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组织性体育参与对员工组织融...于企事业单位体育的实证研究_张帆.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990341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性体育参与对员工组织融...于企事业单位体育的实证研究_张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组织性体育参与对员工组织融...于企事业单位体育的实证研究_张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组织性体育参与对员工组织融...于企事业单位体育的实证研究_张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曹鸿振,等:我国竞技健美操研究的轨迹、特征与演进趋势基于 Cite Space 可视化计量分析 77 文章编号:10076891(2023)02007706 四川体育科学 2023 年(第 42 卷)第 2 期 SICHUAN SPORTS SCIENCE Vol.42,No.2,2023 DOI:10.13932/ki.sctykx.2023.02.15 组织性体育参与对员工组织融合的影响 基于企事业单位体育的实证研究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Sports Participation on Organizational Integration An Empi

2、rical Study about Organized Sports in Enterprises 张 帆1,仇 军2,李 阳1 ZHANG Fan1,QIU Jun2,LI Yang1 摘 要:本文将企事业单位的组织性体育参与分为组织因素和参与因素,将组织融合划分为体育群体融合和组织融合两个层次,以及信任、认同、交往三个维度,研究组织性体育参与对员工组织融合的影响。通过分析 2018 名企事业单位员工的问卷调查数据,发现企事业单位组织性体育具有重视不足、宣传不足、深度不足、参与不足的特征;相较于组织因素,组织性体育的参与因素对员工的群体融合以及组织融合均有直接的积极影响。组织性体育是打破员工

3、隔离和提升组织融合的高效路径,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应重视组织性体育的发展,将提升员工组织性体育的参与质量作为重点管理策略,以实现融合目标。关键词:员工体育参与;参与频率;运动员角色;群体融合;外部融合 Abstract: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sports on employee sports group integration and higher-level organizational integration.It divides organizational sports participation into

4、 two aspects:organizational factors and participation factors.It divides integration into two levels:group integr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integration;and three dimensions:group trust/organization trust,group identity/organization identity,and group communication/organization communication.We collect

5、ed 2018 questionnaires of employees.The results show that organizational sports participation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both group integr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integration,as well as the dimensions of trust,identity and communication.Compared with organizational factors,the participation factors di

6、rectly affect group integr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integration.The management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lies in the openness and inclusiveness of organizational sports can simultaneously promote internal integration and external integration of the group.The organizational sports should be

7、 attached more importance,and the most efficient way of exerting its positive influence is to increase the quality of organizational sports participation.Key words:Employee sports participation;Participation frequency;Player role;Group integration;Internal/external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组

8、织融合对于组织和员工具有重要意义,较高的组织融合有利于员工的心理健康、工作表现和职业发展,也能够带来组织的士气提升、绩效增加和离职率下降等益处1。管理者已经发现体育因素对组织融合的积极价值,企事业单位通过组织足球、篮球、登山等体育活动提升员工的组织融合已经成为一种通行做法。组织性体育参与是指组织成员参与由企事业单位定期组织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体育活动,组织融合则指组织成员相互关系的建立、纳入新的组织成员以及成员将群体视为整体的态度2。从概念来看,组织融合有互动和认知两方面内涵,互动方面是指行 四川体育科学 2023 年(第 42 卷)第 2 期 78 收稿日期:2021-08-18 修稿日期:

9、2022-08-1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建设的体医融合协同创新研究(19ZDA353)。作者单位:1.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北京,100029;2.湖州师范学院,浙江 湖州,313000。1.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Beijing,100029,China;2.Huzhou University,Huzhou Zhejiang,313000,China.动上组织成员积极参与组织活动和构建成员间关系,认知方面则指成员对组织的信任和对自身组织角色

