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后赵建国前的上党.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3105307 上传时间:2024-01-1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赵建国前的上党.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后赵建国前的上党.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后赵建国前的上党.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卷第期唐 山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年 月V o l N oJ o u r n a l o fT a n g s h a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J u l 收稿日期:修回日期:作者简介:郭海燕(),女,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秦汉史.后赵建国前的上党郭海燕(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河南 郑州 )摘要:上党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十六国时期,石勒等众多胡族首领在北方的征战使其再次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自汉末曹魏始,大量边族迁入内地,而山西正处塞外与中原的过渡地带,边族内迁、少数民族争权、佛教初传等现实因素成为上党不断发展的催化剂,在军事冲突与民族

2、融合的历史浪潮中,上党被赋予了特殊的时代价值.关键词:十六国;上党;石勒;战略价值;民族融合中图分类号:K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D O I:/j i s s n S h a n g d a n gB e f o r e 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o fH o u z h a oD y n a s t yGUO H a i y a n(I n s t i t u t eo fH i s t o r y,Z h e n g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Z h e n g z h o u ,C h i n a)A b s t r

3、a c t:S h a n g d a n gh a sb e e nab a t t l e g r o u n df o rm i l i t a r ys t r a t e g i s t ss i n c ea n c i e n t t i m e s D u r i n gt h eS i x t e e nK i n g d o m sp e r i o d,m a n y l e a d e r so f t h eH ue t h n i cg r o u p,s u c ha sS h i l e,f o u g h t i nt h en o r t h,m a k i

4、 n g i to n c ea g a i na f o c u so f c o n t e n t i o na m o n gv a r i o u s f o r c e s S i n c e t h e e n do f t h eH a nD y n a s t ya n d 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 t h eC a oa n dW e i d y n a s t i e s,a l a r g en u m b e ro fb o r d e re t h n i cg r o u p sh a v em i g r a t e dt ot h e

5、m a i n l a n d,a n dS h a n x iw a s l o c a t e d i n t h e t r a n s i t i o n a l z o n eb e t w e e n t h eG r e a tW a l l a n d t h eC e n t r a lP l a i n s R e a l i s t i cf a c t o r s s u c ha s t h em i g r a t i o no f b o r d e r e t h n i cg r o u p s,t h e s t r u g g l e f o r p o

6、w e r a m o n ge t h n i cm i n o r i t i e s,a n dt h ee a r l ys p r e a do fB u d d h i s mh a v eb e c o m ec a t a l y s t s f o r t h ec o n t i n u o u s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h a n g d a n g I n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t i d eo fm i l i t a r yc o n f l i c t sa n de t h n i ci n t e g r

7、a t i o n,S h a n g d a n gh a sb e e ne n d o w e dw i t hs p e c i a lh i s t o r i c a l v a l u e K e yW o r d s:t h eS i x t e e nK i n g d o m s;S h a n g d a n g;S h iL e;s t r a t e g i cv a l u e;e t h n i c f u s i o n“夫地形者,兵之助也”,自古以来,上党一地最为突出的就是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这也是它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的重要条件.上党位于山西东南部,该地群山环

8、绕,其东部、东南部是太行山脉,与今河北、河南两省分界;西南部为王屋、中条二山,与今河南省分界;西面是太岳山脉;北面为五云山、八赋岭等山地.它地势高险、易守难攻的地形特点使其自古就为战略要地.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局势动荡、民族大融合的新阶段,边族内迁、少数民族争权、佛教初传等现实因素是上党不断发展的催化剂,此时北方地区硝烟弥漫,胡族首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跨越了华夏正统观的藩篱,占据中原成为确立正统的共同认识.所谓“时势造英雄”,众多的少数民族首领突破了民族界限,后赵建立者 石勒就是其中的代表,他是生于上党的羯人,胡族的身份、民族矛盾的积压、翻身反抗的意志促使他逐步走上争夺霸业的道路,而风云变

