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_专题检测-17-第十七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医疗与公共卫生.docx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3170456 上传时间:2024-0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_专题检测-17-第十七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医疗与公共卫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_专题检测-17-第十七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医疗与公共卫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_专题检测-17-第十七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医疗与公共卫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_专题检测-17-第十七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医疗与公共卫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_专题检测-17-第十七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医疗与公共卫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1_专题检测-17-第十七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医疗与公共卫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十七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交通与社会变迁医疗与公共卫生单元集训限时:7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放马滩秦简日书记载有33种人体病症;周家台秦简病方及其他记载了疾病治疗方法和药物的运用;出土的汉代文献中,医学专辑大量出现,如张家山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等都包括大量的医学著作,内容涵盖医经、医方等。这些发现()A.系统总结了中医药学成就B.表明经济发展对科技影响突出C.奠定我国临床医学的基础D.展现了当时人们对疾病的认知水平答案D根据材料中放马滩秦简日书、周家台秦简病方及其他及张家山汉简等关于医学内容的记录可知,至汉代,人们已经对疾病及其治疗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

2、D项正确。材料中的相关书籍还处于零散的记录阶段,并未形成总结性的著作,排除A项;经济发展对科技影响突出,但在材料中没有提及科技发展的内容,排除B项;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的是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排除C项。2.如表为秦汉时期治疗疫病的相关记载。这表明当时国家为救治疫病()措施出处被处以刑罚的人,如果得了麻风病,该如何处置?应送往麻风病人收容所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平帝元始二年,“郡国大旱,蝗,青州尤甚”,王莽主导将“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汉书平帝纪规因发其骑共讨陇右,而道路隔绝,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感悦后汉书皇甫规传A.发挥地方主导作用B.建立了最早的救治机构

3、C.建立完备法律体系D.重视采取隔离救治措施答案D根据“应送往麻风病人收容所”“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感悦”可得出这些措施都是隔离救治措施,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地方在防疫工作中的主导性,A项排除;材料中的例子并未提及具体的救治机构,B项排除;材料中仅睡虎地秦简和法律相关,且仅提及对麻风病人的处理,并不能证明法律体系完备,C项排除。3.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超

4、过农业D.自由雇佣劳动已经出现答案B根据材料可知,唐代长安有东西二市,南宋商业店铺则散布在城市各处,反映了南宋时期的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即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故选B。材料并未将私营商业和官营商业进行对比,无法得出私营商业居于主导地位的结论,且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私营商业难以占据主导地位,A排除;材料并未将商业与农业的发展进行对比,C排除;自由雇佣劳动出现于明朝,且材料并未涉及自由雇佣劳动,D排除。4.唐代,江淮之米经由运河运输,承载着帝国的生命之源,是长安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品之一,且其中的吴兴米是朝廷贵族的专享美食。史载:“吴兴米,炊之甑香虢国夫人厨吏邓连以此米捣为透花糍,以豆洗去皮作

5、灵沙臛,以供翠鸳堂。”这说明当时()A.饮食结构发生根本改变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C.关中地区经济严重衰退D.交通运输深刻影响社会生活答案D根据材料可知,唐代,江淮之米经运河输送京师,供长安民众日常生活消费,其中吴兴米成为朝廷贵族的专享美食,这说明交通运输深刻影响社会生活,故D项正确。唐代,民众饮食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南稻北运,未体现大量农产品投放到市场,因此无法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排除B项;唐代,关中地区是政治中心,人口众多,因此需要外地物资来维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而非经济严重衰退,排除C项。5.唐代都城长安的市没有遵循前代“前朝后市”的布置原则,而是在皇城

6、的左右前方对称布置东、西两市。每市占两坊大小,内部由“井”字街划分为九个区域,通向市四面的八个门,中央设管理机构。据此可知,唐代市的管理()A.推动集市贸易的区域专业分工B.打破了市坊分离的传统格局C.难以适应商业发展的空间需求D.体现了城市主要职能的演变答案C据材料可知,唐代长安城的市尽管在布置原则上较前代有所变化,但是在空间设置上仍然有严格的限制,范围局限在东、西两市,并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这一管理制度难以适应唐代商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区域专业分工,故A项错误;打破市坊分离的格局是在宋代,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城市主要职能由军事、政治转为经济也是在宋代,故D项错误。6.