10、的认同3。组织性体育参与对组织融合的影响机制有两种,(1)社会资本理论认为通过参与组织性体育能够形成社会资本,使成员产生联系、扩大交往和建立网络,并且,组织性体育参与能够构建一种社区感,使成员在频繁的交往和关系建立中产生信任和认同4,5,这种社会资本成为了融合的基础。(2)社会心理融合理论认为,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个体会在心理上和他人产生吸引,这种心理层面的人际吸引力成为了体育促进组织融合的直接动因。那么,如何对企事业单位中的体育活动进行安排和组织,才能够实现对企事业单位员工组织融合的积极作用?很多研究指出,组织性体育参与对组织融合发挥积极效应依赖于体育是如何组织和管理的6。比如,体育管理的公平

11、性以及良好社会氛围是融合感形成的重要因素,体育的组织越具有规则透明、标准统一的特点,体育参与越能够成为弱势群体向主流群体融合的渠道4。再如,通过合理的设计使成员对体育群体的目标和任务更加认同,能够使参与者拥有相似的兴趣和话题,从而促进体育团队的融合7。还有观点认为体育的群体类型和群体规模也有影响,基于兴趣形成的非正式体育群体更容易形成良好的融合氛围,组织融合程度也较高8。在小型体育群体中,成员更容易达到融合,因为小型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和密切。不过,这种对小群体的忠诚却可能与更大范围的组织融合发生抵触,甚至是带来社会隔离9。为此,许多研究者致力于找寻融合和隔离的“门槛”,找寻社会融合和社

12、会隔离相互转化的阈值。除了体育的组织因素以外,有研究指出体育参与因素对组织融合也有直接影响。体育参与的频率和质量直接影响个体间互动和交往的次数,以及关系和情感的深度,这与组织融合的建立有重要关系10。还有研究结合角色理论认为,在体育活动参与中个体承担社会角色越多(比如在运动队中同时担任运动员和协调者),社会角色的发展程度越高,对社会角色的认同程度越高,对组织融合也越有利。比如,相比于工作组织中的正式角色,非正式角色往往承担着娱乐聚会、调节气氛等有助于群体认同和融合的工作,角色的社会性高,因而对组织内部的沟通和融合更加重要11。当前组织性体育的研究集中于组织性体育参与的基本状况12、管理机制13

13、、制约因素14、发展策略15以及企业体育的文化价值16等,较少研究关注企事业单位员工的组织性体育参与对组织融合是如何产生影响的。在分析已有理论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形成的第一个研究问题是组织性体育参与如何对组织融合产生影响,这里的组织性体育参与一方面包含体育是如何组织和管理的,即组织因素,另一方面包含组织性体育的参与质量,即参与因素。第二个研究问题则致力于找寻组织性体育促进融合和带来隔离的“门槛”,即组织性体育对员工参与组织性体育形成的小型群体的融合,以及对更大范围的、整个组织的融合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对群体融合和组织融合的划分也同时反映了群体内部融合和外部融合的问题。选取共 15 家企事业单位

14、的员工发放并回收 2018 份问卷,对组织性体育的组织、员工参与、体育群体融合以及组织融合进行分析,研究组织性体育与组织融合的影响关系,为组织性体育发展、职业福利提高和管理实践发展提供思路。1 研究方法 1.1 概念操作化、测量及信效度检验 从组织性体育和组织融合两个主要概念的操作化及测量来看,(1)组织性体育参与包含体育的组织因素和员工的参与因素两方面,组织频率、稳定性和专业性共同构成了组织性体育的组织因素,员工体育参与频率、在组织性体育中承担的角色构成了参与因素。(2)根据范围和层次不同,将融合分为体育群体融合和组织融合,从员工之间信任、对单位的认同和员工之间的交往三个维度测量组织融合17

15、。由于共同参与企事业单位中的组织性体育活动,员工会形成小型的体育群体,即在群体层面有群体融合的问题,而在组织层面则有组织融合的问题。群体融合和组织融合的划分,旨在考察组织性体育参与对小规模群体以及更大范围群体融合的分别影响,也可视为其对内部融合和外部融合的影响。根据组织融合的概念内涵,将组织融合和群体融合分为员工之间的信任、认同和交往情况三个测量维度。其中信任和认同主要测量个体的感知,社会交往则测量个体社会交往的程度和频率。群体融合和组织融合量表均为五维李克特量表,对群体/组织信任以麦考利斯特(McAllister)的五维组织信任量表为基础18,以迈尔(Mael)和阿什沃思(Aahforth)

