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o.202216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2022年11月 中国金融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科技生态白皮书白皮书 (20222022 年年)版权声明版权声明本白皮书版权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白皮书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院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白皮书版权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白皮书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院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fUcU8WwWnNnO9PcM6MmOoOoMmOiNoPnPfQpNtQ7NmOmNNZp
2、OtNMYrMpN 前前 言言“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金融科技作为数字经济在金融业的核心呈现形式,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金融业相关领域的政策、技术、市场环境的变化,驱动国内外金融科技生态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对金融科技多领域产生深刻影响。一方面,各国金融业相关主体更加依赖科技手段进行金融资源配置,大力发展数字金融成为共识,并高度关注金融数据价值的实现,同时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绿色、普惠等可持续发展领域;另一方面,地缘冲突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其中跨境金融数字设施安全问题凸显,自主稳定成为各国关注重点,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建设多元化
3、、区域化的跨境金融数字设施。中国金融科技发展从“立柱架梁”进入了“积厚成势”的新阶段。目前,金融科技产业基础不断夯实,法规、标准、人才等领域持续完善,金融科技自主创新也进入深化阶段,推动产业生态格局发生变化,大型金融机构“科技引领”态势更加凸显,平台企业在监管政策引导下加强了金融科技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传统 IT 企业则着力打造综合性解决方案。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科技也不断实现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双向互动拓宽持续发展空间。金融业数字基础设施和关键技术持续演进,保障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有效开展。以算力、网络为代表数字基础设施为金融科技发展提供数字底座,分布式、低代码、混沌工程等技术架构创新
4、演进,不断满 足金融业对敏捷开发的需求。同时,数据智能化、安全技术在金融业深入应用,提升金融业数据要素价值。另外,元宇宙、量子计算等新技术开始在金融业试点应用,催生多样化服务模式创新。金融科技成为金融业务创新的核心驱动因素,加速金融业务经营和管理数字化进程。一方面,通过各类技术手段,推动端到端数字化风控能力建设、渠道融合创新和客户服务形态升级,建立数字化运营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在金融科技的加持下,各项金融产品和业务持续创新,包括数字化技术深入消费场景和产业场景,扩大场景金融的范畴;数字人民币试点向着广度和深度扩展,数字支付市场格局发生明显变化;资管科技和保险科技持续发展,推动新的资产管理平台建
5、设,并扩大保险业服务半径。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金融科技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作用更加凸显,助力高质量发展。一是金融科技通过创新模式、聚焦关键领域以及发挥数据要素价值,助推科技创新与核心竞争力提升;二是金融科技通过助力农村、小微企业和特殊群体的普惠金融服务,为缩小数字鸿沟贡献力量;三是金融科技助力绿色金融、转型金融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四是通过在跨境支付、国际投资中增加技术供给,为对外合作贡献力量。目目 录录 一、全球金融科技总体发展态势.1(一)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金融资源配置更加依赖科技赋能.1(二)跨境金融安全问题凸显,自主稳定成为各国关注重点.4(三)金融科技投融资规模有所回落,总体结构保持相
6、对稳定.6 二、中国金融科技产业总体发展态势.9(一)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提升.10(二)产业导向深刻变化,自主创新与服务实体并重.13(三)各类主体发展定位加快调整,产业格局持续演变.15 三、金融科技关键技术创新演进.17(一)数据智能深化应用,释放金融业数据要素倍增效应.18(二)算力网络转型提升,促进金融业数字底座增效扩能.20(三)技术架构创新演进,提升金融业数字化敏捷建设能力.23(四)安全技术持续发展,增强金融业数字安全保障能力.25(五)新技术领域不断演变,带来金融业创新发展新空间.29 四、金融科技热点应用加速发展.31(一)端到端数字化风控体系建设,提升行业
