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当代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3001885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68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当代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当代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 年 9 月 第 9 期庞珍,王炜摘要抑郁是威胁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应该受到格外关注。当代大学生产生抑郁的主要原因有,原生家庭因素、生活环境因素、学业就业压力因素、作息时间因素、人际交往因素和知识匮乏因素等,如果不及时干预,会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培养,严重者还会导致学业失败甚至产生自杀倾向,可以通过加强入学教育、加快环境适应,确立目标驱动、明确人生航向,全面精准摸排、强化追踪干预,完善课程建设、提升课堂实效,开展丰富活动、培育积极心态,建立联动机制、坚持协同育人等途径进行预防干预。关键词大学生;抑郁;影响因素;对策中图分类号?R748.4;

2、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23)9-0182-03当代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030001)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抑郁作为常见的心理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首要因素,如果不及时干预,将严重影响大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所以,从影响大学生抑郁的相关因素着手,分析研究预防干预大学生抑郁的对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重视大学生抑郁问题的必要性(一)当代大学生抑郁人数和比例较高根据 2022 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数据统计,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 9500 万,其中 50%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从年龄分

3、布来看,18 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30.28%,1824 岁的患者占 35.32%,2530 岁的患者占16.82%,3140 岁的患者占 13%,4150 岁的患者占2.75%,50 岁以上的患者占 2.33%。从该组数据来看,我国抑郁症患者的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且在校学生的占比相对较高,其中,18 岁24 岁年龄段的群体最为庞大,应该受到格外关注。从人群划分来看,1824 岁年龄段应该处于大学时期,该阶段大学生正处于从高中到大学、从未成年向成年的过渡阶段,心智发育水平还不健全、情感思维相对较敏感,价值观念还未定型,抗挫能力、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达到了高峰值。(二)抑郁的后果十分严重抑郁已经被

4、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的诱导因素之一,据 2022 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 28 万人自杀,其中 40%患有抑郁症。可见,抑郁已经不能简单的被视为单纯的心理问题和疾病去看待,它俨然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潜在杀手。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无论产生抑郁的诱因是什么,它都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例如,在学习方面,抑郁会使大学生维持一种低迷的状态,从而导致精神身体疲惫、课堂兴趣较低,由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其学业失败;在生活方面,抑郁患者常常会伴有自卑或自闭心理,使其很难融入现有的宿舍和班级生活,独来独往的生活习惯会进一步导致性格孤僻,从而加剧抑郁程度,长此以往,

5、将会导致其思维狭隘极端和愈发对周围环境的不满,进而诱发极端的负性事件。(三)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要求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也是教育工作必须一以贯之的主线,它要求将育智、育德、育心相结合,在提升学生科学文化基础的同时重视品德教育,坚持“五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J.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4):99-102.3田甜,贾昊昱.节气文化与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径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1,33(10):55-60.4王译萱.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6、版),2021,37(1):102-106.5白毓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策略J.学园,2020,13(27):76-77.6张文强.运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传播力研究,2020,4(22):118-119.7孙莹.关于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传播力研究,2020,4(18):183-184.8刘路,张远芝,何国珍,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心”路径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1(1):84-88.9孙霞.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和出路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20):248-249.10郑若冉.新媒体环境

7、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J.科技资讯,2019,17(30):176-177.182并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健全人格培养。心理学认为健全的人格应该具有稳定的情绪状态、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够正确悦纳自我、行为符合年龄等特征,而抑郁患者普遍会经常出现情绪低落暴躁易怒、自我评价过低、性格孤僻、喜欢独来独往等特点,这些特点显然与健全人格相背离,所以,关注抑郁学生、帮助抑郁学生,引导其正确认识并接纳自我、学会客观评价事物、积极健康对待生活、树立良好心理取向,是培育健全人格的必然要求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途径,也是对学生人文关怀的生动体现。二、当代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因素分析抑郁作为威胁当代

8、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分析诱发大学生抑郁的相关因素,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精准开展和育人实效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一)原生家庭因素俗话说“生病的孩子,往往有个生病的家”。当代大学生抑郁比例较高,与其原生家庭有着重大关系,甚至可以说原生家庭对大学生性格养成和心理发展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如果原生家庭中父母关系融洽、家庭氛围和谐,那么身处其中的孩子也会形成相对温婉平和的性格特征;相反,如果原生家庭中父母经常争吵或冷战,那么孩子也会模仿家长的行为,采用类似的方式去粗暴的处理人际关系,或在今后组建的家庭中采取“冷暴力”。所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心理