16、的认同量表为基础19进行测量,社会交往以麦考利斯特的交往行为量表为基础18进行测量。同时测量了性别、户籍、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等人口学变量,以及员工在组织中的工作年限和合同期长等。在问卷发放之前,使用专家评价、头脑风暴和预调查方法对融合量表进行信度效度检验。通过测算组织融合和群体融合量表的总分与各题项之间的相关系数测算融合量表的结构效度,各题项相关系数达到 0.7 以上。因子分析显示,各题项较好地形成信任、认同和交往三个独立因子,张 帆,等:组织性体育参与对员工组织融合的影响基于企事业单位体育的实证研究 79 表明这些题项较好的形成了量表设计的三个维度。信度检验测量了重测信度和 Cronbac

17、hs 系数,其中重测信度为0.773 和 0.872,量表的 Cronbachs 系数分别为 0.883 和0.939,均高于 0.7,信度和效度表现较好。1.2 数据收集和数据处理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收集文献材料,通过发放问卷收集定量数据资料。首先,使用“企事业单位体育”(enterprise sports)“组织性体育”(organized sports)“员工体育参与”(employee sports participation)“体育与企业管理”(sports and business management)“体育与组织融合”(sports and organization i

18、ntegration)等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JSTOR 等数据库对近 30 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查阅的文献量总计 120 篇,本文主要参考其中 19 篇文献。其次,选取北京市和保定市共 15 家企事业单位的员工作为抽样总体,其中包括 6 所工厂(保定),5家公司(北京)和 4 家事业单位(保定)。在选定单位后,由统一培训后的调查员向全体员工发放问卷,共发放 2200份,回收有效问卷 2018 份。对数据的处理主要采用双样本 t 检验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在定量数据处理中,对群体/组织信任、群体/组织认同、群体/组织交往等三个维度 14 个题项进行等权平均,

19、形成了群体融合程度和组织融合程度两个因变量,群体融合得分和组织融合得分最后以 0-5 的连续数据表示。在回归分析中,剔除不组织体育活动的企业和单位的样本,并对群体融合和组织融合的缺失值进行处理,去除缺失值过多的样本,保留 14 个题项中缺失值不超过 30%的样本。进一步剔除保留样本中前 1%和最后 1%的数据,以规避异常值的影响,在回归分析中保留 1246 个样本,最大限度保证了分析结果的有效性。2 研究结果 2.1 组织性体育的组织和参与状况(1)从组织因素来看,组织性体育活动的发展水平仍有待提升。大部分工作单位会定期组织体育活动(72%),有 18%的员工表示不知道单位是否组织体育活动,有

20、 10%的单位并未组织体育活动。从组织频率来看,有超过半数的单位每月组织 1 次及以下的体育活动(58%),29%的单位每月组织 2-3 次体育活动,13%的单位每月组织 3 次以上的体育活动。通过举办体育比赛和聘请专业教练指导反映组织性体育的专业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组织性体育的稳定性较好,但是专业性程度总体偏低,以员工自主活动和参与为主。有 10%的单位每月组织 1 次及以下的体育比赛,60%的单位每月组织 2 次的体育比赛,20%的单位每月组织 3 次及以上的体育比赛。在组织体育活动的企事业单位中,仅有 21%的单位会聘请专业教练对体育活动进行指导。(2)从组织性体育的参与因素来看,以参

21、与频率和承担角色反映员工组织性体育参与的状况,员工每月的组织性体育活动参与频率处于中等偏低水平,承担多种角色的员工约占总体的 50%。在组织体育活动的单位中,11%的员工从未参加过单位组织的体育活动,58%的员工每月参加 1次以内的组织性体育活动,31%的员工每月参加 1 次以上的体育活动。组织性体育活动中承担的角色包括运动员、教练员、队长、裁判员、赛事组织者、球队负责人、赞助者、啦啦队、观众、志愿者 10 种,其中有 55%的参与者承担了运动员角色及其他角色。表 1 企事业单位组织性体育参与的描述性统计分析(N=1246)变量 描述性统计 性别 43%女性 教育程度 38%大学学历以下 合同

