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715创新势在必行长期依赖的增长动力正在减弱中国之创新现状 描绘今日中国的创新表现更便宜、更快速、更全球适用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成立25周年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 重点内容2015年10月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成立25年以来,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始终致力于深刻理解全球经济的发展进程。作为麦肯锡的商业及经济“智库”,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长期坚持为企业、政府和社会各方领导人探索和提供各类决策所需的事实依据和最佳洞见,并视之为自身使命。在融合经济学与管理学,遵循“从微观到宏观”路径的基础上,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借用经济学工具,并结合商业领袖的深入见解,对微观经济的产业趋势展开
2、深入细致的分析,力求洞悉影响商业战略和公共政策的宏观经济因素。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涵盖20多个国家,涉及30多个产业。现阶段的研究专注于以下六大主题:生产力与经济增长、全球金融市场演进、科技与创新的经济效应、自然资源、劳动力就业趋势和城市化。近期报告包括全球流通,巴西、日本、墨西哥、尼日利亚的经济、中国数字化转型、印度脱贫强国之路以及全球债务的影响。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由我们的三位全球资深董事领军:Richard Dobbs、James Manyika和华强森。Michael Chui、Susan Lund、Jaana Remes是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常务董事。项目团队由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常务董
3、事与资深研究员领衔,成员包括麦肯锡全球各家分公司的咨询顾问。团队汲取麦肯锡全球合伙人与专家的智慧,更延请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杰出经济学家担任学术顾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研究由麦肯锡全球合伙人提供经费,不接受任何企业、政府或其他机构的委托。如需了解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详细信息或下载报告,请访问 麦肯锡公司,2015年华强森|上海陈有钢|香港James Manyika|旧金山罗瑞麟|上海成政珉|上海Jason Lee|休斯顿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 2015年10月前言 中国的创新高度如何?中国需要达到怎样的创新程度?这是本次研究提出的根本问题。答案多少有些出人意料。在许多方面,我们发现中国的产业创新程
4、度高于人们的普遍看法。中国企业在两类创新上表现出众开发满足客户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以及提升生产效率的工艺流程创新。我们也发现中国越来越需要扩大创新范围,推动更多产业开展创新,并且提升工程技术和科研领域的创新实效。随着劳动力增加和资本投入等经济成长动力逐渐式微,中国需要实现从“汲取创新”到“领导创新”的转变,才能在未来十年内保持GDP的平稳增长。我们认为,中国具备完成“创新要务”的潜力,完全有可能成为推动全球创新发展的生力军。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将会体现在几个方面。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GDP衡量),中国势必将成为一个不断壮大的创新来源,凭借创新来满足庞大的、消费者主导的市场的
5、需求。同时也成为本地市场、新兴市场乃至世界各地的国际企业开展研发、对新创意进行商业化的首选之地。最后,中国的低成本快速创新模式可应用于全世界,并有望给一系列行业带来颠覆性影响。本次研究由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与麦肯锡大中华区分公司共同开展。研究项目领导包括: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华强森(常驻上海)、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中国副院长成政珉(常驻上海)、麦肯锡全球董事陈有钢(常驻香港)、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James Manyika(常驻旧金山)、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罗瑞麟(常驻上海)。同时,对麦肯锡大中华区前任全球资深董事欧高敦在本次研究中自始至终给予的悉心指导,以及麦肯锡布鲁塞尔分公司的全球资深董事Jacqu
