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形式的非文学性转向——论卡罗琳·莱文的新形式主义.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876251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式的非文学性转向——论卡罗琳·莱文的新形式主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形式的非文学性转向——论卡罗琳·莱文的新形式主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形式的非文学性转向——论卡罗琳·莱文的新形式主义.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37 卷第 3 期2023 年 5 月长沙大学学报 Vol.37No.3May 2 0 2 386形式的非文学性转向论卡罗琳莱文的新形式主义姜竞皓,李作霖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摘要:卡罗琳莱文的新形式主义不仅是对传统形式主义的反拨,更是对一般新形式主义的完善。她主张跳出文学研究领域的局限而将视野转向审美领域和社会领域。在审美领域,她提出美在“形式的启示性”美学观;在社会领域,她以乐观的态度展望形式带来的社会管理机制的秩序化和合法化效力。莱文从新形式主义视角分析非文学领域审美和社会领域,能有效补充新形式主义的理论论域,丰富和完善“形式”的定义。关键词:新形式主义;审

2、美形式;社会形式;卡罗琳莱文中图分类号:I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681(2023)03-0086-07新形式主义在诞生之际,就是以对旧形式主义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姿态进入理论界视野的。该术语中的“新”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理论话题,事实上它以旧理论为根基进而展开自身的论域。新形式主义力图规避单一片面的理论局限,以辩证的视角挖掘形式与历史之间的张力关系。20 世纪 80 年代,新历史主义和文化研究几乎占据了文学批评界的主流,相较于旧形式主义视文学文本为自给自足的封闭系统,新历史主义和文化研究重新引入社会历史因素和意识形态批判,弥补了旧形式主义文论的不足。然而,这种看似正确的批判和反思使得

3、理论研究跌入了“大而无用”的陷阱与文学文本相关的语言、结构等形式问题再次遭到忽视,理论场域成为各种非文学理论各自作用的混乱场所。伴随着理论进入“后理论”时代,“回归自身”“回归审美”的呼声应运而生,新形式主义便是这种回归浪潮里对文学理论的又一次变革。一新形式主义:文学、审美与社会形式的交融在理论陷入危机和文化研究取得批评正统地位的“后理论”时代,伊格尔顿疾呼“文化理论的黄金时期早已消失”13。新形式主义就诞生在这一背景下。它是对回归“文本细读”的新的认识,也是对形式主义理论和新历史主义、文化研究批评的反思以及重新利用。传统形式主义(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和法国结构主义)将“形式”视为以语

4、言方式呈现的有机自足体。与此不同,文化历史批评将“形式”置于历史语境中辨析形式与历史之间的双向关系。新形式主义虽然与形式的相关问题在理论上有渊源关系,但它“新”在对传统认知的修正。尽管新形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借用了新批评、结构主义理论,但同时也包含了社会历史批评理论。因此,所谓“新形式”实际上涵盖了两股动力:其一是以新批评、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文本理论,其二是以黑格尔、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历史学说,强调的是形式与历史的关系。衔接二者关系的是从形式问题入手的文学阐释实践。马乔里 莱文森对新形式主义进行了内部差异性的有效区分:一方面,它继承了结构主义形式观,同时它从新历史主义中借得历史观,并试图调和这

5、两种立场,因此,呈现明显的历史与现实关怀,我们不妨称之为“行动形式收稿日期:2022-12-06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后理论与当代文论知识生产范式的新变”,编号:20YBA164。作者简介:姜竞皓,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写作原理。李作霖,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文艺理论。87总第 173 期姜竞皓,李作霖:形式的非文学性转向论卡罗琳莱文的新形式主义主义”(activist formalism);另一方面,新形式主义关注文学艺术自身的规律,尤其强调对文学话语本身特殊性的分析,我们不妨称之为“常规形式主义”(normative formalism)。

6、前者将形式问题置于历史语境中加以考察,以揭示文学话语与非文学话语之间的同构与互为影响的关系;后者关注文学形式及其情感和美学意义,通过分析文学形式对读者情感的影响揭示文学形式具有的审美价值和伦理意义2。对比之下可以看出,新形式主义的“形式”同时具有传统形式主义分析和文化历史批评的双重特点。它灵活借用传统形式主义(尤其是新批评)对文学作品形式的“细读”方法,将文学文本与文本化的历史进行并置,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进行结合。这也是大部分新形式主义者的基本立场。具体来说,新形式主义是希瑟 杜布罗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提出的新术语。他倡导的新形式主义既关注旧形式主义的文本分析法,侧重社

