师”。该校校舍历经东堂子胡同(19501952)、燕京大学(1952春夏)、大方家胡同(19531953)三年流动办学后,于1953年9月启用的新校舍,耗资“6个战斗机”,占地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是当时北京阜外地区最早兴起的建筑楼群,学校硬件水平显著提升。学校设施包括一座配有20间标准教室和实验室的教学楼,4座学生宿舍楼,1个标准的足球场和400米跑道,以及
26、稍后兴建的游泳馆。这种规模的教学及生活设施,在当时全国的中等学校中非常少见。(一)随到随学归国华侨学生由于回国时间不一致、回国前的学习程度不同,有的学生错过了国内学校招生时间无法直接升入正规学校学习,需要对他们进行补习教育。北京归国华侨中等补习学校根据侨生的到校时间、学生特点、实际水平并结合学生需求开设各种课程。陆续报到的华侨学生可随时编入班级进行学习,做到“随到随学”。(二)缺啥补啥学校把归国华侨学生按照实际程度编入不同的班级,采取“缺啥补啥”的方法给学生补课。先后开设了正规班(初中3个年级、高中3个年级)、先修班(文史科、农医科、理工科)和语文班(中文零起点班)。先修班是为一年后考大专院校
27、开设的,语文班招收一些出生后不会说中文的学生。1960年北京市为落实党的侨务政策,还为归侨学生专门设立了春季单独招生。为充分发挥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还开设了歌舞班、新闻班和技术班等兴趣班。(三)游教结合、寓教于乐归国华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北京市内景点(故宫、长城、颐和园、北海公园等),也赴外地(东北、青岛等)游教。另外,归国华侨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还参加社会劳动、投票选举区人大代表、大型外交活动、民兵野营训练、“五一”劳动节和国庆节天安门广场大型游行、文艺活动等。另外,除北京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华侨大学艺术系外,又增设了“北京外国语专科学校”(简称“外专”)。生源为经高考录取的全国各地归国
28、华侨学生,共设英语、日语、印尼语、泰语、缅语、印地语等系。1965年1月,高教局正式发文将北京外国语专科学校更名为北京第三外国语学院。但尚未挂牌,“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堤岸 远东日报,1962年6月8日。来源:2010年北京华文学院(前身北京归国华侨中等补习学校)校友回忆录。1962年2月21日成立华侨大学艺术系,系址设在北京归国华侨中等补习学校。设舞蹈、声乐、器乐三个专业班和一个舞台专业,1962级是华大艺术系唯一的一届,学生来自印尼、缅甸、越南、泰国、菲律宾、柬埔寨、日本等国家共计80多名。-61四、安置流向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地区归国华侨学生先在学校进行深造,多数得以接受高等教育,然后
29、又分散到各地岗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地区归国华侨学生信息在归国时的个人希望主要分为入学和工作两类,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学校或就业单位。在有明确目标的163条“个人希望”记录中,希望读大学的有101条,占到62.3%,其中个人意愿最强的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工业学校、大连大学、天津革命大学等,希望学习的专业有土木工程、医学、工程、机械、外语等;希望读中学的有12条,占7%,个人希望去北京汇文中学、育英中学、师大附中、天津十五中、河北的中学等。根据档案资料显示,在工作的选择上,希望可以去当电工、做新闻媒体或去剧院等。(一)流向区域表3北京地区归国华侨学生流向区域地区北京天津
30、上海江苏河北广东辽宁人数63342981938930646596567地区福建云南湖北黑龙江山西山东海南人数32432330818612612381地区吉林香港河南重庆广西浙江湖南人数57563837252523地区安徽内蒙古澳门江西甘肃陕西青海人数6544221通过表3,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归国华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短则不到一个月,长则几年)的培养,最后流向全国各地。除去向不明(1191人)、自己解决去处(79人)、身体休养(14人)、退学(70人)等情况外,在有记录的 15747 名学生中,留在北京升学或工作的有 6334 人(占 40.2%);其他区域的有天津 2981 人(占18.9%)、
31、上海938人(占6%)、江苏930人(5.9%)、河北646人(4.1%)、辽宁567人(3.6%)等。对比流向区域(表3)和祖籍地(表1)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归侨学生并没有回到祖籍地,而是选择大城市或沿海地区继续学业或工作。(二)流向安排在16532名北京归华侨学生流向的具体记录中,有15058人(占91.1%)继续学习,989人(6%)选择直接工作,485人(2.9%)参加社会劳动。1.继续学业归国华侨学生继续学业的阶段有小学、中学、中专、大专及以上和其他,其中基础教育阶段继续小学学习的仅有118人(占0.8%),中学(初中和高中)的7701人(51.5%)、中专的937人(6.2%),由此
32、可见继续中级阶段学习的人数较多,高等教育阶段考取大专院校的有5943人,占39.6%,结合上文可知62.3%的归国华侨学生考取了大学,其中北京工业大学、华侨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北京第二医学院等是归国华侨学生录取率较高的大学。另外还有一些特色班,如青训班、政治补习班、师资培训班、新闻训练班等。2.参加工作归国华侨学生选择直接工作的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类:工厂(占34.5%)、科研院所(14.3%)、新闻出版(7.1%)、文工团(6.7%)、医院(4.2%)、公司(4.2%)、机关单位(3.9%)和其他(25.1%)等。这一时期去工厂是很多归国华侨学生的选择,如北京化工厂
