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稿日期:2 0 2 3-0 5-0 3作者简介:张思桐(2 0 0 1-),女,北京人,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生,主要从事西方哲学研究。引文格式:张思桐.A I艺术的最新发展及其哲学反思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3 8(4):3 6-4 3.第3 8卷第4期徐 州 工 程 学 院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2 0 2 3年7月V o l.3 8 N o.4J o u r n a l o f X u z h o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2、i o n)J u l.2 0 2 3A I艺术的最新发展及其哲学反思张思桐(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 1 0 0 2 3)摘 要:研究以A I艺术中的A I绘画工具为基点,结合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对A I技术进行哲学反思。在A I背景下,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转向进一步凸显。一方面,艺术作品不再具有“原真性”,“灵韵”在失去其依托生成的场域后变得更加式微;另一方面,绘画不再摹仿自然,而是以人的意志为出发点进行“炮制”,艺术创作的概念再一次嬗变。在这种前提下,人与艺术都面临着重新定义的需要:大众借助A I绘画工具获得了自我表达的能力,而艺术价值从具有原真性的“灵韵”偏向生产的速率与完
3、成度,艺术家的身份也由创造者转向生产者。“A I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模仿而非提炼,与传统艺术仍有不同。无论如何,A I艺术的出现必然会对现有文明产生冲击。辩证地说,A I绘画工具帮助人们进行主动自我赋权、促进文化产品生产、实现了艺术边界的再次拓展,但也使艺术泛化、失去特殊的批判性力量,超越性与引领意义不再。因此,尽管A I艺术当下的困境可能在未来通过技术进步而得到解决,人类却不应自甘从艺术的领域退场,放弃文明的权柄。关键词:A I;艺术;机械复制;法兰克福学派中图分类号:J 0;T P 1 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6 7 4-3 5 7 1(2 0 2 3)0 4-0 0 3 6-0
4、8近年来,随着科技不断发展,A I已经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学习、训练和模拟,并以此不断迭代。技术对艺术的介入因此继续升温,科技之于艺术不再是媒介,而进阶至对象乃至主体1。A I绘画工具的出现与流行更是将A I艺术推上了风口浪尖。A I艺术是否还存有艺术是其所是的本质?A I艺术将造成何种影响与冲击?一如机械复制技术出现时涌现的哲学讨论,A I时代关于艺术的思考正在起步。研究通过对A I绘画的剖析,结合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本雅明与马尔库塞的文化批判理论,对A I与艺术的融合问题进行探讨。一、A I艺术研究现状综述:以绘画为例(一)A I绘画近年成果概要关于A I技术与艺术的交融尝试,最早可
5、以追溯到1 9 7 3年,画家哈罗德科恩与他的计算机程序“艾伦”合作进行绘画创作。其真正受到广泛关注、进入大众视野却只用了短短数年,这并非偶然,而是与当代A I艺术呈现思路的转变有关。不同于过去需要以原图像作为基础的A I作品,诞生于2 0 1 8年的 埃德蒙贝拉米肖像画 完全是由A I经过自主学习、训练后生成的,是世界首幅真正意义上的A I绘画。来自巴黎的“O b v i o u s”团队将1 5 0 0幅1 4-2 0世纪的肖像画“投喂”给GAN(生成对抗性网络),让其内部的生成网络和判别网络进行交替训练,并最终生成了该画作。这一作品的成功标志着A I艺术进入了新阶段 生成的画作已经无法被
6、判断来源样本,A I程序似乎真正“习得”了绘画技能。让A I艺术走进科技与艺术业界、真正进入大众视野的,是一系列操作简单的A I绘画工具的诞生。63除了国际上涌现并引领风潮的“M i d j o u r n e y”“D i s c o D i f f u s i o n”“S t a b l e D i f f u s i o n”等,国内互联网巨头也相继推出了“意间A I绘画”“文心一格”等A I绘画平台。这些A I平台使用的模型不同、能力不一,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即文字生成图片类和图片生成图片类。前者根据用户输入的文字描述生成图片,后者则是对用户上传的图片进行解析和再生成。总体来说,这类