7、会历史因素的关照,致力于发挥平衡文本主义和历史学说的调停作用。与杜布罗的观点相似,马乔里 莱文森在 什么是新形式主义?中表示:形式主义以“新形式主义”的身份重新登场了。新形式主义不是理论,仅仅是一场文学运动,代表了传统形式主义在“回归美学”风气下的复兴,预示了文化研究式微之后文学研究的回归2。值得注意的是,诞生于 21 世纪之初的新审美主义批评所秉持的核心概念和理论主张与新形式主义基本一致,都是一种回归审美、回归文学的探索性态势。其他新形式主义者及其相关著作,例如苏珊 沃尔夫森的形式的印章: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形成、弗雷德里克 博格尔的 “新形式主义”批评:理论与实践以及韦丽娜 泰勒和琳达 特里

8、德尼克合编的 “新形式主义”与文学理论 文集在完善新形式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实践了新形式主义的批评方法,为新形式主义的发展与成熟作出了贡献3。如此看来,这一术语并非全新的概念,它实际上是综合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分析方法,吸取各自的长处又摒弃各自的缺陷,营造出的一种新式的文学批评范式。尽管新形式主义对“形式”的认知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但是卡罗琳 莱文认为仍然不够,对“形式”定义的拓展工作仍可更进一步。目前,新形式主义以文学研究为旨趣,形式审美和社会领域探究稍显不足。卡罗琳 莱文在著作 诸形式:整体、节奏、层次、网络(以下简称 诸形式)中提出她的构想:审美形式和社会形式在世界上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以及它

9、们是如何相互作用和相互重叠的。这是一种形式的“非文学性”转向,其转向的方式是从对形式已然熟悉、了解甚多的文学领域出发,将社会和美学形式的分散见解结合起来,产生一种新的形式主义方法。莱文理解的新形式主义是把文学研究作为一种过渡手段,她关注的重点是渗透在文学文本中有关形式的审美和社会效用。既然新形式主义引进了历史社会的研究视角,那么文学形式自然具备了现实尺度。莱文对形式定义的新拓展就在于挖掘在文学研究中遭到忽视的形式在审美和社会领域的功效。“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雅各布森提出的概念,即文学的本质特征。雅各布森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并非文学而是 文学性,即那种使特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换

10、言之,文学性指文学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的独特性。文学性主要存在于作品的语言层面,它强调对日常语言的破坏和变形,以突出语句的“诗学原则”。同为俄国形式主义者的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与“文学性”理论并无二致,也是强调艺术感受力,舍弃非文学因素的羁绊。然而,这种自足论本身就内含一系列矛盾。“文学性并不是一种永远给定的特性这种用法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发现,但也可以在文学作品之外的很多地方找到。”47事实上,形式主义所谓的语言诗学在哲学、历史学、美学,甚至在一些非文学现象中也时常发生。将“文学性”武断地归置为文学文本的独特性显然有失公允。莱文虽不否认文学作品具有一定形式上的文学性,它的诗性语言、叙事方

11、式、主题意蕴等是其区别于其他非文学作品的鲜明特征,但是,仅仅拘泥于形式在文学领域的作用而忽视它在非文学领域的效用,便是否定了形式的科学性和社会经验。在现代社会,小到一个简约的审美物件,大到国界疆域,都是多种形式密集交织和重叠作用的结果。即使是新形式主义者倡导的回归“文本细读”,批评家们理应是在理解文学形式的过程中,进一步领会形式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寻求形式的深度和广度。莱文在 诸形式这本书中,向读者揭示了一2023 年 5 月长 沙 大 学 学 报88个正在发生且需要引起重视的事实:形式正在发生非文学性转向,而且这种转向在审美和社会组织实践上发挥着愈加明显的功效。既然形式的非文学性转向显得十分必

