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藏彝走廊多民族音乐交流交融...以藏族扎木聂与彝族月琴为例_王昆普.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306872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57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藏彝走廊多民族音乐交流交融...以藏族扎木聂与彝族月琴为例_王昆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藏彝走廊多民族音乐交流交融...以藏族扎木聂与彝族月琴为例_王昆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藏彝走廊多民族音乐交流交融...以藏族扎木聂与彝族月琴为例_王昆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JOUNAL OF ETHNOLOGY2022/11总第 85 期第十三卷118DOI:10.3969/j.issn.1674 9391.2022.11.014藏彝走廊多民族音乐交流交融下的文化共享与认同 以藏族扎木聂与彝族月琴为例王昆普叶子 摘要 藏彝走廊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多民族音乐资源。多民族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上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必然结果,呈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实在性。藏彝走廊多民族音乐以多样性、包容性、互动性、流动性等特质成为族群音乐文化的内核之一,呈现出族群、跨族群传播的音乐共享现象。极强的音乐传播力促进了族群之间的文化认同,以此成为各民族交流互动“美

2、美与共”的文化纽带,作为共创共享的音乐文化,其发展蕴含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逻辑。藏族扎木聂与彝族月琴在藏彝走廊整个音乐文化中是具有代表性、标示性的弹拨乐器之一,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藏、彝民族文化认同,增强了族群心理共构关系,发挥了重要的精神调节功能。本文打破民族、地区、乐器、乐曲的藩篱,以中华民族音乐发展的历史视野和中华民族音乐交流交融的民族视野来研究藏彝走廊多民族音乐,这对提升民族音乐的发展力、感染力和传播力等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关键词 藏彝走廊多民族音乐;藏族扎木聂;彝族月琴;交流交融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9391(2022)11 0118 12

3、基金项目:四川省社科基金西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资助项目“藏彝走廊民族音乐对族群文化认同的影响研究”(xnyy2020042)、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青藏高原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和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藏高原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建设专项资助项目“扎木聂:汉藏交融下的民族音乐研究”(2020PTJS0907)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王昆普(1989 ),男,河南泌阳人,汉族,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生,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讲师,研究方向:藏彝走廊民族音乐。四川 成都 610065叶子(1989 ),女,四川眉山人,汉族,四川省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与教育培训中心助理馆员,研究

4、方向:群众文化活动。四川 成都 610044音乐艺术作为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结晶,承载着重要的族际交往的历史信息,是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同时,反映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长期共创共享、深层次的相互认同的历史事实,诚如费孝通先生有关中国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创中华文化的精准论断。在藏彝走廊多民族交汇地区,各民族在文化上的相互渗透与吸收,在文化上呈现出典型的“兼容性、多样性”。这也深深地影响着该区域的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多民族的音乐文化渗透在交流交融的时候呈现出不自觉、无意识的渗透现象,藏彝走廊多民族杂居区2022/11总第 85 期JOUNAL OF ETHNOLOGY第十三卷1

5、19的人会在无意间吸收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因素,并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藏彝走廊蕴含着丰富的音乐资源,自唐朝时期就有 骠国乐 与南召奉圣乐,时至今日白沙细乐 洞经音乐 巴塘弦子舞 口弦音乐 藏族扎木聂弹唱 康定溜溜调 彝族民歌 彝族马布音乐 彝族月琴 等已成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产物和有力见证,在其形成、发展、风格特征、艺术特色、音乐语言与特征等方面都能充分体现多民族文化上的互动互融。近年来,在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中,存在或偏重整体把握,或专于某一少数民族音乐、某一具体案例的情况。多民族音乐文化认同研究主要集中于从宏观方面讨论认同原理、功能与关系等。学界对藏彝

6、走廊多民族音乐的交流交融、文化共享与文化认同关系的研究仍有不足之处,如还未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背景之下重新审视多民族音乐交流交融及其文化认同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文明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1 这深刻阐释了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的积极作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之下,文化的共创共享与文化认同可以发挥怎样的积极作用?这是一个重要且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以藏彝走廊多民族音乐交流交融为落脚点,研究藏彝走廊多民族、族群文化认同对音乐的影响,以及音乐对藏彝走廊多民族、族群文化认同的影响,进而论述藏族扎木聂与彝族

