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话剧加唱”模式下的当代儿童戏剧创作.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921305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8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话剧加唱”模式下的当代儿童戏剧创作.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话剧加唱”模式下的当代儿童戏剧创作.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话剧加唱”模式下的当代儿童戏剧创作.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艺术研究艺术趋势“话剧加唱”模式下的当代儿童戏剧创作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教授 苏丹伊德理斯教育大学在读博士/李健摘要:“话剧加唱”模式在戏剧创作中的应用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时间,从最初的产生到话剧、歌剧、戏曲创作的全面应用,“话剧加唱”模式既为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开拓了全新的创作思路和发展道路,也引发了一定的争议。在当代,用“话剧加唱”模式创作当代儿童戏剧仍然有一定的优势和特点,把握住这些优势和特点,可将“话剧加唱”模式充分应用于延续早期“话剧加唱”戏剧创作方法,创作“自由体式”儿童戏剧,或广泛应用于短篇儿童戏剧创作。关键词:话剧加唱 儿童戏剧 话剧 歌剧 戏曲“话剧加唱”模式产生于五四运动前后,是

2、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相互抗拒、相互融合的产物。“话剧加唱”模式创作的作品是以话剧剧本为基础、以写实主义为思想、以生活化舞台为表演背景并根据剧情和思想需要加入唱段而形成的戏剧。一、“话剧加唱”模式的产生与早期应用(一)“话剧加唱”模式的产生“话剧加唱”模式的创作的作品非常多,如1934年聂耳的歌剧扬子江暴风雨、1954年田汉剧作选中的部分作品、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作品等,但实际上在此之前这类作品就已经出现了。“话剧加唱”模式的创作的作品可以追溯到民国初年的“文明新戏时期”,其主要形态有三种:第一种形态是20年代的“国剧运动”和30年代的“戏曲歌剧化”,也就是在中国传统剧种中加入新的音乐形式,新旧剧

3、相结合,根据戏曲原有的特性将其改造成类似歌剧的艺术形式。此种形态的主要推崇者是蒋梅生和周剑云。第二种形态是上海的新剧社团“开明社”创作和演出的作品,倡导话剧的表演以西洋话剧表演为主要特点,歌唱与舞蹈相结合,由同一批演员将其进行紧密衔接,从而达到“让歌唱来推动剧情,为深化主题,刻画人物性格服务”的目的。第三种形态是话剧导演郑正秋所主张的。“选新腔,唱新词以警世者耳”,反对“旧调填词”,提倡在话剧加唱的段落中使用原创音乐。实际上,不管是哪种形态,早期“话剧加唱”模式创作的戏剧作品,在当时都是中国戏剧艺术发展与社会背景相结合的可贵探索,也为中国话剧、歌剧和戏曲的发展开拓了全新的创作思路和发展道路。直

4、至新中国建立初期,“话剧加唱”仍然是中国戏剧艺术作品创作的重要模式。(二)“话剧加唱”模式的早期应用“话剧加唱”模式在民国时期至新中国建立初期主要应用在三种艺术形式中:第一种是话剧。以“话剧加唱”模式创作话剧作品,主要代表作品是田汉的南归 回春之曲 洪水 卢沟桥 复活等,这些作品在话剧作品的基础上,带有目的性地加入歌曲和音乐,而形成“话剧加唱”形式的话剧。这些作品主要是田汉先生在五四运动至抗日战争之间创作的,是革命思想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其内容以描绘发生在中国大地的革命现实为主。在创作方法上,主要体现的是对话剧剧本的改良、对话剧演员表演要求的改变和对话剧台词的高度诗歌化。从剧本结构和歌词结构、

5、韵律上看,田汉先生用“话剧加唱”模式创作话剧作品与诗剧有很多相似之处,即用抒情诗的主观原则挖掘人物的心理动态来塑造人物形象。第二种是歌剧。“话剧加唱”模式创作的歌剧作品,最著名的就是聂耳与田汉合作创作的、于1934年上演的扬子江暴风雨,这部作品在当时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式的新歌剧,聂耳对扬子江暴风雨中的唱段与一般的流行歌曲的对比是在歌词、曲调、内容和形式上的区别。该剧以话剧的表现性手段为基础,用唱段渲染剧情,用前所未有的方式开启了中国歌剧的新型创作模式。在这个模式下,中国歌剧创作在形式结构上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格式,对中国歌剧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剧本体制也与“话剧加唱”模式创作的话剧作品有

