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集训(一)限时:60分钟/满分:7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北宋的军队主要分为禁兵(禁军)、厢兵、乡兵及边境上的蕃兵,其中禁军担任“守京师、备征戍”的任务。宋太祖时禁军人数只有20万不到,到宋仁宗时期禁军员额高达80多万,增长速度远超其他兵种。这一现象()A.改变了守内虚外的国策B.导致了官僚队伍的膨胀C.埋下了边疆危机的隐患D.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力量答案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担任“守京师、备征戍”任务的禁军人数增长速度远超其他兵种,体现了北宋“守内虚外”的统治政策,这不利于对边疆的控制,C正确,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禁军数量的增加而非
2、官员数量的增加,排除B;中央集权力量的增强指的是中央对地方统治的加强,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2.有学者在谈及王安石变法时指出:茶业征榷、盐钞法修订、酒务“实封投状”等专卖制度剥夺了大商人“较固(垄断)取利”,民间出现了“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的现象。而“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均输无法应对钱米并征、折钱不均等新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王安石变法()A.损害了权贵集团的既得利益B.没有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C.破坏了民间的商品货币关系D.指导思想背离了统治需要答案C材料认为王安石采取的国家专卖制度使得民间出现了强买强卖的现象,官府垄断下的商业贸易比大商人“较固取利”给市场交易增加
3、的成本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均输法操控供求关系、规定市场价格,无法应对新问题,破坏了商品货币关系,C正确。损害权贵的利益只是对材料部分信息的解读,不是该学者强调的本意,排除A;这种专卖制度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没有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排除B;王安石变法是为了维护宋朝的统治,其指导思想并没有背离统治需要,排除D。3.宋代商业政策实现了“以税代利”,即由重视专卖榷利向注重征收商税转变。其透露了这样一种信息:国家承认和保护私有商业,商人只要按章纳税,就可以自由经商。此外,皇帝还经常下达禁止乱征杂税和乱派杂役的诏令。宋代此举()A.改善了商业的经营环境B.改变了士农工商旧格局C.促进了海外贸易的繁荣D
4、.推动了抑商政策的废止答案A材料中的商业政策说明宋代政府鼓励和保护正常商业活动,商业经营环境有所改善,A项正确;宋代的商业政策并未改变士农工商的传统格局,排除B项;材料内容未涉及海外贸易,排除C项;宋代并未废止抑商政策,排除D项。4.北宋蔡襄称:“臣自少入仕,于今三十年矣。当时仕宦之人,粗有节行者,皆以营利为耻。虽有逐锥刀之资者,莫不避人而为之,犹知耻也。今乃不然,纡朱怀金,专为商旅之业者有之。”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江、淮间虽衣冠士人,狃于厚利,或以贩盐为事”这反映出北宋时期()A.江淮地区的商业最为繁荣B.官商间政治诉求趋于一致C.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D.商业发展冲击了社会秩序答案D根
5、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把“学而优则仕”作为信条的士人们,也开始经商治生,这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思想观念和“士农工商”的四民秩序,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其他地区商业发展情况,无法得出“江淮地区的商业最为繁荣”这一结论,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北宋时官商的政治诉求,无法判断其是否一致,排除B项;材料强调士人思想观念的变化,未涉及北宋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是否分离的情况,排除C项。知识拓展宋代的士农工商宋代,士农工商是社会的中间力量,是社会的主干。“士”指读书人,他们普遍受到尊敬,社会地位较高。因为宋代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大兴科举制,“士”成为国家官僚阶层的后备军;“农”指农民,有自耕农
6、、半自耕农、无地佃户之分,他们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工”指各种手工业者,多集中于城市、集镇;“商”指商人,有坐商和行商之分,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再认为经商是可耻之事,商人的地位开始提高。5.宋代,形式多样的市民会社组织大量涌现。工商业者有“行会”,知识分子有“诗社”“文会”,文艺演出人员有绯绿社(杂剧)、雄辩社(小说)、绘革社(影戏)等团体组织。宋代会社组织的涌现()A.反映出城市经济的繁荣B.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C.深受程朱理学思想影响D.瓦解了社会等级秩序答案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不同行业的市民会社组织大量涌现,这反映出城市经济的