22、期长 1 年以下-5 年及以上 群体融合 3.85 0.67 组织融合 3.88 0.60 承担运动员角色及其他角色 55%是 体育参与频率 69%每月 1 次及以下 体育组织频率 58%每月1次及以下,29%每月1-3次,13%每月 3 次及以上 是否聘请专业教练指导 21%是 是否组织比赛 10%每月 0 次,70%每月 1-2 次,20%每月 2 次以上 2.2 组织性体育参与对群体融合的影响 在组织体育活动的企事业单位样本中,对未参与和参与组织性体育员工的群体融合得分进行双样本 t 检验表明:参与组织性体育的员工在群体融合程度上显著高于不参与组织体育的员工(p=0.004)。去除企事业

23、单位不组织体育活动以及员工不参与体育活动的样本,对参与组织性体育的样本使用逐步线性回归,考察组织因素和参与因素对群体融合的影响,在逐步线性回归中纳入组织性体育的组织因素,包括组织的专业性、稳定性和组织频率,以及组织性体育的参与因素,包括参与程度、承担角色的数量和是否承担运动员角色。组织性体育参与程度以在某一段时间内经常或偶尔参加体育运动,和经常参与体育运动进行区分,模型中同时纳入员工的合同期长和工作年限,纳入员工的人口学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和户籍等控制变量。逐步回归结果表明,组织性体育参与频率(t=5.25,p=0.000)、承担运动员角色(t=2.66,p=0.008)

24、、合同期长(t=2.11,p=0.036)等在 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组织性体育参与频率每提高一个等级,群体融合提高 32%,在组织性体育中承担运动员角色的员工,其群体融合程度提高 16%,组织性体育的参与因素对群体融合有正向促进作用(表 2)。四川体育科学 2023 年(第 42 卷)第 2 期 80 表 2 组织性体育参与对员工群体融合的逐步线性回归 群体融合 Coef.Std.Err.t p 95%Conf.Interval 组织性体育参与频率.3220822.0613153 5.25 0.000.2016451.4425193 承担运动员角色.1624616.0611341 2.66

25、0.008.0423805.2825428 合同期长.0293024.0139164 2.11 0.036.0019673.0566374 _Cons 3.219585.1180894 27.26 0.000 2.987631 3.451539 N=562,F(3,558)=14.96 剔除不组织体育以及不参与组织性体育活动的样本,进一步对群体融合的群体信任、群体认同、群体交往等三个维度分别进行逐步线性回归,结果如表 3 所示,与群体融合保持一致,组织性体育的参与因素对群体融合的信任、认同和交往三个维度有显著性的影响。表 3 组织性体育参与对员工群体信任、群体认同、群体 交往的逐步线性回归 群

26、体信任 Coef.Std.Err.t p 95%Conf.Interval 组织性体育参与频率.3440473.0664056 5.18 0.000.2136123.4744822 承担运动员角色.2043062.0650999 3.14 0.002.0764358.3321766 _Cons 3.239756.0991742 32.67 0.000 3.044956 3.434555 群体认同 Coef.Std.Err.t p 95%Conf.Interval 组织性体育参与频率.2424471.0664415 3.65 0.000.1119417.3729526 承担运动员角色.17720

27、57.0651351 2.72 0.007.0492662.3051451 _Cons 3.548692.0992277 35.76 0.000 3.353787 3.743597 群体交往 Coef.Std.Err.t p 95%Conf.Interval 组织性体育参与频率.3704958.0694868 5.33 0.000.2340082.5069835 承担运动员角色.1428083.0692814 2.06 0.040.0067241.2788925 合同期长.0431979.0157711 2.74 0.006.01222.0741759 _Cons 3.110254.13382

