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_十年真题-11-第十一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docx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3170418 上传时间:2024-01-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_十年真题-11-第十一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1_十年真题-11-第十一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1_十年真题-11-第十一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1_十年真题-11-第十一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1_十年真题-11-第十一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1_十年真题-11-第十一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十一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考点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1.(2017天津文综,7,4分)“12月18日,天津商会等团体召开市民大会到会者十万余人。社会人士李实忱宣布了与日交涉原则:反对会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满蒙领土完全。经全场同意后,致电张仲述,请其在美仍督促专使提鲁案于太会讨论。津埠民众运动达到高潮。”上述史实发生于()A.五四运动期间B.巴黎和会期间C.华盛顿会议期间D.开罗会议期间答案C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关系。本题的关键信息有两处,一是时间信息“12月18日”,二是地点信息“在美”。根据这两个关键信息辨析备选项可知,华盛顿会

2、议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能同时满足以上两个关键信息。2.(2015天津文综,11,4分)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答案B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参加一战的目的是称霸东亚,无论是对德通牒、宣战诏书,还是首相演说,都只是借口,意在掩盖其参战意图,故B正确。3.(2016天津文综,6,4分)日本军部在1907年上奏天皇的奏折中,把美

3、国列为第二号假想敌;1923年又将其改为头号假想敌。美国军方1913年正式提出了以日本为敌人的“橙色作战计划”;巴黎和会后,美国对该计划给以更多的注意,并进一步考虑加强在夏威夷、关岛和菲律宾群岛的设防。这些行为说明()A.一战前后美日加强各自防御B.日美加紧争夺亚太地区C.日本实施“大东亚共荣圈”计划D.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答案B材料表明,一战前后,美日互视对方为假想敌,警戒态势不断升级,说明双方之间的战略利益冲突不断扩大。日本与美国的夏威夷、关岛、菲律宾群岛均处于亚太地区,说明二者在亚太地区的利益范围是相交的,而这必然会引发两大强国之间的对抗,故B项正确。美日作战计划的重点是进攻而不是防

4、御,A项错误;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要针对的是中国,日本实施“大东亚共荣圈”计划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C、D两项错误。4.(2016课标,47,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泰晤士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尽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十四点”计划的实施严重受阻。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1)根据材料并

5、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7分)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防止大战重演、重建战后秩序成为关注的焦点;苏俄政府发布和平法令产生很大反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8分)(2)过分理想化;列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对战后和平的重建看法不同;美国的实力还不足以主导世界;美国国会中意见分歧,反对力量强大。(7分)解析第(1)问,要根据材料结合“一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概括。第(2)问,要根据材料中的“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等信息分析作答。方法技巧提

6、取史料关键信息需走出的几个误区:一是不能分辨史料信息的正误、真伪。要注意记录者的阶级立场、时代局限,剔除或批判虚伪、错误的信息,保存或阐发正确、真实的史实或观点。二是不能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甄别有效或无效信息。必须要对史料反映的信息进行取舍,把无关的、无效的信息删除,保存有价值的信息;或把繁杂的内容加以精练,选取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三是不能深入理解史料信息的本质。要注意系统地、深层次地对材料加以认识和理解,否则难以认清历史的本质。四是不能将史料信息加以迁移、灵活运用。要有扎实的历史知识,将所获取的信息做“题内迁移”,进行对比分析。5.(2012课标全国,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使

7、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此能够养肥我们自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备利用它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和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据英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

8、的主张与凡尔赛和约规定的不同之处。(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原因。(9分)答案(1)不同:有限度的赔款,以便德国恢复;苛刻的巨额赔款,彻底削弱战败国。(2)原因:认定德国的战争责任;汲取一战教训,反对民族利己主义和战胜国的掠夺;将欧洲视为一个整体;预见到和约的灾难性后果,避免战争的重演。解析本题考查一战后的国际关系。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解题时注意从战后国际关系的特征入手,分析材料信息回答。(1)凡尔赛和约旨在宰割德国、防止德国强大。从材料信息看,凯恩斯不主张过分削弱和宰割德国,反对对德国实施苛刻制裁,据此可以回答“不同之处”。