9、幻的年代也赋予了上党特殊的时代价值.目前学界对上党的研究多集中于上党的辖区范围、战略价值、地理条件、重要战役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本文以十六国始至后赵建国前(年)为重点研究时 郭海燕:后赵建国前的上党段,以上党的人口结构、战略价值、佛教传播等为主,辅以石勒集团的相关活动,分析探讨上党在这一阶段的发展情况.一、上党概述东汉刘熙 释名:“党,所也.在于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明万历版 潞安府志 中也有“潞以水名,其称上党,谓居太行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的记载.由此可知,上党地名是因其地势极高而得.春秋时期,上党地区原属晋国,后三家分晋,上党地区便分属韩、赵、魏三国,及至秦一统天下,在全国推

10、行郡县制,上党郡即为秦朝初置的三十六郡之一.汉时设十三州刺史,上党郡隶属于并州刺史部.晋时,统“潞、屯留、壶 关、长 子、泫 氏、高 都、铜 鞮、湼、襄 垣、武乡”十县,当时(年)上党郡的辖境大致相当于今长治市(除沁源县)全部,晋中市榆社县及晋城市市区、泽州县、陵川县、高平市.“八王之乱”的爆发引发社会混乱,民族矛盾逐步激化,导致各地起义不断.匈奴人刘渊依靠聚集在山西并州的匈奴五部发展为最初与晋王室抗衡的北方割据势力,他“明刑法,禁奸邪,轻财好施,推诚接物,五部俊杰无不至者”,团结凝聚匈奴族人成为刘渊发兵建业的政治基础,同时也吸引了其他胡人前来投奔.二、石勒崛起与上党发展石勒早期起义受损回乡后

11、,就选择投靠了当时由刘渊建立的、势头正盛的前赵政权.作为前赵之臣,石勒多次领兵杀敌,深受刘渊赏识,成为推动西晋灭亡的重要力量,同时石勒自身的实力也不断壮大,最终与前赵正式割裂后建立后赵,欲自立为王.后赵在与东晋对峙的同时也在妥善经营政权的内部建设,宣扬佛教及其汉化倾向下正统意识的觉醒和突破都加速了后赵境内各民族的汉化与融合.其一,石勒依附刘渊势力,以汉臣之名出兵制敌,收服部众.石勒,上党武乡羯人,早先被卖到山东为奴,后结识汲桑发动起义,起义失败后,石勒逃回上党.此时北方得势的是由匈奴人刘渊建立的前赵政权,与西晋王室交锋不断,“桑、勒为晞所败,死者万余人,乃收余众,将奔刘元海”.石勒 初 逃 上

12、 党 时,适 逢“胡 部 大 张督、冯莫突等拥众数千,壁于上党,勒往从之,深为所昵”,张督素无智略,跟随石勒归顺了刘元海.“元海署督亲汉王,莫突为都督部大,以勒为辅汉将军、平晋王以统之,勒于是命督为兄,赐姓石氏,名之曰会,言其遇己也.”石勒以“认兄、改名”之举在部属关系的基础上和张督结为更亲密的亲缘关系,同时也借此更好地安抚督及其部众,增强了与他们之间的凝聚力.石勒在投靠刘元海之后深受重用,公元 至 年,“元海使刘聪攻壶关,命勒率所统七千为前锋都督.刘琨遣护军黄秀等救壶关,勒败秀于白田,秀死之,勒遂陷壶关”.此次壶关战役的获胜对刘汉政权来说意义重大,占领上党郡后,不仅可以占有壶关一带的粮食,而

13、且还可以经壶关南下,进一步向东部、南部开拓疆域.而石勒也为自己积攒了更多的军事实力,为之后建国前的流动作战打下了基础.其二,石勒集团与佛教相互利用,协同共生.佛教于两汉之际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土,面临着要在异国土地扎根生存的迫切需要,而且佛教作为异质文化,如果得到上层人士或者某个政权的认可,以官方承认的方式存在,得到中土文化圈的接受也就更为容易.由于语言不通等现实问题,佛教高僧们便成为早期佛教传播的领路人.“佛图澄,天 竺 人 也.本 姓 帛 氏.少 学 道,妙 通 玄术”,“以晋怀帝永嘉四年(年),来适洛阳,志弘大法”,“洛中大乱,澄乃潜草野以观变,避难武乡”,“时石勒屯兵葛陂,专以杀戮为威,沙