6、es Bughin的全程指导,我们在此致以衷心感谢。研究项目组由Jason Lee领导,成员包括陈思哲、Denise Lee、Chao Li、Luke Li、李秀军、Ganesh Raj、Yi Shao、Jimmy Wu、Anting Xu、Colin Zhu。我们也希望感谢以下同事:Geoffrey Lewis(编辑支持),Marisa Carder和Patrick White(平面设计),Julie Philpott(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的制作经理),以及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同事Tim Beacom、Matt Cooke 和Deadra Henderson。作者还希望麦肯锡大中华区相关部门的同
7、事表示 感谢,他们是:江波、王磊智、林琳、Karen Schuster、沈儒雯和张雯。本项目承蒙麦肯锡全球各地的同事们慷慨贡献时间与不吝分享专业洞见:Nick Arnold、Tera Allas,Matthias Breunig、Stephan Binder,Giovanni Bruni、章锦华、陈美融、陈岚、Jayson Chi、Michael Chui、乐诚铎、艾家瑞、高旭、洪晟、Marc de Jong,Richard Kelly、Jean-Frederic Kuentz、刘家明、林瑞琪、梁敦临、李广宇、Matteo Mancini、吴文达、Felix Poh、Sree Ramaswam
8、y、任祖霆、Jaana Remes、Peet Van Biljon,罗伟德、施南德、苏旻、谭永超、唐华、唐睿思、王锦、王平,魏世民、徐浩洵、张芳宁、张海濛,周高波。我们在此一并表示诚挚谢意。我们还要感谢多位企业领袖、商业专家、投资家和创业家分享他们的深刻见解。尤其是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学术顾问Martin Baily,他现任布鲁金斯研究院的Bernard L.Schwartz冠名经济政策发展首席研究员以及商业与公共政策项目主任兼资深研究员。本报告贯彻了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使命,即帮助政商两界领袖洞悉全球经济转型动力,明确战略重点,为新一轮增长做好准备。与其他研究项目一样,本项目完全独立开展,不接受
9、企业、政府和其他机构以任何形式提供的委托和赞助。欢迎您对本报告提出意见,请发送邮件至MGI。Richard Dobbs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伦敦 James Manyika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旧金山 Jonathan Woetzel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上海2015年10月 Alamy内容重点内容客户中心型创新 效率驱动型创新工程技术型创新 科学研究型创新 41617789概述内容提要|1中国有实力成为全球创新领导者 第一章 中国创新势在必行|15中国要保持预期增长,就必须提高生产率第二章 以创新原型的视角审视中国创新的现状|27中国创新的成功与不足之处第三章 客户中心型创新:中国的商业化优
10、势|41庞大的消费市场推动创新的快速商业化 第四章 效率驱动型创新:生态系统优势|61企业受益于发达的制造业生态系统 第五章 工程技术型创新:在服务本地市场的过程中学习精进|77加快学习至关重要 第六章 科学研究型创新:用中国方法迎头追赶|89中国在科学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尚未成长为创新领导者 第七章 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99中国的低成本、快速、大规模创新方法将会改变全球竞争格局参考文献|115技术附录描述本研究所采用方法及数据来源的完整技术附录,请浏览 创新以多要素生产率增长衡量2 中国企业占全球收入池份额加速发挥中国创新效应,使创新更便宜、更快速、更全球适用加速发挥中国创新效应,使创新更
11、便宜、更快速、更全球适用支持创新集群改善生活条件,吸引顶尖人才帮助创新者获得回报改革资本筹集过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创新要求通过政府采购提出高标准、严要求激发创新者潜能消除障碍、鼓励竞争培养中国人才队伍不拘一格招募和培养人才发现新的洞见源泉通过开放式流程发现创意以中国速度运营快速敏捷的创新流程投入更大筹码加大对中国创新的投入政府企业广泛的制造业生态系统(供应商、劳动力、基础设施)下一代制造业(到2025年,4500亿-7800亿美元)庞大的国内市场,有利于快速商业化互联网推动的服务业创新(到2025年,5500亿-1.4万亿美元)政府推动地方需求,促进学习发展目标行业机会,包括核电、医疗设备
12、药物研发、基因学低成本研发产能快速增加发展强劲 太阳能电池板(51%)工程机械(19%)快速改善 家用电器(36%)互联网软件(15%)表现不一 高速铁路(41%)民用航空(1%)存在机会 品牌医药(1%)半导体设计(3%)未来机遇目前表现2中国优势效率驱动型创新中国在四大创新“原型”拥有发展机遇中国在四大创新“原型”拥有发展机遇中国有实力成为全球创新领导者 中国有实力成为全球创新领导者 中国创新势在必行 中国创新势在必行 劳动力增长停滞 到2050年,老龄化将造成劳动人口减少16%固定资产投资收益下滑 创造一单位GDP所投入的成本比1990至2010年高60%两大传统增长动力正在减弱 生产率