12、要,那么如何统筹现有的文学形式、审美形式和社会形式呢?从西方美学史的发展进程来看,“形式”这一美学术语是诸多美学家用以完成自身美学观念建构的必要因素。然而,莱文指出,“形式从来就不仅仅属于美学的话语对审美和社会形式的关注让我们回到了形式概念历史核心的异质性形式总是表示元素的排列排序、模式化或成形”53。通过对形式概念的历史审查,莱文认为形式的定义其实比我们现有的认识要宽泛得多,远远不止形式主义论者所认为的文本领域的形式概念,也不同于美学领域的“美在形式”观念,更不啻社会普遍的形式管理机制。就目前文学研究者的有限视角而言,我们通常将文学、审美、社会三者分而统之,这也是启蒙运动之后学科精细化区分造

13、成的必然后果。有时,我们明明注意到了社会形式结构在文学文本中的体现,但通常是将其当作背景材料;有时,我们明显体察出了种族、性别二元对立的不平等关系,但也仅将其视作矛盾冲突推进情节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看不到文学形式与审美或社会形式的关联。尽管读者或批评家已积累了不少有关各种形式的相关知识,但是缺乏一种统筹观念,使形式之间发生链接和黏合。所以,莱文特别提及在 诸形式 一书中她做的努力:这本书旨在将该领域(文学)对社会和美学形式的分散见解结合起来,产生一种新的形式主义方法。这种新形式主义是一种将文学、审美和社会形式进行统筹并且进一步细致考察在审美与社会领域“形式”如何发挥功效的方法。总而言之,莱文的新

14、形式主义强调一种总体性原则。她反对对“形式”构建学科壁垒,即局限于单一领域的形式分析法,提倡一种综合性的思辨方式。伴随着形式的非文学性转向,莱文需对形式在“审美”和“社会”两大范畴中的作用和功效作出深入、详细的诠释。二新形式主义的审美功效对“美在形式”这一命题的讨论由来已久。柏拉图认为,形式等同于“理式”,它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概念本质;亚里士多德在对文学作品的组成进行总结时提出了四因说,把形式因(表现的手法)作为重要一环与材料因(作品的素材)等加以并列;贺拉斯把四因说精简为两种因素,即质料因和形式因,也就是内容与形式之分。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将主观合目的性的审美判断视作“纯粹美”,这种美不涉及利害

15、、概念、目的,“实际上只应涉及形式”。这显然是从形式主义的角度割裂了内容与形式的联系,使形式抽象化了。黑格尔说得更为透彻,“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已然成为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的辩证统一体。而现代形式主义美学把形式视作主宰一切的核心和标准。对审美形式上的探究在美学史上存在一条清晰的脉络,而新形式主义视野对审美功效的考量与传统形式观相比有何不同和进步呢?美在“形式的启示性”可以大致概括出莱文的新形式主义美学观。所谓“启示性”,即用来描述材料和设计中潜在的用途和行为。莱文援引设计理论中的这一概念来涵盖形式的包容性与多元性、情境性与便携性。莱文以部分生活用具为例,说明审美形式的启示作用。她指出,玻璃具

16、有透明性和脆性;钢具有强度、光洁度、硬性和耐久性;棉布不仅蓬松,而且纺成纱和线时,还能制成透气的布56,以上均属材料特有的材质。从材质的特性出发,任何材料都有其合适的使用范围,在一定范围内对材料进行不同程度的使用、改造、融合都具备合理性,这是由材料的普遍性所决定的。但是,在对材料的使用过程中,它们展现了特殊性的一面。莱文接着补充道:“叉子既可以戳,也可以舀。门把手不仅坚固耐用,而且可以转动、推和拉。我们又可以在门把手上挂上标志或衣服,或者用叉子撬开盖子,从而扩大物体的预期启示作用。”5 6在很大程度上,这种特殊性质与使用者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有重要联系。一个物体客观存在,它是内容与形式合而为一的综

17、合体,内容和形式先验地决定了该物体的基本用途(普遍性),但是它区别于其他与自身功能类似物体的用途而突出本体的独特性(特殊性),或者在现有的基本用途之外开掘新的用途,便是该物体的“启示性”。这种启示性意味着形式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完美结合。但是不同形式的“启示89总第 173 期姜竞皓,李作霖:形式的非文学性转向论卡罗琳莱文的新形式主义性”所能提供的潜力终究是有限的。一方面,潜力的极限受情境牵制,即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形式所能给予的有效支持是有限的。尽管形式具有多种不同的启示,但所有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的启示,“正是因为它们是抽象的组织原则,形式和模式是可迭代的可移植的”57。新的情境意味着新的遭遇,