7、风控能力.31(二)数字化服务渠道与模式创新,升级客户服务能力.34(三)数字化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加速场景金融发展.36(四)数字人民币应用持续扩展,支付科技迭代升级.38(五)资管与保险科技深化应用,推动产品服务创新.40 五、新形势下金融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42(一)升级产业金融服务能力,助推科技创新与核心竞争力提升.42(二)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为缩小数字鸿沟贡献金融服务力量.45 (三)助力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47(四)强化对外开放合作能力,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金融动力.50 六、新形势下的金融科技生态发展趋势展望.51(一)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8、要求不断强化,带动关键领域发展.52(二)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呈现系统化趋势,转型模式加速构建.53(三)数据安全重视程度空前提升,数据治理能力成核心竞争力.54(四)审慎监管加速落实,构建安全包容的发展环境成为共识.55(五)丰富数字经济内涵成为重要驱动力,实现双向深度融合.56(六)凸显金融业社会价值属性,为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动力.57 图图 目目 录录 图 1 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资总体规模(亿美元).6 图 2 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资交易数.7 图 3 主要国家地区的金融科技投融资规模(亿美元).8 图 4 主要细分领域的金融科技投融资规模(亿美元).9 图 5 非银支付机构移动支付业务情况.40
9、 图 6 中国绿色贷款余额与各项贷款余额规模(亿元)及占比.49 表表 目目 录录 表 1 金融科技相关政策法规及标准(部分).11 表 2 金融业自主创新相关指导文件(部分).14 表 3 部分金融领域隐私计算相关规范.27 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22 年)1 一、全球金融科技总体发展态势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加,传统金融模式受限明显,金融业更加依赖科技手段进行资源配置,尤其是对绿色、普惠、高效的转型发展要求更加依赖科技赋能。同时,在地缘冲突、国际竞争等因素影响下,跨境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安全受到挑战,各国更加关注国际跨境金融设施的公共性和独立性。另外,在资本市场整体活跃度受到较
10、大影响的背景下,金融科技投融资规模有所回落,但数字支付、财富管理等重点领域仍然保持较高热度。(一)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金融资源配置更加依赖科技赋能(一)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金融资源配置更加依赖科技赋能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加,新冠疫情、气候异常、地缘冲突等问题进一步干扰了正常的投资贸易活动。世界银行预计,2022 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至 2.3%。全球经济形势对金融行业带来显著影响,传统金融服务模式面临更多的转型发展压力,金融业更加需要科技力量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1.传统金融运作模式持续受限,金融服务的数字化转型趋势更加显著 受疫情影响,线下面对面的传统金融运作模式受到较大限
11、制,难以有效开展,数字金融服务加速成为主流趋势。一方面,传统金融机 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22 年)2 构着力以数字技术优化客户体验。经济学人智库调研1显示,65%的受访银行家认为现有网点模式将在 5 年内被逐步取代,超过 81%的受访者认为客户体验的差异化是未来的重点方向,对于部分技术能力较薄弱的银行,也已开始广泛寻求与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另一方面,金融科技企业持续发挥其数字化服务能力的优势,提升差异化用户服务水平。如美国最大的支付企业 PayPal 针对年轻用户群体打造的 Venmo 服务,集社交与点对点转账支付于一体,并搭载“Cash Back to Crypto”服务,与加
12、密货币交易业务产生联动;数字银行 Chime 通过精细化的数字服务能力,准确把握用户资金的流动渠道和使用习惯,以纯线上、高存息、无隐藏费用、提前收款等优势增加用户对其产品服务的粘性。2.数据要素作为金融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需要借助科技应用释放价值 利用数据科技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已成为全球金融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当前全球范围内数字经济活动渗透率不断提升,金融机构能够获取的用户数据也更加丰富,无论是企业用户的生产、经营,还是个人用户的消费、理财等一系列行为和交易数据,均是金融科技深入赋能业务场景的有力抓手。通过合规数据的高效运用,金融机构可以实现场景化金融服务能力的有效提升,真正实现数字化