7、史载,北宋时期知州刘彝规划并修建了赣州城区的街道,同时建成了两个走向形似篆体“福”“寿”二字的排水干道系统,故名福寿沟,赣州从此免受水患。刘彝的举措()A.完善了赣州城市布局B.便利了城乡之间联系C.加强了城市经济职能D.有利于城市安全发展答案A根据“同时建成了两个走向形似篆体故名福寿沟,赣州从此免受水患”可得出,经重新规划而建成的排水干道系统使赣州从此免受水患,完善了赣州的城市布局,A项正确;材料是赣州城市布局的规划调整,与乡村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城市经济职能的加强,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城市治安状况的变化,不能反映城市安全问题,排除D项。7.元朝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东连

8、高丽,东北至奴儿干(今黑龙江口一带),北达吉利吉思,西通伊利、钦察两汗国,西南抵乌斯藏,南接安南(今越南北部),做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表明驿道制度()A.加强了大一统国家的内部联系B.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C.推动了全国性市场体系的形成D.推动了专制主义的高度集中答案A据材料“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可知,元朝驿道四通八达,覆盖全国乃至延伸境外,加强了各地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有利于加强大一统国家的内部联系和对外交往,故选A项;材料强调驿道制度的作用,与长途贩运贸易(将商品运到较远距离的地区出售的活动)的兴盛无关,且长途贩运贸易是在明朝后期取得较

9、大的发展,排除B项;驿道主要用于及时传递国家政令,而非推动全国性市场体系的形成,排除C项;驿道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非推动专制主义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8.清朝定都北京后,仿明制实行漕运制度。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京奉铁路的天津至北京段津卢铁路建成通车,以后京汉铁路、津浦铁路也相继通车。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清政府下令取消漕运。光绪三十年(1904年),漕运官署悉行裁撤,漕运制度遂告废止。这一变化()A.反映了东北农业的发展B.始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C.凸显了中央集权的弱化D.适应了近代经济的发展答案D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时期,运输方式发生重大变化,铁路代替漕运成为主要运输方式

10、,这一变化有利于商品的流通,适应了近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D项。材料强调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无法体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变化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而非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19世纪中期,排除B项;材料中变化无法凸显中央集权弱化,排除C项。9.伦敦的一位医生发现,在1795年和1796年这两年里,他的病人中共有246人死亡,其中死于结核病的高达77人,占总死亡人数的31.4%。此外,1839年,根据注册总处总登记官的分析,死于结核病的人口在总死亡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17.6%。这一现象揭示出()A.工业革命伴生的社会问题B.城市化发展降低了人口死亡率C.

11、英国政府不重视民众生命D.公共事件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答案A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正值工业革命时期,而这一阶段结核病死亡率在英国死亡率中占比较高,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发展和生态环境恶化、民众生命健康遭受威胁等社会问题相伴而生,A项正确;城市化发展的表现是城市人口、城镇数量等增加,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英国政府漠视民众生命,排除C项;政府职能转变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10.下图是19世纪以来中国很多城市出现的新事物。这一现象反映了()A.中国近代城市化的迅猛发展B.近代化交通工具取代传统交通工具C.工业文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D.城市化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答

12、案C根据所学工业革命的知识可知,轨道交通、电线、电报是工业文明的产物,而19世纪以来在中国很多城市出现,反映了工业文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故选C项。城市化主要指城市的人口增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以来,近代化交通工具出现的同时,传统交通工具仍然大量存在,排除B项;城市化是近代工业发展的成果,且材料未涉及城市化对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11.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A.城市环境

13、极度恶化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答案A结合材料时间可知,18161841年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作为工业重镇的伯明翰、利物浦在这一时间出现人口死亡率上升的现象,是工业革命时期城市生存环境恶劣导致的,故选A;化学工业兴起、发展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B排除;材料强调了“工厂集中”这一特点,工业革命时期人口增长较快,但材料并未涉及食物短缺的相关信息,C排除;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有所提高,D排除。12.19世纪3050年代,英国殖民当局对孟买、加尔各答、马德拉斯的港口进行了扩建和改建;修复了从孟买到加尔各答、从加尔各答到白沙瓦、从马德拉斯到班加罗