6、本质的不同。第三种是戏曲。20世纪初,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东西方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对抗,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融合现象,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艺术工作者在对抗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对其产生了一定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接受。其中,当时的文艺工作者甚至广大人民群众对话剧与戏曲就产生了发自内心的对比,即“话剧比戏曲先进”,这种认识在今天看来是非常不科学的,因为它忽略了文化的多元性和地0722023.4ART RESEARCH域性。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话剧加唱”模式下的创作的戏曲首先在越剧创作中明显体现出来。如姚水娟在龙门大戏院首演时装戏大家庭采用了分木质并且用了布景,还打出“话剧化、电影化”

7、的口号。再如越剧祥林嫂就是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创作了在当时具有深刻的革命性、具有先进思想的作品。在如此浓烈的“戏曲话剧化”氛围中,相当多的传统戏曲剧种如甬剧、沪剧、姚剧、黄梅戏等都走上了“编剧和导演话剧化”“分幕体制”和“注重戏曲教化职能”的创作模式,涌现了一批如梁山伯与祝英台 红楼梦 西厢记 追鱼 陆游与唐琬等一批优秀的“话剧加唱”模式的戏曲作品。(三)“话剧加唱”模式的争议“话剧加唱”模式产生于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20世纪初,从刚刚投入使用开始就存在着巨大的争议,争议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认为“话剧加唱”作品是对各门类本体进行改革失败的作品。这一种观点主要体现在戏曲方面,认为“话剧加唱”模式的戏

8、曲作品,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段时不完全、不彻底、不适合,无法将两种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仅仅是强加进来外来元素的混合物,是拼凑的作品。二是认为“话剧加唱”模式创作的作品概念模糊。以“话剧加唱”模式创作出来的剧在田汉的作品中被定性为话剧的革新、在聂耳的作品中被称之为歌剧早期探索、在各种戏曲中又有不同的称谓。这种观点认为该种作品缺乏一个明确的、界限清晰的定义。但可以确定的是,无论什么样的艺术形式都是深受社会环境影响的,又是要紧跟时代需要的,否则就会被自然淘汰。“话剧加唱”模式创作的作品无论概念上如何、无论表演效果如何、无论剧本机制如何,都是各种艺术形式为顺应时代而作出的探索。二、“话剧加唱

9、”模式在儿童戏剧创作中的优势(一)戏剧叙事功能较强“话剧加唱”模式下创编而成的儿童戏剧必然是叙事性的戏剧,与清唱剧、歌剧、音乐剧相比,话剧具有强大的叙事功能,一部完整的戏剧,其故事主线、戏剧冲突、角色全面塑造、细节描写,只有话剧才能表述完整,其区别于其他居中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对话叙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而清唱剧、歌剧、音乐剧更具有优势的是抒情功能,清唱剧缺乏舞台表演,只能靠人声叙述剧情,甚至完全是歌颂性的抒情,观众对剧情的直观感受较差。歌剧虽然有舞台表演,但其舞台叙事法一般是跳跃性的,情节的连贯并不是歌剧创作主要考虑的因素,如果观众对戏剧情节不了解,甚至可能无法理解一部歌剧的剧情。而音乐

10、剧跟前两种相比虽然侧重了叙事,但也只是相比较而言而已,其叙事的着重点更在于“点冲突”而非全剧,其剧情节奏只能称得上是“现代跳跃”形式,就剧情连贯性而言,音乐剧的叙事功能也远不及话剧。因此,话剧在戏剧的叙事功能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话剧加唱”模式下创编而成的儿童戏剧,能够将或简单、或复杂的戏剧情节表现清晰,使儿童观众对剧情产生最直观的理解。同时,话剧加入了“唱”,也能够增强话剧的感染力。(二)技能训练综合性功能较强“话剧加唱”模式下创编而成的儿童戏剧其本质仍然是戏剧,儿童参与这种戏剧的表演符合戏剧中各种技能训练的要求。相对于儿童歌剧和音乐剧,“话剧加唱”模式下创编而成的儿童戏剧将声乐部分在一