7、繁荣,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市民阶层组织会社,没有体现士人的仕途观,排除B项;宋代会社组织的涌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与理学思想无关,排除C项;宋代社会等级秩序并未瓦解,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6.先秦哲学已含有丰富的本体论和宇宙论思想,但是因为中国哲学善于一种境界的冥合与体悟,某种程度上疏于思辨论证,所以这部分内容在先秦时被悬置,至宋明时才被挖掘。之所以在宋明时期被挖掘,主要原因在于()A.宋朝政治文化政策提供了宽松环境B.理学被统治者奉为官方哲学C.佛学为理学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助缘D.唐代中后期的儒学复兴运动答案C根据材料“先秦哲学已含有丰富的本体论和宇宙论思想,但是因为中国哲学善于一种境
8、界的冥合与体悟,某种程度上疏于思辨论证,所以这部分内容在先秦时被悬置,至宋明时才被挖掘”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宋明理学提出了一系列本体意义的范畴以及性善的普遍性,并对人性恶进行了分析,尤其是理学家提出性的超越性思想,都不同程度地吸收和消化了佛学的一些成分,加深了理学思辨的程度和理论的厚度,故选C项。宋朝崇文抑武,政治文化政策使得儒家思想得以发展,但材料涉及儒家思想的内涵发展与深化,没有明确具体的政治文化政策,排除A项;理学被统治者奉为官方哲学是宋朝理学发展的结果而非原因,逻辑错误,排除B项;唐代中后期的儒学复兴运动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发展,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7.朱熹在教育弟子时说:“方其知之
9、,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又如“一物悬空中,右抑则左昂,左抑则右昂,其实只是一事。”朱熹旨在()A.提倡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B.阐述知与行的统一关系C.指出儒家学者的社会责任D.否定道与器的传统观念答案B材料第一句强调实践对于明晰知识、深化认知的重要性,第二句以物作比喻,强调知识和实践的互相配合。由此可知,这两句话都是在阐述知与行的统一关系,B项正确。格物致知指的是推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材料强调的是知与行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知与行的统一,未涉及儒家学者的社会责任,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儒家的传统观念是“重道轻器”,材料未涉及朱熹对道与器的关系的
10、认识,排除D项。8.南宋嘉定十五年龚盖卿说:“本朝科举之法最为严密,将试而委官,已试而锁院。虑考官之容私也,胡(故)立糊名、誊录之法;虑士子之饰欺也,故立代笔、传义之法。三百年间,名卿才士皆此涂出。”这说明宋代科举制度()A.考试过程最为严密B.具备有效的运行机制C.实现社会公正公平D.杜绝了考场舞弊现象答案B据题意可知,宋代科举考试中实行锁院、糊名、誊录等方法防止舞弊,说明宋代科举制具备有效的运行机制,B正确。“最为严密”仅是作者一家之言,还需更多史料论证这一结论是否正确,排除A;在封建社会无法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公平,排除C;“杜绝”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9.有学者在研究基础上绘制了南宋米
11、市场的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南宋()A.自然经济趋于瓦解B.自耕农经济地位提升C.政府放松抑商政策D.城市经济稳定性增强答案D据材料中南宋米市场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农民与市场经济联系密切,农民有四种途径销售大米,消费者有三种途径购买大米,供需途径多样,有利于保证商品的数量充足和流通顺畅,促进了市场稳定,使得城市经济稳定性增强,故选D项。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我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与前代的对比,无法说明南宋自耕农经济地位提升,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政府并没有放松抑商政策,材料也并未涉及政府对商业贸易的态度,排除C项。10.中国外销瓷器
12、产地,宋朝之前几乎都位于北方;而在五代、宋朝以后,烧制瓷器的名窑多数在南方,大量经由海运外销东南亚、中亚和欧洲。这一变化反映了()A.社会秩序决定经济发展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C.南方经济管理水平提高D.经济格局逐步的改变答案D据材料“中国外销瓷器产地,宋朝之前几乎都位于北方;而在五代、宋朝以后,烧制瓷器的名窑多数在南方”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期,经济格局逐渐发生改变,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瓷器外销产地也随之南移,故选D项。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社会秩序决定经济发展”表述错误,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项表述不恰当,排除;经济管理水平的高低与瓷窑的位