14、门遇害者甚众,澄悯念苍生,欲以道化勒”.佛图澄先接近平时信奉佛法的石勒部下郭 黑 略,“因 大 将 军 郭 黑 略 以 依 勒,勒 召 试澄”,佛图澄取得了石勒的信任,这是佛教此时能在中土弘扬发展的政治契机,“勒益重之,事必咨而后行,号曰大和尚”.佛图澄借石勒集团的政治优势向民间大力传播佛教,使后赵佛教发展极为迅速,甚至影响了整个北方地区,“勒甚悦之,凡应被诛余残,蒙其益者十有八九,于是中州胡晋略皆奉佛”.“受业追游常有数百,前后门徒,几且一万.所历州郡,兴立佛寺八百九十三所,弘法之盛,莫与先矣”.世纪 年代初在上党武乡南山茅蓬寺遗址出土的 大唐重修茅蓬寺碑 详细记述了佛图澄在南山弘法建 第

15、卷第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月寺的史实,“乡有南山,岿巍嵯峨,对峙如阙,青岚瞳胧,丹岩峥嵘,茂林森郁,层檐凌空,昔天竺佛图澄大和上说法道场也圣师竺佛图澄,于晋永嘉四年,东行洛阳,普济众灵,逢时大乱,圣道不行,遂隐南山,结茅修持”.上党武乡也常被誉为“北方佛教摇篮”.在战乱充斥的魏晋时期,佛图澄等人广建寺庙,传法化人,给饱受苦难的底层民众带来了极大的精神慰藉.佛教在后赵备受推崇甚而成为国教,使得后赵几乎成为当时的佛教交流中心.在政治权力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意识的趋同程度是权力得以形成和确立的重要因素,相同的意识共识会促使人们进行合作,共同的社会观念有助于凝聚社会成员团结起来,从而发展成一种较强的力量

16、为统治者所用.因此,石勒集团与佛教的结合,不仅是佛教发展、传播的机遇,也是后赵政权借此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其三,石勒等突破了华夏正统观的束缚.十六国时期胡族首领参与到正统之争中来,但自先秦以来形成的华夏正统观对身为胡族的他们来说是巨大的障碍,为了冲破固有观念的排他性,自古就有的中原正统观念成为他们打破夷族身份桎梏的锁钥.石勒因为早年“沦落为奴”的经历,个人民族意识非常强烈,面对晋臣的质疑和劝诱,石勒毫不畏惧、正面回绝.晋书石勒载记上 记:“刘琨遣张儒送王于勒,遣勒书曰:将军发迹河朔,席卷兗豫,饮马江淮,折冲汉沔,虽自古名将,未足为谕.将军以天挺之质,威振宇内,择有德而推崇,随时望

17、而归之,勋义堂堂,长享遐贵.背聪则祸除,向主则福至自古以来诚无戎人而为帝王者,至于名臣建功业者,则有之矣.今之迟想,盖以天下大乱,当须雄才.遥闻将军攻城野战,合于机神,虽不视兵书,暗与孙吴同契,所谓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但得精骑五千,以将军之才,何向不摧!至心实事,皆张儒所具.勒报琨曰:事功殊途,非腐儒所闻.君当逞节本朝,吾自夷,难为效.”刘琨遣使劝降时为汉臣的石勒为晋王室效力,“自古以来诚无戎人而为帝王者”直指刘渊、石勒等人凭其夷人身份想要称帝实为妄想,也表明了华夏正统观念在当时难以撼动,“暗与孙吴同契”暗指石勒等即便建国称王,也和孙吴一样缺失王权合法性、正统性,血统问题是石勒等人难以

18、逾越的鸿沟.对此石勒不为所动,并且坦然回应自己的戎狄身份,这是其面对华夏正统时的果敢态度.另外,石勒积极学习汉文化,不排斥汉化,企图从中寻找能够为己所用的理论依据,这也是中原正统观在此时能得到传承和创新的前提.三、十六国时期上党的时代价值山西的地理位置相当特殊,不仅是连接长安和洛阳两个文化中心的重要枢纽,而且处于北部游牧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的缓冲地带.山西有很多胡族聚居区,上党地区即是其中之一.魏书石勒传 载:“羯胡石勒,字世龙,小字匐勒.其先匈奴别部,分散居于上党武乡羯室”,在军事争夺、地理交通等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在整个十六国时期山西包括上党在内的民族融合程度都相当深.首先,上党胡汉杂居的