28、71 23.24 0.000 2.847387 3.37312 N=562,F群体信任(2,559)=20.45,F群体认同(2,559)=11.63,F群体交往(3,558)=15.03 2.3 组织性体育参与对组织融合的影响 在组织体育活动的企事业单位样本中,对未参与和参与组织性体育的员工的组织融合得分进行双样本 t 检验表明:参与组织性体育活动的员工的组织融合得分显著高于不参与的员工(p=0.010)。与群体融合的回归方法类似,将组织性体育的组织因素和参与因素分别纳入逐步回归方程,包括组织的专业性、稳定性、组织频率、参与频率、承担角色的数量和是否承担运动员角色等,控制变量仍然是员工的人口

29、学因素。在组织融合的逐步回归方程中,组 表 4 组织性体育参与对员工组织融合的逐步线性回归 组织融合 Coef.Std.Err.t p 95%Conf.Interval 组织性体育参与频率.3033188.0539555 5.62 0.000.1973386.409299 承担运动员角色.1213875.0539555 2.29 0.022.0174911.2252839 _Cons 3.483674.0805804 43.23 0.000 3.325397 3.641951 N=562,F(2,559)=20.15 织性体育的参与频率(t=5.62,p=0.000)和承担运动员角色(t=2.

30、29,p=0.022)与组织融合显著正相关,组织性体育参与频率每提高一个等级,组织融合提高 30%,在组织性体育中承担运动员角色能够提高 12%的组织融合程度(表 4)。剔除企事业单位中不组织体育以及不参与组织性体育活动的样本,进一步对员工组织融合的三个维度,即组织信任、组织认同和组织交往进行逐步线性回归。结果如表 5所示,组织性体育的参与因素对组织信任和组织交往有显著影响,而对于组织认同,组织性体育的组织频率有正向显著的影响作用。表 5 组织性体育参与对员工组织信任、组织认同、组织 交往的逐步线性回归 组织信任 Coef.Std.Err.t p 95%Conf.Interval 组织性体育参

31、与频率.3811941.0601487 6.34 0.000.2630485.4993396 承担运动员角色.1477981.0587606 2.52 0.012.0323792.2632171 年龄.0070751.0032688 2.16 0.031.0006546.0134957 _Cons 3.013522.1439789 20.93 0.000 2.730715 3.296329 组织认同 Coef.Std.Err.t p 95%Conf.Interval 组织性体育组织频率.1781427.0459337 3.88 0.000.0879192.2683661 _Cons 3.807

32、227.0735267 51.78 0.000 3.662805 3.951649 组织交往 Coef.Std.Err.t p 95%Conf.Interval 组织性体育参与频率.3462743.0633954 5.46 0.000.2217515.4707971 聘请专业教练指导.1688993.0805286 2.10 0.036.0107229.3270756 受教育程度.0919791.0409684 2.25 0.025.0115081.1724502 _Cons 3.323938.1353751 24.55 0.000 3.058031 3.589845 N=562,F组织信任(

33、3,558)=17.78,F组织认同(1,560)=15.04,F组织交往(3,558)=12.52 3 讨 论 3.1 组织性体育参与的特征分析 已有研究发现企事业单位组织性体育的一些特点,比如频率小、持时短、出行效率低、组织管理匮乏14,以及领导层重视不足、经费不足、组织方式传统单一、企业体育文化氛围不足等13。我们与既往研究有许多一致性的发现,概括而言,目前企事业单位组织性体育具有重视不足、宣传不足、深度不足、参与不足的特征。首先,组织性体育仍处于缺乏管理、初步发展的阶段,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定期会组织体育活动,组织性体育的稳定性较好,但是专业性程度总体偏低,以员工自愿参与的形式为主。其次,

