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百年新武术与太极拳(上)_唐才良.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306975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8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年新武术与太极拳(上)_唐才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百年新武术与太极拳(上)_唐才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百年新武术与太极拳(上)_唐才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637大 岳武话学术界享有盛誉。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下,金恺文顺利通过考试,以硕博连读形式进入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跟随卿希泰教授系统学习中国道教和道家思想史,为他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卿先生的言传身教和人格魅力,也将长远的影响他未来的学术道路甚至人生。“导师的学术理念、研究方法和宗教观对我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深远的影响。”回忆起自己的导师,金恺文充满感激与怀念。金恺文以民国时期西南地区的道教发展状况作为研究专题,撰写的民国成都研究民国时期四川省道教会创立始末初探等文章分别发表于CSSCI期刊宗教学研究世界宗教文化上。通过大量参考学术文献的搜集和田野调查分析研究,他系统地梳理了时代变革中

2、道教和传统宗教的生存状态,完成了以困境与机遇:民国成都道教生存状况研究为题的博士论文撰写并获得博士学位。这也标志着他在学术道路上取得阶段性胜利。(二)2019年,金恺文获得宗教学博士学位,并顺利进入博士后的继续学习研究。四川大学道教育宗教文化研究所得天独厚的土壤,为他提供了快速成长的外部条件,使他的学术天赋渐渐显露,在科研项目、学术著作、专业评论和国际会议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参与和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清代西南边疆宗教教化与国家认同研究”和“新旧交汇视野下的二仙庵、青羊宫与近代成都社会关系研究”,分别于2019年7月和2021年9月完成立项;主持的四川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

3、2020年度项目“民国成都道教与民俗文化研究”已经完成;在2021年11月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西南道教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设”中,他也担任了骨干成员。经过多年沉淀,如今的他应该说已经具备了比较扎实的学术功底。他在阅读国内外宗教学领域顶尖学者的著作时,经常从专业的视角给予客观准确的点评,阐释观点、发表意见、解读难点、补充完善。比如,对国内知名学者卿希泰、詹石窗主编的中国道教通史(五卷),王子华、何险峰教授主编的中国主要宗教研究论著提要:1949-2016等学术著作撰写的书评,已发表于Religious Studies Review期刊;对外国著名学者 Vincent Gooss

4、aert的著作 Heavenly Masters:Two Thousand Years of the Daoist State撰写的评论,发表于Journal of Religious History期刊。金恺文发现,非汉语世界的学者关于中国道教文化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他们基于自身文化和另类视角,让人看到了道教在不同文化解读下的形态和功能。然而,尽管国外学者对道教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他们显然也存在一些认知误区。比如,难以辨析近代中国政教关系中不同宗教之间的区别,揭示道教教义和教团特征,道教在不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等等。作为新生代宗教学学者,金恺文深知科研不可囿于固有,对传统道教及文化的学

5、术研究,有必要从多元的角度,更客观地看待和阐述文化现象,进而在该领域表达和传递自己的观点。他多次受邀参加国际会议。2019年,于东亚宗教科学研究会第二届年会,基于博士论文发表了演讲;2021年,于韩国济州国立大学举办的东亚宗教科学研究会第三届年会上,做1928-1949年成都的城隍和祈雨信仰的主题报告;2021年,在德国莱比锡举行的欧洲中国研究协会第23会议上,发表从成都知识精英角度看晚清民国时期的道教和民间信仰形象的主题报告与世界各国学者的学术交流,在开拓学术视野的同时,也让他突破了研究思路和方法上的局限,重新审视传统思想与文化的现代意义。作为一个在道家思想与文化滋养下成长起来的学术新人,尽

6、管已经收获了不错的成果,毕竟未来的道路还很长。并且学术研究并不是人生的终极目的,所有历史的、传统的东西,都将因它们对当代的价值和贡献才有意义,学术亦不例外。立足现代社会视角,从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的高度,整理发掘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体系中,最具现代意义的因素,探索它们在当代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与价值,应该是他们这一代年轻学者,一直的梦想和追求!责任编辑若愚总第390期2023/2百年新武术与太极拳(上)佛家认为生灭现象都在一定条件下而显现的,依据各种条件而生,依据各种条件而灭,事物都是处于无常变迁中。武术的生灭也都受所处时代的条件影响,因此没有亘古不变的武术,武术一直在无常