7、月琴的源生关系,分析其“共创、共享”是藏彝族群“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之一。为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和深入性,特以藏族扎木聂和彝族月琴两种乐器为例来展开相应探讨。之所以选择这两种乐器,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其一,体现了民族性与包容性的统一。无论是扎木聂还是月琴,皆由本民族创造且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乐器,极富民族特色,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程中经过逐步改良才有了如今的现代化模样,可以说是凝聚了各族人民心血的智慧结晶,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中共学共享的实物体现;其二,体现了互补性与大众性。任何一件乐器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或用途,如果两种乐器在音乐演奏上存在音色同质,也不能实现音色互补,其演奏的效果

8、往往是差强人意的。要促使音乐演奏给人一种愉悦的听觉感受,必须注重对演奏乐器的选择。虽然扎木聂和月琴皆是伴奏乐器(有时也用于独奏),但两者由于演奏风格的不同,导致其所呈现的音色也大有差异,在这些差异的共同作业下往往能给人一种美的感官体验。无数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扎木聂或月琴通过与其他异质音色的乐器合奏,成为藏人或彝人民间舞蹈音乐的重要伴奏乐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中共居共乐的实景体现。一、藏彝走廊多民族音乐的分布与文化特征“藏彝走廊”是费孝通在 1980 年前后提出的一个历史民族区域概念,主要指今川滇西部至藏东地区。这里自古以来就是西南多民族交融汇聚、文化交融互鉴的一个典

9、型区域。关于藏彝走廊的民族分布状况,著名民族学家李绍明先生曾概括到:“这片区域现今居住着藏缅语族的藏、彝、羌、白、纳西、傈僳、普米、独龙、怒、哈尼、景颇、拉祜、基诺等民族,以藏语支和彝语支的民族居多,故亦称之为藏彝走廊。藏彝走廊自古以来就是藏缅语族诸民族南下和壮侗、苗瑶语族诸民族北上的交通要道和众多民族交汇融合之所。”2 石硕曾指出:“藏彝走廊是一条特殊的历史文化沉积带,民族文化现象具有异常突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中的族群文化是多元共存的。藏彝走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既是汉、藏和汉、彝民族的边缘,同时也是西北与西南民族文化相交接的一个关键边缘。”3 人群的分布格局奠定了其特定的文化。音乐是文化

10、的有机组成部分,藏彝走廊丰富的音乐艺术资源无疑是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文化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艺术以其能动性建构着民族并再生产着文化。各民族的成员在文化 濡化 过程中习得了其所属民族的审美趣味、艺术制作和表演的技能,进而使艺术表达与强化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传承与再生产族群或民族的文化,维系民族或族群的文化边界。”4 多民族音乐在民族内部来讲,具有情感沟通、凝聚成员等功能。在民族外部来讲,音乐是具有显著民族文化特征之一的标志性符号。藏彝走廊多民族音乐正是通过民族文化所JOUNAL OF ETHNOLOGY2022/11总第 85 期第十三卷120具有标志性的“媒介”才得以实现并体现文

11、化记忆,如藏族扎木聂与彝族月琴,可以说既是物质文化的表现,也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成为藏族与彝族凝聚民族情感、强化群体记忆的重要文化标志之一。藏彝走廊民族的分布格局、文化多样性大致就奠定了藏彝走廊多民族音乐分布的基本格局。藏彝走廊多民族音乐主要分布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等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音乐,对很多少数民族来说,舞蹈和音乐是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许多民族音乐,都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基本特征,代表一个民族的风格,如傣族的“傣戏”、纳西族的“纳西古乐”、彝族的“阿细跳月”、藏族的“踢踏舞”“曲艺和戏曲

12、”、羌族的“西羌乐舞”等。藏彝走廊多民族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等构成的音响形式是多民族审美情感的直接载体。民族音乐体现了各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艺形式。民族器乐的演奏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独奏,也有合奏。不同的乐器组合,加上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例如藏族扎木聂和彝族月琴就是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艺术结晶,民族成员用这种独具代表性的乐器传情达意、弹唱歌谣,丰富文化生活。每个民族都会用一件或几件乐器作为他们身份的象征,每个族群也都会在某件乐器上赋予他们深刻的文化印记。二、藏族扎木聂、彝族月琴在多民族音乐交流交融下的文化共享与认同藏族扎木聂与彝族月琴是藏彝走廊