18、在新的遭遇中,形式的可移植性可能激活新的启示,或者取消原本占据主导地位的启示。例如,作为生活用具的门把手可以推、拉、悬挂,但在新的情境牢房中,门把手的形式的启示性荡然无存,甚至它原先具备的基本用途转动、推、拉的效用也要受到削减。既然启示性在特殊的情境中失去了“效用”,那么审美功效也就毫无意义。另一方面,形式的启示性虽然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很大联系,但是形式与物质是无法分割的,物质起决定作用。在这里,莱文作为新形式主义者,她坚持马克思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正确观点,没有夸大形式的作用而是坚持了审美过程中内容的重要性。事实上,“启示”这个术语在物质性和设计之间来回交叉59。虽然事物呈现的方式中

19、体现了形式,但是形式只是组织事物的外观,不能决定事物的特性。木材具备坚硬耐用的结构,它不能兼具流体或海绵的柔软。一个人既不能用汤作诗,也不能用羊毛做防腐剂59。各种形式在我们周围,它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约束材料,但始终摆脱不了它们的承载者物质的限制。既然新形式主义的美学观在于“形式的启示性”,而这种启示性在很大程度上与具体的物质使用相关,那么这种美学观是否为苏格拉底“美在效用”说的复制和承袭呢?笔者有必要对这两种美学观进行辨析。苏格拉底将美和善与效用联系起来,他认为美与物体自身无关,而与物体的“有用”有关。有用的东西就是美的,反之便是丑的。用朱光潜先生的话做概括,即“他把美和效用联系起来看,美必

20、定是有用的,衡量美的标准就是效用,有用就美,有害就丑。从效用出发,苏格拉底见出美的相对性所以一件东西是美是丑,要看它的效用;效用好坏,又要看用者的立场。因此,美不能说是完全在事物本身,与人无关”612。苏格拉底的美学观是基于功利主义的主观合目的的美学观,在古希腊物质条件贫瘠的情况下或许顺应了主体的需要,但是与形式主义者强调的美是不涉及利害的感性形式格格不入。而且这样一种“美在效用”的世俗化观点未免过于直观肤浅,缺乏学理性,这也是后世美学家对苏格拉底美学观的批判所在。莱文的新形式主义美学观强调形式的普遍性和综合性相结合,同时也肯定物质性在先,并决定美的形式体现,如此较为辩证的认识有效规避了盲目扩

21、大形式主观的嫌疑。这是她区别于苏格拉底美学观最重要的一点。在美的具体表现上,苏格拉底在意的是物体本身的有用或无用,未给予形式过多的关注,他只是从人的目的出发而非客观地对待物体。既然如此,有用或无用的分野也就千人千面,何谓有用、何谓无用,苏格拉底并未作出一个标准确凿的论断,以至于会导致某一物体对这一人有用,而对另一个人无用的混乱情形发生。因而,苏格拉底的美学观极易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淖之中。莱文虽然承认物体的基本用途,并且尊重材料材质的客观属性,但是她认为美的表现可以更加灵活。灵活的前提是形式的“可移植性”,正是因为物体形式特有的性质的多变性,附加上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的妙用,从而使得在不同条件下物体的

22、效用能够发生变化。总的来说,美的“效用”在苏格拉底这里纯粹是出于人的功利的考量对物质的支配;而在莱文这里,“效用”是由物质形式客观决定的,不受人的主观影响。论述及此,针对开头的设问新形式主义美学观的审美功效与形式主义论者所提倡的“美在形式”的审美功效有何联系和区别呢?此问题的解答呼之欲出。毋庸置疑的是,“美在形式”观念在新形式主义这里同样适用,而美在“形式的启示性”在某种程度上是传统形式主义美学观的延伸和完善,它们具有根与源的不可分割性,然而,它们之间的区别也十分明显。主观唯心主义美学主要是从形而上的理性主义视角,运用逻辑判断和分析综合能力去把握自然界的种种表象。这种先验观念缺乏实践和感知效力