7、生灭中蹒跚前行。一、武术在历史长河中生生死死。赵道新先生研究说:汉代各种形式的竞技在民间狂热不衰,作为舞蹈和娱乐的模拟拳斗已经盛行。汉书东记有:“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涑水纪闻有:“世衡下令较手搏,倾城人随伍观之。”但到五代十国后,宋朝似乎没有了尚武之风,也制止民间具有兵器。像武侠小说影视中,整座酒楼里坐满了提刀带剑的江湖人士的局面,简直是不可能呈现的。元代忽必烈称帝之后,因恐惧汉人下令禁止练武,收缴民间私藏兵器。由此造成了中国拳术的第一次危机。明朝拳术解禁,但整个拳界仍充塞着“左右周旋,满遍花草”,“以图人前之美观”的“花法”和“虚套”。就连少林寺棍法也已失传。俞大猷等将士把

8、自己保留或战斗中摸索出的技术向民间传播,“军人拳术运动”使萧条的拳界迎来了第一次复兴,变成了民间拳种和门派。清朝政权对拳术进行的第二次摧残。雍正五年(1727)十一月“上谕”述:“着各省督抚转饬地方官将拳棒一事严予禁止,如仍有自号教师及投师学习者即行拿究。”从此拳术被迫栖身于白莲教、八卦教,天地会等秘密团社中,于是乎,门道趋于保守,趋于神秘,一些拳术趋于说教玄虚。晚清时期京城那些深谙中国传统哲理的文人士大夫,嗜好怀念古老的拳术,促成了拳术史上的第二次振兴。民间一些拳术高手到上流社会授拳,如杨露禅传习“杨氏太极拳”,董海川教授“八卦掌”等。这一运动对拳术所产生的最显著的影响是:其一,拳术训练以注

9、意肌肉的发育变为注重神经的改善。其二,拳术的解释被先秦哲学的只言片语所敷饰,其中不乏隽永的论列和美妙的辞藻。同时,拳种如雨后春笋般繁殖分裂起来。当义和团的“神术”在洋枪面前不堪一击,清廷与民众都从美梦中惊醒,社会对旧武术充满了极大的失望与厌恶。民间武术被当作了“神秘怪诞之幻术”,其技击作用全被否定。清政府为推卸罪责,疯狂镇压义和团,颁发严禁“自号教师演弄拳棒随同学习”等条例,禁止民间开展武术活动,武术再次休克。武术相依相持的基础一旦崩塌,武术必然衰亡。武术家褚桂亭说:“拳不分好坏,能传得下去的都是好的”。他说的“能传得下去”不是指优胜劣汰,是指拳术的形态和价值能适合它所处时代需要的适者生存。二

10、、武术在反思中建立了新的价值体系晚清旧武术受到重创的同时,西方体育进入了中国。如1904年,徐敷林在上海创办中国体操学校,是清末民初开办时间最长的体育专科学校;汤剑娥也创提要:1840年,中国进入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义和团的失败“朝廷复禁习拳”,国人厌恶“神术”,旧武术被迫休克。大变局废除了科举制度,引入近代教育体系。西方体育的进入,改变了文化精英们重文轻武的看法,他们在武术中注入了文化,提升了武术的品质。辛亥革命后,武术进入学校教育系统,在与体育的磨合与自身变革中,以新的文化价值体系脱胎换骨获得新生,开启了新武术的篇章。太极拳扬弃旧武术成为武术革新的典范,带动了新武术融入近代文明。因此近代太极

11、拳史从杨露禅进京开始。文:唐才良(浙江)3839大 岳武话办中国最早的女子体育学校。两校共办81届,培养3282名毕业生,课程有田径、球类、拳击等课程。体育的进入,对中国传统武术带来深刻的影响,使武术的形态及文化价值都发生极大变化。体育列入教育体系,是学校德智体三育的课程。但是西方体育“水土不服”,如师资与设施的匮乏,给予了中国“旧有体育”(拳术)东山再起的机会。当然武术的复兴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土洋体育”之争。西方体育家麦克乐等人讥笑中国武术“堂吉珂德般与空气作战”“只是与空气打架”“既乏教育价值,又不合生理的需要”。这种观点也得到了国内一批人士的附和。因此围绕武术是否符合人体生理特点及