7、A I工具极易上手,使用门槛低,受众群体广,在借助社交媒体进行推广后,短时间内获得了大量用户。除了单一地进行输出性使用,高阶用户还可以选择自行对A I进行训练。一些如S t a b l e D i f f u s i o n的A I系统已经开源,用户可以以它们作为基底,自行“投喂”经过筛选的材料,从而迭代出符合个人需求的特定模型。同时,A I技术团队也会不断地对服务模型进行训练升级,使其能力和生成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整个A I绘画领域呈现出极为繁荣的生态2。得益于A I程序本身超乎想象的迭代速度,A I绘画一经出现就开始以极快的速度发展,甚至出现参与体量越庞大、其更新就越快的趋势。如今的A I
8、绘画作品虽然还存在一些生硬的生成痕迹,但已经具有了相当高的水准。2 0 2 2年8月,美国科罗拉多州艺术博览会上,由A I绘图工具M i d j o u r n e y生成的作品 太空歌剧院 获得数字艺术类别组的冠军,似乎昭示着莫拉维克悖论的巨石已经被撬动。对于A I是否能够创造艺术的疑问,一些领域的头部产品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二)关于A I艺术的学术讨论在A I工具出现并引起广泛关注之后,大量相关讨论随之而来。法学界开始探讨A I艺术作品的版权与归属问题,经济学领域则关注这些A I工具在未来的可能应用。其中,“A I艺术是否是真正的艺术”的争论最受关注。由非人类主体创造出的产物能否称之为
9、艺术品?就目前的舆论场与学术界主流而言,A I艺术依旧不能等同于完全意义上的艺术。随着技术的蓬勃发展,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可以参与各类艺术活动的A I模型,这类A I能够进入艺术的创作、鉴赏甚至理论化工作环节。在与艺术家的合作中,A I已经不再是处理数据的简单工具,而是扮演某种意义上的“艺术主体”角色,具有了“拟主体性”。它并不是“人”,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而是模拟或扮演某种意义上的“主体角色”1。由此,一些学者认为,未来的A I具有成为“代理式主体”的可能。然而,一部分人仍坚持A I存在着难以突破主体限制的观点,认为其终究无法脱离人类而独立存在。“艺术始终是以人类自身的创造为本质、以追求
10、审美感知为特点、以情感表达为诉求、以观念传达为目的的。”3一方面,A I绘画是在对大量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学习并总结规律的基础上生产出的与人类绘画作品相似的艺术表达。在这一重意义下,A I艺术仅仅是对数据的整合与重现,是一种“模仿”而非“创造”。当前的A I尚不具备想象力与创新性,因此,其生成的作品不具备创造性的本质。另一方面,A I由于自身的情感限制,其艺术活动自然不以情感表达为诉求,这种理性的、公式化的绘画作品难以实现与现实世界或人类的沟通与交流。同时,A I艺术被认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美学范式,提倡一种跨学科的、跳出“人类中心主义”框架的审美4。从艺术角度来看,目前的A I艺术并未实现艺术自律
11、性。A I工具在艺术领域发展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以提升A I技术、拓展A I发展空间为目标。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说,A I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其中关系并非单方面的吸收或控制,而是相互融合,形成审美理性的现实反映。可以说,关于A I艺术的思考,正在直面A I技术最尖锐的问题:新技术引领的时代之中,“人”应该何去何从?在对A I艺术的讨论中,人们除了探讨艺术的本质与人之为人的理由,还试图厘清理性的限度,以及如何对更高级A I进行限制和引导。这场讨论的结果被寄希望于能够促进解决未来的A I治理问题。二、“灵韵”的式微:关于A I绘画模式的哲学批判A I绘画的流行并非因为
12、获得了所有人的支持,相反,大多数艺术爱好者尤其是艺术从业者,对该风潮73张思桐:A I艺术的最新发展及其哲学反思普遍持有批判态度。A I程序依靠爬取数据并学习从而进行迭代,其学习对象不仅包括经典美术作品,也涵盖大量当代艺术家、插画师以及绘画爱好者公开于互联网的作品。从这一角度出发,A I绘画作品被其反对者称为“艺术的尸块”是不难理解的,因为其生成过程在本质上恰似一种“打碎”和“溶解”,然后再次“拼凑”。人类一直引以为傲并标榜为自身独有的成果就这样“消融”在了A I之中,再生成的作品处处带着印记,却很难被指出是以何种方式拼贴和缝合而成的。没有动机、没有罪犯、没有确切的受害者,A I绘画似乎恰如让