23、,而新形式主义美学正好对这一空缺有所补足。从莱文所举实例可以窥探出,她是以物体形式的具体使用性来看待审美功效的,在对物体具体形式的有效分析中,发现形式的启示性,对物体的使用效力进一步拓展。自始至终,客观物体在莱文这里是2023 年 5 月长 沙 大 学 学 报90清晰可见、明确可感的,而形式主义美学观更强调抽象理性,缺乏实践依据。这是二者主要的不同。总之,莱文与大多数新形式主义者一样,并未设想给出某种形而上的理论架构,而是提供一种方法论上的指导。在 诸形式 一书中,她明确表示,“这本书旨在将该领域(文学)对社会和美学形式的分散见解结合起来,产生一种新的形式主义方法”54。由此可见,莱文提及的美

24、学观颇具实践性和操作性,能对传统的美学观起到完善的作用。三新形式主义的社会效用旧形式主义强调把文学作品看成由内部关系构成的、独立于作者的心态和“外部”世界现实所指的自足的语言实体加以分析7281。对“文学性”的有意拔高,使得历史、社会、道德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被排斥在关涉之外。形式并不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它通过预先把文学视为一种语言的特殊模式,切断了语言借助外界参照物传递信息的功能。因此,旧形式主义囿于“内部研究”的无限循环之中,无法为“外部研究”提供有效的社会形式补助。莱文质疑批评家作出的形式与社会的划分。她指出,从理解文学形式的方法出发,形式可以“同时使用历史研究的方法来分析社会政治经验”5

25、1,但由于领域不同,对形式发生作用的关注点应适当变化。为了说明形式在社会层面上起到的规范和约束作用,莱文以 简 爱 中洛伍德慈善学校第一次出场来证明形式对社会模式的塑造。早上,第一声铃响之后,女孩们在蜡烛光微弱的照射之下洗漱、整理内务,第二声铃响时,“大伙便两人一排地排队下楼”851,整个过程秩序化、规范化,并无差错。随后听到口头命令,“大家已围坐成四个半圆形,分别面对着放在四张桌子旁的四张空椅子每张桌子上都有一本像是 圣经 的大书,就放在空椅子的前面”851。当铃声再次响起时,三位教师走进教室,开始指导一小时的圣经阅读。第四次铃响时,孩子们才能吃到早餐。对简来说,这个新世界新奇却难以承受,但

26、这个机智而顺从的女孩很快就成功适应。学校、日程表式管理、规范化有关福柯在 规训与惩罚 中提到的权力训诫手段在此呈现,其对管理形式层面的剖析使得小说这一场景自然与社会现实产生勾连,文本内容的社会效益随之扩展。而文学批评家们却习惯于将洛伍德学校的纪律命令视为小说内容和背景的一部分加以解读这不过是简走向成熟不可或缺的,或将其作为 19 世纪教育的特征加以对待。然而,如果洛伍德学校的样式与布局、教育管理模式只被作为背景内容看待,而形式组成被忽视,那么这种批评对简的人物塑造和性格形成的认识失之偏颇。事实上,早期教育对人的后续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小说情节的发展中,简为人处世的观念态度可以从洛伍德学校

27、的教育机制中找到印迹。简 爱 为文学文本中“形式”的研究提供了案例和启发。正如莱文分析的,扩大形式的定义使其渗透进社会层面,会产生直接的方法论效果。“形式主义分析对于理解社会政治制度和阅读文学一样有价值。”52传统文论秉持的“内容形式”二分法的文本分析模式,在新形式主义中失去效力并且过时。简 爱 中通常被认为是内容的部分莱文却视之为形式的组成,这也许可以说明文学文本的形式与其内容和语境之间在传统上的鸿沟并非无从跨越,它们或许能够互相渗透,甚至无所谓区分。假使文学研究中的内容与形式并无二致,那么文学内容便可作为形式为社会接纳和采用,产生社会功效。值得一提的是,从文学中派生出的形式规范进入社会领域

28、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并非显而易见,但肯定是循序渐进的。勃朗特在上述的叙述中可能并未意识到洛伍德学校将会被作为社会权力规训的缩影和采纳对象,她更可能只是对当时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进行如实描述。从文学到社会形式,这种微观的转向和过渡也确实对批评家的阅读敏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正如福柯所警惕的,如此细小且不易察觉的形式规约是否会步步侵蚀现代社会,使得困于其中的每个个体都沦为丧失主体性的傀儡?形式在社会领域该如何运作?这些是新形式主义者需要回答的问题。莱文认为,二元对立的权力结构模式,不仅在社会形式上或显或隐,甚至在文学文本中大行其道。性别二元性就是这样一种形式组成,它将其秩序强加于社会生活的