14、尔的主要干线,同时,在英印间和印度主要城市之间架设电线,创办电报通讯业务。英国殖民当局的举措旨在()A.促进印度交通运输业发展B.实现印度国内市场的统一C.服务于英国工业资本扩张D.冲击印度传统的经济结构答案C根据材料“修复了从孟买到加尔各答、从加尔各答到白沙瓦、从马德拉斯到班加罗尔的主要干线,同时,在英印间和印度主要城市之间架设电线,创办电报通讯业务”并结合当时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及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可知,英国殖民者在印度修建交通干线、架设电线和创办电报,目的是加强对印度的侵略,服务于英国工业资本的扩张,C项正确。英国一系列措施的目的在于加强对印度的侵略与控制,促进印度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属于客

15、观影响,排除A项;材料中英国殖民当局的举措与印度国内市场统一关系不大,排除B项;冲击印度传统经济结构属于其影响,题干问的是英国殖民当局的目的,排除D项。13.“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生产超出了需求购物已成为人类最喜爱的消遣,而且消费性产品也成了家人、朋友、配偶之间不可或缺的中介。各种宗教节日(如圣诞节)都已经成了购物节。”这一现象反映了()A.自由放任刺激消费增长B.宗教节日的日益商业化C.工业革命推动社会进步D.过度消费冲击伦理道德答案C根据材料“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生产超出了需求”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开展,使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推动了消费购物的繁荣,C项正确。自由放任有利于刺激消费增

16、长,但在材料中没有提及自由放任的信息,排除A项;宗教节日的日益商业化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B项;过度消费冲击伦理道德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14.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这反映了当时伦敦()A.民主政治促进了交通的改善B.城市治理手段不断发展C.交通规则形成了完整的体系D.汽车普及困扰城市交通答案B材料反映了英国安装第一盏交通信号灯后,原本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这说明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治理手段不断发展,B正确。交通秩序与民主政治无关,排

17、除A;材料没有体现更多的交通规则,排除C;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排除D。15.如表所示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上海流行的新城市用语。城市流行用语的变化反映出()时间新城市用语1872年租界、洋房、礼拜、女王、啤酒、香水、电表1893年电气灯、电报、东洋车、马路、外国戏院1906年领事、公司、洋务局、制造局、招商局、师范学堂、银行A.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B.近代生活理念深入人心C.物质生活取得巨大进步D.中西方文明对抗与融合答案A依据材料“1872年”“租界、洋房、礼拜、女王、啤酒、香水、电表”“1893年”“电气灯、电报、东洋车、马路、外国戏院”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

18、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城市流行用语的变化反映出西方文明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A项正确;“深入人心”表述绝对,当时的新式生活理念只在上海等部分城市流行,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不能由此得出物质生活状况,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西方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未涉及中西文明的对抗,排除D项。16.中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7年的58.5%,城镇常住人口由1978年的1.7亿人增长到8.1亿人,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57个。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C.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

19、入答案D根据材料可知,19782017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大大提高,城镇常住人口、城市数量剧增,结合所学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动了城镇化进程,D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农村推行的改革方案,A项排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B项;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我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排除。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2021年6月16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馆。它运用传统与现代手段展现

20、了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生态和科技面貌,被誉为中国大运河的“百科全书”。展区可分为五个部分“运河沧桑、王朝基业”“天工慧光、中华勋业”“融通九州、社稷鸿业”“泽被天下、万民生业”“通古达今、千秋伟业”。摘编自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综合以上材料信息,从中华文明史发展的角度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论题:大运河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论证:大运河贯通南北,便利了对江南的控制;有利于确保漕运安全;沟通了国家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稳定政权,维护国家统一;运河的兴废与王朝的盛衰相伴而生。大运河为粮食、盐铁等重要物资提供了运输保障;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21、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运河沿岸工商业城镇(扬州等)发展;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大运河也是沿岸腹地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中国传统水利科技成就的集中体现;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精神特质;证明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决心和勇气。大运河是中华文明和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是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解析水运是古代交通运输主要方式之一。隋朝将人工运河和自然河流沟通起来,连接几大水系,方便了交通运输。隋唐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本题可以结合大运河的作用进行作答,强调大运河不仅有政治作用,还有经济、文化作用,对运河沿线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知识归纳大运河是世界

