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化学学科德育目标与德育方法的演变及启示——基于中学化学课程标准%28教学大纲%29的分析.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3049384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83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学科德育目标与德育方法的演变及启示——基于中学化学课程标准%28教学大纲%29的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化学学科德育目标与德育方法的演变及启示——基于中学化学课程标准%28教学大纲%29的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化学学科德育目标与德育方法的演变及启示——基于中学化学课程标准%28教学大纲%29的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2023-02-11作者简介:张羽,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毕华林(通讯作者),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250014)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基金项目: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化学基本观念教学概论”(21FJKB023)。摘要:以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布的21份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为研究对象,从辩证唯物主义、理想信念和生态文明三个主题分析课程标准中体现的德育目标及德育方法。研究发现,德育目标始终以时代需求为基点,从单一到多元再转向统整;德育方法依托德育目标,从灌输到渗透再转向融合。无论是德育目标还是德育方法,都从与学科相对分离

2、走向与学科深度融合。这为当下化学学科德育提供了启示:应明确新时代化学学科德育的核心内容与具体目标;应加强学科德育与学科内容的融合,注重以学科知识和学科思维育德;遵循学科德育的应然路径,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主渠道功能。关键词:学科德育;化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德育目标;德育方法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7228(2023)06-0034-06DOI:10.16826/ki.1009-7228.2023.06.007引用格式:张羽,毕华林.化学学科德育目标与德育方法的演变及启示基于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3,2

3、4(6):34.化学学科德育目标与德育方法的演变及启示基于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分析张羽,毕华林德育是学科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最高目标,寓德育于学科是基础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1。自然科学学科以反映大自然客观规律为主,具有不同于社会学科的德育价值。作为基础教育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学科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和德育内容。为厘清不同时期化学学科德育的发展脉络,深刻理解化学学科的德育内涵,本研究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颁布的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共21份文本文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材编写建议和教学建议的分析,提取文本中直接呈现的德育目

4、标、方法和隐含德育的相关话语,分析其演变规律和特点,为新时代促进德育与化学学科的深度融合提供启发和借鉴。一、化学学科德育主题目标的演变历程教育部2017年颁布的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 指南)是学校德育的工作性文件,指南 着眼于为学生一生成长打好思想基础,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同时对理科课程提出“加强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树立勇于创新、求真求实的思想品质”的统筹性要求2。基于 指南的要求、初高中学段培养目标和德育内容的界定,德育目标主要涵盖在辩证唯

5、物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三个主题内容中。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各主题目标的演变历程如下。(一)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世界观在德育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化学学科内容如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故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一直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德育内容。不同时期化学学科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目标如表1所示。在19501956年发布的化学课程标准中,辩2023年11月第24卷第6期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Ele

6、mentary Education Edition)Nov.2023Vol.24No.634证唯物主义教育目标不断具体化、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基础。从“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转变为“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念,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课程目标仍为“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但内涵调整为“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简单的化学问题”,更好地贯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1988年初高中教学大纲分开修订,初中阶段仅要求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并未给出明确的水平要求;高中阶段则要求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简单的化学问题。2

7、1世纪初,我国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2001年版课标”)和2003年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2003年版课标”)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蕴含在具体的三维目标中。如“2003年版课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要求学生“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党的十八大以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立了化学学科德育的基本方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要求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科学定位德育目标,合理设计德育内容与方法,使德育层层深入4

8、。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均以发展核心素养为主旨,将学科德育与智育整合,凝练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蕴含在核心素养之中。高中阶段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等、初中阶段的化学观念与科学思维等都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可以看出化学学科一直重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但具体内容和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从化学课程的直接目标转变为与学科深度融合的表现性目标,其内容要求和实施路径越来越明确具体,为在化学课程教学中实现德育目标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二)理想信念教育指南 要

9、求培养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化学学科中的理想信念教育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责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等。不同时期化学学科理想信念教育目标如表2所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理想信念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为主。改革开放之后,化学课程中的理想信念教育逐步转向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开放使国家逐步走向富强,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成为学科德育新的关注点。1996年教学大纲首次提出“着眼于提高学生素质”,强调指向表1不同时期化学课标(大纲)中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目标版本辩证唯