29、众多事件当中。托马斯 休斯的小说 汤姆 布朗的学生时代 正好为莱文提供了佐证观点的实例。在具体的小说分析中,莱文采取的是二元对立(外部研究)和叙事手法(内部研究)相结合的方式。91总第 173 期姜竞皓,李作霖:形式的非文学性转向论卡罗琳莱文的新形式主义小说前半部分呈现一组极度男性化的叙事场域:男孩橄榄球学校、各种体育比赛、与恶霸间的搏斗主人公涉足其中的每一个具体事件,都是靠他坚定立场进而取得成功的。而同样的场景以同样的方式反复出现,一遍又一遍地塑造主人公的男性气质。他像“所有真正的男孩”一样,通过拒绝让步来迎接每一个挑战515。但是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作者的叙事风格突然变得女性化。校长为了让汤

30、姆的性格更加成熟,便分配了一个男孩由他照顾。这个男孩性格柔弱,长相清秀,甚至还带有一些贬义的女性昵称。在履行责任的过程中,汤姆十分关心小男孩的幸福,自己也不自觉地变得女性化,具体表现为性格变得顺从、焦虑和细致。莱文指出,这种女性化特征的显现,使得“叙事突然变成了成长小说,一部发展的小说,充满了经验教训和主角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变化”515。休斯的确有想把冒险故事转变成一部具有丰富叙事策略的小说的想法,但这不是莱文讨论的重点。她是以文学和社会形式的关系视角予以辨析的。在性别二元论中,女性作为“他者”处于从属地位,顺从于这一社会分化的女性,和采用女性化叙事手法的文学叙事方式究竟是谁影响谁?事实上,从这

31、部小说取得的效果来看,两者在碰撞之中相互影响。文学与社会形式,都存在于所讨论的文本之前。文本在被休斯建构之前,“成长小说”的叙事策略已然有了范本狄更斯的 远大前程、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格拉斯的 铁皮鼓、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等,这些小说的主人公的性格均体现出女性气质。而性别的二元对立现已成为诸多女性主义批评家的批判靶点。当性别二元化的社会形式和具体的文本叙事方式与作者的创作意图发生碰撞时,关于形式的特殊结构就在这种碰撞中展现出来。或许大多数马克思主义形式主义批评家会将汤姆 布朗的学生时代 中的叙事方式视为意识形态立场的体现,如詹姆逊的“社会形式诗学”就倡导读者和批评家关注隐藏在文本之后的

32、意识特征。而大多数新形式主义者会把这部小说看成是对周遭社会的反映。但是莱文却把叙事和性别理解成两种不同的秩序,“每一种都努力加强自己的秩序,都从其他地方过渡到所讨论的文本,既不自动优先也不占主导地位”516。在文学中,诸如此类的叙事隐含社会形式的文本屡见不鲜,但是其往往被视作背景交代,或者对其的批评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批判色彩,很少对社会形式的实用功效加以讨论。在 汤姆 布朗的学生时代 中,我们看到男女性别不同的叙事方式确实有助于丰富小说叙事的弧度,但要注意“性别”这一二元形式既是由文学反馈给社会的实践性机制,也是社会给予文本完善叙事丰满度的有效手段。这一来一回之间足以说明“形式”的特别。当代学

33、者致力于对二元对立问题的分解工作,并且“使用了诸如界限、边界、迁移、混杂和传递等关键术语”59进行分析。他们的工作是必要的、引人注目的,会对形式的现有社会表象起到解构作用。然而,莱文指出,“尽管我们有可能摆脱特定的不公正的整体或二元体系,但我们不可能想象一个完全没有组织原则的社会。过于强调形式的分解,使我们无法关注权力在一个充满功能形式的世界中运作的复杂方式”52。对大而明显的二元体系进行整饬改革是能够实现的,但是过于强调形式的分解就能保证社会领域的有序进程吗?形式本身就是作为一种复杂运作的整体充满社会的方方面面,各种形式之间环环相扣,存在于意义链条之中。倘若其中某一个连接点出现断裂,势必会引

