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准就业88就业与保障2023.6新业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和对策应用文/沙鹏飞 程晓军摘要:新业态经济应运而生,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文章通过介绍当前的就业形势,分析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政府、高校、大学生自身的层面,提出政府应发挥政策支持作用、高校应发挥就业指导作用、大学毕业生应做好个人准备的对策。关键词:就业形势;结构性矛盾;心理预期;就业指导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而大学生就业问题始终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不仅关乎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
2、的稳定,而且也关系国计民生。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信息技术革命、产业升级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促进了商业模式、企业经营模式和各种产业发展模式的不断分化、整合、跨界融合,进而不断催生出新的业务形态,导致劳动市场的就业数量和就业结构发生变化。新形势下,我们需要用一种客观、理性的视角来审视当代高校学生就业困难这一社会现象。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化(一)企业就业意愿降低,考公、考编、考研持续升温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0 年、2021 年、2022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分别为 874 万人、909 万人、1076 万人。从2021 届 2022 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占比来看,毕业生企业就业率
3、呈下降趋势,而大多数毕业生更倾向于通过考研、考公、考编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据教育部数据,2022 年研究生招生考试共有 457 万人报考,较 2021 年增加了 80 万人,无论总数还是增量都创历史新高;除考研外,2022 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高达 212.3 万人,其中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占比为 17.57%,较 2021 届增长 0.73%。(二)出国深造减少,灵活就业成新选择受新冠疫情影响,高校毕业生出国深造的人数减少,留学比例普遍下降,因此在就业选择上出现了灵活就业等就业新业态。据了解,南京大学 2021 届本科毕业生中,灵活就业的占 7.01%;上海交大校本部 2021 届本科毕业
4、生灵活就业的占 7.57%;华东师范大学非公费非师范生本科毕业生中灵活就业的占 11.9%,硕士生占 3.07%,博士生占 4.14%。另外,据北京大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自 2003 年开展的全国调查显示,在毕业生去向结构中,“单位就业”占比在50%以下。相反,“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其他灵活就业”等非标准就业占比呈总体上升趋势,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必须面对和接受的就业形势1。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一)供需结构性矛盾凸显,就业挑战加大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速由高增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结构调整“阵痛”和新旧产能转换都势必影响着毕
5、业生就业。通过对目前我国就业市场供求的分析,发现当前的人才结构失衡,部分与新兴行业相关的毕业生供不应求,丰厚的薪资待遇吸引了大量的优秀毕业生。但与传统制造业相关的工科专业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部分文科、师范类专业人才更是供过于求。可以看出,目前专业人才供给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不相匹配。因此,就业总量的压力长期存在,结构性矛盾凸显,毕业生在就业和择业方面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二)新业态创造新就业模式,孕育新机遇新兴业态的出现对促进就业起到重要作用。随着移动互联网、APP、移动支付等新技术的出现,共享经济迅速发展,汽车共享、住宿共享、社区服务共享等新经济形态不断涌现,催生了一批新兴职业,如智能制造工程师
6、、互联网工程师、网约配送员、人工智能训练师、互联网营销师等。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 42期)报告提出:新就业模式与传统相比,对促进就业有三个独特优势。首先,新就业模式能够利用网络信息克服商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挖掘更多个性化需求,增加市场经济活动总量。其次,就业门槛较低,创业固定成本较小。工作时间、地点、内容上较为灵活,并从传统雇佣关系转变为自雇、平台合作或他雇关系占比不断上升的发展状态。最后,新就业模式比传统就业模式在劳动力市场运行过程中有更高的搜寻匹配效率,要素供给方式从劳动者单一且直接提供劳动力要素转变为同时提供资本和人力资本要素,89就业与保障 2023
7、.6推动了创业人群的增加。同时,新业态下的灵活就业模式还具备就业形势多元化、全职就业兼职化、零工就业全时化和组织方式平台化等特点2。(三)高校就业服务不充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与毕业生就业成效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还存在相关制度不完善、专业人才欠缺、指导经验不足等问题,不能充分服务好毕业生多样的就业需求。首先,就业指导课程授课方式单一且脱离实践。部分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教授过程中重理论而轻实践,照本宣科,使学生缺少实践经验。其次,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一些学生在求学期间没有充分挖掘自身的兴趣,无法正确客观地认清自身的优缺点,因此缺乏对未来职业的长远规划。另外,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没有结合学生的个
8、性特征和能力素质,针对性不足。最后,课程内容没有与时俱进。指导教材更新速度慢,与不断发展的就业环境不相适应,且既有的理论知识满足不了学生就业技能提升的实际需求。(四)个人预期过高,自我定位不清个人预期是指毕业生基于自身所在的学校、专业和个人优势等综合条件,对未来就业岗位的薪资待遇、晋升空间、职业价值等方面预先设定的心理预期。部分毕业生对职业缺乏准确的认知,不仅对薪酬待遇、工作地点和环境要求较高,而且对专业契合程度、未来发展等也有较高的期望。然而,市场上往往无法提供与之相匹配的理想岗位,导致部分毕业生不愿意降低心理预期而被动就业。另外,部分毕业生客观就业能力较差,自身的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需求,
9、一旦工作与预期不符,会为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而暂缓就业3。三、新业态形势下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高校毕业生在新业态经济下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就业问题牵动着千家万户,切实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学校、政府、社会和个人齐心协力、协同联动,采取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持之以恒地打好稳就业的“组合拳”。为此,需要打造以知识、实践和文化为基础的外循环系统,构建政府支持平台、高校指导服务平台和社会关注平台。同时,要形成专业技能育人体系、思教融合培养模式和个人成长养成的内循环系统,通过内外双循环作用机制,实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目的。(一)高校应发挥就业指导作用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做好毕
10、业生就业工作是落实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构建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一体化”“全过程”的教育体系,以学生成长为主线,开发“智创未来”系列就业指导课程群;构建从学生大一到大四的就业指导实践模式,推进就业指导“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通过校企合作、访企拓岗、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思想引领、心理辅导等措施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1.访企拓岗,积极探索校企联动实践协同新模式高校要转变思路,改变传统生产实习“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模式,打造“沉浸式”教学模式的校外实习基地。积极与行业龙头企业取得联系,在达成合作意向后,优中选优确定生产实习合作单位,并结合专业特点和企业文化,配备企业岗位导师,根据岗