13、置无必然联系,排除C项。11.宋代帝王不再以注重功业的“皇帝”和象征君权神授的“天子”等称谓相标榜,而是流行用与“酒家”“农家”“医家”等相类似的“官家”,“官家”成为宋代帝王的专有称谓。这说明宋代()A.注重功业的皇帝观流行B.世俗化的倾向加强C.君权神授的天子观消亡D.民间行为影响皇权答案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平民社会的发展,世俗化称谓普遍出现,宋代帝王习惯用与“酒家”“农家”“医家”等相类似的“官家”,反映了宋代世俗化的倾向加强,B项正确。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战事有所减少,建功立业的皇帝观对统治者的影响也随之降低,排除A项;“君权神授的天子观消亡”的
14、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酒家”“农家”“医家”与“官家”等体现了世俗化称谓普遍出现,不代表民间行为能够影响皇权,排除D项。12.辽在上京设国子监,普遍设立府州县学,“勒石能铭,登高能赋,师旅能誓”者不在少数;西夏设立番学和汉学,官学规模不断扩大;进入官学或私学是金朝士子步入官场的主要通道,“士由科第位至宰辅者接踵”。这表明辽夏金的科举实践()A.阻碍了政治制度的转型B.推动了经济文化重心的转移C.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D.强化了中华一统的发展格局答案D辽夏金的科举实践培养了大量治国理政人才,增进了南北文化交流,倡导共通的思想理念,强化了中华一统的发展格局,D正确。辽夏金借鉴中原王朝的科举制有利于
15、制度转型,排除A;科举实践与经济无关,排除B;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C。13.据统计,金代六部尚书共227人,其中女真族97人,汉族108人,契丹族13人,渤海族9人。据此可知,金代政权()A.中央始终为三省六部制B.北方汉族占据主导地位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D.实现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答案C根据材料可知,除了女真族之外,汉族、契丹族、渤海族也可以在金朝担任尚书职务,说明金朝的政权一定程度上向其他民族开放,有利于促进北方各民族的交融,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三省的信息,得不出金代政权的中央官制是三省六部制,排除A项;材料未明确北方汉族在政权各部门中的人数占比,无法得出“北方汉族占据主导地
16、位”的结论,排除B项;金代政权没有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排除D项。14.元朝统治者在路、府、州、县除了按常规设总管、知府、知州、知县等官职,还在各级政府外另设一官职达鲁花赤,代表中央督察地方行政,并规定达鲁花赤只能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这一官职的设置()A.表现了对汉族官僚的防备心态B.扩大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C.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D.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答案C据题意可知,元朝政府在常规的官员设置之外还设置了只能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的、代表中央督察地方行政的官职,这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行政的管理和控制,C项正确。这一设置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非防备汉族官僚,排除A项;这一设置
17、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并没有扩大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和民族间的交流交融也关系不大,排除B、D两项。15.元代中期,元武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而元仁宗说:“修身治国,儒道为切。”盛誉儒家,并恢复了中断八十年的科举考试,专以程、朱所注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这说明元代中期以来()A.欲借助儒学来巩固统治B.士大夫阶层参政热情高涨C.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D.选拔人才方式趋于多样化答案A根据材料可知,元武宗和元仁宗均推崇儒学,元仁宗还恢复了科举制,这说明元代中期以来,统治者欲借助儒学来巩固统治,A项正确;B、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自汉武帝时期开始,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排除C项。16.“喜鹊