10、物主义教育具体要求1950培养辩证唯物主义1954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1956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1978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1986以现代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化学问题1988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初中)1990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简单的化学问题(高中)2001初步建立科学物质观,增进“世界是物质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初中)2003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高中)2017无直接目标描述(高中)2022能从物质及其变化的视角初步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发展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对不同的观点和方案提出见解,逐步学会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初中)表2不

11、同时期化学课标(大纲)中主要理想信念教育目标版本理想信念教育具体要求1954培养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思想1956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思想,学习苏联化学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科学辛勤劳动的光辉事迹1978为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奋斗1985增强信心、兴趣,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为祖国富强和人民幸福而献身的精神1988培养爱国主义、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态度、培养创新精神1996培养勤奋、坚毅、勇于创新、合作的品德,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2003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努力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等201

12、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习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与必备品格2022成为“三有”时代新人的正确价值观念与必备品格35表3不同时期化学课标(大纲)中生态文明教育目标版本具体要求19521988运用化学解决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中的污染问题,保护环境。19902000关注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问题。20012003关注环境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观。2017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绿色化学”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能较深刻地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参与有关化学

13、问题的社会决策。2022对化学学科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具有积极的认识;具有运用化学知识对生活及社会实际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的意识;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习惯,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学生素质发展的德育目标,如兴趣、责任感、品德等。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要求“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5。在“2001年版课标”和“2003年版课标”中,结合化学学科特征和课程内容,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敢于质疑与思索、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等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提出树立远大理想

14、和共同理想的要求。“2017年版课标”将化学学科中的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道德教育和社会教育进行整合,凝练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创新意识、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等上升为化学学科的核心培养目标。“2022年版课标”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从“三有”时代新人的高度强调责任担当的重要意义。在这两版课标中,都给出了具体的内涵阐释和极具时代性的目标要求。纵观不同时期化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可以看出理想信念教育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1954年至1963年学校教育的主旋律是“提高学生社会主义觉悟”,学习苏联科学家光辉事迹、培养建设祖国的信念等,更主要的是为无产阶

15、级政治服务。改革开放后,理想信念逐渐拥有充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其个体、经济和文化功能陆续被关注。21世纪以来,理想信念教育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意义被进一步发掘,理想信念教育与化学学科深度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三)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是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的社会形态6。生活中的节水节电、垃圾分类,观念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可持续发展等都是化学学科重要的生态文明教育目标。不同时期化学学科生态文明教育目标如表3所示。实事求是地分析,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生态文明都不是化学课程关注的重点。19521988年间颁布的化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都强调服务

16、社会主义建设,运用化学解决工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关注生产建设造成污染的处理。19902000年间,化学课程标准开始要求让学生理解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重要性。“2003年版课标”中要求学生赞赏化学科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生态文明建设开始被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在“2017年版课标”“2022年版课标”中,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包括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基本内容,还包括使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化学科学对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等高阶能力,最终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的

17、理念。化学学科生态文明教育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工业时代要求“不给环境增加负担”,然后是改革开放时期“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最后是当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生态文明教育目标因社会发展需求而变化,现已成为内涵丰富且极为重要的化学学科德育内容。二、化学学科德育方法的演变历程化学学科德育目标在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有明确要求,德育方法则隐含在教材编写建议和教学建议之中,基于对文本的分析,发现不同时期的德育方法并非完全源于德育目标,而是受特定历史时期的教育思想和人们的德育观念影响。化学学科德育方法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课外劳动体验与课内灌输观念相结合1949197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

18、和建设初期,化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对德育方法没有特定的描述,从具体内容看,课外生产劳动和课内灌输观念是化学学科实现德育目标的主要方法。这一时期德育更多关注社会主义觉悟和阶级斗争,青少36年能不能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是其是否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重要标志788-89。教学以让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意义、愿意参与劳动和学习生产技术技能为主,如1952年课标要求教学应介绍我国劳动人民对化学的贡献、课外带领学生参观工厂科学馆等。同时,化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多次出现“指明”“指出”等灌输观念的要求,很少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该阶段以社会需要代替受教育者需要,忽视了学科逻辑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二)直接灌输观