34、从员工的参与来看,员工的体育参与质量有待提高,当前的参与程度和参与频率较低,有 18%的员工不知道单位是否组织体育活动,因而难以参与其中。即使对于知晓有组织性体育活动的员工,也有 11%的员工从未参加过单位组织的体育活动,约 60%员工每月参加组织性体育的频率少于 1 次。张 帆,等:组织性体育参与对员工组织融合的影响基于企事业单位体育的实证研究 81 3.2 组织性体育参与对群体融合和组织融合的影响作用分析 组织性体育参与对群体融合和组织融合均表现出积极的影响作用,参与组织性体育活动的员工的群体融合程度和组织融合程度均高于未参与组织性体育活动的员工。并且,对于参与的员工来说,组织性体育参与对

35、群体融合和组织融合的各维度,包括信任、认同和交往等均产生积极影响,其对组织融合的积极价值得到了证实。组织性体育具有开放性、规则透明性等特点,有利于扩大组织成员之间的平等交往,建立员工之间的普遍信任以及对组织的认同。与此同时,对群体融合和组织融合影响的分析结果表明,组织性体育能够同时促进小群体的内部融合和大群体的外部融合。这一点说明,组织性体育参与具有广泛的吸纳性和包容性,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组织性体育会形成有明显排他性的隔离,其促进内部融合和外部融合的“门槛”并未发现。组织性体育展现出跨越群体的融合效应,其在组织融合方面的潜在巨大价值需要进一步挖掘。3.3 组织性体育参与对群体融合和组织融合的影

36、响因素分析 从组织性体育的组织因素和参与因素的分别影响来看,相较于参与因素,组织因素对群体融合的影响较小。组织性体育参与的组织因素包括组织频率、稳定性和专业性并未对群体融合和组织融合产生直接影响,而组织性体育的参与因素,包括参与频率和是否承担运动员角色均有显著影响。这表明,仅通过增加组织性体育的活动次数、提高活动组织的专业性或稳定性,对员工群体融合和组织融合提高的影响作用有限。应着重提高组织性体育参与频率、参与程度和参与质量,才能发挥体育参与对于组织融合的积极价值。组织性体育的参与频率和参与质量越高,员工之间联系、沟通、交往、信任、认同产生的机会越多,也越有利于团队气氛的营造。承担运动员角色是

37、组织性体育活动参与程度最高的角色体现,处于中心地位的运动员能够广泛地与许多其他辅助支持角色建立联系。因此,企事业单位通过发展组织体育活动提升组织融合,应将提升员工的体育参与程度和质量作为重点管理策略。当然,组织性体育活动是否通过组织因素影响参与因素间接地影响了群体融合和组织融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4 结论与建议 组织性体育作为员工参与和员工福利的一种形式,是促进企事业单位组织融合的有效渠道和良好方式。本文的结论和建议主要有三个方面:(1)从企事业单位组织性体育的发展情况来看,管理仍然相对粗放,专业性不足,员工体育参与质量偏低。企事业单位应当积极加强对组织性体育的管理和宣传,将其作为员工福利积极

38、推广,构建员工的体育参与和体育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员工参与其中,以促进组织性体育的发展和员工福利的提升。(2)组织性体育对体育群体融合和组织融合有良好影响,也就是说,它既能够带来区域性融合和对小群体的忠诚,也有利于更大范围的组织融合。在组织管理中可能会出现权威分化、职位分层和权力分等以及员工隔离等问题,这是组织发展的必然现象,而相较于工作场所的其他组织性活动,组织性体育参与在减少分化与分层、提升员工融合方面可能更加高效。因此,应当从管理和组织发展的层面对组织性体育予以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打破员工壁垒和破解组织地位分层的重要方式。(3)体育参与对群体融合和组织融合积极影响的产生以高参与频率和高参与

39、程度为前提,对于企事业单位而言,如何吸引员工高质量地参与组织性体育活动是提升组织融合的关键。应当不断创新组织性体育的形式,如聘请专业教练进行指导,增加组织性体育的专业性,鼓励和吸引员工提高组织性体育的参与频率和参与程度,在体育活动中承担多种角色,保持较好的活跃度,才能够发挥组织性体育促进组织融合的积极效应。参考文献:1 沈伊默,诸彦含,周婉茹,等.团队差序氛围如何影响团队成员的工作表现?一个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的构建与检验J.管理世界,2019,35(12):10415+36+215.2 LOCKWOOD D.Social integration and system integration