13、服务能力 1 来自经济学人智库 2021 年对 305 名银行高管的调查。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22 年)3 转型。挖掘场景化金融应用的数据价值,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发展共识,如摩根大通通过收购多家生活服务领域的平台技术公司,在汽车、旅游等场景,利用场景数据提供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零售金融服务。德国数字银行 N26 充分发挥在线上场景连接的能力优势,联合保险机构开发旅行健康险、航班延误险、车辆租赁险、手机失窃险等更为精细、生活化的保险产品。3.绿色、普惠等社会公共领域的金融资源配置,需要科技能力加以引导 金融科技应用使金融业能够更加有效地评估资产长期价值,提升长期性投资意愿和能力,引导金融资源
14、配置到长期性、可持续的公共领域,降低“马太效应”2的影响。在绿色金融方面,当前全球的极端天气问题日益严重,各国主要金融机构已积极探索利用金融科技来度量环境和气候风险,发现投资机遇。美洲开发银行与绿色气候基金共同投资的亚马逊生物经济基金,通过金融科技手段追踪当地实体生产率、财务记录和信用度,并以此为依据使用多种金融工具,包括主权投资贷款、绿色债券、可偿还投资补助金等,促进对亚马逊地区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普惠金融方面,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更广泛群体覆盖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已经成为全球金融业务发展的重要趋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金融科技:金融包容与金融排斥报告中提出,应用金融 2 马太效应指强者越强、弱
15、者越弱的两极分化的现象,又被称为“赢家通吃”。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22 年)4 科技对缩小阶级和农村差距回归结果显著相关。具体实践中,花旗集团推出的数字平台 Bridge,帮助中小企业与区域银行等建立联系,使借款方能够以在线形式快速触达银行方,有效缩减融资成本。缅甸政府与移动支付金融服务企业Wave Money合作,对农村地区转账、社会保障拨付、工人工资发放等面向弱势群体的数字金融服务提供助力。(二)跨境金融安全问题凸显,自主稳定成为各国关注重点(二)跨境金融安全问题凸显,自主稳定成为各国关注重点 1.地缘环境变化显著影响跨境金融数字设施安全,对全球金融稳定性带来挑战 地缘冲突引发的贸
16、易结算和金融制裁等一系列问题,使得现有跨境金融数字设施互联互通、可靠可用受到挑战。经过多年发展,以SWIFT 和 CHIPS 系统为核心的跨境金融数字设施,成为各国跨境信息流、资金流往来的重要载体和通道。但是,这些跨境金融数字设施的运营管理主导权掌握在少数国家手中,与其服务于全球跨境支付结算的公共属性存在显著的不匹配。相关设施一旦被运营方用于金融制裁,将会丧失独立性,对被制裁方造成系统性风险,影响金融数字设施体系安全稳定。以俄乌冲突为例,西方对俄罗斯的金融制裁,包括欧洲能源贸易结算限制、关停 SWIFT 系统权限等一系列举措,对其跨境贸易、外汇稳定等造成了显著影响。类似情况的出现,动摇了现有跨
17、境金融数字设施体系的公共性与独立性地位,也给全球金融稳定 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22 年)5 安全带来了挑战。2.建设多元化、区域化的跨境金融数字设施正在成为发展趋势 多国积极探索建设多元化的交易信息通道和支付结算设施,提升跨境金融数字设施体系的安全保障能力。在当前跨境金融基础设施面临多重挑战的背景下,为了满足刚性安全需求,构建多元化数字金融系统成为全球共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呼吁各国共同开发一个全新的全球公共数字平台,提供更低成本、更快捷的跨境交易结算服务。与此同时,多国从技术和机制两方面入手,积极推进保证平台或系统中立性的治理结构建设。从具体实践来看,已有多个国家自主开发了具有区域性质
18、的跨境数字金融系统。如欧洲央行已开发 TARGET2,即第二代泛欧自动实时全额结算快速汇划系统,为欧元区提供支付基础设施保障。俄罗斯央行开发了本土版金融信息传输系统 SPFS,截至2022 年 6 月,已有 12 个在俄罗斯境内业务规模较高的国家与 SPFS系统连接,超过 70 家外资银行通过 SPFS 系统完成对俄罗斯的跨境及境内转账3。3 数据来源:俄罗斯央行。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22 年)6(三)金融科技投融资规模有所回落,总体结构保持相对稳定(三)金融科技投融资规模有所回落,总体结构保持相对稳定 1.金融科技投融资整体规模呈现下降趋势,中小规模的投融资交易量占比提升 2021