19、念与教学内容渗透相结合19771994年是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时期,这一时期仍沿用传统的德育目标,如服务经济建设、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这类德育目标与化学学科内容结合较为牵强,缺乏稳定的渗透点,实质上还是直接灌输观念。在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等的培养中,大纲则给出较为明确的渗透点,如1986年大纲指出,以化学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精神、以生活情境和技术发展激发学生兴趣、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化学问题等建议。在该阶段,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分别采取不同的德育方法,重视将德育与学科内容相结合,通过学科内容渗透的方式实现德育目标。(三)结合生活经验渗透德育19952011年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20、时期,德育研究空前繁荣,德育理论不断创新7203-204。化学学科德育目标兼顾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各种德育理论方法被应用于教学活动设计中。“2003年版课标”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具体的教学情境、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例如,在测定与改良土壤酸碱度活动中,通过调查“化学在农林产品深加工中的应用”,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这种结合社会生活经验进行学科德育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德育的渗透。然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机械地设计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穿靴戴帽等现象,这也导致“德育渗透说”具有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受到学者们的批判8。(四)挖掘学科内生德育价值实现德育目标2012年至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

21、时代,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必修课程突出化学学科观念的统领作用,不同的学科观念教学有着不同的德育价值;选修课程则综合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社会发展价值和时代性9 10。把握学科特点,通过学科教学自然实现德育目标成为该阶段的学科德育方法。如选修有机化学模块“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课程内容要求: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某些烃、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体会“绿色化学”思想在有机合成中的重要意义。“2022年版课标”同样遵循上述理念,并给出大量具有思想性的情境素材,为教师提供了思路和参考。至今,课程标准中已无任何灌输性的德育目标,但却涉及安全意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环境保护观念等内容。这一教学过

22、程和方法遵循“教学本身就内生着教育的道德追求”理念,与新时代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有更好的契合性。三、化学学科德育目标与方法演变特点及启示回眸新中国成立以来化学学科德育目标与方法的演变,具有以下特点:在学科德育目标上,始终以变化着的社会需求为基点,从单一到多元再转向统整。新中国成立初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学科德育目标比较单一,学科德育与学科内容相互分离。改革开放时期,德育的政治功能、个体功能、文化功能被陆续挖掘,德育目标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进入21世纪,化学学科德育目标由多元转向统整。首先是“三维目标”将德育整合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之后的“学科核心素养”更是直接凝练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可以获得的必备品格和价

23、值观念,进一步明确了化学学科的德育价值。在学科德育方法上,则呈现出依托时代德育目标,从灌输到渗透再转向融合的特点。无论是“灌输”“渗透”还是“融合”,都有其在当下历史时期的重要意义。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课堂灌输观念是学校教育最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在强调经济建设的改革开放年代,化学课程不仅要传播思想,还要培养兴趣,灌输和渗透相结合则是较好的途径;在新时代,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于学科本质特点和学生生活经验相融合的学科教学使学科德育得到延展和升华,成为当下学科德育最适合的方法。综上所述,无论是学科德育目标还是德育方法,都从与学科相对分离走向与学科深度融合。这种演变为当今化学

24、学科德育提供以下启示。(一)明确化学学科德育核心内容与具体目标从德育的演变历程看,不同时期德育的核心内容和具体目标均有其时代意义。在当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赋予化学学科德育各主题更丰富的时代内涵。在新时代,化学学科德育以培养学生的科37学世界观、蕴含在学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信念为核心内容。科学世界观教育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主,具体表现为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等思想观点。化学学科思想对化学学科本质特征、规律、方法的概括性认识,对化学科学研究和人类认识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是化学学科中进行科学世界观教育的重要载

25、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社会层面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价值准则三个层次,在化学学科中有其具体且丰富的表现。在国家价值观层面,学生认识到人类通过化学创造新的物质,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这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富强观;结合化学学习进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可持续发展教育可培育学生的和谐观等。在社会价值观层面,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安全准则,按照规范操作进行实验有利于培养法治观等。在个人价值观层面,介绍我国化学产业对社会发展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贡献,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介绍化学家克服困难、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可增强学生的敬业精神等。理想信念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同时

26、更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在化学学科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化学是以保障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根本的基础科学,化学核心知识能解决如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众多社会问题;其次,要帮助学生树立使用化学为人类谋福祉、为世界创造更多物质和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坚定信念与责任担当,同时还需激发学生对真理探索的渴望,对客观事实的尊重等科学态度。教师应明确新时代化学学科德育的核心内容与具体目标,在尊重化学学科教学逻辑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科学世界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有机融入化学课堂,完成学科德育目标。(二)加强学科德育与学科内容的融合学科德育目标只有与学科内容紧密融合才可能