13、占GDP增长份额生产率占GDP增长份额1990-20002010-20142015-20252000-201030%48%40%到2025年,高达50%,为3万亿-5万亿美元因此,至2025年,要保持5.5-6.5%的增长速度,创新必须贡献高达50%的GDP增长1客户中心型创新工程技术型创新科学研究型创新viii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Alamy内容提要中国经济的创新程度如何?如果按某些常见的创新指标衡量,中国已然成为全球创新的领导者。中国每年的科研投资超过20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科学和工程类专业的博士毕业生接近3万名。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世界领先(2013年超过82万份)。然而,如果我们审视创
14、新的实际效益,即企业在创新构想商业化和全球市场竞争中获得的成功,情况就远非如此简单了。中国有一部分行业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过程中获得了强大的创新实力。而在新药研发和商用飞机设计等挑战更大的创新领域中,中国依然无法与国际竞争对手相抗衡。本次研究分析了中国经济主要行业板块的创新现状,发现了不同行业中的成功创新要素,以及推动创新发展的各项政策。我们还总结出了中国具备一系列独特的创新优势。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群,使得新构想能快速实现商业化。中国还拥有全世界最庞大的制造业生态系统,可以持续开展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产品质量的工艺流程创新。此外,中国过去30年间的投资帮助建设了科研能力,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
15、数量与日俱增,人才资源亦不断扩张。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了监管程序繁琐、知识产权保护薄弱等阻碍创新发展的因素。我们的结论是,中国有实力凭借自身创新优势成为全球创新领袖,带动中国创新在世界范围内发挥效应。这是因为中国消费行业和制造业的创新形势良好,而那些尚未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也在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中国不仅能吸引那些希望打入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的企业,成为它们的创新基地,更能让创新模式向外传播,帮助世界各地的企业减少将创意转化为产品与服务的时间和成本。实现从“汲取创新”(吸收并改良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向“领导全球创新”的转变不仅仅是彰显中国经济与社会进步的成就创新可以大幅提升生产力,对于维持中国经
16、济增长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到2025年可以创造1-2.2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最高可相当于GDP增长总额的24%。在制造业与服务业中特定的创新机会价值为1.0-2.2万亿美元2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中国创新势在必行 2015年的一系列事件表明,中国正在向一个充满挑战的增长放缓、且更依赖于消费驱动的经济模式过渡。在1985到2015年的30年间,中国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9.4%。然而,推动这一增长的两大要素,即持续增加的劳动力和面向住房、基础设施、工业产能的巨额投资目前正逐步减弱。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的劳动力人口将很快达到峰值(有可能在2016年就达到),随后进入漫长的
17、下降期,到2050年劳动力人口可能会减少16%。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经济收益也已下降目前中国创造每单位GDP所需的资本与1990-2010年间相比增加了60%。1投资也受到债务的限制,目前中国的债务占GDP之比已达282%,超过了 美国和德国的水平。缺少了劳动力和投资的拉动,中国就必须更多地依赖创新来提升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我们用多要素生产率(劳动力和投资等生产要素以外的来源所创造的增长)这一指标衡量广义创新(包括赶超发展带来的生产率增量)所产生的宏观经济效益。多要素生产率对于中国GDP的贡献呈减少趋势1990-2000年间占GDP年增长的近一半,而过去五年仅为30%。要达到每年经济增长5.5
18、%-6.5%的目标(五大领先经济研究机构当前的共识),多要素生产率增长占GDP增长的比例必须达到35%-50%,相当于每年贡献2-3个百分点的GDP增长率(图E1)。2 改善创新表现将会带来额外的效益促进服务业扩张,创造更多高附加值的就业机会,从而帮助中国向更为平衡的消费导向型经济模式过渡。提高生产率对创造高收入的工作机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提供就业而言同样至关重要。1 根据增量资本产出率(ICOR)得出,1990-2010年间的平均值为3.4,2010-2014年间为5.4。2 这一共识基于经济学人智库、IHS环球通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牛津经济研究院和世界银行的预测。固