18、报喜”是汉文化中的传统意象。元杂剧虎头牌中,女真族将领山寿马从六儿口中得知有客人来访后,开心地唱道:“疑怪这灵鹊儿坐在枝上稳,畅好是有定准。”这反映了()A.女真统治者接纳汉文化B.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C.北方少数民族能歌善舞D.元杂剧深受社会上层欢迎答案B根据材料可知,“喜鹊报喜”是汉文化中的传统意象,但少数民族将领山寿马却援引了这一意象,说明当时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B项正确;女真族的一个将领不等于女真统治者,接受“喜鹊报喜”也不等于接纳汉文化整体,A项以偏概全,排除;C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与材料无关,排除;元杂剧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22分)17.阅读材料,完
19、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严复曾说过:“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之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玩味其言,宋朝虽已远去,却是造就今日的重要朝代;宋朝的遗产不胜枚举,但事关政俗人心而值得究心盘点的,显然应该聚焦于政治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层面。摘编自虞云国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宋朝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选角度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论点:宋朝政治制度设计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种种因素,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2分)阐述:宋朝立国后,在军事制度上创设了枢密院、三衙
20、的新体制。三衙主帅只有统兵权,没有发兵权。设枢密院作为最高军事机构,长官一般由文臣担任,只有发兵权,而无统兵权。京师禁军数量和质量都比地方禁军雄厚精良。这些削夺兵权、改革兵制的措施,有效保证了军队的稳定,改变了晚唐五代以来武人乱政的动荡局面。同时设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权力。在地方政权上,派遣文官主政州县,直接对皇帝负责,另设通判负责监督。在州府之上,派驻代表中央的路级机构,主要有漕司、宪司、仓司和帅司。这种互相牵制的权力结构,使地方大员不能专权独断,更难以出现类似藩镇割据那样尾大不掉的祸患。(10分)示例二论点:科举制的发展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宋朝社会更具有包容开放性。(
21、2分)阐述:宋朝时,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包括工商业者在内的各阶层子弟都有可能登第入仕。整个官僚队伍主要出自科场的选拔,他们虽有等级高低,但“比肩事主”。门阀士族进一步被削弱,社会门第等级观念淡化。此外,宋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地权开始以经济手段频繁转移,地主、自耕农与佃户都可能因土地得失而地位浮沉。这些都促进了各阶层间的横向流动与上下流动。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包容开放”的特点。(10分)解析根据材料“宋朝的遗产不胜枚举,但事关政俗人心而值得究心盘点的,显然应该聚焦于政治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层面”可知,宋朝的政治文化与精神文化是重要的历史遗产,对后世影响深远。联系宋朝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史实
22、拟定具体论题。然后,联系所学,围绕论题进行论述。注意写明论题,史论结合。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至宋,中国古代夜市跳脱开夜禁羁绊,首次以官方认可的身份跻身市场行列,它们较广泛地分布于北方、东南、川蜀(川陕)、荆湖、闽广五大区域的各级城镇。宋代夜市突破之前以酒楼、茶肆、歌馆等为主要载体和以日市延伸为主的传统夜市形态,勾栏瓦舍、街市与摊贩成为与传统夜市形态并驾齐驱的主体形态,并且基本实现了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由单一型向综合型的转变,实现了文化娱乐夜市由兼营、业余向主营、专业的转变,夜市消费人群由相对单一化、贵族化向多元化、平民化转变,形成了与近现代高度相似的夜市形
23、态与景象,并使宋代成为中国古代夜市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摘编自张金花等宋代夜市规模、形态与消费主体分析材料二北宋燕文贵七夕夜市图材料三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摘编自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夜市的特点,并分析宋代夜市兴盛的影响。(6分)(2)史料是历史研究的依据,分别说明材料二、三对研究宋代夜市的史料价值。(4分)答案(1)特点:得到官方认可;分布广泛;规模较大;形态多样;形式开放;与文化娱乐相结合;消费趋于平民化。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丰富了百