40、M/ZOLLOSCHAN G K,HIRSCH H W.Exporations in Socail Change.Boston;Houghton Mifflin.1964:244251.3 COHEN S,UNDERWOOD L G,GOTTLIEB B H.Social Support Measurement and Intervention:A Guide for Health and Social Scientists:A Guide for Health and Social Scientist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USA,2000.4

41、 WARNER S,DIXON M A.Understanding Sense of Community From the Athletes PerspectiveJ.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2011,25(03):257271.5 仇 军.社会系统中通过体育实现人的社会化的若干研究假说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8,33(01):18+105.6 PICHOT L,PIERRE J,BURLOT F.Management practices in companies through sportJ.Management Decision,2009:47(01):1

42、11.7 CASHMORE E.Sport Psychology:The Key ConceptsM.New York:Routledge,2002.8 仇 军,杨 涛.体育与社会资本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12,19(05):1421.9 FORREST R,KEARNS A.Social Cohesion,Social Capital and the NeighbourhoodJ.Urban Studies,2001,38(12):21252143.10 仇 军,钟建伟.城市中体育参与与社会融合的理论研究以大众体育为例J.体育科学,2010,30(12):2933.11 COPE C J

43、,EYS M A,BEAUCHAMP M R,et al.Informal roles 四川体育科学 2023 年(第 42 卷)第 2 期 82 on sport tea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011,9(01):1930.12 熊凌云,杨李娟.企业体育健康投资的创新效应基于企业开展体育运动的经验证据J.当代财经,2022(05):88100.13 董 军.新时期我国职工体育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06):185186.14 尹继红.企业职工体育参与特征及制约因素的

44、影响效应与路径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06):110119.15 齐占永.论体育在企业中的存在形式及发展对策以万达集团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0):255256.16 闫 强.企业体育文化促进企业发展的创新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17):123124.17 BIGGS M.Social integration:Theoretical perspectives.2021,http:/users.ox.ac.uk/sfos0060/Perspectives5.18 MCALLISTER D J.Affect-and Cognition-Based T

45、rust as Foundations for Interpersonal Cooperation in Organiz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5,38(01):2459.19 MAEL F,ASHFORTH B E.Alumni and their alma mater:A partial test of the reformulated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2,13(02):103123.*(上接第

46、 71 页)14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人类动作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5 吴升扣,姜桂萍,李曙刚,等.动作发展视角的韵律性身体活动促进幼儿粗大动作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1):98105.16 宁 科,沈信生,邵晓军.36 岁幼儿移动性动作发展与感知身体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12):7481.17 关尚一,朱为模.身体活动与青少年肥胖风险的“剂量-效应”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37(04):6872.18 谭思洁,郭 振,曹立全,等.910 岁肥胖男童最大脂肪

47、氧化强度运动减重处方的研究J.体育科学,2016,36(09):3639.19 Evenson K R,Catellier D J,Gill K,et al.Calibration of two objective measures of physical activity for children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08,26(PII 90617757814):15571565.20 Trost S G,Loprinzi P D,Moore R,et al.Comparison of Accelerometer Cut Points for Pred

48、icting Activity Intensity in YouthJ.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2011,43(07):13601368.21 Troiano R P,Flegal K M,Kuczmarski R J,et al.Overweight prevalence and trend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s,1963 to 1991.J.Archives of pediatric

49、s&adolescent medicine,1995,149(10):10851091.22 Ogden C L,Carroll M D,Fryar C D,et al.Prevalence of Obesity Among Adults and Youth:United States,2011-2014.J.NCHS data brief,2015(219).23 Koplan J P,Liverman C T,Kraak V I.Preventing childhood obesity:Health in the balance:Executive summaryJ.JOURNAL OF

50、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2005,105(01):131138.24 Ekelund U,Luan J,Sherar L B,et al.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Time and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JAM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012,307(07):704712.25 Brage S,Wedderko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