13、鲍德里亚提出的“完美的犯罪”概念。这种拼凑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以至于不被发觉,使人们沉浸在技术所带来的“完美梦境”之中。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随着人类能力和诉求的变化而不断演变。2 0世纪,现代摄影术等新兴科技进入大众视野之初,也曾有过一场关于“艺术”的哲学讨论。其中,以霍克海默与阿多诺为代表的正统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将矛头指向由科技带来的复制技术,而作为从未正式加入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成员,本雅明对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展开了更加详尽也更富同情的批判。(一)A I背景下“灵韵”的进一步消散本雅明将传统艺术形容为“以对物和世界的经验为前提的”,并提出“A u r a”这一概念加以详细说明。“A u
14、r a”一词如今被广泛译作“灵韵”,首次出现在他1 9 3 1年所作的 摄影小史 之中:“时间与空间奇异交织:远方的奇异景象好像近在眼前。静歇在夏日正午,目光追随着地平线上的山川或一个小树枝,它们将观者笼罩在它们投下的阴影里,此时此刻开始成为景象中的一部分 那就是呼吸那远山、那树枝上的灵韵。”5本雅明认为,传统艺术的灵韵正在消散,因现代科技推动而不断发展的机械复制艺术正在兴起。他在后续所作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中对“灵韵”进行了更为明确的定义:“在一定距离之外的显现,如海市蜃楼,但它在感觉上好似非常接近,并且独一无二。”6在此,本雅明将灵韵的概念置于时空维度之中,灵韵是对象被感知那一刻的审
15、美体验。总的来说,灵韵的含义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理解,即组成原真性的“即时即地性”和“独一无二性”。“即时即地性”是在传统艺术创作过程中伴随艺术品一同诞生的,强调原作在特定的时间和生成场域内产生:在空间上,以人与艺术品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为前提,在时间上,强调人处于一种“静歇在夏日午后”的无功利状态,观众在这种条件下感受到传统艺术品的灵韵。“独一无二性”与原作的纯粹性共生,其内核在于不可复制。艺术品的诞生具有偶然性,而这种偶然性是不可复制的,且永远根植于诞生的那个时空之中。时间向前流淌,而既成艺术品的意义却永恒不变,受制于历史的同时构成历史的实体。本雅明将原真性看作灵韵产生的基础,是再完美的复制品都
16、无法具有的、最本真的存在。2 0世纪前期,艺术品通过印刷、拍摄、刻录等新诞生的技术大批量产生复制品,“原真性”在这一过程中被削弱。本雅明将灵韵看作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的先决条件,同时,人们只能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感受到这种灵韵。因此,机械复制与灵韵是完全对立的,通过复制技术产生的艺术作品永远无法获得原作的原真性。之于当下出现的A I艺术工具,灵韵的消散似乎是既定的结局。从A I绘画的生成机制出发,其即时即地性就已经被消解了。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被重新定义,时间被大幅度缩短,空间则变得完全无法捉摸。灵韵失去了它所依托生成的场域,无从得以显现。此外,A I绘画工具生成的作品不具有原作与复制品的区分。
17、A I画作可以在任何一台设备上下载,在任何一个屏幕上显示,每一件作品之间都不存在区别。它不是任何画面的再现,也不是任何物体的仿造,只是完全基于数据学习的“生成”。机械复制时代尚存的独属于原作的灵韵,在A I时代似乎已经完全消失。(二)A I绘画与自然的脱钩在传统艺术的时代,人们认为艺术品的产生来源于人对物的思想性创作,其本质是对自然的一种摹仿。本雅明同样试图通过自然维度与主体间性对“灵韵”进行说明,他在1 9 3 9年所作的 发达资本主义时83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年第4期代的抒情诗人 中再一次定义灵韵:“光韵的经验就建立在人间社会通常的反应方式向无生命物或自然与人关系的
18、转换上。被看者或是觉得自己在被看就激发出了一种眼神,去感知某一现象的光晕就意味着它激发眼神的能力。”7在这里,本雅明赋予自然以主体性和回视人的能力,将灵韵视为人与物交流的产物。灵韵在这一重意义上是一种自然人化的审美体验,将人与认识关系转换为自然与人的关系,其本质仍是对自然的摹仿,且这种摹仿意味着自然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密关系。在A I艺术的生成过程中,技术不仅使艺术品的本真性毁于一旦,还使艺术与自然进一步脱钩。从A I绘画工具的创作机制出发,艺术的创造过程不再是对自然之美的摹仿,而是基于用户描述的生成。A I绘画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与自然脱钩,相反,许多A I作品极为写实。只要训练和操作得当,A I绘