24、姓的生活;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展。(2)史料价值:材料二是北宋画家对夜市场景的描绘,可用于研究北宋夜市的形态、规模等问题;材料三是北宋文人对宋代夜市的记载,可用于研究北宋夜市的时长、夜市对民众生活的影响。(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首次以官方认可的身份跻身市场行列,它们较广泛地分布于北方、东南、川蜀(川陕)、荆湖、闽广五大区域的各级城镇”“勾栏瓦舍、街市与摊贩成为与传统夜市形态并驾齐驱的主体形态”“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由单一型向综合型的转变,实现了文化娱乐夜市由兼营、业余向主营、专业的转变,夜市消费人群由相对单一化、贵族化向多元化、平民化转变”等,可以得出得到官方认可、
25、分布广泛、规模较大、形态多样、形式开放、与文化娱乐相结合、消费趋于平民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促进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丰富百姓生活、促进市民文化发展等角度分析。(2)首先指出史料类型,然后结合史料内容分析其史料价值。材料二主要用于研究夜市的形态、规模等,材料三主要用于研究北宋夜市的时长、夜市对民众生活的影响等。单元集训(二)限时:60分钟/满分:71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钱穆认为,宋代以前“皇帝用宰相,宰相用谏官,谏官的职责是专门谏诤皇帝的过失。谏官不监督政府,他只纠绳皇帝”。到宋代则实行“台谏合一”制度,“谏官不准由宰相任用,于是台官谏官同为
26、须由皇帝亲擢了”。这一变化()A.加强了皇帝权力B.加强了宰相权力C.削弱了监察制度D.造成了冗官现象答案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以前,谏官直属于宰相,专门谏诤皇帝的过失。到宋代则实行“台谏合一”制度,谏官由皇帝任用,主要监察以宰相为首的百官,这一变化加强了皇帝权力,削弱了宰相权力,A项正确,B项错误。宋代实行“台谏合一”制度,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宰相和政府的监察力度,并未削弱监察制度,排除C项;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导致冗官现象,材料中的现象与冗官现象无关,排除D项。2.宋太祖时宫廷举办曲宴,文官士大夫仅为陪位角色,但在宋太宗即位后,文官士大夫开始位居曲宴主宾之位,并成
27、为宋代定制。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A.宫廷娱乐生活日益丰富B.加强了对文官士大夫控制C.倡导崇文抑武治国理念D.藩镇割据隐患得到了根治答案C北宋吸取前朝教训,为了防止武人专权,采取了崇文抑武的国策,宫廷曲宴上,文官士大夫位居主宾之位成为定制,正是北宋重视文官士大夫的体现,C项正确。宫廷娱乐生活丰富是材料的表面现象,排除A项;仅据文官士大夫位居曲宴主宾之位,不能得出加强对文官士大夫控制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文官士大夫在宋代地位的提升,藩镇割据隐患得到了根治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3.宋制规定,“执政官委御史台弹奏,尚书以下听长官纠劾以闻”,“自宰臣至百官,自三省至百司,任非其人,事有失当
28、”,谏官“皆得谏正”。这反映出宋代()A.以文制武策略得到贯彻B.宰相职权受到严重削弱C.专制主义集权高度发展D.中枢制衡机制日渐成型答案C材料表明宋代重视谏官,扩大谏官的职能,这反映了专制主义集权的发展,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官对武将的牵制,排除A;宰相被纳入监察范围,这不等于宰相职权受到削弱,排除B;中枢制衡机制在宋代以前就已经成型,排除D。4.王安石在均输法中规定:总管六路财物调运的发运使,要根据各路产品情况和京师的实际需求情况,征收各地的产品。“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并统一运输,调剂有无。此举()A.体现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B.保障边疆物资供给C.增加了人民运输的劳役负担D.意在加强中
29、央集权答案A均输法实际上就是王安石提出的改善物资运输模式、调剂市场供求的措施。其中心思想是根据各地生产特点和京师物资需求,对上交国家的税赋和采购物资,采取因地制宜的转运方法,保障京师物资的正常供应和市场的稳定,体现了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有利于抑制大商人趁机牟取暴利,A项正确;从材料可知,均输法更有利于保障京师而不是边疆的物资供给,排除B项;“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即尽量在近处和价格便宜的地区进行产品的采买,以节省资金,同时也减轻了人民的运输劳役负担,排除C项;材料中的措施是理财之举,目的不在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5.宋史舆服志记载,只有官员的房舍才能称为“宅”,“庶民曰家”。另外还规定了:
