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 年第 1 期史学史研究No 1,2023总 189 期JOURNAL OF HISTORIOGRAPHYSerial No 189备南北:吴越春秋 与 南史 北史 编纂靳宝(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将拟 吴越春秋,编年以备南北”是李大师修史设想的核心,蕴含着丰富的编撰思想。李大师欲以内北外南而又备南北的编年体书写形式,编撰一部南北朝史。李延寿继承、发展了其父李大师的修史设想和编撰思想,巧妙地把史记 与吴越春秋在体裁体例方面相融合,采用内北外南而又贯通南北的纪传体书写形式,编撰完成了南史 北史,实现了以备南北的著述之志。可以说,内北外南这一体例,既是李大师
2、、李延寿站在隋唐立场上维护隋唐以北朝为正统的前提下所选择的,又是吴越春秋 内吴外越的体例特征带给他们的启示和借鉴,二者高度契合。同时,在大一统和天下一家观念影响下,以及在 吴越春秋 通观吴越、总揽内外的编撰思想的启示下,以备南北又成了他们共同追求的著述旨趣。关键词李大师李延寿吴越春秋 南史 北史 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332(2023)01001211凝结了两代人心血的 南史 北史,不仅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南北朝史提供了珍贵史料,而且开辟了南北朝史撰述的新发展,在二十四史中有自己的特色,在中国史学史上也有自己的地位。二史的成功编撰,离不开 吴越春秋 给予编撰者的启
3、示和借鉴。李大师鉴于以往南北朝史编撰中存在的诸多弊病,萌生了重述南北朝历史之志。他的修史设想的核心就是“将拟吴越春秋,以备南北”,即以编年体为体裁、内北外南为体例形式、贯通南北为旨趣,编撰一部南北朝史。缘于条件所限和自身因素,他没有完成这一修史设想。其子李延寿,曾在史馆工作,参与修史,积累了丰富经验,也搜集了大量史料,在时代发展和国家重视修史这一形势下,他继承和发展了其父李大师的修史设想和编撰思想,巧妙地把 史记 与 吴越春秋 在体裁体例方面相融合,采用内北外南而又贯通南北的纪传体书写形式,编撰完成了 南史 北史,实现了以备南北的著述之志。可以说,内北外南这一体例,既是李大师、李延寿站在隋唐立
4、场上以北朝为正统的前提下所选择的,又是吴越春秋 内吴外越的体例特征带给他们的启示和借鉴,二者高度契合;以备南北的著述旨趣,既是他们父子在大一统和天下一家观念影响下的必然追求,又与吴越春秋 通观吴越、总揽内外的编撰思想相合。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 南史 北史 的成功编撰,树立了他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以往学界对李大师“将拟 吴越春秋,编年以备南北”这一修史设想所作的解释,只是认为李大师欲21收稿日期20221124作者简介靳宝,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学史。基金项目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重大学术文化工程项目“新编中国通史 纂修工程 中国史学史卷”阶段性成果。以编年体来编
5、撰南北朝史,并没有作进一步阐释。本文则立足于这一修史设想,较为系统地阐释吴越春秋 与 南史 北史 编撰间的多重关联,乞请方家指正。一、吴越春秋 的体裁与体例北史 卷一 序传 载曰:大师少有著述之志,常以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南北分隔,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又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往失实。常欲改正,将拟吴越春秋,编年以备南北。显然,“将拟 吴越春秋,编年以备南北”是李大师修史设想的核心。如欲解读李大师的修史设想及蕴含的编撰思想,首先我们要明确这里的吴越春秋 具体指何者所撰何书,以及它的体裁与体例问题。唐初所编撰的 隋书 经籍志二,载有吴越春秋 十二卷,赵晔