19、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资市场呈现明显的复苏增长态势,全年投融资交易数量达到 5095 笔,投融资总额达到 1388 亿美元4,创历史新高。但进入 2022 年,随着全球通胀问题加剧,多国央行连续加息收紧货币政策,经济发展预期降低,资本市场整体活跃度受到较大影响。在此背景下,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融资规模也呈现下降趋势,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回落。2022 年上半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资总额507 亿美元,同比下降超过 30%,其中二季度仅为 204 亿美元,同比下降超过 46%。来源:CB Insights 图 1 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资总体规模(亿美元)4 数据来源:CB Insights 13411612012
20、1113121130131281376347384303204 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22 年)7 相对于整体投融资规模的回落,金融科技投融资的交易数量却呈现增长趋势,这主要是由于中小规模投融资的交易量占比出现了明显的提升。2022 年上半年,全球金融科技领域投融资交易数为 2624 笔,同比提升约 8%。中小规模的投融资交易量相比去年同期比例提升超过 10%,大额交易占比同比下降超过 20%。来源:CB Insights 图 2 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资交易数 2.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科技投融资规模均有所下降,欧美地区降幅明显 从全球各区域的金融科技投融资发展情况来看,同样也是 2021年复
21、苏增长后,在 2022 年上半年出现了明显的回落。2022 年上半年,美国金融科技投融资为 222 亿美元,同比下降约 27%,其中二季度仅为 86 亿美元,回落至 2020 年水平;欧洲地区投融资规模为 126 亿美元,同比下降 18%,其中一季度同比增长 23%,二季度降幅明显,同比下降 48%,环比下降 40%;亚洲地区投融资规模为 104 亿美元,与94885594683286878786510121208 12181334130513991225 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22 年)8 上一年同比持平,二季度交易活跃度降幅明显,交易数较一季度下降26%。此外,全球新增金融科技独角兽
22、数量下降明显,2022 年上半年仅新增 56 家,2021 年下半年为 84 家。其中二季度新增数量降至 2010连续六个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美国新增 9 家达到 152 家,一季度为19 家;欧洲地区新增 3 家达到 60 家,一季度为 11 家。来源:CB Insights 图 3 主要国家地区的金融科技投融资规模(亿美元)3.数字支付领域的投融资热度持续保持,财富管理继续呈现增长态势 从金融科技的细分领域情况看,数字支付仍是最受资本市场关注的方向,财富管理领域的投融资交易规模保持增长趋势。数字支付相关的金融科技企业及初创公司持续获得资本市场关注,2022 年上半年融资规模达到 142 亿
23、美元,占金融科技投融资总额的 28%,其中新加坡数字支付企业 Coda Payments 获得的 6.9 亿美元 C 轮融资,是上152152155193136864559579853516490636379472021Q12021Q22021Q32021Q42022Q12022Q2美国亚洲欧洲 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22 年)9 半年规模最大的金融科技投融资交易。英国 SumUp、印度尼西亚Xendit、美国 SpotOn 等支付类金融科技企业,均完成了规模在 3 亿美元以上的融资。财富管理领域的投融资规模与去年同期水平持平,2022 年上半年共 71 亿美元,接近 2021 年全年的
24、一半。其中二季度在各领域投融资规模普遍回落的情况下,总体交易额与一季度持平,交易活跃度增长态势明显,环比增长 36%。全球代表性的投融资交易包括德国证券经纪商 Trade Republic 达 2.68 亿美元的 C 轮融资,以及企业税务服务商 Taxfix 达 2.2 亿美元的 B 轮融资。来源:CB Insights 图 4 主要细分领域的金融科技投融资规模(亿美元)二、中国金融科技产业总体发展态势 随着央行金融科技首个三年规划期(2019-2021)的正式结束,中国金融科技产业的“四梁八柱”已经基本形成,金融科技政策法规、811139511391516138424635353053315
25、424242021Q12021Q22021Q32021Q42022Q12022Q2数字支付财富管理保险科技 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22 年)10 技术标准、人才培养等产业基础不断夯实,新的规划对于核心技术自主安全、金融科技伦理治理以及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的关注度显著提升。在顶层设计指导下,金融科技产业生态格局加速演变,大型金融机构更加强调“科技引领”战略,平台企业更加注重合规风控,传统金融 IT 企业着力打造综合性解决方案,同时金融科技产业发展与数字经济的融合不断深入。(一)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提升(一)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提升 1.金融科技产业基础不断夯