30、“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这些规定旨在()A.增强百姓的家族意识B.强化民众的节俭观念C.推进理学的基层渗透D.规范社会的等级秩序答案D由材料信息可知, 官员、庶民的房舍在名称、建造规模等方面都有规定,其旨在规范社会的等级秩序,故D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家族意识或理学,排除A、C;节俭观念与材料无关,排除B。6.程颐说:“天下之害,无不由末之胜也。峻宇雕墙,本于宫室;酒池肉林,本于饮食;穷兵黩武,本于征讨。凡人欲之过者,皆本于奉养,其流之远,则为害矣。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后人流于末者,人欲也。”程颢也说:“饥食渴饮,冬裘夏葛,若
31、致些私吝心在,便是废天职。”这表明,“二程”()A.极力倡导限制君主的权力B.宣扬天理以遏制臣民欲求C.认为理和欲并不完全冲突D.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答案C根据材料可知,程颐指出,修建宫室、饮食、征讨等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生存需要,是符合天理的,但如果对欲望不加以适当的节制,就会出现峻宇雕墙、酒池肉林、穷兵黩武之类危害社会的现象;程颢也认为,只要不抱有过分的自私之心,人的基本欲望就是正当的“天职”。由此可见,“二程”并不一概反对人欲,他们只是反对没有节制的欲望对人的天理本性的遮蔽,C项正确。材料主要内容为“二程”对“理”与“欲”的关系的探讨,未涉及其倡导限制君主权力,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二程
32、”反对的是人过分的欲望,排除B项;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排除D项。7.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但它的使用局限在一定的地区内。到了南宋,政府发行了会子,与铜钱并行流通。金统治者也仿效宋法,发行交钞。据此可知,在南宋时期()A.综合国力超越北宋B.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C.政府放弃抑商政策D.宋、金治国理念相同答案B北宋时期,纸币交子局限于四川地区使用;南宋政府发行纸币会子,与铜钱并行流通;金朝统治者也仿效宋法,发行交钞,说明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北宋与南宋综合国力的比较,排除A;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始终,排除C;仅凭金统治者仿效宋法发行纸币,不能说明宋、金
33、治国理念相同,排除D。8.下表为宋代不同时期江南与全国农村劳动力的变动情况(单位:户、人)。据此可推知,当时()时间江南地区全国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比重(%)户数农村劳动力人数户数农村劳动力人数980年349 283890 6726 418 50016 367 1755.41078年1 120 3312 856 84416 603 95442 340 0826.71102年1 265 7623 227 69318 113 94546 190 5607.0A.个体农耕规模扩大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江南经济持续发展答案D根据表格中的时间可知为北宋时期,由表格
34、中的数据可知,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人数逐渐增长,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比重亦在增加,这说明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故选D项。仅根据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数量增长和其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比重增加的情况,无法判定个体农耕的规模是否扩大,排除A项;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比重上升,不足以说明这一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项;表格信息无法体现土地兼并的情况,排除C项。9.永康学派,南宋时期兴起于永康(今浙江金华)地区。其代表人物陈亮认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提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的主张。据此可知,永康学派()A.受到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B.与心学体系一脉相承C.重现实事功,
35、反空谈义理D.维护了理学的正统地位答案C根据材料可知,陈亮认为充满整个宇宙的是某种具体形态的物,即具体形态的物是世界的本原,主张百姓日用即为道。他还认为,道德与功利密切相关,反对玄学与空谈,崇尚现实事功,讲求“经世致用,义利并举”,C项正确。格物致知指的是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材料没有体现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受到格物致知的影响,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永康学派注重功利,而心学注重修身养性、反省内心,二者并非一脉相承,排除B项;永康学派重视实际,反对空谈,与程朱理学的观念相悖,并未维护理学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10.柳永在传世的两百多首词作中有五分之一的篇章把笔投向关塞山河、通都大邑、历史兴