6、撰;吴越春秋削繁 五卷,杨方撰;吴越春秋 十卷,皇甫遵撰。赵晔,东汉人,后汉书 载其“著吴越春秋”。杨方,晋朝人,晋书 载其“更撰 吴越春秋”。至于皇甫遵,具体情况不明。旧唐书 经籍志上 又载,吴越春秋 十二卷,赵晔撰;吴越春秋削烦 五卷,杨方撰;吴越春秋传 十卷,皇甫遵撰。新唐书 艺文志二 同此。由这些记载可知,赵晔所撰的是 吴越春秋,杨方“更撰”的是吴越春秋削烦,皇甫遵所撰的是 吴越春秋传。与 吴越春秋 有关的这三部书籍,相互间有何关联,这也是必须要考查清楚的问题,不然影响我们对李大师所“拟”的 吴越春秋 作者及性质的判定。据崇文总目 载,“吴越春秋传 十卷,唐皇甫遵注。初,赵晔为 吴越春
7、秋 十二卷,其后有杨方者,以晔所撰为烦,又刊削之为五卷。遵乃合二家之书,考定而注之。”宋史 艺文志三 载曰:“皇甫遵注 吴越春秋 十卷。”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 云:“传所言更撰云者,即指削繁而言,非别撰一书也。皇甫遵之书,名之为传,即是书之注。”这些说明,无论杨方,还是皇甫遵,他们都是对 吴越春秋 作简编或注疏,母本就是东汉赵晔所撰的 吴越春秋。至于今传本 吴越春秋 出于谁之手,众说纷纭。应当指出的是,“如今流传的本子尽管已经不是赵晔的原书了,但却丝毫不影响他在著作这部书上所作的贡献,尽管多次变动,他所确定的体裁、记载的主要内容可以说始终未变,否则也就不成之为 吴越春秋 了”。关于 吴越春秋 的
8、体裁,范晔后汉书 对赵晔所撰吴越春秋 叙述简略,对此没有涉及。隋书 经籍志二 把它归为“杂史”类,并言“其属辞比事,皆不与春秋 史记 汉书 相似,盖率尔而作,非史策之正也”,即“体制不经”。马端临 文献通考 卷一九五经籍考二十二 引宋三朝志 曰:“杂史者,正史、编年之外,别为一家,体制不纯。”由此来看,吴越春秋 似乎很难归属编年体或纪传体。31史学史研究2023 年第 1 期其实,除了 隋书 经籍志二 所载的这三部 吴越春秋 类著作,唐初以前还有东汉赵歧 吴越春秋、张遐 吴越春秋外纪 等多部(参见陈桥驿 吴越春秋 及其记载的吴越史料 ,杭州大学学报 1984 年第 1 期;周生春 今本 吴越春
9、秋版本渊源考 ,文献 1996 年第 2 期),但这些均不见于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中,说明它们至少在隋唐时当已散佚,很大程度上不会是李大师所拟的 吴越春秋,故本文对其不作讨论。后汉书 卷 79 下,儒林列传,中华书局 1965 年版,第 2575 页。晋书 卷 68,贺循传 附 杨方传,中华书局 1974 年版,第 1831 页。马端临:文献通考 卷 195,经籍考二十二 引,中华书局 2010 年点校本,第 5654 页。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 卷 7,中华书局 2007 年版,第 379 页。参见曹林娣 关于 吴越春秋 的作者及成书年代 ,西北大学学报 1982 年第 4 期;周生春 今
10、本 吴越春秋 版本渊源考 ,文献 1996 年第 2 期。仓修良:吴越春秋辑校汇考 序 ,浙江大学学报 1996 年第 4 期。旧唐书 经籍志 新唐书 艺文志 亦列入“史部 杂史类”,宋史 艺文志二 将之列入“别史类”、宋史 艺文志三 则将之列入“霸史类”,四库全书总目 又归入“史部 载记类”。随着研究深入,人们对 吴越春秋 的体裁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其一,在坚持吴越春秋 为编年体史书的前提下,看到了这部书所存在的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的影子或编撰手法的运用。其二,把 吴越春秋 视为一部传记体或纪传体史书,同时兼有编年叙事、本末叙事的手法。无论哪一种认识,实际上已不再把吴越春秋 看作一部单一
11、的编年体史书,而视其为一部融编年记事、传记编排、本末叙事为一体的综合性史书,这似乎更符合东汉赵晔编撰的原意。自战国以来,中国史学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多种体裁的融合,出土文献也证实了这一点。白寿彝较早就指出:“不同的历史体裁,在一部书里面是可以互相补充的。把历史体裁的区别都看成是绝对的,这是不符合历史情况的。”虽然 隋书 对其体裁方面的评论有些偏颇,但整体而言还是抓住了吴越春秋 在体裁方面的特点。如果从体裁的主体性来看,那么称其为传记体比较合适,因为它的核心是传记。也就是说,把东汉赵晔编撰的 吴越春秋 视为一部融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为一体的综合性传记体史书,更为客观。至于 吴越春秋 的体例,早在南