26、实,法规、标准、人才等领域持续完善 央行印发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 年)指出,我国金融科技正式步入了“积厚成势”新阶段。过去几年,我国金融科技“四梁八柱”已基本形成,法规、标准、人才等产业基础正不断夯实。一是金融科技法制体系进一步健全,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法制保障。近年来,金融科技法律法规纲目并举、不断完善,制度短板加快补齐。尤其在金融科技安全方面,基本形成以全国人大立法为“纲”,以国家相关主管部委和地方规范为“目”的全面立法体系5,为金融科技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二是金融科技重点领域标准加快制定,标准国际化工作不断深化。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为相关工 5 王兆峰,张恩权,饶
27、倩,彭天择.关于金融科技安全立法的探索与研究,清华五道口金融科技研究院研究报告 2022 年第 5 期,总第 109 期。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22 年)11 作指明了方向,金融数据要素、金融信息基础设施、金融网络安全等重点领域标准加快供给。同时,在 ISO、ITU 等国际组织框架下,我国牵头或主要参与了第三方支付服务、金融分布式账本、数字货币硬件钱包等多项国际标准。三是金融科技人才聚集效应明显,产学研联动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北、上、广、深、杭等地凭借政策资源、产业基础、发展环境等优势打造了金融科技人才高地6;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则通过错位差异及地区辐射完成多极化发展。同时,
28、全国 65 所高校相继开设金融科技专业,通过校企合作进行重点领域研究,培养了大批金融科技人才。表 1 金融科技相关政策法规及标准(部分)分类分类 文件文件/标准名称标准名称 发布时间发布时间 政策法规 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银保监规202214 号)2022-7-12 中国银保监会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银保监办发20222 号)2022-1-10 中国银保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21108 号)2021-10-12 中国银保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银保监办发
29、202124 号)2021-2-19 中国证监会证券基金经营机构信息技术管理办法(2021 年修正)(证监会令第 179 号)2021-01-15 行业标准 基于文本数据的金融风险防控要求(GB/T 414622022)2022-04-15 金融大数据平台总体技术要求(JR/T 02372021)2021-12-29 金融大数据术语(JR/T 02362021)2021-12-29 6 资料来源:我国主要城市金融科技人才发展 HOPE 指数。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22 年)12 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规范(JR/T 02452021)2021-12-20 金融数据安全 数据生命周期安全规范
30、(JR/T 02232021)2021-04-08 人工智能算法金融应用评价规范(JR/T 02212021)2021-03-26 金融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众测实施指南(JR/T 02142021)2021-02-10 金融网络安全 Web 应用服务安全测试通用规范(JR/T 02132021)2021-02-10 金融业数据能力建设指引(JR/T 02182021)2021-02-09 来源:公开渠道搜集 2.金融科技伦理治理受到广泛关注,推动金融科技向善发展 近年来,金融科技应用中的算法歧视、隐私侵犯、过度采集用户数据等伦理问题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扩散了金融风险,给金融监管带来挑战。近期
31、被广泛关注的河南村镇银行存款挪用事件中,相关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以及存贷风控等关键领域信息系统的科技应用和管理缺乏金融科技伦理治理体系,是导致此次大规模储户被欺诈行为蒙蔽的重要诱因之一。在此背景下,金融科技伦理受到广泛关注。金融科技伦理治理体系正不断完善:一是金融科技伦理治理政策导向明显。“十四五”规划纲要及金融科技三年规划均提出要健全科技伦理体系。央行金融科技委员会也把金融领域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作为 2022 年工作重点之一,将金融科技伦理治理提上了新高度。二是地方性金融科技伦理治理组织相继建立。深圳、安徽、浙江等地在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推动下相继成立金融科技伦理委员会,通过开展相关研究、人才培
32、养等工 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22 年)13 作,发挥行业自律功能。三是金融科技伦理标准逐步建立。目前,金标委金融领域科技伦理指引行业标准正在研究制定中,各地也在积极探索金融科技伦理治理相关标准、指南和自律公约。(二)产业导向深刻变化,自主创新与服务实体并重(二)产业导向深刻变化,自主创新与服务实体并重 1.核心技术安全应用成为重点方向,金融科技自主创新进入深化阶段 当前,国际局势不确定性持续上升,金融行业网络和信息技术安全成为关注焦点。一方面,金融业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成为重要导向。近一年来,一行两会在行业指导性文件中提出,金融行业应更加关注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与安全应用。例如银保监会在关于