13、多民族音乐文化共享中极具典型性的两种乐器,作为历史上各民族音乐文化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案例,这两种乐器在群族交往和民俗节庆活动等方面的使用发挥着重要的精神调节功能,在人们传统生活中具有重要社会功能,增强了与文化主体族群心理的共构关系。音乐在人际交往、商贸往来等社会活动中的融入,通过彼此之间的文化共享,唤起了人们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感。情感作为民族认同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个人承认和接受民族文化后所产生的归属感,藏族扎木聂与彝族月琴通过一系列民族活动,有效地把这种民族情感培养出来。这两种弹拨乐器在藏彝走廊多民族中的广泛流传,形成“一元多支”的区域文化认同特征。其乐器形制和结构等方面在流传区域是一致

14、的,这是多民族共同居住、文化互渗的结果(一)共创、共享下的藏族扎木聂与文化认同“扎木聂”又称“六弦琴”。曾被译为扎年、木聂、占木聂、扎木年等。藏族音乐家边多先生指出:“在吐蕃藏王松赞干布时期,扎年就存在于我区在藏族壁画中的扎年和民间使用过的古扎年,它们的形制与元代传到内地的蒙古族乐器火不思特别相似。”5 音乐学家牛龙菲在敦煌壁画乐史资料总录与研究 中依据敦煌壁画图像资料探讨“扎木聂”的原型,认为:“扎木聂 的乐器原型是一脉传存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精神,其形又可能与中原弦琴相关。”著名音乐学家周宗汉指出:元代出现的新型弹拨乐器火不思,后来发展成为藏族扎木聂;明代末年产生了藏族歌舞囊玛,扎木聂为其常用

15、伴奏乐器,囊玛在民间歌舞艺人对其不断加工后,在歌舞音乐方面吸收了汉族音乐成分。扎木聂传承至今,已成为藏彝走廊多民族地区常见的藏族弹拨乐器,除西藏外,还在甘肃、青海和四川等地多民族聚居区广为流传。扎木聂是堆谐最早的主要伴奏乐器。西藏不少音乐家、舞蹈家认为,扎念琴被引进堆谐和民歌中是在萨迦王朝(公元十三世纪)时期。6 堆谐、囊玛现今在甘肃南部、青海、四川西部等多个地区均有广泛流传与分布。如位于四川省巴塘县,最为流行的歌舞音乐是“巴塘弦子”,但是还有一种民间歌舞,俗称“甘孜踢踏”。并且以往用于堆谐歌舞伴奏的扎木年琴,也曾一度在巴塘地区广为流传。音乐学家田联韬指出:“甘孜堆谐与西藏堆谐相关曲目进行对应

16、。20世纪 50 年代初期,四川甘孜县民间还在使用扎木年等乐器伴奏堆谐舞曲20 世纪 80 年代后甘孜堆谐以脚步的踢踏节奏声代替原有的由乐器演奏的前奏与尾声音乐。”7 现今,甘孜踢踏分为有伴奏踢踏与无伴奏踢踏等。人们往往在演奏堆谐时,先演唱达娃雄奴 初升的月亮,然后才演唱其他堆谐乐曲。(见谱例)2022/11总第 85 期JOUNAL OF ETHNOLOGY第十三卷121该曲在曲谱之下配以藏汉双语词,不仅保留了藏族歌舞曲的原型,更有利于藏族音乐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这首以扎木聂伴奏的堆谐作品,其艺术表现形式根据不同的场景需求有着不同的变化。可分为歌、舞、乐三位一体,有歌有乐而无舞蹈,有舞有乐而无歌,只有器乐而无歌舞。从堆谐的基本结构特征来看,分为两种:其一,前奏 歌舞 间奏 歌舞 尾奏(中间的歌舞及间奏可反复叠加);其二,间奏(充当快板段落的前奏)歌舞 间奏 歌舞 尾奏(可叠加或省略中间段落)。这种结构特点与西方音乐中的分节歌(同一曲调配上多段歌词),回旋曲式(A+B+A+C+A)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堆谐的调式特征来看,具有两方面特点:其一,单一调式,一般采用宫调式或羽调式。其二,多调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