12、宋时期目录学家晁公武就言:“吴起太伯,尽夫差;越起无余,尽勾践。内吴外越,本末咸备。”清人周中孚亦曰:“至作十卷,则以一篇为一卷也。吴起太伯迄夫差,凡五篇,越起无余迄句践,亦五篇,内吴外越,本末咸备。”这都是把“内吴外越,本末咸备”看作吴越春秋 的体例特征。那么如何理解这一体例特征,它所蕴含的思想内涵是什么?从元代徐天祜、明代钱福提出的困惑与不解,到近代以来,特别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学界从多角度多层面对吴越春秋 的“内吴外越”体例进行了深入探讨。笔者倾向于从大一统及历史文化认同观念来讨论“内吴外越”体例问题。吴越春秋 作者处处强调吴国尊周、慕化中原德义的历史过程与实践效果,特别是“
13、让”之德义。如卷一 吴太伯传,叙述公刘时言“公刘避夏桀于戎狄,变易风俗,民化其政”。史记周本纪 特意点出“周道之兴自此始”,对公刘以夏变夷、传播华夏文明、实现天下一家的历史贡献给予高度肯定。接着,本传记又载古公亶父“修公刘、后稷之业,积德行义,为狄人所慕”。之后,本传记花了很大笔墨叙述了吴太伯的“三让”。孔子对吴太伯很是推崇,论语 泰伯 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司马迁编撰 史记,以 吴太伯世家 列于世家之首。可以说,赵晔的安排与司马迁的世家编排“内心款曲是互通的”10。尽管从吴王寿梦开始,吴国进入称霸的历史新阶段,但吴国“让”的政治文化传统仍在传承。41备南北:
14、吴越春秋 与 南史 北史 编纂10仓修良:吴越春秋辑校汇考 序 ,浙江大学学报 1996 年第 4 期;周生春:今本 吴越春秋 版本渊源考 ,文献1996 年第 2 期;郑先兴:吴越春秋 的史学思想 ,南都学坛 2013 年第 1 期;夏德靠:论 吴越春秋 的生成及其“传体”改造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018 年第 6 期。梁宗华:现行十卷本 吴越春秋 考识 ,东岳论丛 1988 年第 1 期;林小云:吴越春秋 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年 6 月;张觉:吴越春秋校注,岳麓书社 2006 年版,第 16 页;许殿才:吴越春秋 说略 ,史学史研究2007 年第 1 期;乔云峰:论
15、 吴越春秋 的史学价值 ,怀化学院学报 2007 年第 2 期。参见杨博 裁繁御简:系年 所见战国史书的编纂 ,历史研究 2017 年第 3 期。白寿彝:中国史学史 第 1 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231232 页。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卷 6,杂史类 吴越春秋,孙猛校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240 页。周中孚:郑堂读书记 卷 26,史部十二 载纪类 吴越春秋六卷,黄曙辉、印晓峰标校本,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 年版,第433 页。曹林娣:吴越春秋 二题 ,西北大学学报 1983 年第 4 期;梁宗华:现行十卷本 吴越春秋 考识 ,东岳论丛 1988年第 1 期
16、;金其祯:试解 吴越春秋 的“不可晓”之谜 ,史学月刊 2000 年第 6 期;夏德靠:论 吴越春秋 的生成及其“传体”改造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018 年第 6 期;曾淑珍:吴越春秋 论,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年 6 月;等等。许殿才:吴越春秋 说略 ,史学史研究 2007 年第 1 期;林小云:吴越春秋 与汉代今文经学 ,华侨大学学报2015 年第 1 期。史记 卷 4,周本纪,中华书局 1959 年版,第 112 页。许殿才:吴越春秋 说略 ,史学史研究 2007 年第 1 期。如卷二 吴王寿梦传 ,“作者不但一而再再而三地以赞赏的口气大肆铺陈季札的让位言行,甚至还无视 春秋 左传 等史籍的经典记载,创作出诸樊轻慢鬼神,仰天求死 的情景来,其创作倾向也是不言而喻的”。故本卷依然称“传”。卷三 王僚使公子光传,作者用大量笔墨叙述伍子胥有关事迹,仍在强调吴国的让位传统。只不过,与前两卷不同的是,作者在本卷末点出了从吴王阖闾开始吴国让位传统被丢弃这一重要转折。当作者叙述了公子光(即吴王阖闾)攻杀吴王僚而自立为吴王后,接着写道:“季札使还至吴,阖闾以位让。季札曰:苟前君无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