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udit observation 审计观察29新会计(月刊)2022 年第 12 期(总 168 期)一、引言随着财务共享中心的成功实践和智能化、信息化的充分发展,对其工作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显著影响。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审计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改变了传统审计模式,拓展了审计的范围和领域,为审计工作注入了活力,大数据技术共享审计中心的建设成为提高审计质量的选择,共享审计对提高审计效率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共享审计平台在我国起步较晚,技术尚未成熟,在审计业务实践中存在问题。近年来“共享”模式已经扩展到人力资源、政务服务等领域。“大智移云物区”等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在此背景下,企业构建审计共享平台,借助信
2、息化浪潮的优势实现审计与信息技术的深入融合,发挥审计在降本增效、规避风险、强化治理等方面的职能,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的创新举措,有利于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加快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本文对此进行研究。二、内部审计共享平台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一)必要性分析1.创新审计管理体制,健全审计监督体系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职能需要从传统的账项审计,立足于查错纠弊的基本职能,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立足于价值增值的方向过渡与转变。审计共享平台设立后能够集合企业内外部结构化信息与非结构化信息,作为企业内天然的数据中心与中转站,提升数据的流动与价值增值功能。审计共享平台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企业内部审
3、计职能全覆盖,进一步促进国有企业降本增效。审计人员能够充分利用平台信息进行实时审计。事中审计、事前预警,并立足于基础查错纠弊职能,通过内部审计环节的前置,达到风险预警与规避目标,逐步实现价值增值与战略分析的职能。2.践行科技强审理念,推进内部审计数字化近年来随着“大智移云物区”的快速发展,审计行业充分融合信息技术,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财务机器人的基础上已经开始研发并试点使用审计机器人,较大地提升了业务处理效率与正确率。社会审计的发展为内部审计提供了方向。数字化转型的要求与首要任务便是业务流程标准化,审计共享平台的设立通过审计业务、数据评价、内部控制管理、战略发展等角度充分
4、整合企业内部信息与数据,实现审计成果的共享,向实时动态审计转型,进一步减少了舞弊发生的概率,助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二)可行性分析我国有关内部审计信息化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近年来随着“大智移云物区”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审计信息化逐渐成为理论演进的热点方向。借助新兴科技发展可实现审计行业的创新:RPA 技术助力业务流程自动化与标准化,OCR 技术显著提升纸质单据电子化效率,Python 在审计中的应用可在短时间内寻找有价值的信息。诸多信息技术在审计共享平台的集合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扩展保驾护航。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受制于部门地位低、职能定位不突出等问题,导致内部审计部门难以完全发挥风险管理与价
5、值增值的功能。国有企业需要深化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借助财务共享中心成熟的建设经验构建审计共享平台,以推动审计业务标准化、精细化管理,优化审计资源,充实审计力量,保障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三、内部审计共享平台建设思路(一)总体规划为了更清晰地介绍审计共享模式,使审计共享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审计共享平台构建西京学院 刘 琪 柴天宇【摘要】云计算与大数据的技术发展环境下审计模式、内容与风险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企业需创新内部审计管理模式以应对外部环境的改变。本文基于“大智移云物区”的信息化背景,提出审计共享平台的系统架构,以期为企业构建审计共享平台提供借鉴与参考。【关键词】审计平台 大数据审计 大智移云物区审