36、亡之中,展示了宋代广阔的社会风情,堪称词史上的“清明上河图”,体现了与士大夫阶层所代表文化的冲突与对抗。柳永对抗的是()A.理学兴起且日益思辨哲学化B.正统思想文化对人性的压抑C.文化艺术领域的世俗生活化D.思想大一统带来的精神危机答案B北宋时期,正统思想文化推崇纲常礼教,压制人性。由材料可知,柳永的词作体现了与士大夫阶层所代表的正统文化的冲突与对抗,因此,柳永对抗的是当时正统思想文化对人性的压抑,选B项。柳永并非反对理学的日益思辨哲学化,而是反对其对人性的压抑,故A项错误;柳永的词属于世俗文化,故C项错误;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11.在绘画方面,宋人偏爱画竹、画梅、画菊。士大夫对“气韵”
37、高度推崇,他们认为“神韵是绘画成为艺术珍品的关键条件”。这反映出宋代绘画()A.趋向大众化与世俗化B.深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C.成就较前代更为突出D.重在表现文人的理想人格答案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理学强调气节、品格,这种观念影响到了宋代的绘画,因此出现了材料所描述的宋代士大夫强调“神韵是绘画成为艺术珍品的关键条件”的现象,强调绘画重在表现文人的理想人格,故选D。“士大夫对气韵高度推崇”表明材料涉及的是文人画,而非世俗画,排除A;深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的是宋代世俗画,排除B;材料没有与前代进行对比,排除C。12.戏场原为临时性设置,宋朝时形成了“逢场作戏”现象,即每逢市集,都有演戏活动,郊
38、区的皇家园林在对外开放时,艺人商贩可以临时作场演戏,城内的瓦肆勾栏成为作场演戏的常设场所。“逢场作戏”的出现表明,宋朝()A.奢靡之风盛行B.城市商业经济发展C.坊市制度瓦解D.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答案B根据材料“每逢市集,都有演戏活动,郊区的皇家园林在对外开放时,艺人商贩可以临时作场演戏,城内的瓦肆勾栏成为作场演戏的常设场所”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城市商业经济发展,市民娱乐活动丰富,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宋代商业经济的繁荣和市民娱乐活动的丰富,无法得出奢靡之风盛行,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坊市制度的发展状况,无法证明坊市制度瓦解,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演戏活动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没有体现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39、排除D项。13.辽史百官志有关于枢密院的记载:汉人枢密院,本兵部之职,在周为大司马,汉为太尉。唐季宦官用事,内置枢密院,后改用士人。太宗入汴,因置枢密院,掌汉人兵马之政。由此可知辽朝()A.史家熟知中原官制沿革B.打击了藩镇割据混乱局面C.积极推进同中原的交流D.汲取北宋经验建立枢密院答案C辽史中所记载的“太宗”为辽太宗,辽太宗进入汴京是在后晋时期,辽朝由此熟悉中原的官制沿革,模仿中原政权建立枢密院,而这种政治上的学习借鉴能够体现民族与政权间的交流,C项正确。辽史并非辽人所做,而是元朝史家所做,排除A项;辽朝设立枢密院与藩镇割据无关,排除B项;辽朝建立枢密院时北宋尚未建立,排除D项。14.元代
40、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A.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B.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C.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D.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元朝中央对地方统治答案A材料“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反映了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A项正确;材料反映行政区划对区域内文化的影响,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因
41、果颠倒,排除;材料反映行政区划对区域内文化的影响,不是行省制度的影响,排除D项。15.辽、夏、金三朝科举以经史、文学为考试内容,北方的少数民族士子通过学习儒家文化,萌生并强化了“懂礼即中国”“用中国之礼,则以中国视之”的观念。科举制在北方推行()A.助推了文化重心的转移B.化解了各民族之间矛盾C.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D.强化了“大一统”思想答案D材料表明少数民族政权通过科举制推动了文化认同,强化了“大一统”的思想,D项正确。材料与文化重心转移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少数民族士子通过科举制加强了文化认同,并未体现民族间矛盾因此得到化解,排除B项;科举制并不能加强经济交流,排除C项。16.元代杂剧