34、起更为严重的后果。在莱文看来,秩序是形式的工作53,社会形式的存在意味着分配和安排。从这一点出发,任何政治社会的稳定都离不开形式的塑造,“没有形式就没有政治”53。由于形式是无处不在的结构化和模式化的经验,对政治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对形式的理解理应更加宽容和积极。辩证地看,形式的结构化和模式化确实对社会治理和安排提供了方便,但同时也会导致禁锢和控制。韦伯提出“官僚科层制”,认为人只能是上面的一颗小螺丝钉,完全听命于机器的指令944;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导致“人的异化”;福柯批判的“规训制度”蕴含全面监视、纪律严明、肉体训诫的管理机制这些均是某种社会形式引发的摧残人性的弊端。而莱文

35、需要辩护的难题,是对以上诸多社会学家对现代社会形式带来的或呈现的问题给予确切的答复。总的来说,莱文对形式在社会领域呈现的效用持乐观态度。她借用了社会学家马克 施内博格的话,“正是持久 坚守 的形式才使得一个社会2023 年 5 月长 沙 大 学 学 报92充满希望地多元化发展”513。不同于先前的理论家把形式的后果断言成社会的单一化和畸形化,莱文认为形式的功效能使社会更趋多元。比如,美国某家大型私营公司取得某产品、某区域的经济主导地位时,它能够刺激并促进国有企业、地方企业和合作社的全面协作,各方之间跨越时间、空间的通力协调,能够推动形式的丰富和深化。尽管四方都有各自不同的管理形式规定,但是相关

36、形式总是在不停变动,而变动的原则始终指向最终的盈利目标和破除壁垒。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资本与劳动力之间根深蒂固的辩证关系并未消失,但是这样“一条剥削、机构振兴和组装的成熟道路,其中包含替代的结构性可能性”513。莱文虽不否认形式带来的僵化和控制弊端,但她更青睐形式带来的协调与合作,赐予形式更多的合法性和必需性。形式,本来应该是和内容相辅相成的互补概念,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在文学、美学和社会学等诸多领域,由于被形而上思维影响和为了研究的方便,形式被硬生生地与内容拆分,并且被给予片面浅薄的理解。世界上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作为辩证法的一对基本范畴,二者作用于一切事物。莱文在

37、 诸形式 一书中肯定了形式的非文学性转向在审美和社会领域起到的功效:在审美领域中,美在“形式的启示性”美学观,是一种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激活物件的新功能和新效力的美学观,它兼具工具性和实操性;在社会领域中,社会形式可以从文学文本的潜在部分进行挖掘,并且社会的结构化和模式化弊端可以通过不同形式间的协调与合作进行一定程度的调和。她以乐观的态度展望形式带来的社会管理机制的秩序化以及合法化。鉴于诸多新形式主义者的关注焦点和理论中心仍然集中于文学领域的现状,莱文从新形式主义视角分析非文学领域审美和社会领域,能有效补充新形式主义的理论论域,丰富和完善“形式”的定义。参考文献:1伊格尔顿.理论之后M.商正,

38、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LEVINSON M.What is new formalism?J.Publications of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2007(2):558-569.3高慧霞.论“新形式主义”的诞生与发展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21(6):106-110,124.4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5LEVINE C.Forms:whole,rhythm,hierarchy,network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5.6朱

39、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9.7艾布拉姆斯,哈珀姆.文学术语词典M.吴松江,路雁,朱金鹏,等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8勃朗特.简爱M.宋兆霖,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9宋朝普.卢卡奇对现代性的批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Non-literary Turn of Form:a Study of Caroline Levine s New FormalismJIANG Jinghao,LI ZuolinCollege of Literatur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8

40、1,ChinaAbstract:Caroline Levine s new formalism is not only a reaction against traditional formalism,but also a perfection of general new formalism.She advocates jumping out of the limitation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turning her perspective to the aesthetic and social fields.In the field of aesthe

41、tics,she puts forward the aesthetic view of beauty in the“revelatory form”.In the social field,she looks forward with optimism to the order and legalization effect of social management mechanism brought by forms.Levine s analysis of the non-literary fields,i.e.,aesthetic and social fiel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formalism can effectively supplement the theoretical domain of new formalism,and successfully enrich and perfect the definition of“form”.Key Words:new formalism;aesthetic form;social form;Caroline Levine(责任编辑:陈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