19、画工具对大自然的描绘可以达到等同照片的逼真程度。但这并不代表A I成功对自然进行了摹仿,而只是一种机械的、程序化的生成和对灵韵的粗糙仿制。一切参考的来源也并非自然本身,而是包括了传统艺术作品和机械复制艺术作品在内的大量人造物。甚至于,A I绘画工具可以用以定制任何反自然的画面,比如长着大象头颅的蜜蜂、飘浮在树丛中的房屋。无论输入多么荒诞的描述,都可以得到相应的生成作品。因而,在A I绘画中,传统艺术记录与摹仿的功能被改写了,取而代之的是以人的意志为出发点的“炮制”。本雅明曾指出,现代技术体现出一种统治与奴役的逻辑。在A I的背景下,艺术不再是为了描绘自然,而是为了呈现人心中所想而存在。技术对灵
20、韵的摹仿暴露了人企图束缚自然进而奴役自然的意图。传统艺术中象征着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亲密状态的灵韵在A I艺术中进一步地消失了。三、人与艺术的嬗变:关于A I绘画影响的哲学评论无论引发多少争议与讨论,无法否认的是,A I艺术如今已经广泛地占领了市场。A I绘画工具已然应用于多个商业领域,一些企业将A I系统投入使用,取代人工进行元素设计、海报制作等,以提高效率并节约成本。甚至有公司已经设置了“A I绘画师”岗位,招聘擅长使用A I工具的专门人才。设计行业工作者同样借助A I程序搭建框架、辅助渲染,一些C G艺术家则使用A I绘画工具进行表达,作出新的艺术尝试。此外,A I绘画工具因其便捷性吸
21、引了相当数量的个体爱好者,并且逐步形成了文化圈。他们将输入的文字描述称为“咒语”,生成满意的作品则称之为对A I的“驯化”2。一些动漫、游戏爱好者使用相关素材训练出特定的A I模型,以批量地制作衍生作品;一些博主则通过上传自己生成的A I画作来经营账号、获得流量,成为A I时代的“画师”。此外,大量用户乐于尝试社交媒体投放的A I程序,例如短视频平台投放的“A I穿越”等,用户上传照片或是输入描述以体验A I绘画,分享至社交媒体形成再宣传,从而造就了现象级的大众参与。至此,A I工具成为一种娱乐途径,同时也为本不具有艺术能力的人打开了一个进行“创作”的窗口。(一)艺术大众化:更多人参与的艺术手
22、工业主导的时代,艺术被牢牢把握在少数人手中。在颜料稀缺且昂贵的年月里,极高的成本成为将大众隔绝在主流艺术之外的门槛。以绘画为例,往往只有占有大量资源的统治阶级、资产阶级以及大型宗教团体才能够负担得起聘请画家、定制艺术作品的支出,而颇有成就的艺术从业者也通常被奉为上流阶级的座上宾,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可以说,尽管有民间文艺的流行,但作为一种精神消遣,传统艺术往往起到彰显身份、传播宗教思想等作用,被少数阶级享受而并非属于大众。技术的更新将会促使与之密切相关的艺术领域再度发生历史性转向。机械复制技术在破坏传统艺术灵韵的同时,也改变了艺术作品的价值与内在机制。大量的复制品消解了传统艺术品的神秘性与距离
23、感,人类能够通过占有一件复制品来满足想要彻底占有艺术品的欲望,膜拜价值逐渐让位于展示价值。于是,艺术走向了“尘世的美”,而欣赏、消费艺术的受众也由少部分人变成了大众。在高度商业化和娱乐化的A I绘画工具面前,人们借由艺术升华的门槛被进一步地降低了。本不掌握93张思桐:A I艺术的最新发展及其哲学反思技能的人可以通过使用A I程序来快速生成大批量作品,这意味着过去的艺术接受者已经可以参与到创作中来。在这种前提下,艺术与普罗大众之间的鸿沟消失了。在机械复制时代,人们得以近距离地进行审美活动,成为艺术的评论者甚至艺术品的占有者。而在新的A I技术的帮助下,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几近零成本地进行艺术创作,
24、从艺术的追随者转变成了参与者。A I程序将绘画变成了一种无门槛、群体广泛的参与式文化,成为大众进行自我表达的工具。(二)艺术价值的偏斜与“艺术家”的改变在本雅明看来,文艺的形式与载体应当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改变,使用最先进技术创造出的作品才是当下艺术倾向最正确的作品。但需要指出的是,更广泛大众参与的“A I艺术”和“艺术”不尽相同。在传统艺术的时代,艺术家的介入方式是一件作品的核心。除去技法、写实程度、情感融入等一系列评判维度之外,原创性与独一无二性是传统艺术中极为重要的评价标准,艺术品中无法复制的成分才是最具有价值的部分。艺术受众关注的是一件作品以何种方式将描述对象转换为艺术呈现,而艺术家往