19、定资产投资的宏观经济收益也已下降目前中国创造每单位GDP所需的资本与1990-2010年间相比增加了60%。内容提要 3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图 E1资料来源: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多要素生产率对GDP增长的贡献(百分比)各类因素对实际GDP增长的贡献2010年,百分比1 GDP总增长减去三大生产要素(能源、劳动力、资本)得出。多要素生产率提供了一个宽泛、非直接的方法来衡量创新对于经济的影响2 GDP基准预测基于100多个历史趋势变量的回归分析,假设无重大经济震荡注:由于四舍五入,各子条目相加可能不等于总数355043484030余值(衡量创新的指标)生产要素到2025年,创新(广
20、义)每年可贡献2-3%的GDP增长,相当于GDP总增长的35-50%3.24.23.73.52.31.10.92.31.81.05.04.22.40.51.04.02.03.02010140.1200010多要素生产率18.00.3固定资本10.5能源供应就业0.22015-2025(估)25.56.510.4199020001980909.34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创新如何产生:四大创新原型为了分析创新的效益,我们明确了创新活动的四大原型:客户中心型、效率驱动型、工程技术型和科学研究型。我们认为,相比国家层面的指标分析,将创新分为四大原型加以研究,可以更细致入微地审视创新表现,进而得出更为实用的洞
21、见,为企业战略和公共政策规划提供依据。我们采用全球收入和利润占比、全球出口额占比等指标考察不同行业中企业的表现,以此评估各类行业在四大创新领域内取得的成功。不同原型所对应的行业,其创新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家用电器、智能手机制造以及互联网服务属于客户中心型创新的行业。对这些企业而言,创新主要就是识别客户需求,针对需求开发新的产品、服务与业务模式,随后依据市场反馈进行频繁的修改和更新。效率驱动型创新主要涉及生产、产品设计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流程改善,以此达到降低成本、加快市场投放速度的目的。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工程技术型行业中,企业的创新方式是利用知识储备,结合供应商与合作伙伴提供的技术来解决工程
22、问题,进而设计出更好的产品,例如油耗更低的汽车等。科学研究型创新指获取新的研究发现并将其转化为产品,例如一种新药或半导体设计。从创新原型的视角分析,我们发现按全球行业总收入和出口市场的占比衡量,客户中心和效率驱动型行业的一些中国企业已经成长为全球创新的领导者。图E2列出了中国企业在其所在行业全球总收入的份额与中国占世界总GDP比例(2013年为12%)的比值。分析表明,在客户中心型创新对应的七个行业中,有三个行业的中国企业捕获了高于GDP相应比例的市场份额。家用电器等一部分此类行业的中国企业同时取得了很高的全球行业收入占比和出口市场份额例如电器行业的中国企业占到全球行业收入的36%、全球出口市
23、场的20%。在互联网服务和软件以及网络零售行业,中国企业的全球收入占比(分别为15%和14%)高于GDP相应比例。在效率驱动型创新方面,我们共分析了12个行业,其中有9个行业的中国企业捕获了高于GDP相应比例的全球收入份额,比如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企业占了全球行业收入的51%。效率驱动型行业的中国企业在高附加值市场细分中表现日益出色,例如中国的工程机械和电气设备企业在2013年分别获得了19%和16%的全球行业收入。这些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成功也越来越显而易见,2013年的全球出口份额分别为9%和6%,而2005年时这一数字还仅为1%。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型创新领域的情况则是喜忧参半。轨道交通装
24、备等工程技术型企业的全球行业收入占比(41%)大大超过应有比例,但汽车制造和商用飞机等其他行业的收入占比则低于GDP相应比例。无论是轨道交通装备还是汽车制造行业的中国企业都未能获得较高的全球出口市场份额前者约为10%,后者仅为2%。在科学研究型创新领域,我们共分析了四个行业品牌药物、生物技术、半导体设计、专用化学品,中国企业占全球行业收入的比例不到3%。在全球家用电器收入中中国所占36%内容提要 5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图 E2中国在效率驱动和客户中心型创新方面建立了优势,但在科研和工程创新上依然相对落后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麦肯