19、现象是促发民族融合的首要条件.“武帝践阼后,塞外匈奴大水,塞泥、黑难等二万余落归化,帝复纳之,使居河西故宜阳城下.后复与晋人杂居,由是平阳、西河、太原、新兴、上党、乐平诸郡靡不有焉.”魏晋之际,在官方的许可下胡人内迁,山西多地包括上党都出现了胡人与原有汉族混居的情况,人口结构的变化、长时期的杂居相处为民族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有利于其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的双向互动.其次,上党突出的地理交通条件使其在乱世价值更甚.在乱世时,占据有利的军事条件较和平时期更为突出.上党一地为“四塞之固,东带三关,据天下肩脊,当河朔咽喉,肘京洛而履蒲津,倚 太 原 而 跨 河 朔.太 行 瞰 其 面 并 门 负 其背”,

20、该地凭高控险、难于突犯的有利地形,不仅是防御塞外游牧民族南下的一道防线,也是防范关东势力西进的一道防线,是长安和洛阳的重要保障.上党地处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分界地段,东部太行山是其天然的防守屏障,而且内部地形多样,较为崎岖,无论北上还是南下都是一道困难重重的关卡,在分裂时期,占领了上党就代表着把握了贯通中原和西北的必经之地.太行八陉即古代山西高原和华北平原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八条自然通道,是晋冀豫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何为陉?就其原意来说即山脉中断的地方.太行山凭其一夫当关、万 郭海燕:后赵建国前的上党夫莫开的险峻山势使得上党地区易守难攻,同时山高峭壁的外围阻挡也形成了交通不便、较为封

21、闭的环境状态.清代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评述云:“(泽)州境山谷高深,道路险窄.战国时,秦争韩、魏,往往角逐于此.自两汉之季,以迄晋室之衰,自晋阳而争怀、孟,由河东而趋汴、洛,未有不以州为孔道者.”泽州属上党郡,指今山西晋城市,邻近河南省,位于泽州的太行陉是上党进入中原地区的重要通道,沿途关隘林立,山路蜿蜒盘旋,自春秋战国时期始,其战略位置就十分重要.孙子兵法 云:“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由前可知,上党地区的交通要道多为关隘,地势高且地形险,故此地的军事战略价值不言而喻.再次,十六国胡人首

22、领中原正统意识的确立抬高了上党在政权争夺中的战略地位.十六国时期像石勒这样的少数民族首领积极接受汉文化的熏陶,在国家建立中也努力证明自身的政权合法性.既然胡人身份不可更改,攀附前朝姓氏名号也不具有充足的说服力,那么包容度较大的大一统正统观或中原正统观就为这些胡人统治者争夺正统地位找到了突破点,也就是说,实现国家大一统或者占据中原成为少数民族首领追求的目标.中原正统观在春秋时期就已形成,这一时期,华夏民族的活动区域和中原地域重合,华夏民族自身的优越感便转为世人对中原地域的尊崇,当然也有交通发达、便于管理等优势的加持.彭丰文论述了十六国时期胡人对华夏正统观的突破以及他们提升了中原正统观的地位和作用

23、,使其成为北方胡人认同王权正统地位的唯一实质性标准.先秦魏晋正统观体系本身预留的理论空间、胡人军事力量的增强、胡汉交融等是形成这种局面的关键因素.严鼎兴也谈到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首领视中原文化为正统文化,主动学习接受汉文化,是他们突破华夏正统观的束缚,提升中原正统观为自己正名的切入口.陈寅恪先生也说:“秦汉以来,北部有两个文化中心,一是长安,一是洛阳.北方汉人士族并不以江左政权为依归,并不向往南朝.洛阳为东汉、魏、晋故都,北朝汉人有认庙不认神的观念,谁能定鼎嵩洛,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正统论中也有这样一种说法,谁能得到中原这个地方,谁便是正统.如果想被人们认为是文化正统的代表,假定不能并吞南朝,