9、(2)从战争的教训、反对对战败国的过分掠夺、预防战争灾难重演等角度入手,分析回答“主要原因”。6.(2017海南单科,25,15分)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19年1月,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会,处理一战的遗留问题,德国等战败国未被允许参会。5月,凡尔赛和约草案传到德国后,全国上下群情激奋,柏林等地举行了抗议示威;艾伯特总统、谢德曼总理等人,都以激烈的词句抨击和约。但是,鉴于战败国的处境,德国还是同意接受大部分条款,同时提出加入国际联盟、公正调查战争责任及修改和约等要求。战胜国出于私利,拒绝德国的所有要求,还限其在5天内必须做出答复,否则将诉诸武力。6月,德国政府最终被迫签署和约

10、。签约后,德国许多报纸都在第一版加上了表示哀悼的黑色镶边,并号召准备复仇。摘编自郑寅达德国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针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的诉求。(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影响。(7分)答案(1)诉求:要求参加和会,参与和约的制定;拒绝承认全部战争责任;减轻对德国的处罚;加入国际联盟,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8分)(2)影响:举国上下一致反对,复仇情绪蔓延;加深与战胜国的矛盾;为希特勒上台和二战爆发埋下伏笔。(7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信息“同时提出加入国际联盟、公正调查战争责任及修改和约等要求”并结合所学概括即可。第(2)问,由材料信息“全国

11、上下群情激奋”“签约后,德国许多报纸都在第一版加上了表示哀悼的黑色镶边,并号召准备复仇”可以得出举国上下一致反对,复仇情绪蔓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协定加深了德国与战胜国的矛盾,为德国法西斯上台和二战爆发埋下了伏笔。7.(2017课标,46,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整个20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

12、间日趋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9分)答案(1)背景: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

13、2)原因:设想脱离现实;法、德历史积怨太深,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思维严重存在;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解析(1)由“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可得出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由“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可得出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由“1929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2)由“以法、

14、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法、德历史积怨太深,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思维严重存在;由“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可得出,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由材料时间“1929年”并结合所学可得出,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最后得出结论:设想脱离现实。考点二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1.(2018海南单科,20,2分)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这一调整() A.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B.争取了农民

15、对革命的支持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D.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答案B俄国十月革命时期,布尔什维克党最初提出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的主张。随着十月革命的深入发展,为了争取更多的农民支持革命,布尔什维克党进行了政策调整,坚持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且把土地交给农民使用。故正确答案为B项。A、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2.(2014四川文综,12,4分)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咨询答案1990(%)1997(%)2004(%)2006(%)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23233030

16、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6262730阻碍了社会的发展18191616是一场灾祸12161410难以回答21161313仍在反思十月革命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依然怀有大国情结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A. B. C. D. 答案B从表格可以看出,在19902006年的所有调查项目中,认可某一项咨询答案的人数比例是在不断变化的,说明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的看法并不是长期保持一致的,故错误。表格中认为十月革命推动或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数并不占绝对优势,可见俄罗斯人并不是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故错误。均可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得出,故B项正确。3.(2017海南单科,18,2分)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

17、940年间,一段时间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这一时期是()A.二月革命时期B.国内战争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D.德军入侵时期答案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1918年夏到1920年底,苏俄处于国内战争时期,由于战争的破坏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农业生产都大幅度萎缩,故选B项。二月革命时期,苏俄尚未建立,故A项排除。农业集体化时期,苏联工业化运动同时开展,经济发展迅速,故C项排除。1941年德军入侵苏联,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符。故D项排除。4.(2013课标,35,4分)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

18、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B新经济政策改变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自由贸易的做法,承认市场和商品货币的作用,实际上正确处理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中国的改革主要是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故B项符合题意。两国实行的政策相距半个多世纪,国内外经济状况尤其是国际经济状况明显不同,A项错误;苏俄新经济政策实行前没有出现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C项错误;苏联为促进工业化取消了新经济政策,D项错误。5.(2013课标,35,4分)1931

19、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答案B“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体现了苏联急于赶上欧美发达国家的愿望。受此思想的影响,苏联集中国家力量发展经济。该思想推动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的形成,故B项正确。A项表述太绝对;C、D两项与史实不符。6.(2015天津文综,9,4分)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A.苏俄、中国都实

20、行开放政策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答案A本题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哈默与苏俄进行贸易活动得益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哈默能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得益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故选A。7.(2015山东文综,21,4分)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答案A19291938年,由于受经济危机的打击,美国经济呈持续下滑趋势;苏联在这一时期,建立了斯大林体制,大力发展重工业,工业总产值呈持续上升趋势,但仍落后于美国,故A项正确。1929193