25、锡企业绩效分析工具;公司年报;IHS Global Insights;iSuppli;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2013年中国企业收入应有份额1指数:1=GDP份额1 该国占行业全球总收入的比例除以该国占全球GDP的比例生物技术半导体设计品牌医药民用航空应用与系统软件钢铁建筑材料工程机械家用电器家庭娱乐软件互联网零售智能手机互联网软件与服务包装消费品专用化学品消费电子石油天然气上下游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通信设备电气设备纺织品造纸和林业产品仿制药太阳能电池板半导体晶圆代工和后端工程风力涡轮机医疗器械铁路设备通用化学品石油天然气工程及设备制造工业机械工程技术型8个行业中有3个高于GDP水平科学研究型4个
26、行业全部高于GDP水平效率驱动型12个行业中有9个高于GDP水平客户中心型7个行业中有3个高于GDP水平43216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中国企业的创新现状与创新的演变方式环顾中国经济的各类创新活动,我们不仅看到某些创新原型领域的企业表现更胜一筹,同时还发现这些企业之所以取得成功,往往是因为它们充分利用了中国经济的某些特殊优势。例如,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体量令客户中心型创新领域中的互联网服务等行业受益匪浅,让创新构想的大规模快速商业化成为可能。在中国,互联网游戏等“小众”市场的规模都已超过其他国家的汽车制造等大型行业。就依赖效率驱动型创新的行业而言,中国的独特优势在于其庞大的制造业生态系统。这一系统拥有
27、全世界最大、丰富的制造业劳动力资源以及现代化的供应链基础设施,这些都为效率驱动型创新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发展环境。政策支持在工程技术型创新领域发挥了主要作用例如通过创造本土需求来加速高铁和风电行业的创新发展。中国政府大力提倡增加研发投资、培养科研人才、提高专利申请数量,而中国在科学研究型创新领域却尚未领先世界。尽管如此,我们发现中国企业正在利用本国经济的独特条件迎头追赶。例如,一部分生物技术企业正依靠规模优势加快药物发现流程。下文将分别介绍中国四类创新的现状,同时探讨未来相关行业的创新发展趋势。客户中心型创新:中国的商业化优势随着消费阶层的日益壮大(目前已包括1亿多户家庭,预计到2025年可达2亿
28、户),中国企业已能洞悉国民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类需求,进而快速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并大规模铺开,满足市场需求。3第一批客户中心型创新企业是家电及其他家用产品的制造商,其创新成果是一系列“足够好”的产品如冰箱和电视机可能等同于跨国企业同类产品八成的性能,而售价则大大降低。消费者的心理预期近来也随着收入增长而不断提升,“足够好”的产品已不能满足日益成长的客户群体。目前,为了回应消费者需求,小米等企业推出了“更好更便宜”的产品,预期质量与国际品牌的机型不相上下,而价格仍然完全适应中国市场(图E3)。小米同时也是中国企业另一类客户中心创新的典型案例让消费者参与创新流程。中国消费者愿意购买“1.0版”产
29、品并提供反馈,帮助制造商完善产品设计。小米让100多万“粉丝”在其官网为新功能投票,入选的功能随即在每周软件更新中推出。互联网服务业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推动客户中心型创新的主力军。除了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等企业都只依靠服务中国市场就成为了互联网服务业的全球领头羊。这些企业找到了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的全新业务模式。比如,中国消费者,尤其是那些居住在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消费者需要更好的零售业态,而阿里巴巴的网络商城满足了这一需求。为了让网络交易平台在中国顺利运作,阿里巴巴推出了创新服务支付宝,买家将货款存入托管账户,直到确认收货才会支付给商家。腾讯打造了十分独特的社交媒体平台,将访问流量转化为收入。其业务模
30、式并非依赖广告(这在中国的市场规模仍比较小)有90%的营业收入来自支付、电商以及向网络玩家出售虚拟商品。这一创新业务模式让腾讯在2014年获得了比Facebook高6美元的用户 人均收入。3 我们将主流消费阶级定义为年可支配收入在10.3万-22.2万元人民币之间的家庭(约合1.6-3.4万美元)。至2025年主流消费家庭将超过2亿户内容提要 7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我们认为,客户中心型创新在未来十年将有机会推动中国服务业众多板块的大规模变革。目前中国服务业的生产率仅相当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同类企业的15%-30%。中国政府于2015年年中公布了“互联网+”计划,
31、意在借此推动传统行业的现代化发展。服务普及(例如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远程健康监测等方式)、质量提升(更多的选择、更好的客户体验)、运营优化(更高的资产利用率)都需要创新方能实现。我们预计更多的平台和应用程序将不断涌现,把网络消费者与服务和现实世界联结起来(例如用智能手机预订出租车)。我们估计,服务业创新到2025年将有可能创造5500亿到1.4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相当于整个服务业增长的11%到29%。创新不仅可以提高中国的生产率,更能促进服务业增长,推动经济向消费主导模式转变,同时提升服务质量和便利度,降低服务成本,让消费者切实受益。中国企业的另一发展机遇是利用客户中心型创新能力抢占各大新兴市场中