11、定程度上弱化,没有纯歌唱叙述剧情的宣叙调,表演者的关注力能够更多地放在戏剧综合表演上而非仅关注“唱”上,戏剧性训练远超声乐训练。相对于儿童话剧,“话剧加唱”模式下创编而成的儿童戏剧,在本身定性为话剧的基础上加入演唱,且唱段相对不多。在剧中,无论是叙述剧情的独唱唱段,还是烘托气氛的重唱、合唱,均可根据剧情和表演能力实际来创作,数量可多可少、内容可简单也可复杂,甚至可以以训练本身为目标进行创作,达到以说为主,以唱为辅的综合效果。同时,话剧加唱模式下创编而成的儿童戏剧着重训练表演者的台词能力。话剧中的对白与歌剧中代替宣叙调的对白以及音乐剧中穿梭于唱段之间的对白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话剧中的对白既能起到叙

12、述剧情的作用,也同时具有抒发感情的作用,还具有构建虚拟场景的作用,其台词训练要求极高,从这个角度讲,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也有促进作用的。因此,“话剧加唱”模式下创编而成的儿童戏剧具有较强的综合技能训练作用。(三)符合儿童表演能力儿童的歌唱能力、台词能力、舞蹈能力和综合表演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在戏剧表演中,儿童的音域、对白的语气准确度等与成人能力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儿童戏剧的创作一定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话剧加唱”模式下创编而成的戏剧,在创编过程中仍可以写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思想,用儿童演员演绎儿童角色,以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身心特征出发,根据剧情需要设计人物角色、根据儿童演员声带发育情况调整

13、唱段数量和旋律音域、根据身体发育情况设计肢体语言和舞蹈动作、根据儿童思维能够理解的剧情设计台词、根据角色年龄层次调整对白与歌唱的比例,打造“量身定做”式的儿童戏剧。也就是说,“话剧加唱”模式创编而成的戏剧具有一定的自由性,也具有很大的调整空间,而这种模式完全能够创作出最符合某一批、某一类、某一阶段的儿童表演能力的戏剧。三、“话剧加唱”模式在儿童戏剧创作中的应用趋势(一)延续早期“话剧加唱”戏剧创作方法尽管从“话剧加唱”模式的最初应用是在100年前,但并不能说明当时的模式在当代已经落伍或不适用。事实上,早期“话剧加唱”模式创作的戏剧与当代儿童戏剧创作相比,其主073艺术研究艺术趋势要差别仅仅是社

14、会背景和社会需求不同,其创作思想、创作方法、“说”与“唱”的设计比例、舞台表演、台词等在今天也是完全可以借鉴甚至照搬的。而且,戏剧创作本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需求而进行自身调节,100年前需要的戏剧是反帝反封建为主题的内容,当代儿童戏剧需要的是歌颂新时代、弘扬主题思想、宣传科学、描绘人民幸福生活等多元化内容,这种差异实际上在创作思路刚刚开始时就已经解决了。另外,“话剧加唱”模式的“写实主义”创作思想创作出的戏剧内容通俗易懂、思想明确直接,时空跳跃也不大,其故事背景、戏剧冲突更容易被儿童所理解和接受。因此,早期“话剧加唱”戏剧创作方法在当代儿童戏剧创作中是可以延续下来并直接或有选择地应用

15、的。(二)开拓“自由体式”儿童戏剧创作创作儿童戏剧的主要目的是开发儿童思维能力,增强儿童表演能力,培养儿童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因此,创作儿童戏剧并不一定要拘泥于某种格式、纠结于某种体裁,与其纠结于“这是什么剧”,不如关注“这剧有什么用”。在儿童戏剧的创作中,“话剧加唱”模式创作出的作品可以视为歌剧,音乐剧,舞台剧,甚至戏曲,其根本模式仍然是话剧创作。根据剧情需要,可插入独唱、合唱、重唱等形式的唱段,其风格可为欧洲歌剧咏叹调、戏曲唱段、民歌小调、儿歌、地方方言童谣,甚至在需要时,外语歌曲也可使用。其构成元素可包括中国元素、欧洲元素、古代元素和现代元素等。总之,只要能够实现训练和教育目的,以话