33、、北京电子管厂、北京塑料厂等;许多有知识技术水平较高的归按照现在的省级行政区域划分。中侨委文工团成立于1960年是由北京、广州、集美等补校的文艺骨干组成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接待和慰问工作。-62国华侨学生学习后前往北京电工研究所、北京煤炭研究所、工业部机床研究所等,这些也都是我国建设初期急需的工作领域。3.参加社会劳动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面对不断增加的归国华侨,国家制定了“按籍安置”“以分散为主,集中安置为辅”的安置方针。以华侨农场为代表的集中安置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华侨农场是带事业性质的国营企业。先后办起41个国营农场,集中安置了8万多名归侨。北京地区大批归国华侨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34、,“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农村的广阔天地去锻炼自己”,积极投身到新中国农村生产建设中去。1957年至1965年期间,参加社会劳动包括去农场的归侨学生有485人,这些学生都是通过选拔的优秀学生,他们带着满腔热情分赴云南(351人)、海南(71人)、广东(25人)、福建(19人)、广西(15人)、北京(4人)等地区的农场(表4)支援农村建设,有的学生甚至为此放弃了升学和就业的机会。除了继续学业、直接工作和参加社会劳动外,还有来自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印度、越南的16名归国华侨学生光荣参军。表4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归国华侨学生前往农场情况省份北京云南农场名称红星农场曼勉农场大渡岗
35、农场勐养农场芒市农场洞坪农场陆良农场甘庄农场太和农场所在地南苑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景洪德宏河口曲靖玉溪大理时间195719581958195819581958195819611961省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农场名称常山农场双阳农场双第农场大南山英华陆丰农场柳城农场武鸣农场兴隆农场所在地漳州泉州漳州揭阳清远汕尾柳州南宁万宁时间1961196019641961196119611961、196519611959、1964、1965结 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世纪5060年代,海外的华侨学生在侨居地“排华推力”和新中国“欢迎拉力”共同作用力的影响下,掀起了两次归国潮。北京地区是当时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归国华侨学生
36、接待地,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在两次归国潮中,北京地区的华侨学生接待量近2万名,这些归国华侨学生来自36个国家,以印尼、马来西亚为最多;祖籍地分布在26个省市自治区,以广东和福建为主。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归国华侨学生的日益增多,安置政策经历了“号召回国,热情接待”到“来者不拒,但不号召”直至鼓励在“国外固守”的转变。经过北京归国华侨中等补习学校一段时间的培养后,这些归国华侨学生流向全国各地,或继续学业或直接工作或参加社会劳动,多年后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教授、工程师、医生、舞蹈家或行政领导。部分归国华侨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奔赴云南、东北、内蒙及西南边陲,在支援祖国边疆的建
37、设事业中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还有些人回到侨居国,加入了当地的国籍,为当地的建设而努力工作。这些归国华侨学生了解两国之间的文化,他们通过在国内学习的文化知识和技能,为中华文化在当地华侨社会传承和发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促进两国交流连接两国友谊的桥梁,在外交等事业上为两国友好做出了突出贡献。(责任编辑:郑雨来)熊志灵:建国后中国安置归侨工作及特点,黑龙江史志 2015年第11期。-63Key words:Indirect Rule;Batavia During The Period Of Dutch East Indies;Chinese;SmallpoxThe Evolution of Nat
38、ional Identity of Overseas Chinese in SingaporeFrom the Opening of Singapore to the Period of Lee Kuan Yews GovernmentZhu Lumin Chen Peixing(31)Abstract:The year 1819 was a turning point in Singapores history,when British man John Raffles landed there and openedSingapore as a prosperous free trade p
39、ort.The British colonial government encouraged immigrants from all sides to move to Singapore from the beginning,which attracted a large number of labor immigrants from southern China.Before the independence of Singapore,the preference of national identity of overseas Chinese was more inclined to Ch
40、ina than Singapore,and immigrants were inthe mentality of living abroad.The 1950s was the turning period of overseas Chinese national identity.With the drastic changesi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the found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identity in Singapore was shaken and signs of turning em
41、erged.Under the leadership of Lee Kuan Yew,the Peoples Action Party of Singapore is committed to establishing a soundnational consciousness,making all the people identify with Singapore as a country,and the people are proud to be Singaporeans.The ultimate goal is to establish one nation,one country,