32、的领先地位。依托于本土市场经验和中国的成本优势,中国消费品厂商完全有可能比跨国企业更好地识别并满足发展中经济体新兴中产阶级与低收入消费者的需求。在缅甸,华为已经占据50%的智能手机市场;而在巴西,美的占据了近35%的空调市场。如果中国企业能成功打造将创新转化为市场份额的销售营销能力,在新兴市场还有许多类似机遇可供把握。为了实现未来十年的潜在增长,客户中心行业的企业需要建设全新的能力。中国企业此前大多受惠于独特的有利条件消费群体快速增长令国内需求不断扩张,而许多行业中也没有国际竞争对手。随着中国消费者的要求日益提高,更多市场对外开放,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客户中心型创新的成功将越来越困难。图 E3本
33、土智能手机商通过“价廉物美”的创新赢得市场份额中国品牌市场份额%中国智能手机平均售价1美元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欧瑞;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1 实际价值,采用2013年不变价格50408060280220016026070201032030030240200180131109200812102014至2025年从服务业每年得到的潜在价值为5500亿-1.4万亿美元8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效率驱动型创新:制造业生态系统优势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过程中也逐渐占据了效率驱动型创新的领先地位。中国制造业企业不再只是低成本劳动力的来源,它们开始在知识密集度更高
34、的制造领域发展,比如电气设备(占全球行业收入的16%、全球出口的9%)和工程机械(占全球行业收入的19%、全球出口的6%)。促成这种变化的正是中国规模庞大的制造业生态系统。中国的供应商数量为日本的五倍多,同时还拥有1.5亿名工厂工人和现代化的交通设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这一制造业生态系统带来的供应链优势和巨大规模让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获得了22美分/瓦的成本优势,相当于比国际同业的成本降低了15%-20%。4 中国企业目前正通过敏捷制造、模块化设计、灵活应用自动化等一系列方法提高效率。服饰生产商爱斯达投资购置自动化设备并建立网络设计与电商系统,让消费者能定制服装,并且在72小时内收
35、到成品。模块化生产将产品分解为标准化组件,从而节约成本。这一方式甚至被用于建筑工程的规模化运作。远大集团在长沙用预制构件组装搭建了一座57层的宾馆,工程耗时仅19天,展示了企业的创新成果。与此同时,尽管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器人采购国,电气设备制造商正泰等企业却发现,半自动化(将机器人等机械与人工劳动力有机结合)可以实现比全自动化更高的生产效率和灵活度。效率驱动型创新的一大重要进展是开放式制造平台的演化。中国的“创客”运动已经起步,个人与小企业所依托的行业生态系统同样也能适应全球范围的运作。深圳的众多配件供应商、设计服务机构、企业孵化器和外包装配工厂可以为快速成型和制造企业规模化发展提供有力支
36、持。HAX加速器在深圳和旧金山开展孵化业务,全球各地的创业团队做好准备之后,就可来深圳制造产品原型。开放式制造平台的基础是中国资源丰富的制造业生态系统,而深圳正是这一体系的典范。深圳拥有2000家电子元件和产品制造商、1000多家电器配件和设备生产商、300家服装生产商,劳动力人口高达900万(图E4)。与企业在内部将构想转化为产品原型相比,深圳的设计公司完成同样的任务最快只需要五分之一的时间,成本可降低一半。深圳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也加快了产品发往全球市场的速度。中国企业必须改善创新方式,才能让中国的制造业保持领先。一方面,工资水平上升令中国对服装制造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吸引力下降;而另一方面,全
37、球制造业也正在向“工业4.0”模式转变,生产和物流中的所有要素及流程都将以数字化形式互联互通。下一代制造模式将显著改善资产利用率、供应/需求匹配以及质量管理。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也有可能因此发生根本改变,发达经济体将有机会收复部分“失地”。德国、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正在用政策和投资抢占工业4.0时代的主导地位。中国也公布了一系列建设制造业强国的计划,首先推出的便是2015年3月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4 Alan C.Goodrich等,太阳能光伏制造业地区发展趋势的原因分析(Assessing the drivers of regional trends in solar PV manufac