25、往只有创造出全新的风格才能获得开宗立派的资格。在A I艺术仍在发展的当下,既往艺术所追求的超越与不朽,正逐渐让位于其他特征。可以预见,A I艺术的普及和大量产出将会对现有的艺术评判标准造成冲击。在这种高速率、高还原性的生成机制下,观众将会放弃欣赏艺术品的原真性,转而惊叹于A I作品“完美地复刻了某艺术家的风格”或是“准确地表现了作者输入的要求”。在当下艺术爱好者与A I工具支持者的冲突中,后者主张能够高速迭代和高速生产的A I注定会取代人类创作者,艺术价值的偏斜在此处已经初见端倪。当“艺术”的内核发生改变,A I背景下的“艺术家”一词似乎也面临着需要被重新定义的局面。原本有志于创造出原真性艺术
26、作品的人类艺术家在A I时代面临全新的危机。如果艺术价值对灵韵的追求消失,人类艺术家拥有的独创性与创造力将会在新的评价体系下贬值。至此,那个原本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将彻底成为过往,艺术家的身份也会从独具一格的创造者转变为生产者。(三)A I艺术的本质不同“艺术”“创作”“艺术家”,诸如此类的词语在A I时代面临或许被重新诠释的局面。那么,当我们谈论A I艺术,我们在谈论什么?关于艺术本质的讨论在思想史上争论不休,其中摹仿说和表达说都被广泛接受,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对外界的摹仿或是对情感的表达。可以成为共识的是,艺术是将一种事物经由人的活动加工为另一种事物的过程,是从现实中提取而超越现实的。一幅关于大
27、海的画作,也许是对自然风景的摹仿,也许是作者内心情绪的投射,但终归是人类对海洋进行了因人而异、独一无二的加工,并经由笔刷、颜料等媒介从笔端落于画纸而形成的作品。这一加工过程不是对自然的直接再现,而是包含着创作者的精神活动。A I艺术与传统艺术虽然同样从现实出发而后超越现实,但其过程是不同的。A I绘画程序在训练并迭代的过程中对投喂的图片进行分析拆解,纳为己用,生成画作时再根据收到的要求对这些素材进行重组。在描绘大海的过程中,A I绘画工具会对与“海洋”有关的因素参照标准进行组合,但其背后不包含任何思考或是情感,而仅仅是一种沿着程序规定而进行的生产。这虽然也是一种“加工”,但与人类艺术活动的逻辑
28、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说人类艺术是对现实的提炼,那么A I艺术就是对现实的模仿,甚至是对人类艺术品的模仿。从这一重意义上来说,A I艺术虽然在当下语境中被广泛地称为艺术,但其并不具备艺术是其所是的本质,即创作者的精神活动。A I尚不具备人类与生俱来的感情、直觉与灵感,因此无法等同地进行加工及创造,生成的艺术品不具备生命力。“模仿”与“摹仿”之间存在着仅仅靠当前技术无法解决的鸿沟,因此,A I艺术与传统艺术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四、关于A I艺术前景的哲学反思在艺术发展史上,技术一直为创作提供辅助。如今的A I绘画工具,正在被寄希望于应用在商业设计、04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年第
29、4期场景渲染、动画制作等文化产品的生产流程之中。毫无疑问,无需休息的A I工具相比起人类艺术工作者来说更加符合商业需求,能够高效率、低成本地生产作品。当前,A I尚不具备独立产生认知和情感的能力,因而无法进行完全意义上的“创作”,产出的往往是大量乏味、重复的文化商品。一些A I绘画在形态处理等方面存在不足,更需要感情与逻辑相融洽的A I文学则表现出语句生硬、内容不合理等缺陷。可以说,大部分的A I作品达不到足够的艺术高度,A I与艺术的交融目前还未达成完满的结果。将A I程序独立投入文化生产甚至艺术创作的设想,其真正实现还前路漫漫。当文化产业倾向于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增长而非产品包含的价值时,我
30、们是否还应该支持这种发展?自文化工业兴起以来一直谈论的问题,在A I时代又降临在了新的主体之上。技术工具的出现改变了劳动关系,A I工具进入生产环节在当下看来在所难免。不仅A I绘画工具将会取代艺术工作者进行设计与制图工作,其他A I程序也将逐步侵入文书、播音、影视后期制作等多个工作领域。A I艺术带来的影响将是广泛而深远的,并且将辩证地影响整个文化产业和社会文明。(一)A I艺术的积极作用1.艺术与艺术活动的普及机械复制时代之后,普罗大众观赏甚至拥有艺术品逐渐变得稀松平常,而A I工具的蓬勃发展使得从事艺术活动变得更为简易。过去与社会地位和物质条件联系紧密的高雅艺术,如今被新兴技术再度“松绑
31、”。艺术创作不再需要特定的技能、必要的工具甚至足够的天赋,仅仅使用电子设备和相关的A I模型就可以进行艺术活动。这一改变使得艺术爱好者群体进一步扩大并下沉。原先的艺术受众能够接过“画笔”,通过输入字符、上传照片等简单的操作进行自我表达。此外,A I工具方便了不具有相关能力的人群进行艺术活动,没有经过充分学习的儿童、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或是老年人,都可以使用A I工具生成绘画作品,这使得更多人群能够参与并享受艺术创作。在A I时代,人们借助技术成功进行了主动的自我赋权。2.文化产品的高速产出A I工具具备大批量处理图片及素材的能力,能够进行画面绘制、背景渲染、特效制作等行为。A I被投入文化生产流程