33、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对“对业务经营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平台、关键组件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实现自主可控,降低外部依赖和单一依赖。另一方面,我国金融科技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正在快速提升。近年来,以“芯片+操作系统”为基础技术底座,云计算、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领域的多技术路线加速发展,技术和产品逐步从可用向好用阶段过渡,国内相关产业生态进一步壮大,不断强化对金融业软硬件供应链安全与稳定的支撑保障。与此同时,在 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方面,国内金融机构也更加重视原始创新,在自主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等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更为前沿的元宇宙、量子计算等领域,围绕着金融业
34、的应用需求,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22 年)14 很多国内金融科技企业也走在探索应用的最前方。表 2金融业自主创新相关指导文件(部分)发布发布 机构机构 政策名称政策名称 发文发文 时间时间 关键内容关键内容 中国人民银行 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 年)2021-12 力争到 2025 年,整体水平与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应用更为深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先进 加强核心技术的应用攻关 切实保障供应链稳定可靠 构建开放创新的产业生态 中国银保监会 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 2022-01 提高新技术应用和自主可控能力 提升快速安全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开展
35、前沿技术研究 坚持关键技术自主可控 加强自主研发技术知识产权保护 加强技术供应链安全管理 中国证监会 证券期货业网络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22-04 核心机构和经营机构应按照国家及中国证监会有关要求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相关工作。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建设 持续提升自主可控能力 完善信息技术治理架构 健全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来源:公开渠道搜集 2.金融科技成为服务实体经济重要引擎,精准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服务实体经济既是金融行业的使命,也是金融科技发挥价值的重 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22 年)15 要方向。一是金融科技服务实体
36、经济的发展定位进一步凸显。2019-2021年的金融科技规划将金融科技定位为“服务实体经济的新途径”,而 2022-2025 年的金融科技规划则明确“金融科技是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重要引擎”。从“新途径”到“重要引擎”,不仅反映了金融科技从基础支撑到驱动变革的提升,也进一步明确了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导向和发展要求。二是金融科技精准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强化。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物联网等多种金融科技手段的综合应用,金融机构对于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不断强化,相应的服务成本有效降低,进而实现更广阔、更高效、更灵活的普惠金融服务创新。尤其是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乡村振兴、一带
37、一路等重点领域,科技赋能金融实现金融资源的精准投放,在风控、支付、客服等多个环节实现对智能化匹配服务,用金融科技的力量让服务实体经济的战略要求,真正落实到具体业务实践中。(三)各类主体发展定位加快调整,产业格局持续演变(三)各类主体发展定位加快调整,产业格局持续演变 1.大型金融机构“科技引领”态势更加凸显,技术能力对外输出赋能多行业数字化转型 当前,用科技引领业务创新发展的共识愈加凸显,科技实力越来越成为金融机构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一是头部金融机构科技投入增幅持续保持较高水平。2019 至 2021 年,国有六大行的年平均科技投入 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22 年)16 增长率(21.77