12、是否有锻炼价值,提倡武术是否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等,展开了一场“土洋体育”的争论。土洋体育之争是观念的冲撞,是两种思想、两种文化的较量,其中均有囿于极端的文化立场而发出的非理性认识。部分遗老遗少们以武术作为“国粹”来抵抗日益高涨的新文化运动,显然,这是保守复古思想“开倒车”的表现。在批评声潮中也暴露出某种民族虚无主义的倾向,“在他们看来,国术是封建社会的遗物,早应扫除一光的”。很明显,土洋体育之争的文化冲突,终于使中国武术走到“争取生存还是自甘消亡”的历史拐点。旧武术需要脱胎换骨,根除自私保守、争勇斗猛,胜则自雄、败则报复的残暴基因;必须接受尊重生命、人文关怀的价值理念,建立新的价值体系,武

13、术才有复兴的可能。土洋体育之争引发了知识精英们对旧武术的反思批判。武术教育家许禹生曾感叹:武术本是“吾国发明最早,程度最高之体育方术,乃至旷世中断,声消而影灭,偶遗一二粗迹第,以供游僧强丐江湖卖技者之炫弄,而堂堂华夏转以东方病夫,贻诮万国,是可叹也。”又言:“后世重文轻武,视武术为外道,因而中堕,固有国粹,将渐沦湮。”许禹生又说:“庚子之役,义和团假托拳术,以伪乱真,世或目为神怪。豪杰之士,通晓拳术者,遂多终老山林,习者益寡。仅贩夫走卒,持以作防身之技,甚可悲矣。今也党同伐异,门派分歧,或囿于旧日迷信之说,故步自封;或惊于变化新奇之谈,欺人粉饰。虽做作不同,然善贾而沽,蒙蔽后进,为国术前途之障

14、碍则一也”。董英杰提到了中国武术落后的症状:“中国拳术,无论外家内家,均各有独到之处,其所以不宏,或竟中道斩绝,厥故有五:历来教法之不尚,与学者之畏难,一也。授受悉凭口耳,无文字记载以补口耳之不足,二也。即或有之,专讲文章和空理论,而不求太极拳真功夫,自损其价值,三也。门户各立,势同水火,四也。历代重文轻武,士大夫故作鄙夷,五也。有此五因,中国拳术,乃沦于市井之技,无由达于社会。晚近国人渐知,提倡拳术,不遗余力,南北各家,长足竞进省市部会,均有拳社之创立,公开研究,力矫已往之失,而学校功课,亦以体育为重。中国人种之改造,此其转机乎。”所以,中国武术的复兴是从批判、改革武术旧的价值体系开始的。民

15、国初期,孙中山等革命家提出“武术”“国技”“尚武精神”的概念,提倡武术强国强种,强健国民体魄,雪“东亚病夫”之耻。张之总第390期 2023/2江先生强调:“现在我们要研究国术,简单地说,就是要强身,强身是根本救国的方法,常言说,强国先强身,所以强身确是救国的根本,而研究国术又是强身的根本。不过研究国术要普及到民众方面,要全民众都能强身,国家才有救。”旧武术在新的价值观的主导下发生了变革,新武术的宗旨、新的人文价值不仅得到社会政要、知识精英们一致认同,而且成了全民的共识,数千年重文轻武的风气为之一扫。在旧武术的革新中,北方蔡元培、许禹生,南方唐豪等社会知识精英,借鉴日本“武术”“国技”概念名词

16、和制度,在转型中的新式教育体制下,为我国固有拳技谋求应有位置。他们提出了武术进入学校的议案,并得到政府的批准,使武术逐渐成为近代中国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启武术教育的新机制。随着教育界对相关议决案的执行,让不少青壮年拳家陆续被各地各类学校引为“武术”或“国技”教员。京津沪开风气之先,民间不仅有北京体育研究社、天津武士会、上海精武会等等武术团体。一些学校也开始聘请拳术老师开展体育教育。如1913年前后,山东德州人刘震南被引介到南洋大学担任技击部主任,任教之余,他还创办中华国技传习所,招收会员。1923年申报称:“白克路中华国技传习所为南洋大学技击部主任刘震南君所创设,开办迄今已逾十载,造就人材甚多,其间如周启明、任子敖、唐豪等,倶为一时之选,技极精到,曾由交通部给以一等奖章,汪精卫、胡汉民二君各赠以匾额,近益扩充学额,以资普及云”。武术进入学校教育体系,是中国武术史上史无前例的大事。数千年来,武术一直排斥于社会体系之外,只能游走于江河。辛亥革命推翻了皇权统治,武术进入社会教育体制,才得到了国家行政资源的加持,并改变武术落后的传授法式,这是新武术得以振兴和发展的主要助推力。三、时代变化武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