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城市建筑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2023.03the two.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idential areas in China,for two kinds of typical residential areas with low quality of walking environment,the traffic space design strategies for the two kinds of residential areas are put forward.Through the
2、 case analysis,it can be seen tha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walking environment in the residential area,we need to start with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the traffic space,and select appropriate parking space layout and the organization mode of pedestrian and vehicle flow,so as to provide new ideas
3、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raffic space of the existing residential area and the traffic space planning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in the future.Key words residential traffic space;the concept of pedestrian-friendly;walking environment1 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住环境发展趋势由“汽车导向”向“人本主义”回归,居民对步行环境的品质需求
4、逐渐增加。近五年来,国内学界针对步行友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城市设计层面,从城市交通、土地利用、公共空间等多角度出发,对步行友好的城市道路系统与步行构建、城市公共交通站点周边的步行空间优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二是在居住区与街区层面,从环境行为学等多个角度,结合相应的评价方法,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三是在街道空间层面,通过对街道空间的形态、尺度等要素进行分析,结合相应的评价方法,探讨了步行友好街道的设计策略;四是针对步行友好环境进行了相应的理摘要为提升我国住区的步行环境品质,本文基于对步行友好理念内涵的研究,从住区的交通空间的路网结构、交通组织、停车规划、道路空间
5、设计等方面入手,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日本与新加坡的两个典型案例进行解析,分别提取二者在交通空间上的营建手段,对比归纳二者在步行友好理念下交通空间设计的特征。结合我国住区的特点,针对两类较为典型的步行环境品质低下的住区形式,提出两种住区的交通空间设计策略。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提升住区内步行环境品质需要从交通空间的整体规划入手,选择适宜的停车空间布局、人车流线组织方式,为既有住区的交通空间改善与未来住区交通空间规划提供新思路。关键词住区交通空间;步行友好理念;步行环境 中图分类号T U 9 8 4.1 2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空间演化背景下西安市大院型单位社区服务设施更新模式研究
6、”(2 0 2 1 J Q-5 6 7);“边缘效应下的西安市城边村空间演化与更新改造模式研究”(2 0 2 0 J M-4 9 6)。DOI1 0.1 9 8 9 2/j.c n k i.c s j z.2 0 2 3.0 3.2 0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walking environment in residential areas in China,based on the study on the concept of walking friendliness,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asp
7、ects of road net structure,traffic organization,parking planning and road space design,etc.of residential space.Then it uses case analysis to analyze two typical cases of residential areas in Japan and Singapore,extracts the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the two in the traffic space respectively,and then
8、compares and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ffic space design under the concept of walking friendliness between 作者简介:蒋媛媛(1997-),女。研究方向:城市更新。通信作者:张彦庆(1973-),男,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城市更新。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步行友好理念下国外住区交通空间营建经验与启示以日本和新加坡为例Th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in the Construct