38、%)是营收增长率(6.96%)三倍以上7。二是金融机构基于自身研发应用能力实现对技术创新的反哺促进。得益于高水平的科技投入和丰富的业务场景,金融机构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领域的技术已经达到领先水平,例如工行、建行连续两年入选福布斯全球区块链 50 强,建行 OCR/ICR 自主算法获得第 16 届ICDAR2021(全球人工智能文档图像分析识别领域国际顶级比赛)第二名。三是金融机构输出优势技术,赋能多行业数字化转型。金融机构的科技能力正逐步向农业、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输出,加速其他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例如工行“兴农通”乡村金融服务专属 APP,通过物联网、区块链、卫星遥感等技术,提升农业
39、数字自动化采集和智能化分析能力;中行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教育数字大脑”,探索“数字校园”建设,赋能智慧教育发展。2.平台企业更加注重合规经营与风险管控,积极落实国家战略重点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当前,关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出台,平台经济进入在“发展中规范”的常态化监管时期。从规范发展的角度看,合规经营和风险管控是当前平台企业的关注重点。目前,34 家互联网平台企业均先后向社会公开了依法合规经营承诺,未来将继续强化反垄断合规、价格合规、反不正当竞争合规、7 数据来源:国有六大行年报,中国信通院整理。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22 年)17 个人信息
40、和数据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并通过建立企业内部合规体系,促进自我审查和风险防范。从引导发展的角度看,未来平台企业将进一步发挥对实体经济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撑作用,通过利用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出供应链金融、小微金融等产品,让金融服务更好地下沉到产业链,切实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3.传统 IT 企业着力打造综合性解决方案,全面赋能金融业数字化转型 当前,金融场景及业务变得更加多元化,为了更好地匹配金融机构需求,传统 IT 企业不再满足于提供单一标准化产品和解决方案,而是探索打造综合性解决方案,通常采取两种方式:一是通过与产业链上下游厂商共建生态圈,从客户需求出发
41、,形成厂商之间深度绑定、能力互补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例如云厂商围绕云原生技术基座,与数据、安全、存储、硬件资源等厂商开展合作,对客户提供更加生态化、综合性的深度技术栈。二是企业强化自身端到端服务能力,打造全栈解决方案。例如某些网络厂商,由仅提供网络架构解决方案,转型成为可提供顶层规划、产品交付实施、运营服务、后期技术支撑的全栈式端到端服务闭环,从而更好地匹配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整体需求。三、金融科技关键技术创新演进 金融科技关键技术应用落地持续深入并呈现新特征:新型数据库、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22 年)18 数据管理技术与 AIoT 技术等多种数据智能手段,持续提升金融业数据要素价值实现
42、能力;金融算力基础设施持续升级转型,边缘计算、多样性计算全面发展不断为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增效扩能,同时金融业底层技术架构和开发运营模式创新加速,分布式、低代码、混沌工程等在架构稳定基础上提升了金融业务敏捷开发能力;金融业网络信息安全要求更加凸显,零信任在金融业受认可程度升高,区块链跨链互信需求不断提高,同时隐私计算应用刚需属性显现;以元宇宙、量子计算为代表的前沿技术,也在金融领域应用出现新场景、新模式。(一)数据智能深化应用,释放金融业数据要素倍增效应(一)数据智能深化应用,释放金融业数据要素倍增效应 1.创新型数据库加速数据资源化进程,为金融数据多元发展提供支持 数据库是金融数据资源化阶段的主
43、要技术工具,金融数据生态的快速演变对数据库提出了安全化、智能化等应用要求。防篡改数据库、AI 数据库、云原生数据库等创新型数据库能够满足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业务场景定制等方面的需要。第一,防篡改数据库防止数据库内部安全攻击,通过数学算法将数据全程密文存储、密态上云,在密文空间直接查询和运算,保护数据在云上全生命周期的隐私安全,在金融业务交易场景中,提供可信的数据隐私保护能力,获取用户信任。第二,AI 数据库通过将 AI 能力植入到数据库内核的架构和算法中,实现智能诊断、自动检测、自动防范系统故障、修补安全漏洞,实现 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22 年)19 数据库智能运维和优化,来应对金融机