22、唯一一个为确保粮食运输安全,以达到稳定政权、维持帝国统一的目的,由国家投资开凿、国家管理的巨大运河工程体系。它是解决中国南北社会和自然资源不平衡的重要措施,实现了在广大国土范围内南北资源和物产的大跨度调配,沟通了国家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国家统一、政权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运河也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和自然变化的动态性工程,是一条不断发展演进的运河。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美国波士顿大都市公园体系被称为“翡翠项链”,以其先进的设计理念被竞相模仿。而一百多年前的波士顿查尔斯河沿岸,工厂、燃煤站

23、、大型屠宰场林立,垃圾成山。于是主张修正扭曲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浪漫主义思潮兴起,它认为人类具有以他们的想象力改造自然景观的才能与义务。彼得施密特还掀起了“回归自然运动”,众人纷纷响应。1893 年地方政府通过立法成立“大都市公园委员会”负责公园体系的建设。后来建成的这个公园体系拥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以都市为其空间尺度,不以行政区划设定边界,体现出鲜明的都市特色;又以自然形成的景观为其体系的主体,强调本地地理、植被、动物的自然性。另外该体系从框定边界到设计修建,再到管理完善,全由专业景观设计师决策。最后,本着对民主的信仰,设计者竭力抗拒自然之美为某一社会阶层所垄断,使它成为所有族群共有的空间。摘编自

24、侯深自然与都市的融合波士顿大都市公园体系的建设与启示材料二中国传统自然观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通相融,人与万物同类平等。西周的“周道”,在绿化养护上开了先河。秦汉古蜀道翠云廊两旁的古柏绵延三百里,是“比罗马大道还要壮美”的世界奇观。后又有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唐代“一骑红尘妃子笑”的马道和明清的“官道”等古代绿道。在现代,珠三角地区在经济腾飞的同时,城市空间也在无序蔓延。于是2010年广东省在中国传统规划设计理论指引下出台了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全面启动建设珠三角区域绿道网。表现突出的深圳绿道以展现改革开放成果、保护区域生态及“城市空间纽带”为理念,把海景、山景、林荫、港口等元

25、素有机结合。珠三角绿道建设的目的是使绿地这一休闲空间能让全体市民触手可及。在建设过程中,还注重低碳技术的应用,如生态机器技术、薄膜太阳能技术等。摘编自何昉等探索中国绿道的规划建设途径以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为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波士顿大都市公园体系始建时的背景并概括该体系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珠三角区域绿道网与波士顿大都市公园体系的相同点,并概括珠三角区域绿道网的独特之处。(9分)(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公园建设的建议。(5分)答案(1)背景:工业化、城市化引发环境问题;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浪漫主义思潮兴起;环境

26、保护运动得到民众响应;地方政府的支持。(4分)特点:都市性;自然性;专业性;全民性。(2分)(2)相同点背景:环境问题凸显。兴建主体:地方政府统筹规划。设计思路:建立通道将各地各元素有机结合。理念:全民共享。(6分)独特之处:以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引,富有中国特色;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高科技使用广泛。(3分)(3)示例:坚持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注重彰显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因形就势,突出地方特色);让生态性、连通性、安全性、便捷性、可操作性、经济性有机结合,获取环境、经济和社会因素的最大公约数。(5分)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一百多年前的波士顿查尔斯

27、河沿岸,工厂、燃煤站、大型屠宰场林立,垃圾成山”得出工业化、城市化引发环境问题;根据材料一“主张修正扭曲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浪漫主义思潮兴起”得出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浪漫主义思潮兴起;根据材料一“彼得施密特还掀起了回归自然运动,众人纷纷响应”得出环境保护运动得到民众响应;根据材料一“1893年地方政府通过立法成立大都市公园委员会负责公园体系的建设”得出地方政府的支持。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以都市为其空间尺度”得出都市性;根据材料一“以自然形成的景观为其体系的主体”得出自然性;根据材料一“全由专业景观设计师决策”得出专业性;根据材料一“本着对民主的信仰,设计者竭力抗拒自然之美为某一社会阶层所垄断,