9、特征和行为表现很大程度上折射着他以往的生活和经历,而原生家庭也会在孩子身上刻上鲜明的烙印并产生深刻的影响。(二)生活环境因素环境对人的性格培养和心理培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有了“孟母三迁”的佳话。对于大学生来说,进入大学,首先感受到的是生活环境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地域环境的转变。由于高考志愿选择的丰富性和中小学阶段生活地点的相对单一性,具有猎奇心理的学生往往会优先选择离家较远的高校,这带来了入学后地域环境的转变,如气候条件、饮食习惯、地方习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那些适应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往往会因此而怀疑最初的选择,从而产生自我否定,严重者导致抑郁。其二,离开父母独立生

10、活的转变。中学时期,绝大部分学生都是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生活起居都由父母包办,缺乏独立自理能力,进入大学后,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衣食起居的自理需求,自理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会形成错误的自我评价及恋家情结,从而导致抑郁。(三)学业就业压力因素大学学段和中学学段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如果中学学段更加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那么大学学段更注重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从课程安排来看,大学课程相比中学较少,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充沛,这对大学生的自律程度和自控能力便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来说,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和学业成绩呈正相关,那些自律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较弱的学生,往往学业成绩也相对较差,久而久之产

11、生厌学心理。此外,课程深度的增加、各种奖学金的追捧以及升学的需求也使大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压力,一旦结果与期望值有所落差,便会产生挫败感或习得性无力感,从而导致抑郁产生。除了巨大的学业压力外,“毕业即失业”的危机感也充斥着当代大学生,由于就业观念、个人能力、经济形势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就业成为广大高校毕业生最关注的问题,而就业、择业中遇到的挫折也会形成负面情绪,直接导致抑郁问题的出现。(四)作息时间因素大学学段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延长,为大学生丰富的业余生活提供了时间保障,部分大学生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文体活动陶冶情操、或通过参加技能大赛提升专业素养、或利用闲暇时间查漏补缺、或通过勤工助学缓解经济压力、

12、或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升综合素养等,但也有一小部分学生面对充裕的时间感到无所适从,学习生活目标的缺失使他们每天浑浑噩噩,缺乏进取之心;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低头族”大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以至于他们沉迷于网络而摒弃户外活动,甚至黑白颠倒,这些都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五)人际交往因素 2022 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在诸多引起学生抑郁的因素中,人际关系因素导致的抑郁占比 77.39%,高居榜首。究其原因,当代大学生大多处于“431”的家庭结构中,人际关系网较小且遇到的人际关系矛盾较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部分大学生的应挫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从而在与宿舍“小家庭”和班级“大家庭”的

13、相处中稍显吃力;而朋友的减少,导致了大学生负面情绪的无人倾听,而这些无处宣泄的情绪则是引发抑郁的重要诱因。且人际交往的屡次受挫,也会使其对自我的交往能力及人格特点产生负面认知,从而进一步激化其消极情绪。(六)知识匮乏因素当代大学生面对较大的环境、学业、就业和人际交往等压力,需要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来提升自我调适能力和抗挫能力,从而产生正确的心理导向,阻断消极心理的负面影响。然而,由于中学学段课程侧重点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相对较少,学生的心理塑造不太完善,自我调适和转移情绪的方法掌握不够,所以,在面对诸多压力、矛盾、问题、挫折时,往往表现得不堪一击;此外,舍友、朋友在充当倾听者的角色时,共

14、情和话术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倾听者心理健康知识匮乏,很容易导致倾听失败,即倾诉主体情绪宣泄失败,甚至使其负面情绪累加高叠,从而导致抑郁。三、预防干预大学生抑郁的对策(一)加强入学教育,加快环境适应针对大学生面对新环境不适应诱发的抑郁,可以通过加强入学教育和环境教育进行前置干预。例如,通过开学前动员和线上主题班会,对学校校史校情、专业分183类及发展前景、学校功能设施及周边环境、校规校纪和奖惩机制等内容进行专题宣讲和辅导,从而使大学生尽快了解适应新的学习生活,降低入学后环境焦虑的发生率。(二)确立目标驱动,明确人生航向明确合理的目标是大学生进行健康学习和生活的航向标和助推器。只有引导大学生结合自身