21、3年,美国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工业总产值不可能呈持续上升趋势,B、D两项错误。这一时期,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总产值呈持续上升趋势,并非没有任何变化,C项错误。8.(2014海南单科,19,2分)1917年3月,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彼得格勒苏维埃宣布了一号法令,规定所有部队都应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政治活动、监管本单位的武器。这反映出彼得格勒苏维埃()A.行使中央政府的职权B.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 C.与临时政府全面对抗D.已经掌握全部军队指挥权答案A题干时间“1917年3月”以及材料中“规定所有部队都应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政治活动、监管本单位的武器”的信

22、息说明彼得格勒苏维埃在行使中央政府的职权,故A项正确;题干时间是二月革命后,当时临时政府还存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不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故B项错误;“与临时政府全面对抗”是在七月流血事件之后,故C项错误;彼得格勒苏维埃只能掌握自己的军队,不可能掌握全部军队,故D项错误。9.(2017江苏单科,17,3分)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23、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答案C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材料中“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论述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任务,“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论述的是十月革命的方式,C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未指出起义条件是否成熟,A项错误;四月提纲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体现的是列宁的思想,B项错误;“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表明和平夺权已不可能,D项错误。10.(2012大纲全国,21,4分)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

24、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重要依据是()A.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B.世界大战尚未结束C.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答案A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经过,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含义,分析其提出的背景进行解答。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故A项符合题意。B、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C项与史实不符。11.(2012江苏单科,16,3分)四月提

25、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答案B从材料看,列宁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说明列宁重视由哪个阶级掌权的问题,故B项符合材料的本意。A、C、D三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12.(2012海南单科,20,2分)1917年7月,俄国临时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结果俄军损失惨重。同年9月,俄国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反政府叛乱,派兵进逼彼得格勒;在布尔什

26、维克党的组织下,首都几万名工人武装起来保卫首都并最终瓦解了叛乱军队。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结果是()A.催生了工兵代表苏维埃B.临时政府日益陷入困境C.为第一届人民政府成立创造条件D.推动民主革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答案B1917年7月俄军与德军作战损失惨重,这对临时政府来说是不利的,叛乱军队被瓦解后,临时政府的支柱军队陷于瓦解,使临时政府日益陷入困境,故B项正确。13.(2015海南单科,17,2分)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

27、经济政策()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答案B根据材料中“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可知,新经济政策是在特殊时期实行的特殊政策,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恢复经济任务的完成,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以看出他们反对新经济政策,因此不可能认为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代替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D项错误。14.(2014江苏单科,15,3分)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28、)年份19201921192119221922192319231924平均税款(卢布)10.306.113.983.06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答案B从1921年开始,苏俄(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农民年平均税款逐渐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实行固定粮食税,故B项符合题意。1921年废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和实物配给制不复存在,A、C两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开始于1929年,D项错误。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苏俄(联)历史上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演变。15.(2014安徽文综,20,4分)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

29、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答案B1921年春的“严重的失败”是苏俄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足就是不顾苏俄现实状况而企图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故B项符合题意。当时苏俄未向农民征税,而是实行余粮收集制,A项错误;实物配给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之一,排除C项;D项明显错误。16.(2013广东文综,22,4分)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

30、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征集制答案A从材料信息看,该领导人认为,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并非“投机倒把活动”,而是“正当”的贸易行为。这说明该领导人认同农民出售农产品的行为,即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故选A项。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17.(2017课标,34,4分)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答案D

31、从漫画信息看,斯大林格勒水力发电站开始建筑的消息使西方代表人物感到震惊和失落,结合画面中的一位人物手握“弹头”等信息可知,苏联在“冷战”期间的经济建设成就巨大,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由漫画名称又是斯大林格勒可知,漫画反映的时间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由此可排除A、B两项;受苏德战争的影响,苏联经济建设受到严重破坏,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故C项与史实不符。解题思路注意题目隐含的信息:一、“又是斯大林格勒”,联系在斯大林格勒发生的重大事件确定漫画反映的时间;二、斯大林格勒的建设成就;三、画面上一位人物手握“弹头”说明这些人物对苏联持敌对态度。18.(2012广东

32、文综,22,4分)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答案C本题考查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正确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工业化的大道”“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达到了上述目标”等材料信息体现的是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其作用,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不符合“工业化的大道”;D项中“赫鲁晓夫改革”是