9、ion of Foreign Residential Traffic Space Under the Concept of Pedestrian-Friendly:A Case of Japan and Singapore蒋媛媛 张彦庆 胡 靓 沈 莹Jiang Yuanyuan,Zhang Yanqing,Hu Jing,Shen Ying87 2023.03/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城乡规划设计论研究,其中包括步行友好环境的概念界定、步行友好评价体系的建立等,为步行友好环境的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目前,国内针对步行友好的研究,多集中于城市层面、
10、居住区层面及街道空间层面。对住区步行友好环境的研究有助于缓解目前住区交通环境低下的问题,提升住区品质,为未来居住区规划及设计提供经验。2 国内住区现状及步行友好理念的引入2.1 国内住区步行环境现状特征通过对既有住区进行研究发现,目前存在两类较为典型的步行环境品质低下的住区形式。一类存在于大规模住区中,具体表现为:住区的道路主街沟通各组团,主要考虑机动车行驶、路权划分不明确、人车难以共用的住区主街;组团道路尺度为人行设计,但遭到机动车侵占;停车规划缺乏对居民步行的考虑,分散式停车侵占道路与公共空间;大量建设高层住宅,街道空间尺度不适宜;集中式的公共空间与居民步行的主要道路空间联系弱,无法形成联
11、动。另一类存在于小规模住区中,具体表现为:住区的路网结构简单,没有主次划分,所有道路均为人车共行,且受限于住区规模,道路空间尺度小,人车共用十分局促;住宅的呆板排列导致小区内的空间碎片化,小尺度空间私密性差,无法形成开放的大型公共空间;分散式的停车方式使停车空间与公共活动空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这两类住区的步行问题较为突出。2.2 步行友好理念下的案例选取“步行友好”理念最初提出的目的是营造宜人的步行环境,注重使用者的体验,不是为了空间而设计空间,它没有把机动交通排除在外,而是强调步行行为在机动车时代下的优先权。“步行友好”理念包含以下 2 个层面的内涵。物质层面:创造不受机动车等外界交通干扰的空
12、间,为步行者和自行车提供具有有效性、安全性、便捷性的环境,内容包括人行道、步行街、居住区步行系统、广场等步道设施。心理层面:满足舒适性、趣味性方面的需求,包括建筑环境、与之相关的景观及服务设施。物质层面和心理层面的要求,共同决定着行人的感受。日本和新加坡与中国同属于亚洲国家,其经济发展情况、人口密度与我国相似,在城市建设和住区交通空间建设方面具有比较成熟的经验。日本早期以封闭式小区为主的住区形式与我国类似,随着经济的发展,住区逐步开放。新加坡由于人口密度高、土地资源有限,形成了垂直扩张的住区发展模式1。所以本文选取了日本和新加坡在步行友好环境塑造上较为典型的两个案例,通过参考二者对小区内步行环
13、境的规划设计,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为我国既有住区的步行环境优化与新住区的步行友好环境设计提供参考。3 日本幕张滨城步行空间塑造经验借鉴日本幕张滨城规划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该时期的日本由“经济快速发展”向“经济可持续发展”转变,住区规划也开始注重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20 世纪中期以来,日本开发住区的模式基本为建设封闭的、与周边环境相隔离的“住宅团地”2,与我国的住区开发模式类似,而幕张滨城规划设计作为日本住区设计策略转变的先行者,在设计初期制定的幕张滨城住区城市设计导则中对住区交通环境设计做出了创新性探索,为以后的日本住区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案例通过考虑小区建筑与街道的尺度关系,
14、设计适宜步行且人车共存的住区交通系统,值得我国人车共存类型住区借鉴。3.1 适宜步行的小尺度街区式布局住区整体采用中间低、周边高的街区式布局模式,按照街区不同类型,整个住区划分为 13 个区域,住区内的中心部分布置多层街区,高层及超高层则合理布置在外围。在规模尺度的规划上,采用小肌理、小尺度的布局形式,多层街区的规模控制在约 70m80m,而高层街区的规模控制在 90m200m,与城市肌理相融合,塑造符合步行尺度的空间。周边式住宅的围合布局营造出适合居民休闲、活动的内部庭院,增强了领域感和认同感,有利于营造安静的住区环境和宜人的街道尺度(D/H=12),加强了建筑与街道的整体性(见图 1)。3
15、.2人车和谐共存的共享街道设计住区内道路为人车混行的“共享街道”,以人的步行需求为主,实现人行与车行和谐共存。人行道路与车行道路用路障简单分隔,并通过地面铺地和绿化进行分流,维持了道路空间的整体性。住区内沿道路布置开放的公共空间,包括绿地公园等,连接各个街区单元内的私密活动空间,营造了连续的、不受机动车影响的步行路径,提升了住区内的步行环境品质(见图 2)。为考虑车行与人行的安全,道路形状采用弯曲、变化的形态,人车道路采用绿化、路障相隔,同时在相距较短的道路交叉口设置斑马线,有效防止车辆过快通行,从而保障了行人的安全,创造出便捷、宜人的步行环境。3.3结合停车的宅间庭院私密空间塑造住区停车空间
16、的设计主张停车空间与宅间庭院景观的相对独立,保障宅间庭院景观的完整性,以及步行环境的美观性,营造舒适宜居的住区环境。居民一般都有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出入口,车行出入口尽量远离人行出入口。对停车空间设计主要是为了解决地上停车和宅间庭院之间的矛盾,且幕张滨城住区在规划时提出要确保在每户 1 台以上停车位2的基础上优化宅间庭院空间。停车方式结合每个街区的特征进行设计,保证停车场不影响中庭环境,确保居民日常休憩、活动空间的环境品质需求,具体做法见表 1。88城市建筑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2023.034 新加坡女皇镇杜生庄组屋步行空间塑造经验借鉴新加坡的住宅建设政策大致经历了从重数量到重品质,再到旧城更新的发展过程,与我国目前关注老旧小区更新的住宅建设政策相似。杜生庄组屋规划设计于 2007年 8 月,该时期的新加坡住宅规划处于“可持续发展,宜居生活发展期”3,提倡环境友好的住区建筑设计与布局规划,核心为创造更加宜居的住区环境。杜生庄组屋规划在新加坡第一个建立的新镇女皇镇,规划时期为 20世纪 60 年代4,发展至今保留下的组屋普遍存在外部环境品质低下的特点。杜生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