27、真正得到落实。人类活动经验经历归纳、抽象、应用、验证、发展等一系列过程才形成今天的学科体系,人类活动带有鲜明的目的性和主体性,是特定历史情境下社会需求和价值观的体现。每个学科自然也有其发展过程中积淀的内在的道德内涵,学科知识和学科思维正是人类顺应时代发展和解决社会需求的工具,是价值观的另一种体现。在学科知识层面,化学所关注的物质构成、微观粒子间相互作用等科学规律与宏观世界物质性质息息相关。在学科思维层面,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是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11。学生通过化学学习,能知道宏观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通过物质结构解释物质性质,能基于科学的想象和精密的推理设计实验成功解决化学问题。这些都能丰富

28、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学科知识和学科思维始终是学科教学的重点。化学学科德育就是要坚持学科本位,加强学科德育与学科内容的融合,持续深入地探讨化学知识蕴含的思想观点和学科思维对学生世界观养成的重要价值。化学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不应是“这个内容如何渗透德育”,而是“这个内容有什么德育价值”。(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主渠道功能化学学科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元素,课堂教学的任务是呈现并让学生内化这些元素,基于目标整合学科德育与课堂教学,将“教书”与“育人”在同一活动中有机实现。教师要遵循学科德育的应然路径。化学学科德育和道德与法治课等课程有着显著差异,道德与法治课程

29、核心理念在于德行的构建和法治意识的养育12,德育是课程的直接目标,它属于间接德育。所谓间接德育,是指教育者的德育意图并不直接和明显,受教育者通过间接途径接受道德教育的德育形态13,需要教师有意的对课程思政进行探索,并与课程内容相融合。在上述理念下,化学学科德育应基于正常的学科教学逻辑开展。首先,教师要坚持以学科逻辑为主线进行方法整合,重构知识与思维的培养方式。在知识教学中,要突出知识作为“人类基本经验”的特征,保证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尽可能还原每一个经验形成的历史情境与价值导向,帮助学生不断建构知识体系;在思维培养中,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积极创设有助于思维活动和具有

30、德育意蕴的教学情境,使用启发式、探究式、项目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在深刻的思维活动中实现学科育德。其次,化学课堂不应增加繁冗的育人环节,单纯为了育德而进行德育,不能以空泛的德育目标38Evolu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Moral Education Goal andMethod in Chemistry Discipline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hemistry Curriculum Standard(syllabus)of MiddleSchool over the YearsZHANG Yu,BI HualinAbstract:Ba

31、sed on the 21 promulgated chemistry curriculum standards(syllabus)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People忆s Republic of China as the object of analysis,this research sorted out the moral education goals andmethods in the text.It analyzed three important moral education themes of chemistry disciplines,dialec

32、ticalmaterialism,ideals and beliefs,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We found that the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has alwaysbeen based on the actual needs,from single to pluralistic to integrated.The method of moral education rules onthe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of each period,from inculcation,infiltration t

33、o integration.These changes provideenlightenment for moral education of chemical education.The core content and specific objectives of moral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of the discipline of chemistry should be clarified.The integ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with disciplinary content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34、.The appropriate path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disciplineshould be followed.Key words:discipline moral education;chemistry curriculum standards(syllabus);the goal of moral edu原cation;the methodofmoraleducation为统领,而应以陶冶教育、榜样教育等为主要方法。间接德育的间接性、隐蔽性,要求化学教学在实现化学课程内容承载的德育价值基础上,与其他各学科协同促进学生德育发展,这才是化学的应有价值。

35、最后,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纲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须从新时代学科育人的角度重新理解课程标准要求,深入分析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而设计具体目标,完成教学实践。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主渠道功能,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科的内在的德育元素。总之,化学学科德育不能靠“潜移默化”的渗透,要使德育“逻辑”的根植于学科教学之中才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路径。化学课堂首先应回归学科本身,重新审视德育内容,深入挖掘德育元素,尊重其间接德育的属性,才能真正实现“寓德育于化学学科”,实现教书育人的和谐统一。参考文献:1田保华.试论学科德育的问题与出路J.课程 教材 教法,2015,35(7):3.2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EB/OL.(2017-08-17)2022-08-02.http:/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1999-06-13)2022-08-15.http:/ 教材 教法,2021,41(3):110.12孙静.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德法融合策略的实践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9,20(1):61.13檀传宝.德育形态的历史演进与现实价值J.教育研究,2014,35(6):25.责任编辑:岳俊冰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