38、turing),能源与环境科学 第10期,2013年10月。内容提要 9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图 E4深圳强大的制造业生态系统优势资料来源:2014深圳统计年鉴;德鲁里集装箱航运市场;国际机场协会;文献检索;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1 以低成本手机为例2 化工,橡胶,矿物,金属,纺织3 20英尺标准集装箱(测量船只载货量的单位)101523深圳设计公司传统方式内部开发原型开发时间1周1002003050原型开发成本1千美元设计和原型规模化生产1,000+电气制造商300+服装生厂商1,300材料生产商22,000+电子制造商900万劳动力队伍,平均年龄33岁香港澳门深圳广州中山东莞两
39、小时车程范围惠州1718323446深圳和香港宁波釜山新加坡上海全球港口排名,按货物吞吐量计百万标准箱3进入全球市场22245仁川迪拜,阿联酋上海孟菲斯,美国深圳和香港全球机场排名,按货物吞吐量计百万吨10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在中国企业迈向下一代制造模式的进程中,中国的制造业生态系统可以带来额外的优势改善效益将超越个别工厂,覆盖整个实现数字化互联的生态系统,让快速制造、灵活制造和大规模定制业务的发展达到全新高度。依托于中国丰富的供应商资源,中国的工厂可以与世界各地的客户建立多种形式的生产、现代化物流以及数字化网络联接,中国企业将能借此成为虚拟制造资源,为全球的企业提供制造服务,甚至可以为个人消费者
40、生产定制产品。我们估计,如果中国能在工业4.0时代脱颖而出,那么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每年可创造4500亿至7800亿美元的经济价值,相当于制造业贡献的GDP增长的12%-22%。工程技术型创新:“学习”先进技术推动创新工程技术型创新是科研与实践技艺的结合,绝大部分都必须有深厚的经验与知识积累作为基础。对于在汽车、高铁、风力涡轮等工程技术型行业努力赶超国际竞争对手的发展中经济体而言,知识与经验的获取至关重要。中国工程技术型创新的结果喜忧参半。成果最显著的企业来自于国家大力扶植的行业,政府在行业发展早期提供本地需求,同时帮助企业与外国合作伙伴签订技术转让协议。这一模式在高铁列车(中国目前的全球
41、市场份额为41%)、风电(20%)和电信设备(18%)行业获得了最大成功。汽车制造行业的学习与创新进展缓慢。由于行业需求飞速增长,合资车企利润可观,国有企业缺乏学习与创新的动力。中国的汽车厂商一直以来都依赖国际合作伙伴提供的平台或委托外部机构完成的设计来提高产品上市速度。其结果是,尽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中国车企占全球行业收入的比例却仍然仅有8%。实现工程技术型创新的中国企业借由多种多样的方式获取所需知识。以风电行业为例,中国政府于2003年启动的风电特许权项目为风电发展吸引了 大量投资,并且促使相关技术知识快速转让给中国企业。该项目设置了50%的本地成分要求,引导外国供应商在中国
42、建立合资工厂,进而帮助传播技术知识。在高铁行业,中国铁道部于2008年启动了投资30亿元人民币(约合4.7亿美元5)的新一代高速列车开发项目。自2008年以来,中国的高铁计划推动了全球高铁市场86%的增长,而海外合作伙伴的技术转让帮助中国企业获得了自主创新所需的知识。CRH380是首个由中国高铁企业自主研发设计的列车系列,最高速度可达380公里/小时。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意识到外国合作伙伴不可能分享最尖端的技术之后,决定系统地获取“端到端”的工程技术知识。经过艰难的尝试与探索,华为开始能独立完成越来越精密复杂的设计。目前华为将12%的收入用于研发,在全世界拥有19个合资建立的创新中心。未来十年,
43、中国企业有可能在其他工程技术型创新领域迎头赶上。中国政府已明确表示将为多个行业提供政策支持,包括核电、医疗器械和电动汽车。就近期发展状况来看,中国政府的干预措施成功与否将取决于两大核心要素创造本地市场需求,同时确保中国企业获得自主创新所需的知识。上述目标行业中,核电的学习进展最快,主要原因是中国政府为了使可再生能源占比在2030年达到30%,提出了新建3000万千瓦核电装机容量的宏伟计划。中国设计的第三代核反应堆华龙一号目前正在施工建设,出口协议也已签定。医疗器械行业也取得了一定进展。迈瑞、联影等一批企业正逐步攻占外国供应商在CT扫描仪和MRI设备等品类的市场份额,原因之一是政府通过让医院采购
44、国产仪器的形式补贴此类企业。这两家企业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研发能力,拓展海外市场。迈瑞将10%的收入用于研发,其销售额有55%来自海外市场。5 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仅作参考。本报告使用2014年的实际平均汇率(1 USD=6.14 RMB)。至2025年下一代制造方式的潜在每年价值为4500亿-7800亿美元内容提要 11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其他行业则未能得到类似的机遇。商用飞机是极其复杂的产品,即便对跨国企业而言,管理成百上千万个飞机零部件也是很大的挑战,中国新生的商用飞机行业未能按时推进交付首批商用客机的计划。而在电动汽车行业,中国政府已经投资370亿元人民币(60亿美元),用于