32、并正确发挥作用后,能够取代人力进行更高效的工作。例如,服装设计师、建筑师等可以借助A I工具生成效果图;动画师可以使用A I工具渲染图像背景,以减少工作量并提高效率;电影制作方可以使用A I工具制作特效画面,降低拍摄成本。在A I技术的辅助下,供大众消费的文化产品将会进一步增加种类、降低价格。市场供给更加多样,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负担得起精神娱乐与艺术享受,民众的生活质量因此得到了提升。3.艺术边界的拓展技术的更新一直以来影响着艺术的发展。达芬奇将自己对解剖学的研究成果融入人体绘画;照相机的出现促进印象派艺术风格的形成;A I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也同样将推动艺术的前进。首当其冲地,A I技术的加入将会
33、使艺术具有更多创作途径与表现形式,激发各类主题的创新活力,为新兴艺术的供给提供支撑。例如,德国艺术家克林格曼在2 0 1 9年研发了内置A I系统的艺术装置“M e m o r i e s o f P a s s e r b y”(路人记忆一号),能够不间断地生成持续变化的肖像画,成功进行了全新的艺术尝试。A I与艺术相碰撞,产生了一种跨领域的交互共生模式。不同的思维与资源将在这一领域交汇,形成新的文化共同体。正如颜料、黏土、乐器、字符、身体等传统艺术的媒介,A I工具成为一种新的创作媒介,其参与的新型艺术体裁在未来将会有无限种可能。艺术的边界不断被确立又不断被打破,A I技术带来的新形式无疑
34、是艺术领域的再次扩容,艺术发展的边界得到了拓展。(二)A I艺术的负面影响1.A I背景下艺术批判力量的消解以A I绘画为代表的A I艺术的发展,将会对文化产业和大众文艺产生冲击,首当其冲的影响即为艺术14张思桐:A I艺术的最新发展及其哲学反思的进一步商品化。同为法兰克福学派一员的马尔库塞认为,艺术的存在为人提供了表达否定的可能性,并在 单向度的人 中将这种功能称为“大拒绝”(G r e a t R e f u s a l)。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行为提供了一种批判的形式和途径,但机械复制技术诞生后,它们却都变成了供以贩卖的商品。勃拉姆斯的交响乐被刻录在小小的黑色圆盘上,在卧室中播放;教堂
35、穹顶上描绘神话故事的传世油画被拍摄下来,印刷在手册封面、摆放在报刊亭的桌子上。艺术品被普遍化,成为一项大众消费品。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失去了“曾是其真理向度的对抗性力量”,使“原本与现状的矛盾被平息”。在A I工具的帮助下,艺术行为进一步被添上商业与娱乐的色彩。技术团队以商业化的模式运营开发出模型,用户则通过缴纳会员费来使用A I绘画工具,大部分人使用A I进行绘画往往也并非为了进行思考、表达情绪,而是出于好奇或是无聊的消遣。马尔库塞指出,一旦艺术被商品化、被包装、被赋予交换价值,其批判性色彩就被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逐渐消解,失去了反对与批判的力量,从而泛化成了一种娱乐。艺术原本所具有的双向度的批判
36、性疏离效果被融入了从属于单向度的技术社会的交换价值。艺术品的复制与生成在A I时代进一步泛滥,艺术批判的力量因而被再一次消解了。2.创作与艺术的降级泛化前文已经提到,A I绘画工具的出现使大众得以借助技术完成简单而快速的艺术创作。只要掌握了基础的操作流程,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输入字符或是上传图片来快速生成绘画作品,这给予了大众不受个人能力限制、自由创作的契机。但在这一前提下,创作与艺术已经不再是其所是。创作活动的简易化与高效化使这一过程不再包含人对外界的观察或是向内的窥视,人们也不再全身心地投身于艺术活动之中。此时,“创作”和“艺术”不再具有思考的力量,而是泛化为了一种粗浅的表达。马尔库塞并没有
37、否认机械复制技术下大众接近艺术的积极作用,但令他感到失望的是,在大众化的前提下,艺术原有的那种让受众摆脱日常生活世界的疏离效果被中和了。A I绘画工具的存在与流行阻碍了受众在艺术活动中进行深度思考,使他们停留在进行浅层抒发的水平,让更多人在接触艺术的同时切断了他们感知艺术的途径。从这一角度看,A I带来的是生产的加速,同样也是艺术的“降级”。这使社会大众的批判性思考机能萎缩成为一种“幸福意识”。正如马尔库塞所说,这将使人们认同“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已确立的制度无论如何终会不负众望”8。3.艺术超越性的减退艺术作为一种在历史上与宗教紧密联系的文化形式,长久以来承载着人类的期望与目标,因而具有不同于