28、使它成为所有族群共有的空间”得出全民性。(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一百多年前的波士顿查尔斯河沿岸,工厂、燃煤站、大型屠宰场林立,垃圾成山”、材料二“珠三角地区在经济腾飞的同时,城市空间也在无序蔓延”得出环境问题凸显的背景相似;根据材料一“1893 年地方政府通过立法成立大都市公园委员会负责公园体系的建设”、材料二“广东省在中国传统规划设计理论指引下出台了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全面启动建设珠三角区域绿道网”得出兴建主体均为地方政府;根据材料一“以都市为其空间尺度,强调本地地理、植被、动物的自然性”、材料二“把海景、山景、林荫、港口等元素有机结合”得出建立通道将各地各元素有机结合的设计思

29、路相似;根据材料一“使它成为所有族群共有的空间”、材料二“珠三角绿道建设的目的是使绿地这一休闲空间能让全体市民触手可及”得出全民共享的理念相似。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国传统自然观强调天人合一”得出以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引,富有中国特色;根据材料二“注重低碳技术的应用,如生态机器技术、薄膜太阳能技术等”得出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高科技使用广泛。(3)本问为开放性设问,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一“成为所有族群共有的空间”得出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根据材料一“回归自然运动”得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根据材料二“把海景、山景、林荫、港口等元素有机结合”得出彰显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因形就

30、势,突出地方特色);依据材料一、二信息得出生态性、连通性、安全性、便捷性、可操作性、经济性有机结合,获取环境、经济和社会因素的最大公约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14世纪至17世纪中期,伦敦先后暴发过20多次大小瘟疫。面对最初的黑死病疫情,教皇亲自设计弥撒驱逐瘟疫,教会则通过教堂担负起医疗救治的责任。政府规定严禁曝尸街头,死者必须深埋;限制出入病疫区。许多地方当局还规定有传染嫌疑的房屋及家具要通风熏蒸、曝晒消毒,并向民众普及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英王对疫病重灾区免除征税,同时发布公告严控伦敦城内的屠宰活动,禁止污血流入街道或泰晤士河。随着疫病的扩散,政府进一步制定卫生法规,

31、管制医药行业,推进医疗的正规化进程,并新建或重建多家医院。城市也开始设置清道夫清扫街道。到了16世纪,关注公共健康成了欧洲各大城市普遍的现象。这些医学上的变化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卫生革命”。摘编自魏晨光从黑死病反观1417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和医疗状况等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许多蛰伏的传染性疾病一度肆虐,鼠疫波及全国20多个省区,血吸虫病遍及长江以南所有省份。1949年10月,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体制,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19501953 年连续召开三次全国卫生会议,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强调群防群

32、治。通过传媒界的政治动员和教育界、文艺界的防疫宣传,卫生防疫工作上升为全民政治运动,流行的各种疫病很快得到了有效防控,全国城乡人口逐步增加。摘编自李向东、刘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情与疫病防控的政治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417世纪英国应对疫情措施的背景并说明“卫生革命”的意义。(10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英国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治的特点及作用。(10分)答案(1)背景:宗教观念的影响;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封建王权的发展。意义:促进城市化发展;推动医疗技术进步,促进近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提高公民卫生意识。(2)特点:坚持预防为主、防治

33、结合;开展政治动员;群防群治。作用:有效防控了疫情,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促进了人口增长,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基础;增强了民众对国家政权的政治认同。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教皇亲自设计弥撒驱逐瘟疫,教会则通过教堂担负起医疗救治的责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教观念的影响;根据材料一“14世纪至17世纪中期”,结合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可知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根据材料一“有传染嫌疑的房屋及家具要通风熏蒸、曝晒消毒,并向民众普及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可知,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英国的封建王权得到了发展。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政府采取的卫生措施可知,有利于促进城市化发展

34、;根据材料一“制定卫生法规,管制医药行业,推进医疗的正规化进程,并新建或重建多家医院”可知,有利于推动医疗技术进步,促进近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根据材料一“到了16世纪,关注公共健康成了欧洲各大城市普遍的现象”可知,提高了公民卫生意识。(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对比材料一可知,新中国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根据材料二“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体制,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可知,开展政治动员;根据材料二“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强调群防群治”可知,实施群防群治。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流行的各种疫病很快得到了有效防控”可知,有效防控了疫情,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根据材料二“全国城乡人口逐步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防疫工作的开展促进了人口增长,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治的成功,增强了民众对国家政权的政治认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考试真题 > 历史2024版.新高考版 .5·3A版 > 17_第十七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交通与社会变迁医疗与公共卫生 > 6_专题检测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