24、也要定鼎嵩洛.”十六国时期,胡族人口增长,军事力量增强,“今五部之众,户至数万,人口之盛,过于西戎.然其天性骁勇,弓马便利,倍于氐羌”,先后在北方建立数个政权,参与正统之争.中原处四方之中,具有四通八达的地理条件,安定天下,中原为必取之地.进据中原对当时的少数民族首领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这样的标准使得地域因素超越了民族因素的影响,为胡族政权建立合法性预留了足够的发挥空间,打破了“自古以来夷狄不可为帝王”的传统观念,为更多的少数民族首领一展宏图带来了强大动力.上党邻近中原,甚而有“得上党者可得望中原”的美誉,是连接中原洛阳和西北长安交通的重要枢纽,同时也是保卫中原抵御塞外民族侵扰的防护墙,其对欲占

25、据中原争正统的各方势力来说都是必取之地.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后赵佛教推行之盛辐射上党地区.上党在十六国时期也深受佛教的熏陶,这对于战乱频仍的上党地区来说意义重大.佛图澄被石氏尊奉为“大和尚”,佛教在后赵的推崇下发展兴盛,在当时成为北方地区佛教聚焦的中心.上党羯人聚集,本就是石勒集团不可或缺的大后方,且又距都城襄国(今河北邢台)不远,弘法如此之盛,上党必为佛教影响地区.“中州胡晋略皆奉佛”,上党战事不断、民族互嵌式居住以及佛教的传播都可以很好地起到缓解民族矛盾的作用,同时也加速了民族融合.四、不断发展的上党上党在十六国时期的历史浪潮中不断发展,冲突与融合相伴相生.后赵之后,上党的战况愈演愈烈,

26、其重要性也日益攀升.西燕更始二年(年),慕容永在上党长子称帝,虽然西燕政权只是昙花一现,但上党作为其都城核心区也得到了相应的经营建设.历代统治者在决定建立都城时,都要考虑经济、军事、地理位置等几方面的条件,在乱世时,军事条件较和平时期更为突出.慕容氏选中长子作为其保全自身力量的根据地,这虽然是当时其他较强势力挤压的选择,但也恰恰印证了在分裂时期时,上党本身具有的地理环 第 卷第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月境等有利特点是统治者难以放弃的优势条件.边族大量内迁的客观现实,胡族首领为取得话语权作出的不懈努力,佛教高僧们传教活动的活跃开展,各种因素激烈碰撞,推动着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打破了自古以

27、来华夏与夷族的观念隔阂,为中华民族注入了强大活力,民族关系在历时几百年的磨合中也更为融洽.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和游牧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不断交融汇聚,历经几次民族融合的逐步深入,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彼此吸收,共同开拓着脚下的土地,终于,在隋唐盛世下,北方地区迎来了民族融合的新一波高潮.参考文献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M北京:中华书局,刘熙释名卷第二释州国第七M/四部丛刊景明翻宋书棚本:潞安府志:明万历版M王连成,点校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释慧皎高僧传M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北京:中华书局,白 鹤 修,史 传 远武 乡 县 志:全 M

28、台 北:成 文 出 版社,马生旺石勒 武乡千古一帝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魏俊杰十六国疆域研究 D上海:上 海 师范 大学,: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张元济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四十二形势M/四部丛刊续编景旧钞本:顾 祖 禹读 史 方 舆 纪 要 M北 京:中 华 书 局,:彭丰文试论十六国时期胡人正统观的嬗变J民族研究,():严鼎兴五胡政权的正统观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张婧静论十六国时期上党地区的政权角逐与民族融合D太原:山西大学,:(责任编辑、校对:刘永海)(上接第 页)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中俄关系史料:出兵西伯利亚卷M台北

29、: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王建朗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第卷下M北京: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史料编辑部五四爱国运动档案资料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生死关头之中日交涉N晨钟报,()全文N大中华报,()中日交涉之外论N时报,()关于中日协约之外论N时报,()国内专电N时报,()留日学生大多数归国N民国日报,()北京学界空前之爱国举动N民国日报,()段祺 瑞 与 留 学 生 之 谈 话 N民 国 日 报,()归国留日学生之沉痛语N民国时报,()匡互生五四运动纪实J新文学史料,():侯中军北京政府出兵西伯利亚与中日交涉再研究J史学月刊,():(责任编辑、校对:郭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