38、其他事物的意义。在传统绘画中,宗教故事与神话传说一直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主要题材。即便历经多次转向之后,艺术作品的膜拜价值逐渐萎缩,艺术创作也偏向于展示作者对生活、对世界的诉求或是愿望。在多次社会意识变革中,如文艺复兴、后现代主义思潮等,艺术都作为重要的参与部分发挥着旗帜般的作用。可以说,艺术不仅凝结着人类渴望升华与超越的欲望,且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方向。而在A I盛行的背景下,使用工具的人不再是艺术创作的主体,而退居到了“参与者”的角色中;艺术作品不再是人类意志的完全反映,而成为间接的投射。艺术原本作为社会观念的集合,体现着人们在当下的诉求与思考,起着特殊的引领作用,但是在大量A I艺术
39、的参与下,这种集合或将产生混淆,其体现文明进程的旗帜地位因此受到干扰,艺术所代表的超越性也因此减退了。五、结语正如波德莱尔所言:“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9显而易见,在A I工具所引领的大批量艺术生产的问题上,其可能性与合理性是无法等同来探讨的。A I艺术现存的缺陷或许会随着技术的再一次进步得到解决,达到甚至超越人类艺术家的能力。但即便那一天来临,我们依然不能允许人类在艺术领域的退场。相较于其他文化形式,艺术具有更为特殊的地位和价值。作为一种思想的结晶,艺术实际上已经成为24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年第4期了一种基础词汇和通用语言,
40、在千百年间表达着人类的感情、疑问与想象,是精神文明的具体表现。因此,艺术的萎缩意味着文明的萎缩,而人类在艺术领域的退场意味着人类在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退场。把艺术的权柄交由A I,将是人类的自我弃权。人类生活在技术赋权的时代,无法逃离也无法回避,在这一背景下,对艺术予以足够的重视,是人类实现自我救赎的有效途径。在人类与A I被预言对立的未来里,或许艺术的复魅能够重新串联起人与科技、与万物、与自然。参考文献:1 陈常燊.A I艺术是否可能?J.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 0 2 2(1 1):3-1 2.2 刘书亮.论A I绘画对文化创意领域的影响J.当代动画,2 0 2 3(2):9 1-9 5.3 徐
41、涟,周志军.A I时代的艺术边界N.中国文化报,2 0 2 0-0 1-2 0(0 0 3).4 陶锋.人工智能美学视域中的审美理性J.文艺争鸣,2 0 2 2(1 1):1 6 3-1 7 0.5 本雅明.摄影小史M.王涌,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1 7:2 8.6 本雅明.单向街M.陶林,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 0 1 8:1 6 0.7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0 5:1 5 4-1 5 5.8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 0 0 6:7 3.9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M.郭宏安,译
42、.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7:4 8 5.(责任编辑 刘紫琰)T h e L a t e s t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A I A r t a n d I t s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R e f l e c t i o n Z HA N G S i-t o n g(D e p a r t m e n t o f P h i l o s o p h y,N 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N a n j i n g 2 1 0 0 2 3,J i a n g s u,C h i n a)A b
43、 s t r a c t:O n t h e b a s i s o f t h e d i s c u s s i o n o f A I p a i n t i n g t o o l s i n A I a r t,t h i s p a p e r m a k e s a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r e f l e c-t i o n o n A I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c o m b i n a t i o n w i t h t h e c u l t u r a l c r i t i c a l t h e o r y o