15、条件确立适合的近期与远期目标,才会逐步形成任务驱动,从而倒逼大学生合理支配时间,提升学习效率;如果没有设定明确的目标,那么大学生极有可能会沉迷网络、荒废学业甚至由于极度空虚而产生抑郁。此外,要引导大学生形成中等的动机水平,因为动机的强弱和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动机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动机水平过高,一方面,会使个体增强自信心增加努力程度从而提升成功的发生概率;另一方面,也会带来自我评价过高等不利影响,一旦与期望值形成落差,将直接导致个体负面情绪的产生及对自我的否定。动机水平过低,会削弱个体的努力程度从而降低成功概率,最后,将失败归因为自我能力不足从而导

16、致自我评价过低。(三)全面精准摸排,强化追踪干预要加强开学心理普测和常态化心理健康测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变化情况精准摸排,建立专门的心理台账,定期进行追踪观察干预,杜绝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要开展点对点专人辅导,对心理异常学生的家庭状况、学习情况、异常表现等建立一人一档。在人才配置方面,要合理配置校级心理咨询师、院级心理辅导员和班主任、心理委员等心理工作专职队伍,并明确各方责任开展网格化管理服务。在管理服务和监督机制方面,要定期组织心理工作专职队伍的培训、考核和退出机制,切实提升专职队伍的责任意识、业务能力和工作实效。(四)完善课程建设,提升课堂实效作为高校必修课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

17、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主要渠道,要加强完善心理相关课程开发和建设,因材因势因时施教,切实提升教材使用率、课堂吸收率和课程育人实效。首先,从讲授内容来看,要以学生掌握实用方法为目标,多采用实例教学法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其产生共情,真正理解心理健康和心理调适的常见策略,提升课堂学习效果。其次,从过程参与来看,要促进大学生开展合作探究,通过心理情景微剧的构思、编撰、排演和评选,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过程中实现知识渗透和理解。最后,从评价体系来看,要健全多元评价机制,增加过程参与权重和学分比重,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参与意愿。(五)开展丰富活动,培育积极心态抑郁的重要表现之一是

18、情绪不稳定、暴躁易怒、相对孤僻,这些特点与其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长此以往会导致其朋友缺失,进一步加剧抑郁情绪。开展特色多样的户外活动,一方面,可以引导大学生放下手机走向户外放松身心,在活动中强身健体,另一方面,通过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了解、信任与合作,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与向心力。通过各种活动,大学生的精力得到释放,负面情绪可以同时宣泄,从而降低抑郁产生风险。(六)建立联动机制,坚持协同育人抑郁是威胁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在阻断抑郁生成与预防工作中,要坚持多主体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家庭基础作用、学校重要作用和社会推动作用。家庭要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养成,摒弃粗暴的教育方式,

19、采用平和态度沟通交流,使孩子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同时要注重孩子独立人格及基本劳动技能的培养,从而提升其自理能力和抗挫能力;学校要发挥育人主体责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家校联动反馈,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社会要为大学生健康心理培育提供丰厚的土壤,例如,社区可以定期组织家长参加公益培训,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抑郁的危害和常见的调试方法等;建立专家轮流坐诊制度,为居民建立心理咨询平台;探索建立婚前心理必修培训、准家长育儿公益培训等,逐步形成关注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参考文献:1刘爱楼,王瑞明.大学生抑郁情绪特征的潜在类别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2022,30(5):1208-1212.2谢

20、韵梓,吴继霞,王诗成,等.儿童期情感忽视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控制感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2,38(3):407-417.3于大君,李真,张玉.大学生焦虑抑郁现状及社会因素分析J.心理月刊,2022(5):148-149.4侯娟,朱英格,方晓义.手机成瘾与抑郁:社交焦虑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多重中介作用J.心理学报,2021(4):362-373.5钱淑红,张克峰,段一鑫.大学生非自杀性自我伤害与冲动性和抑郁症状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2020(11):127-131.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1?年度专项课题“劳动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研究”(项目编号:SZ-21134)作者简介:庞珍(1989-),女,山西孝义人,硕士,初级,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炜(1982-),男,山西太原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18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