42、one Singapore.Key words:Singapore;Overseas Chinese;National Identity;Lee Kuan YewThe Business Form of Korean Chinese Merchant before the Sino-Japanese War:Case of Tongshuntai Feng Guolin(40)Abstract:Tongshuntai was a famous Chinese business firm in Korea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 to 1930s.The company
43、 waswell known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Korea,beause the Qing govemmet used its name to provide loans to Koren government.Before the Sino-Japanese War,the capital composition of Tongshuntai was a joint share,and its profitability was not stable.The clerksof Tongshuntai were basically Cantonese,refle
44、cting a strong regional color.In terms of personnel arrangements such as the hiringand dismissal of store staff,TanJiesheng had a certain degree of independence.In Tongshuntais trading network,most of the trading partners were Cantonese.However,in addition to its own ethnic group,Tongshuntai also ha
45、d trade with Korean merchants,Shandong gangs,Japanese merchants,etc.,which showed that the network was not absolutely closed,but had a certain degree ofopenness.Key words:Chinese Business Firm in Korea;Tongshuntai;Trade Networks;Partner Shops;Joint CapitalStudy on the Settlement and Flow of Returned
46、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in Beijing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Founding of China Chen Wenwen(56)Abstract: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settlement and educ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returned to China was the important work of national overseas affai
47、rs.As one of the earliest and largest recipients of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in China,Beijing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receiving,disseminating,educating and settling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On the education and placement of these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the policy has un
48、dergone a change from call to return to the country and take appropriate care,no one is refused,but not called to stay outside.The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are from all over China,and they mainly live in Indonesia,Malaysia,Vietnam,Thailandand other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with the educat
49、ion level concentrated in the secondary education stage.For students withlearning needs,the reception school has achieved learning as you go and making up for what is lacking.In the settlement flow,they either go to university,or work directly,or participate in social labor on farms where they are c
50、oncentrated.Beijing returned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as a group in the two waves of repatriation in the early years of New China,are full of enthusiasm andcontribute their strength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hina in different ways,and have made their own contributions in all industriesand sec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