44、 f F r a n k f u r t S c h o o l.T h e c h a n g e o f a r t i n t h e e r a o f m e c h a n i c a l r e p r o d u c t i o n i s f u r t h e r h i g h l i g h t e d i n t h e c o n t e x t o f A I.O n t h e o n e h a n d,w o r k s o f a r t n o l o n g e r p o s s e s s a u t h e n t i c i t y,a n d
45、 t h e i r a u r a b e c o m e s m o r e d e c l i n i n g a f t e r l o s i n g t h e f i e l d i t r e l i e s o n t o g e n e r a t e;O n t h e o t h e r h a n d,p a i n t i n g n o l o n g e r i m i t a t e s n a t u r e,b u t c o n c o c t s w i t h h u m a n w i l l a s t h e s t a r t i n g p
46、 o i n t,a n d t h e c o n c e p t o f a r t i s t i c c r e a t i o n c h a n g e s o n c e m o r e.U n d e r t h i s p r e m i s e,b o t h h u m a n a n d a r t a r e f a c e d w i t h t h e n e e d t o r e d e f i n e:t h e p u b l i c h a s g a i n e d t h e a b i l i t y t o e x p r e s s t h e
47、 m s e l v e s w i t h t h e h e l p o f A I p a i n t i n g t o o l s,w h i l e t h e a r t i s-t i c v a l u e h a s s h i f t e d f r o m t h e o r i g i n a l a u r a t o t h e s p e e d a n d c o m p l e t i o n o f p r o d u c t i o n,a n d t h u s t h e a r t i s t s i d e n t i-t y h a s s h
48、 i f t e d f r o m a c r e a t o r t o a m a n u f a c t u r e r.H o w e v e r,t h e A I A r t i s e s s e n t i a l l y a k i n d o f i m i t a t i o n r a t h e r t h a n r e f i n e m e n t,w h i c h i s s t i l l d i f f e r e n t f r o m t r a d i t i o n a l a r t.I n a n y c a s e,t h e e m e
49、 r g e n c e o f A I a r t w i l l i n e v i t a b l y h a v e a n i m p a c t o n t h e e x i s t i n g c i v i l i z a t i o n.D i a l e c t i c a l l y s p e a k i n g,A I p a i n t i n g t o o l s h e l p p e o p l e a c t i v e l y e m p o w e r t h e m s e l v e s,p r o m o t e t h e p r o d u
50、 c t i o n o f c u l t u r a l p r o d u c t s a n d r e a l i z e t h e r e e x p a n s i o n o f a r t i s t i c b o u n d a r i e s;b u t a t t h e s a m e t i m e,i t a l s o l e a d s t o t h e g e n e r a l i z a t i o n o f a r t,w h i c h m a k e s a r t l o s e i t s s p e c i a l c r i t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