42、作家由于受城市分布的区域影响,创作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作家群体,如大都作家群包括马致远、杨显之、纪君祥、张国宾等,杭州作家群包括鲍天佑、萧德祥、王晔、沈和等。这说明元代杂剧()A.凸显了南北文化的交融B.得益于商业经济的繁荣C.得到士大夫阶层的追捧D.取决于城市的政治底蕴答案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杂剧的作家群主要分布于大都和杭州等大城市,这与当时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密切相关,故选B项。南北文化交融、士大夫阶层的追捧在材料中均无体现,故排除A、C两项;杭州并非元代政治中心,故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23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魏晋
43、南北朝时期的婚姻是极其讲究门当户对、士庶不婚的,“婚姻必由于谱系”的现象反映了门阀制度对婚姻的深刻影响,此风绵延一直到唐朝。北宋以来,则出现“榜下捉婿”的现象,“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实际上,很多新科进士出身寒门,门第无足称道,且生活贫困,但由于他们未来前途远大,所以成为达官和富室择婿的对象。同时高官显贵选择富商作为婚嫁对象的现象日益普遍,有些士大夫为了贪图资财,娶有钱财的寡妇为妻,民间甚至发展到“以财论婚”的地步。摘编自徐红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与社会价值观的演变材料二隋唐与两宋节妇烈女对照表朝代统治
44、年限节妇数烈女数节烈合计倍数隋唐3263229611两宋3191521222744.49整理自段塔丽唐代妇女地位研究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至北宋婚姻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2)运用材料二研究唐宋时期的妇女地位,你会给出何种结论?请予以说明。(6分)答案(1)变化:由重门阀出身到重科举及第;财富逐渐成为婚姻的重要因素。(每点2分,共4分)原因:唐宋科举制度发展(或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庶族地主力量增长(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商品经济发展;逐利思想抬头;重本抑末思想有所松动;等。(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共4分)(2)示例一结论:从唐代到宋代,女性的婚姻自
45、主权削弱,社会地位下降。(或宋代女性受到的礼教束缚加强,贞节观念更加浓厚,妇女地位下降)(2分)说明:唐代经济繁荣,兼容并包,社会风气开放,女性地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2分)到了宋代,随着儒学的复兴,社会更加重视传统礼教,强调纲常伦理,不仅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更压抑了女性的婚姻自由。妇女逐渐增强贞节观念,节妇烈女数量倍增。(2分)示例二结论:材料二不足以反映唐宋时期妇女地位的变化。(2分)说明:树立节妇烈女形象是当朝政府的行为,其数量多少也由当朝政府决定,因此反映的是统治者的价值引导,而不能反映实际生活中妇女地位的高低。(2分)妇女地位的范畴比较广,包括政治地位、法律地位、社会地位、家族地位、
46、家庭地位以及经济地位等方面,因此仅以节妇烈女数量的变化开展研究,其证据力度是远远不足的。(2分)(说明: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素养。考生可以依据材料提出自己的结论并进行说明,也可以就史料的价值、论证的逻辑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结论2分,论据2条,每条2分,共6分)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婚姻是极其讲究门当户对、士庶不婚的北宋以来,则出现榜下捉婿的现象”“高官显贵选择富商作为婚嫁对象发展到以财论婚的地步”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原因,从宋代经济发展、科举制进步、重本抑末思想变动等角度分析。(2)第一小问提炼结论,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
47、得出相关结论。第二小问说明,结合所学从唐朝社会经济发展、风气开发及宋朝理学对妇女的影响角度予以说明。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也可以就史料的价值、论证的逻辑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18.市民文学(9分)材料1012世纪,中国和欧洲都出现了市民文学。宋代城市中日益庞大的手工业者、店员、商人、艺人等群体,已是一股强有力的重要力量。他们在进行经济活动的同时,对符合他们口味的娱乐活动产生了需求。俗词、话本、戏曲、杂剧等通俗文艺作品的创作蓬勃发展,展示的大多是城市市民的生活画面,描绘的也大多是市井风情、男女爱情等世俗生活。话本碾玉观音中,王府“养娘”秀秀和碾玉匠崔宁,几经磨难,走到一起,开了一个碾玉铺,过着自食其力、心满意足的生活。他们不期望读书做官,光宗耀祖,也不像农民广置田地,厚积家财。这种开商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