16、剧加唱的理念所创作出的儿童戏剧作品完全可以采用自由体式,摆脱概念的限制,创作出最适用于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儿童戏剧。在具体操作上,自由体的话剧加唱型儿童戏剧,首先应遵循戏剧的创作规律,形成剧本、设定矛盾,设定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形成戏剧主线。以对白形式叙述剧情,再将一切符合剧情需要的唱段赋予人物。唱段以抒情为主,以戏剧剧情衬托为辅,同时结合不同阶段儿童演员的生理特点,进行综合创作。唱段应于背景音乐紧密结合,兼顾对白时背景音乐与唱段的音乐连接。如此即可形成不拘泥于格式、风格和体裁的,以话剧加唱方法创作的自由体儿童戏剧。(三)广泛应用于短篇儿童戏剧创作短剧是儿童戏剧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形式,当代新创

17、作的儿童戏剧短剧一般有两种类别,一种是独立存在的、篇幅短小的、情节浓缩的完整戏剧,另一种是大型戏剧中节选一部分,经过对某一部分的加工和提炼,将戏剧片段改编为短篇戏剧。以儿童的专注力、表演能力和舞台耐力来看,创作儿童戏剧短剧更符合儿童身心发展需要。以“话剧加唱”模式创作儿童戏剧短剧,可根据儿童身心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创作,以儿童最专注的时间段为基础原则进行创作。如,根据一个儿童写实小故事为基础创作剧本,在剧本中根据戏剧逻辑创作唱段以突出戏剧冲突和塑造人物形象,即“唱”为戏剧的整体完整性和矛盾的突出性服务。再如,话剧名作对于儿童来说,完整表演几乎不可能,所以可以将话剧名作的片段截取出来,独立为一部有始

18、终、有冲突的小型剧本,在适当的矛盾点将原本的话剧台词用歌唱的形式演绎出来,弥补片段截取的戏剧冲突,形成改编版、缩小版的名剧。因此,“话剧加唱”模式在短篇儿童戏剧的创作中在未来是可能被广泛应用的。四、结语“话剧加唱”模式在戏剧创作中的应用已有上百年的时间,从最初的产生到话剧、歌剧、戏曲创作的全面应用,既为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开拓了全新的创作思路和发展道路,也引发了一定的争议。但在以此种模式创作儿童戏剧,具有戏剧叙事功能较强、技能训练综合性功能较强和符合儿童表演能力等优势,因此在当代,“话剧加唱”模式仍可广泛应用。根据“话剧加唱”模式的特点,其未来应用趋势主要包括三个方向,一是延续早期“话剧加唱”戏

19、剧创作方法创作当代儿童戏剧,二是开拓“自由体式”儿童戏剧创作方法,三是应用于短篇儿童戏剧创作。无论这种创作模式产生和发展是出现过何种争议,无论其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只要其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只要其符合儿童戏剧的创作规律,那么“话剧加唱”模式就是可用的且不存在“过时”问题的。从应用趋势看,“话剧加唱”模式创作儿童戏剧主要应用于小学、幼儿园、青少年艺术培训机构的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创编、自主排练、自主表演以及自主舞台设计,戏剧的一切元素根据实际资源进行创编,将儿童戏剧的创编空间与表演空间最大化,充分调动创作者和表演者的参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创作出最符合该团体表

20、演的戏剧作品。因此,虽然“话剧加唱”具有一定的争议,但在当代仍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戏剧创编方法。注释:邹世毅.田汉早期剧作“话剧加唱”的审美品格及价值 J.创作与评论,2013(20):91-96.戈晓毅.歌剧探索中的“话剧加唱”及剧本体制兼论歌剧扬子江暴风雨的创作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6):81-86+127-128.沈勇.对“话剧加唱”在当下的思考J.戏剧艺术,2011(3):70-77.方轸文.新歌剧与“话剧加唱”J.戏剧报,1957(6):18-20.注:本文系2021年度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儿童戏剧教育创新团队,项目编号:ZJYZTD202101。07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