45、研究、补贴和充电基础设施,但混合动力电动车和纯电动车(插电式)占中国汽车销售总量的比例仍然远低于发达经济体。高额进口关税和只适用于国产品牌的消费补贴等壁垒阻碍了行业竞争与学习。科学研究型创新:用中国方法迎头追赶中国将科研创新视为重中之重,大力投资建设科学发现与发明所需的机构和能力。中国企业在生物技术等科学研究型行业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中国的竞争力仍没有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中国企业占全球品牌药行业收入的比例不到1%,生物技术、半导体设计和专用化学品行业的收入占比则为3%。然而,我们也发现中国企业在采取具有中国特色的方式加速科研创新。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明确了一系列导致科学研究型创新发展缓慢的原因,其中一个
46、重要因素是,科研活动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获得成果最初的构想可能需要10-15年时间才能从实验室研究转化为医院药房出售的药品。据我们观察,阻碍中国科学研究型创新发展的因素包括监管程序繁琐、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政府研究经费分配效率低下以及民营企业投资不足。此外,尽管中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人数众多,但企业依然难以找到能力过硬的人才。中国政府正在努力解决其中一些障碍。药物审批流程改革可以将新药上市所需的时间缩短两年。而千人计划等项目也有助于吸引海外中国科学家回国,进入业界和高校工作,或者自主创业。与此同时,中国的医药企业也在采用创新方法加速药物开发流程。百济神州开创了加快药物发现速度的新方法。该公司采用一
47、套专有系统开展化学物质的人类组织(例如癌症肿瘤)试验,从而预先了解人体试验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研究服务机构药明康德利用大规模运作的方式提高药物发现速度,目前拥有7500名研究员,其服务范围正从临床前测试向临床试验扩展。在基因研究领域,生物技术公司华大也在依靠规模化运作(2000多名博士、200多台基因测序仪器)大力推动科学问题的解决。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更便宜、更快速、更全球适用综上所述,基于近期中国行业的创新表现、创新能力建设投资以及扩大创新成果的机遇,我们认为中国不仅能完成自身的“创新要务”,更有可能崛起为全球创新的中坚力量。我们估计,到2025年,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创新进步每年可以为中国
48、经济创造1-2.2万亿美元的价值。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型创新还有可能产生额外的经济价值,对此我们未作估算(图E5)。同样重要的是,我们预计中国的创新活动将产生全球效应,为各地市场、各类行业带来颠覆性影响。中国也能成为加速创新的平台,不仅面向本国企业,还可以支持那些希望借助中国成本与速度优势为中国、其他新兴国家以及全球市场带来创新的跨国外企。此外,中国速度快、成本低、灵活敏捷的创新模式可供世界各国借鉴应用。由此产生的总体效应包括:全球创新加速发展;创新企业挑战市场领导者;成本更低的新产品和服务将会诞生,满足新兴市场消费者未得到回应的诉求,适应发达经济体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至2030年从可再生资源
49、获得能源供应的目标为30%12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企业可以采取行动加快创新企业首先可以对中国市场的创新加大投入。对于外资企业而言,这可能意味着将更多创新活动转移到中国,比如微软在北京建立了拥有3000名科研和工程人员的亚太研发集团,开展全球研发业务。或者也可以借鉴飞利浦和通用电气的做法,将整个业务单元的全球总部迁至中国,充分利用这里低成本的研发人才资源,同时拉近与中国客户的距离。与此类似,中国企业可以在其他市场新建研发设施或合资组建海外研究单位,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联想的高层认为,在北京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设立两个总部是联想个人计算机销量领先全球的原因之一。在华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都可以借鉴中国领先创
50、新企业所采用的快速开发与商业化流程(“中国速度”)。中国企业可以推动组织架构由层级式向扁平化转变,鼓励所有员工为产品或流程的改进献计献策,从而加快创新速度。跨国企业如能改变组织架构,加速中国市场的决策与创新流程,同样可以受益匪浅。所有在中国市场开展业务的企业都可以借助中国新兴的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来加快构想发现及商业化的速度。一些企业已经在用竞赛和激励的形式广泛收集来自内部的构想。政策制定者可以采取行动支持创新对政策制定者而言,重点应在于制定协调统一、条理清晰的政策,为市场参与者的创新活动创造条件。例如,扩大创业者和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可以帮助互联网创业者将构想商业化,让小型制造企业开展流程改善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