44、构复杂的业务场景和海量数据。此外,云原生数据库融合云技术以实现资源池化高效管理,计算与存储解耦,弹性扩容,秒级备份,轻松应对金融行业海量数据存储,实现“多写多读”。2.数据管理标准的应用进一步普及,助力金融业提升数据管理能力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据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DCMM8作为我国数据管理领域的首个国家标准,对企业数据管理能力进行评级,可为企业数字化能力管理提供参考指标。金融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进行了 DCMM 贯标,为数据要素价值的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完善了金融机构的数据管理体系,提升了持续优化数据管理的能力。通过贯标,金融机构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自身数据管
45、理水平,及时补足短板,不断促进数据“高质量”治理,同时反哺企业业务发展,形成正向循环。目前,工行、交行、浦发银行等已通过 DCMM。二是扩大金融行业数据优质资源供给,提高数据要素流通效率。DCMM 的不断贯标落地,可持续提升金融行业数据标准化与开发利用规范化程度,提高金融数据供给体量和质量,推动建立规范的数据市场化流通和交换机制。8 DCMM 指的是 GB/T 36073-2018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国家标准。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22 年)20 3.AIoT 提升金融机构数据管理效率,扩大金融服务范围 AIoT(智能物联网)是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融合,可实现万
46、物数据化、万物智联化。AIoT 一方面可提供实时收集数据的渠道,保证数据客观性;另一方面对于大量的物联网数据,在终端、边缘端或云中心通过部署机器学习模型能实现对数据的智能化分析与应用。AIoT 正在金融业中发挥重要作用。AIoT+金融应用已形成了三大类应用场景:一是助力金融机构内部智能化管理,大量金融机构采用 AIoT 技术开展设备运维、远程管理、实物管理等工作,如多家银行采用 AIoT 进行钞箱管理、贵金属管理;二是对现有金融产品进行升级,尤其是在解决标的物确权、溯源难,流程存在盲点断点,单据、凭证造假等问题上成效显著,如通过 AIOT 的应用,对动产、活体抵质押物进行更精准监管;三是物理世
47、界场景化金融创新探索,通过 AIoT 建立物理世界连接,沉淀数字化资产,进而为金融机构提供输入,形成数字化场景金融服务,如工业物联网场景金融、车联网场景金融等。(二)算力网络转型提升,促进金融业数字底座增效扩能(二)算力网络转型提升,促进金融业数字底座增效扩能 1.金融数据中心有序推进向绿色低碳转型,提升算力服务能效 2021 年 10 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五部门出台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提出“到 2025 年,数 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22 年)21 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普遍不超过 1.5”,金融机构在相关要求下积极推动安全、高效、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实现数据
48、中心增效。一方面,冷板式液冷技术和热回收系统的规模应用,推动金融数据中心能效进一步提升。液冷技术快速演进,系统可靠性逐步提升,在金融行业高密度、大规模及散热需求较高的数据中心中优势明显。如工商银行数据中心建立创新实验室,引入冷板式液冷服务器,服务器发热元件采用冷板覆盖,通过离子水对服务器进行散热,机房整体能耗降低 30%,提升了液冷服务器部署能力以及单机柜部署密度。另一方面,数字孪生技术融合了数据中心的 3D 建模,提升了金融绿色数据中心的智能运维能力。如中国农业银行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开发预测性维护模型,分析实际系统的运行情况,预测何时需要维护,降低计划外停机概率。对冷机系统的暖通设备、控制设备
49、进行抽象建模,分析冷机系统不同运行策略下的经济性、节能性等。2.多种接入方式不断融合,架设支持数字金融的“高速公路”网络基础设施是各行业数字化转型中数据传输的“高速公路”,过去几年其在我国实现了快速发展,网络泛在覆盖日趋明显。金融业作为基础通信网络的核心用户,其数字化转型从中受益明显。一是固移融合的网络基础设施为金融业提供数据承载底座。以千兆光网和 5G 为代表的“双千兆”向用户提供高速的固移网络接入能 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22 年)22 力。截至 2022 年 5 月,我国光纤用户占比已达 94.8%,5G 基站已开通超 185 万个。固移融合的“双千兆”为金融机构提供丰富选择,两者
50、互补互促提升金融业网络稳定性。光网是金融机构主流数据传输通道,然而随着 5G 发展,金融机构相继引入 5G 作为光网互补通道,保证业务连续性。二是宽窄结合的物与物互联网络实现金融终端统一接入和管理。5G 为高带宽、低时延设备接入提供支持,NB-IoT 基站超 75 万,可覆盖多数窄带终端,宽窄结合的移动物联网网络体系已形成,供应链金融、动产融资、远程保险勘察、租赁物管理等金融场景实现统一接入与管理。截至 2022 年 3 月,平安银行在宽窄结合的移动物联网支持下,接入物联网终端设备超 1200 万台,支持实体经济融资发生额超 3700 亿元。3.算网融合技术加速应用,助力新型金融服务场景快速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