6、计观察 Audit observation30新会计(月刊)2022 年第 12 期(总 168 期)平台能够更加直观、深刻地体现“共享”的内涵,本文就审计共享平台三个层级(即公司层、基础层、业务层)分别介绍审计共享平台的总体规划。首先,公司层即审计共享平台的战略部署;其次,基础层即审计共享平台的必备要素;最后,业务层即审计共享平台的运行流程。审计共享平台的总体规划如图(1)所示。3的总体规划。首先论述公司层即审计共享平台的战略部署;其次论述基础层即审计共享平台的必备要素;最后论述业务层即审计共享平台的运行流程。审计共享平台的总体规划如图(1)所示。制度标准数据标准业务流程标准人员标准审计共享
7、中心人员主体数据主体集团内审计人员集团内风险管理人员财务共享平台外部审计供应商审计数据仓执行审计程序制定审计目标风险评估出具审计报告数据分析审计整改公司层基础层业务层 图(1)审计共享平台总体规划图(二)公司管理 制度标准 内部审计的核心是“人对人的管理”,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与权利的制约产生了冲突,容易形成审计人员不遵守规定的情况。审计共享模式下内部审计制度由传统意义的线下执行过渡为线上电子化执行。因此对制度的科学设计与贯彻落实,是审计共享平台功能最大化发挥的关键因素。制度的设计要遵循科学性、可理解性与可操作性。一方面要立足于审计基本职能,围绕查错纠弊展开制度的设立;另一方面要放眼长远,结合
8、时代发展不断涌现出的新兴业务模式及时开展制度上的更新与完善,保证审计共享平台制度运营标准、更新及时。1.数据标准 审计共享模式将分散处理的审计业务集中到审计共享平台操作,一方面拓宽了审计数据来源。实施审计共享服务后,各分支机构的内部审计部门无需手动搜集公司数据,审计共享图(1)审计共享平台总体规划图(二)公司管理1.制度标准内部审计的核心是“人对人的管理”。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与权利的制约产生冲突,容易形成审计人员不遵守规定的情况。审计共享模式下内部审计制度由传统意义的线下执行过渡为线上电子化执行。因此,对制度的科学设计与贯彻落实,是审计共享平台功能最大化发挥的关键因素。制度的设计要遵循科学性
9、、可理解性与可操作性。一方面,要立足审计基本职能,围绕查错纠弊建立制度;另一方面,要着眼长远,结合时代发展不断涌现出的新兴业务模式,及时更新与完善制度,保证审计共享平台制度运营标准、更新及时。2.数据标准审计共享模式将分散处理的审计业务集中到审计共享平台,一是拓宽了审计数据来源。实施审计共享服务后,各分支机构的内部审计部门无需手工搜集公司数据。审计共享平台实现了与财务共享平台、外部审计、供应商三方的数据互联,构成内部审计数据仓。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共享平台能够快速搜集与整合数据信息,为分支机构审计人员与总部审计人员快速、准确分析提供支持。二是保障审计数据的真实性。近年来财务舞弊与内部控制审计失败案
10、例频发,社会公众对企业内部审计的运行效果产生质疑。审计共享模式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社会公众对企业内部数据质量担忧的问题。审计共享模式进一步提升了业务流程标准化、信息化与“去人工化”的程度,业务与审批流程均通过信息化平台处理,一旦经办人提交审计业务流程节点,其审计数据与审计结果在共享平台便不可篡改。只有经管理层签批,才允许 IT 部门退回已提交的审计结果,极大地降低了人为因素对企业数据真实性的影响,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审计共享平台不仅能够快速集合多方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实现数据的传递与共享,而且能够基于“审计数据仓”实时动态分析企业数据现状与质量,为执行审计程序阶段提供数据支持。随着企业信息
11、化程度的不断深化,业财税审的深度融合导致企业数据搜集与使用成本不断增加。审计共享平台及时反映企业业务事项与数据动态,更好地指导业务决策、投融资管理、材料采购等事项,在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提升了企业运行效率,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3.业务流程标准内部审计部门受制于历史发展原因出现“重落实、轻整改”的现象,导致企业内部审计业务流程缺乏对审计风险评估与审计整改。审计共享模式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改进了传统审计模式的弊端,将内部审计全流程纳入审计共享平台。基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逻辑,审计共享平台将内部审计业务流程划分为制定审计目标、风险评估、执行审计程序、出具审计报告与审计整改等环节。