33、苏联走上工业化大道之后的改革,不符合题意。19.(2014课标,34,4分)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答案D“由德国公司负责”体现了当时苏联将部分企业以租让制的形式转给外国资本家经营的思想,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建设初期采用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故选D项。题干信息并不能说明苏联缺乏基本的技术基础,排除A项;此时,苏联刚刚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经济模式尚未形成,故B项表述不确切;C项中的“依

34、赖”表述与“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不符。知识拓展苏俄新经济政策中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是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资本的经济形式。它的性质和作用取决于国家的性质。在新经济政策中,规定国家把一些国有企业租让或租借给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去经营,这就是典型的国家资本主义。20.(2014大纲全国,21,4分)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答案C题干

35、中“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的主旨是要把农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与工业生产资料相同的公有制,以巩固“苏维埃制度”,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着眼于农业生产关系的改造,因此A、B、D三项不符合题意。21.(2016江苏单科,19,3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答案C材料

36、表明,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并未带来农业的明显增产,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表明生产者即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抵消了生产工具进步带来的优势,故C项符合题意。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会造成机械闲置,不会带来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相对于个体经营能有效促进农业发展,不是导致农业增产不明显的因素,故B项错误;集体农庄拥有土地所有权,故D项错误。22.(2012福建文综,22,4分)下表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代19251927年19281932年19331937年年均粮食产

37、量(万吨)752773607290A.地广人稀B.自然灾害频发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答案C本题主要考查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经济建设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读表获取信息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结合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分析判断。观察表中数据,从19251937年苏联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可知,这是斯大林模式形成时期推行农业集体化的结果,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是客观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23.(2015课标,34,4分)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

38、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A19301931年,苏联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仍然扩大出口,其目的是换取外汇支持工业化建设,说明人民为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奉献,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都没有涉及。解题思路19301931年,苏联粮食产量下降出口量反而增加,这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为国家积累了外汇资金,二是“从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综合分析,答案显而易见。24.(2016浙江文综

39、,22,4分)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答案C图片显示,资产阶级和地主消失,个体农户大量减少,集体农庄农户和工人大量增加,这体现的是斯大林模式确立后的社会结构特点,故C项符合题意。个体农户的大量减少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不符,A、B两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前资产阶级和地主就已消失,D项错误。25.(2016课标,34,4分)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

40、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答案B题干中的“4年以后”,即1932年以后,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当时苏联正在实施五年计划,工业化取得了重大成就,所以美国人关注苏联,故答案为B项。A项与史实不符,C、D两项均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26.(2011江苏单科,16,3分)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

4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答案D题目材料反映的是在苏联斯大林体制下,在开展工业化过程中,农产品与工业品比价大幅下滑和国家以大幅度低于成本的价格收购农产品的情况,D正确;材料没有反映A、B,故不符合要求;斯大林体制利用行政计划抛弃市场经济体制,故C错误。27.(2012山东文综,29,16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

42、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6分)(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6分)(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4分)答案(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43、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举一例说明即可)(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

44、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及邓小平理论,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1)问,由材料一中“直接过渡”可以看出斯大林经济政策的特点,再联系新经济政策的措施,从过渡方式、所有制结构、资源配置方式、分配制度等角度回答。第(2)问,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叛变了他的阶级”“淡红色的社会主义”,其指罗斯福限制了生产的自由放任,采取了一些维护民众权益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史实即可。第(3)问,实质上是要根据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认识,分别回答斯大林模式强调计划、

45、忽视市场的影响和罗斯福新政的影响。考点三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2017北京文综,23,4分)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认为,争取权利的最佳方式“不是对罪恶的消极的不抵抗”,而是“对罪恶的积极的非暴力抵抗”。下列历史人物与他有类似主张的是() A.华盛顿B.孙中山C.凯末尔D.甘地答案D本题考查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对罪恶的积极的非暴力抵抗”。华盛顿用暴力革命的方式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孙中山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凯末尔通过暴力革命赢得土耳其的民族独立。A、B、C三项都与题干中的“非暴力抵抗”不符。甘地倡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积极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因此D项符

46、合题意。考点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1.(2018课标,46,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英法两国酝酿对德实行经济封锁。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开始从陆地到海洋,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对德全面经济封锁。1939年11月,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扣留数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截止到1940年4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 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摘编自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法对德采取经济封锁的作用。(6分)答案(1)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2)减少了德国的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考试真题 > 历史2024版.新高考版 .5·3A版 > 11_第十一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 5_10年高考真题分类题组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