11、位实操内容定制专属培养计划,实现“一对一”专人指导。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增强专业技能的运用,提升职业胜任能力,而且可以增加学生对行业和企业的认同感,有利于提高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签约的成功率,使学生的求职意愿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得到双向满足。在拓宽就业领域的基础上,应深挖校企合作深度,积极促进科研对口的学术带头人与企业进行科技分享交流活动,以此来深化产学研合作。同时,应挑选优秀毕业生前往企业,为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人力支持。通过合作重点项目进一步促进企业发展,既扩大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又定制化地培养了企业需要的人才。以目标为导向,实现“人才输送实习成长成功签约引进人才”良性循环的顺利转化。2
12、.分类指导,实现精准帮扶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各不相同,职业规划方面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在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工作时,需要深入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及专业未来发展前景,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方案,通过“一对一”深度辅导制定“一人一策”,为毕业生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助力学生找到心仪的工作。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主要分为常规单位招聘、自主创业、读研深造、参军入伍、公务员考试等,高校要做好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等工作,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状况和现实要求选择合适的就业途径,做好就业安置任务。此外,要结合学生目前发展动向与推进程度,分类制作时间推进线,标注关键时间节点,重点关注时间节点前后的工作实效,扎实推进
13、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3.坚持思想引领,加强心理辅导现实中,毕业生就业受到的压力来自多个层面。从自身角度来看,面临就业的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随着角色的转变,对未知的焦虑与不安也随之产生。从社会面角度看,待就业的学生对自身所具有的能力、能否胜任意向工作等问题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容易对用人单位的笔试、面试中产生畏惧心态,导致求职碰壁。从家庭角度来看,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学生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期盼,无形之中增加了额外的压力。另外,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还容易受到身边其他学生的影响,部分毕业生对自身未来缺少规划,就业目标不清精准就业90就业与保障2023.6晰,容易受周边同学的影响从而产生盲目从众、攀比的心理
14、。还有部分尚未找到满意工作的学生眼见其他同学陆续入职,也加重了紧迫和急切心理。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就业心理疏导。在毕业生选择就业去向时,可以引导学生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结合国家战略需要和自身发展特点和优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通过分析就业形势、传授就业技巧等方式,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找到合适的定位。同时,在求职季高校可以成立专门咨询室,邀请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辅导师担任心理咨询服务员,及时发现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和负面情绪,并及时疏导4。(二)政府应发挥政策支持作用1.全力拓宽就业渠道开展政策服务专项落实行动,提供社保补贴、培训补贴
15、等支持,调动企业吸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开展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行动,提供培训、场地支持等服务,落实贷款和创业补贴等政策,支持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推动公共部门稳定招录规模,合理安排进度。2.全力强化招聘服务发挥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作用,在招聘网站设立毕业生专区,定期举办招聘活动;推出“职引未来”系列活动,突出毕业生需求特色,提供不间断就业服务;稳妥做好就业报到证取消后的工作衔接,更加便利档案、落户等手续办理。3.全力提升就业能力推出就业指导公开课,组织职业指导师进校园,提供职业规划等指导服务;实施青年专项技能培训服务,开展适合毕业生的短期技能培训,增强毕业生职业发展能力;开发更多适合毕业生就业的
16、见习岗位,帮助其提升实践经验5。(三)大学生应做好个人准备大学生就业存在观念误区、实践能力欠缺、求职能力掌握不足和求职心态起伏失衡是影响就业的四大主观因素。学生个人的内在驱动力是就业的根本,为此,需要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首先,大学生本人对自身要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和客观的评价,认清就业形势,找准定位,并针对自身特点和潜力,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避免眼高手低和盲目从众,以免错失良机。其次,珍惜每次锻炼机会,提升个人求职能力,详细掌握面试的注意事项和技巧,将所学技能运用到实践中,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再次,做好职业规划,明确个人定位,合理设定就业心理预期,结合个人的优缺点、兴趣爱好、
17、专业能力等情况,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为之努力。最后,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环境及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大学生有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量身打造属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顺应时代发展浪潮。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生要想实现高质量就业,在完成学业、提升素质的同时,应及时关注国家经济发展趋势,了解职业种类和职业资格的相关政策,积极拥抱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就业机会。综上,我国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各种新业态、新经济层出不穷。在挑战和机遇面前,政府、高校、学生、教师、家长都要积极应对。只有客观认识当前就业形势,通过各方的协同努力,才能抓住新机遇,实现有效就业,助力国家经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作者单位:常州大学)参考文献李鹏,王靖,仲天琳.后疫情时代校企互联视角下工科高校毕业生就业策略分析 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23):61-64.熊鹏洋.新经济形态下大学生就业机遇与挑战 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8):114-116.孙沛涵.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形式创新路径 J.公关世界,2021(6):135-136.顾彬弘,方新越.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J.品牌与标准化,2021(1):106-109.丁百仁,卜莲秀,王毅杰.疫情下高校毕业生的学习与就业状况研究 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3):42-48.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