12、每个环节都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共享平台完成必要的审计工作,以充分识别与评估业务风险,遵循风险导向审计原则完成内部审计工作。审计共享平台相较于传统内部审计,最大的不同是审计整改落实的程度。审计整改环节作为内部审计的最终环节,对提升审计质量与规范业务流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审计共享模式将管理者责任与审计结果相挂钩,审计结果公示后在共享平台向分管负责人发出整改通知,通过完善审计结果的运用和归口管理问责机制,强化审计监督与检查。审计平台与分管负责人双链条督促审计整改,更有利于做好审计的后续工作。Audit observation 审计观察31新会计(月刊)2022 年第 12 期(总 168 期)4
13、.人员标准审计共享模式的建立导致集团公司内部人力资源的重新分配与岗位调整。要求审计部门内部配合审计共享模式,及时调整人员配置完善企业的审计体系。审计署 11 号令与国资委关于深化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政策文件,要求国有企业加快总审计师制度的建设,推进总审计师制度建设,这是完善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与治理能力的关键环节之一。国有企业总审计师应受党委领导,董事会监管,负责统筹规划集团审计工作;集团审计部门受总审计师监管,负责开展各类审计业务;子公司审计部门受到集团审计部门与本公司董事会双重监管,负责协助上级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审计共享模式下内部审计体系的完善有利于充分高效开展审计工作,
14、同时也是践行审计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举措,如图(2)所示。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与企业战略发展息息相关。但多数企业并未单独成立风险管理部门,或者将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部门合并设立,这样设立导致部门内部职责划分不清晰,容易产生推诿责任的现象,使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开展。审计共享模式下通过成立或进一步明确风险管理部门的责任,以协助审计部门开展工作,达到“1+12”的效果。5务;子公司审计部门受到集团审计部门与本公司董事会双重监管,负责协助上级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审计共享模式下内部审计体系的完善有利于审计工作充分高校开展,同时也是践行审计管理体制创新的举措之一。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和企业战略发展息息相关。但多数多有
15、企业并未单独成立风险管理部门,或者将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部门合并设立,这样设立导致部门内部职责划分不清晰,容易产生推诿责任的现象,导致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开展。审计共享模式下通过成立或进一步明确风险管理部门的责任,以协助审计部门展开工作,达到“1+12”的效果。总审计师集团审计部审计共享中心子公司审计部监督监督报告报告党委 董事会领导与协助集团风险管理部子公司风险管理部监督报告领导与协助协助协助图(2)内部审计组织架构图(三)基础层面“大智移云物区”背景下数据呈现多样化、复杂化、海量化的特征。审计共享平台需要承担大量数据的搜集、筛选与存储工作。数据的处理是审计共享职能充分高效发挥的首要条件,因此,审
16、计共享平台基础层面将通过数据特点、数据搜集、数据筛选与数据分析角度介绍基础层面规划。1.数据特点数据多样化。传统审计模式下审计数据的来源大多局限于财务数据、纸质凭单等原始资料,数据来源的广度深受局限。在审计共享模式下,可充分利用大数据的特点进行多维度分析。审计共享平台的数据源不仅囊括企业内部财务共享中心数据,还接入供应商与外部审计部门数据,审计人员可利用审计共享平台的海量数据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审计共享模式降低了数据搜集成本,提升了审计效率。数据复杂化。传统审计模式下的数据性质多为可视化的结构化数据,如会计账簿、合同等实物资料,数据来源的深度受局限。审计共享模式下的审计共享平台整合了集团各数据库与外部供应商中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审计数据呈现出复杂化特征。由于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共享平台的数据已经实现标准化转接,因此,数据质量相对于传统审计模式有较大提升。数据海量化。传统审计模式下审计数据数量较少并且来源单一,多为企业内部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导致审计结果存在偏颇。审计共享模式下审计平台存储了海量企业内外部数据,可实现实时动态的数据分析与预警,有效提升了审计结果的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